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2001年初,我刚刚收到Ivey 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曾经在枫下论坛Rolia.net 上发表过一系列文章,和准备申请MBA的朋友们一起探讨考GMAT的经验、申请技巧、学校选择等等。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就要毕业了,一年多的学习确实受益匪浅。这期间,不断地有朋友给我写信、打电话,询问MBA的情况。互动的交流也帮助我对 MBA 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现写下我的一些体会和心得,希望和大家分享。
申请过学校的朋友都知道,比起TOEFL、GMAT 这类标准化考试来,准备申请学校的材料更加让人头痛,而这些材料中最让人伤脑筋的则是回答各种问题的短文。其实,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正是重新衡量个人能力、审视未来发展方向的大好时机。无论是什么学校、什么学位,学习目的是必然要被提到的问题。虽然每个人会有每个人的理由,归纳起来,无非是两类:职位提升以及转换职业。前面的一个目的比较容易达到。无论是谁,在一个岗位上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又通过MBA系统地学习经营管理的知识理念,那么能够处理更复杂的问题、承担更大的责任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对于后者,则未必如想象的那么顺利。特别是有一部分移民朋友,因为自己的专业在加拿大不好找工作而打算转学MBA,以图镀金回国,或者在北美进入管理层。我希望这类朋友能在真的开始申请以前,确实静心坐下来,对自己的未来好好做个规划。
与技术性的学科不同,MBA侧重的是企业的运营,其中涉及的很多方面,例如:企业策略、市场营销、组织行为等等,都是比较感性的东西。这些知识不像数学公式或者程序片断一样,能够明确地表达出来。MBA的教学正是培养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思维方式。但是在MBA课程中学习的知识离实际的应用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经验的积累需要在长期的工作中反复摸索。特别是在 Ivey 这样以培养通才为主的学校,技术细节完全靠个人经验或者自学,所以准备转换职业的MBA们专业知识上未必比得过其他术业专攻的学生,而资历和经验上又不能满足做个高级管理人的要求。如果自己没有个长远发展的打算,恐怕会很失望。
上MBA所花费的精力、时间、金钱,都是不可忽视的。我赞成的想法是:把自己已有的经历和未来的目标画一条线连接起来,看看中间缺什么,如果恰恰是MBA能弥补这个缺陷,那么就放手一搏。如果还有其他更经济、快捷的途径,为什么舍近求远呢?比如想精研金融风险的可以选 Financial Engineering,工程师背景的可以考虑 Industrial Engineering 或者Operation Research,统计底子好的可以尝试去做统计学家。这些都和管理有关,又有专业上的特长,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容易发挥中国人的特长。
但是,这并不是说学MBA没有意义。
第一、无论是在北美还是在中国,人们对MBA的教育还是认可的。特别是一流名校的学生,能上成这样的学校,其聪明才智已经得到了证明。有些公司在招募新员工的时候,只到固定商学院的MBA毕业生中去挑选候选人。因此虽然MBA不能保证找到工作,但是它能扩大找到工作的机会。
第二、MBA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确实使人终生受益。Ivey 采用案例教学法,每一个案例都是根据不同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改编而成,课上的内容就是在教授的引导下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引导着学生去思考、去探索,除了熟悉各种理论的应用外,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整套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考虑企业发展的各个细节。我自己曾经经营过自己的小公司,在学习中的每一天,我都会想到:“如果当初,我做了这样的决定,那么公司会如何如何。”这些课堂上学来的东西并不是纸上谈兵。最起码,当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这些知识可以帮助避免一些错误。而很多错误对企业的影响是很难简单地用金钱来估量的。
第三、了解文化,开阔眼界,建立关系网。各个商学院在挑选学生的时候,除了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工作背景外,也很注意生源的多样性。其目的就是促进知识交流,开拓思维方式,建立全球经济的观念。在我的同学中,一半以上来自加拿大以外的国家,70%会说一种以上的语言,至于背景更是五花八门:金融家、经理人、政府官员、工程师、军官、刑警等等、等等。我认为从他们身上学到的知识,远比课本上的东西更重要。其实各个学校MBA课程的主要内容差别并不大,所谓学校好坏之分,主要还是取决于学生的素质以及互相之间的交流。就像百米赛跑一样,只有水平相当的选手同场竞技的时候,才能互相竞争、互相促进,从而突破个人的极限。在Ivey,各种各样的竞赛、演讲、项目,都要求以小组的形式参加。在合作的过程中,除了培养团队精神、锻炼领导才能外,互相的了解也促进了个人之间的友谊。年级之间有一帮一的互助会,每个毕业生可以选择三个校友做自己职业发展的导师。这些活动中建立的关系,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是极具价值的财富。
