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无知者无畏这话的是王朔第一个说的,后来被很多人引用过,挺流行。我也赶个时髦,用它来做题目,说说孟京辉,说说他的第一部电影——像鸡毛一样飞。
没看之前就听人说这电影不怎么样,劝我去看他的话剧。网上的评论也是褒贬不一,夸他的大多也是对他的话剧。对孟京辉的先锋话剧我只有耳闻未曾目睹,一是因为门票太贵,二是虽然有盗版的VCD但总觉得看着不是那么回事儿。但这老哥既然能跳下带给他名利金钱的舞台转而跑去拍他从没碰过的电影,而且还夸下海口:我将给中国电影带来新气象。凭这两点他的电影就就应该值得我去看,更何况他的话剧都那么另类、反叛、颠覆、黑色……他的电影还能不像他说的那样:充溢着一种电影化孟京辉式的风格,诗意与怪诞并存,社会反讽与幽默并存么?
事实也正是如此。这个脑袋里装满了奇思妙想的家伙肆无忌惮的在电影中表达他想表达的东西,电影也似乎给了他更大的发挥空间。虽然在此之前他别说是电影,就连电视剧都没碰过,自己也说,我最大的优势就是不懂电影。拍到中途有采访者问:“拍到现在,你觉得你懂电影了吗?”他还是笑说:“我觉得我还是不太懂,但是也无所谓懂不懂了。只要有东西表达,技术方面反而不是太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脑袋看清楚,想明白,这就挺好。”但是我觉得他一方面是显得谦虚、诚实,还带着点儿吹牛B的色彩,另一方面就是他在决定拍电影之前一定是恶补了一通影视技艺,不然那些电影语言也不可能运用的自如、得体,他也别想把他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而那些电影的表现手段无非是包括音乐、语言、画面、和动作,包括沉默、阴影和静止;包括细节和抽象;包括不规则的图样和按一定模式进行的叙事……所有这些我们在像鸡毛一样飞中都能找得到,这么看孟京辉的现学现卖可也卖的不错。
举个例子说。我们知道,电影的特殊功能即是它能迫使观众去看导演想让观众看的东西。这种情况是完全不同于现实生活或舞台表演,在后者中观察者是自由选择关心的东西去看,在舞台表演中部分观众也许注意看秦海璐,另一部分观众也许在看陈建斌。面部表情的微小变化在舞台上可能根本不受人注意,而在影片中却可能极为突出和具有重大意义。当摄影机用来反映一个场景时,观众事实上会被迫去看场景中的看单一区域,例如陈建斌的眼睛或者陈海璐手上的西红柿。当然,不管是在电影里还是在舞台剧中导演都可以利用灯光、布局、服饰、化装、道具设计和对白来作为引导观众视线的元素。但是摄影机以更明显和有效的方法引导观众的注意力。这个功能是电影和舞台剧的不同之处,后者构图是整个弓形舞台。在剧场里你买个框架,当你买了票后就可以通过该框架来看演出。你座位票越便宜,你的舞台“镜头”就越全。而在电影里镜头是不断改变的。你可以看到各种全景、中景、近景还有特写。孟京辉对这点电影的特殊性清楚的很,他通过镜头把他最想表现的内心思想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则在没有其他选择下不得不去思考他到底在说什么,到底想表达什么。此时,我们必须把导演的主观愿望当作自己的思考对象,也由此把接近他思想深处的路途缩短,加快了。
既然一部影片和一台话剧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日常现实中的各种形象,电影摄影机就必然要同人的眼睛进行竞争,因为任何一种视觉艺术都必须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或更深刻地看到某样东西,才有存在的理由,只是它们的表现方式,表达层次有所不同罢了。从结构来看,人的眼睛比任何摄影机更复杂。从调整焦距和距离来看,人的眼睛比人类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可能发明的任何东西都更灵活。但是在另一方面,许多台摄影机合在一起可以比任何一个人的眼睛更有效地观察现实。影片开始不久时有这样一个场景,是两个警察在审问欧阳云飞。问及他的职业时,得知他是个诗人,之后他们便开始对他好一番嘲笑和讽刺。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普通的过肩镜头,巧妙的是导演同时采用了漂移对焦的方法,缓慢的移动对焦面,两个警察的影象因处于非对焦面而逐渐变得模糊,又由于过肩镜头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所以我们会自然而然而且很明晰的感受到欧阳云飞内心中产生的一种距离感,诗人与市侩间的距离。
