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美国最近有不少与房地产有关的大公司相继破产,股市也动荡不安,不少人的“财产”都在缩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它对中国的影响有多大?不少经济学家已经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我不想“班门弄斧”,这篇小文,只是试图从一个经济学“门外汉”的角度,用类似“科普”的白话,谈谈我对此事的理解。
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始于房地产经济的泡沫发展。在以电脑为代表的高科技对美国经济的强劲推动作用减弱以后,美国将什么作为它的经济继续前进的火车头呢?当时的美国联邦储备局局长格林斯潘先生,将目光瞄向了房地产。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以房地产为龙头,美国经济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奇迹”。现在,用“马后炮”的眼光去回顾这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奇迹”根本就是不健康的、是含有大量泡沫的。但在当时,格林斯潘却被许多人看成是“神仙”,甚至有不少美国人说:我不在乎谁当总统,我只在乎格林斯潘是否还当局长。那么,这个巨大的泡沫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破灭的呢?
我们知道,美国人的消费理念与中国人是不同的。他们不注重储蓄,而是喜欢先花钱、后挣钱。表现在住房上,他们不是先攒钱再买房,而是先借钱买房,住进去以后再慢慢还钱。用国内前些年的流行术语,就是“超前消费”。但是,美国人的超前消费一直是有条件的。以住房为例,一个人要申请贷款买房,他(她)首先要有足够好的个人金融信用,同时还要有首付房价20%的能力。这样,一旦出现断付的现象,银行就可以以当时房价80%的价格,较容易地将房屋拍卖,收回贷款。应该说,在这样的贷款条件下,银行是不大容易出现呆帐和亏损的,人们买房只能量力而行,房价的增长也不会明显地高过一般物价的增长而使其脱离本来的居住功能,成为“投资”的对象。这样的房地产,一般只能做到财产的保值,而很难做到财产的增值。很显然,这样的房地产业也就不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格林斯潘的政策改变了这个局面。这些政策,就是贷款条件的大幅度放宽和一系列所谓“金融衍生物”的产生。
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左右,在美国买房子突然变得很容易了。过去个人信用不合格的人现在可以很容易地拿到贷款,过去普遍要求的20%首付,也可以因人而异地减免。我当时有一个作一年级住院医生(Resident)的美国朋友,就很高兴地告诉我他已经买房了。我很清楚此兄不仅有一大笔上学的贷款未还,而且日常生活一贯大手大脚。其经济窘迫地不时常做点moonlight(业余时间到其它医院作临时医生),连水电费有时都付不上。我很惊讶他居然能拿到贷款,他得意地说:“When your name is followed by those two letters, a mortgage becomes very easy(如果你的名字后面有MD(医学博士)这两个字母,按揭就易如反掌)。我们知道,在任何一个市场上,当求大于供,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就是这位朋友,五年后作完住院医生离开时,卖了房子后一算帐:扣去利息、房地产税和买卖房子的手续费,他等于白住了五年房子还有剩余。这样的高额“利润”,显然比租房子住要划算得多。就这样,房子在突然之间成了“投资”热门。这时,一种带有投机性质的金融衍生物----次级贷款应运而生了。所谓“次级贷款”,就是某人或某公司先从银行贷一笔款,然后再以比银行利息高的利息,将钱贷给银行不愿意贷的人,赚取差价。这些次贷公司的一部分确实有比较厚实的资金保障,而另一部分则基本上是“空手套白狼”。可以想象,在房价普遍看涨的时候,这样的公司可以一夜暴富,而一旦房价大跌,他们也很容易一夜破产。为了帮助银行和次贷公司招徕更多的顾客,又一种金融衍生物----Credit Default Swap (CDS, 国内有人将此翻译成“信用掉期违约”)产生了。它闹澳苁鞘裁茨兀渴俏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始于房地产经济的泡沫发展。在以电脑为代表的高科技对美国经济的强劲推动作用减弱以后,美国将什么作为它的经济继续前进的火车头呢?当时的美国联邦储备局局长格林斯潘先生,将目光瞄向了房地产。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以房地产为龙头,美国经济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奇迹”。现在,用“马后炮”的眼光去回顾这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奇迹”根本就是不健康的、是含有大量泡沫的。但在当时,格林斯潘却被许多人看成是“神仙”,甚至有不少美国人说:我不在乎谁当总统,我只在乎格林斯潘是否还当局长。那么,这个巨大的泡沫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破灭的呢?
我们知道,美国人的消费理念与中国人是不同的。他们不注重储蓄,而是喜欢先花钱、后挣钱。表现在住房上,他们不是先攒钱再买房,而是先借钱买房,住进去以后再慢慢还钱。用国内前些年的流行术语,就是“超前消费”。但是,美国人的超前消费一直是有条件的。以住房为例,一个人要申请贷款买房,他(她)首先要有足够好的个人金融信用,同时还要有首付房价20%的能力。这样,一旦出现断付的现象,银行就可以以当时房价80%的价格,较容易地将房屋拍卖,收回贷款。应该说,在这样的贷款条件下,银行是不大容易出现呆帐和亏损的,人们买房只能量力而行,房价的增长也不会明显地高过一般物价的增长而使其脱离本来的居住功能,成为“投资”的对象。这样的房地产,一般只能做到财产的保值,而很难做到财产的增值。很显然,这样的房地产业也就不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格林斯潘的政策改变了这个局面。这些政策,就是贷款条件的大幅度放宽和一系列所谓“金融衍生物”的产生。
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左右,在美国买房子突然变得很容易了。过去个人信用不合格的人现在可以很容易地拿到贷款,过去普遍要求的20%首付,也可以因人而异地减免。我当时有一个作一年级住院医生(Resident)的美国朋友,就很高兴地告诉我他已经买房了。我很清楚此兄不仅有一大笔上学的贷款未还,而且日常生活一贯大手大脚。其经济窘迫地不时常做点moonlight(业余时间到其它医院作临时医生),连水电费有时都付不上。我很惊讶他居然能拿到贷款,他得意地说:“When your name is followed by those two letters, a mortgage becomes very easy(如果你的名字后面有MD(医学博士)这两个字母,按揭就易如反掌)。我们知道,在任何一个市场上,当求大于供,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就是这位朋友,五年后作完住院医生离开时,卖了房子后一算帐:扣去利息、房地产税和买卖房子的手续费,他等于白住了五年房子还有剩余。这样的高额“利润”,显然比租房子住要划算得多。就这样,房子在突然之间成了“投资”热门。这时,一种带有投机性质的金融衍生物----次级贷款应运而生了。所谓“次级贷款”,就是某人或某公司先从银行贷一笔款,然后再以比银行利息高的利息,将钱贷给银行不愿意贷的人,赚取差价。这些次贷公司的一部分确实有比较厚实的资金保障,而另一部分则基本上是“空手套白狼”。可以想象,在房价普遍看涨的时候,这样的公司可以一夜暴富,而一旦房价大跌,他们也很容易一夜破产。为了帮助银行和次贷公司招徕更多的顾客,又一种金融衍生物----Credit Default Swap (CDS, 国内有人将此翻译成“信用掉期违约”)产生了。它闹澳苁鞘裁茨兀渴俏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