拉杂写了这么多,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对MBA有个客观的认识,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自己的选择。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申请过学校的朋友都知道,比起TOEFL、GMAT 这类标准化考试来,准备申请学校的材料更加让人头痛,而这些材料中最让人伤脑筋的则是回答各种问题的短文。其实,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正是重新衡量个人能力、审视未来发展方向的大好时机。无论是什么学校、什么学位,学习目的是必然要被提到的问题。虽然每个人会有每个人的理由,归纳起来,无非是两类:职位提升以及转换职业。前面的一个目的比较容易达到。无论是谁,在一个岗位上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又通过MBA系统地学习经营管理的知识理念,那么能够处理更复杂的问题、承担更大的责任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对于后者,则未必如想象的那么顺利。特别是有一部分移民朋友,因为自己的专业在加拿大不好找工作而打算转学MBA,以图镀金回国,或者在北美进入管理层。我希望这类朋友能在真的开始申请以前,确实静心坐下来,对自己的未来好好做个规划。
与技术性的学科不同,MBA侧重的是企业的运营,其中涉及的很多方面,例如:企业策略、市场营销、组织行为等等,都是比较感性的东西。这些知识不像数学公式或者程序片断一样,能够明确地表达出来。MBA的教学正是培养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思维方式。但是在MBA课程中学习的知识离实际的应用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经验的积累需要在长期的工作中反复摸索。特别是在 Ivey 这样以培养通才为主的学校,技术细节完全靠个人经验或者自学,所以准备转换职业的MBA们专业知识上未必比得过其他术业专攻的学生,而资历和经验上又不能满足做个高级管理人的要求。如果自己没有个长远发展的打算,恐怕会很失望。
上MBA所花费的精力、时间、金钱,都是不可忽视的。我赞成的想法是:把自己已有的经历和未来的目标画一条线连接起来,看看中间缺什么,如果恰恰是MBA能弥补这个缺陷,那么就放手一搏。如果还有其他更经济、快捷的途径,为什么舍近求远呢?比如想精研金融风险的可以选 Financial Engineering,工程师背景的可以考虑 Industrial Engineering 或者Operation Research,统计底子好的可以尝试去做统计学家。这些都和管理有关,又有专业上的特长,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容易发挥中国人的特长。
但是,这并不是说学MBA没有意义。
第一、无论是在北美还是在中国,人们对MBA的教育还是认可的。特别是一流名校的学生,能上成这样的学校,其聪明才智已经得到了证明。有些公司在招募新员工的时候,只到固定商学院的MBA毕业生中去挑选候选人。因此虽然MBA不能保证找到工作,但是它能扩大找到工作的机会。
第二、MBA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确实使人终生受益。Ivey 采用案例教学法,每一个案例都是根据不同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改编而成,课上的内容就是在教授的引导下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引导着学生去思考、去探索,除了熟悉各种理论的应用外,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整套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考虑企业发展的各个细节。我自己曾经经营过自己的小公司,在学习中的每一天,我都会想到:“如果当初,我做了这样的决定,那么公司会如何如何。”这些课堂上学来的东西并不是纸上谈兵。最起码,当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这些知识可以帮助避免一些错误。而很多错误对企业的影响是很难简单地用金钱来估量的。
第三、了解文化,开阔眼界,建立关系网。各个商学院在挑选学生的时候,除了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工作背景外,也很注意生源的多样性。其目的就是促进知识交流,开拓思维方式,建立全球经济的观念。在我的同学中,一半以上来自加拿大以外的国家,70%会说一种以上的语言,至于背景更是五花八门:金融家、经理人、政府官员、工程师、军官、刑警等等、等等。我认为从他们身上学到的知识,远比课本上的东西更重要。其实各个学校MBA课程的主要内容差别并不大,所谓学校好坏之分,主要还是取决于学生的素质以及互相之间的交流。就像百米赛跑一样,只有水平相当的选手同场竞技的时候,才能互相竞争、互相促进,从而突破个人的极限。在Ivey,各种各样的竞赛、演讲、项目,都要求以小组的形式参加。在合作的过程中,除了培养团队精神、锻炼领导才能外,互相的了解也促进了个人之间的友谊。年级之间有一帮一的互助会,每个毕业生可以选择三个校友做自己职业发展的导师。这些活动中建立的关系,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是极具价值的财富。
拉杂写了这么多,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对MBA有个客观的认识,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自己的选择。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