据说片中主角欧阳云飞的的故事来源于孟京辉北师大时期的同学白云飞的一段真实经历,只不过情节中被孟京辉掺入了更多的荒诞与诗意。这一点不难看出。片中那个怪里怪气的小镇以及镇中那些怪里怪气的人都是孟对现实的刻意扭曲,或者说他们怪异的言行举止是孟从现实当中某一些人的心理状态中抽象出来的,我们完全可以将其中的一部分仅仅当成导演所做的布景中的几个道具,而加入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增强怪诞的气氛。例如那几对做着相同动作的双胞胎。至于诗意,那是由内而外渗透出来的。看看那些象征性的幻象镜头吧,无论从色彩还是构图都能看出导演的独具匠心与丰富的想象力,虽然说大多是模仿欧洲的电影手法,可是某些景象是只能在这样的电影中才适合出现,也只有在这样的电影中才有利于表达一些人物内心深处的内容。所以说孟京辉就是明摆了模仿也模仿的漂亮,模仿的有说服性。还有对话,想想看,从一个诗人嘴里说出来的哪怕是只言片语怎可能会没有诗意呢?
孟京辉表现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冲突中做到了恰当的讽刺,通过一个人实现理想的途径的选择,以及在特定的条件下不得不抛弃,不得不接受的混乱、虚假的实现方式对现实中的荒谬做以嘲笑。这嘲笑来得及时,嘲笑得痛快。欧阳云飞在失去创造力的时候点击了“你想成为一个诗人吗?”多可笑。那一群“功成名就”的家伙挤在洗手间里向那个给了欧阳云飞“你想成为诗人吗?”的盗版软件的商人求购更多的“成功方法”以维持他们的名与利,这又是多么可笑。惟有方芳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努力争取自己的理想的,虽然影片并没有表明她最后是否达成愿望,但我想,不管她达成与否起码她的选择是值得赞赏的,值得认同的。对于另一个主角陈小阳,我认为他是那种不断探询人生意义的人。他不断的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的追求新的事物,他是以“试错法”去完成他的人生,去求得最后的答案。他也是值得称赞,因为一个人若是不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他这一辈子就算是白活。
说到这,我想也应该结束对这部电影的叙述了。最后想说的是,我们绝对应该以赞赏的目光去看待孟京辉的电影处女作。不然,目前的中国电影将再容不下其他的创意与突破。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没看之前就听人说这电影不怎么样,劝我去看他的话剧。网上的评论也是褒贬不一,夸他的大多也是对他的话剧。对孟京辉的先锋话剧我只有耳闻未曾目睹,一是因为门票太贵,二是虽然有盗版的VCD但总觉得看着不是那么回事儿。但这老哥既然能跳下带给他名利金钱的舞台转而跑去拍他从没碰过的电影,而且还夸下海口:我将给中国电影带来新气象。凭这两点他的电影就就应该值得我去看,更何况他的话剧都那么另类、反叛、颠覆、黑色……他的电影还能不像他说的那样:充溢着一种电影化孟京辉式的风格,诗意与怪诞并存,社会反讽与幽默并存么?
事实也正是如此。这个脑袋里装满了奇思妙想的家伙肆无忌惮的在电影中表达他想表达的东西,电影也似乎给了他更大的发挥空间。虽然在此之前他别说是电影,就连电视剧都没碰过,自己也说,我最大的优势就是不懂电影。拍到中途有采访者问:“拍到现在,你觉得你懂电影了吗?”他还是笑说:“我觉得我还是不太懂,但是也无所谓懂不懂了。只要有东西表达,技术方面反而不是太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脑袋看清楚,想明白,这就挺好。”但是我觉得他一方面是显得谦虚、诚实,还带着点儿吹牛B的色彩,另一方面就是他在决定拍电影之前一定是恶补了一通影视技艺,不然那些电影语言也不可能运用的自如、得体,他也别想把他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而那些电影的表现手段无非是包括音乐、语言、画面、和动作,包括沉默、阴影和静止;包括细节和抽象;包括不规则的图样和按一定模式进行的叙事……所有这些我们在像鸡毛一样飞中都能找得到,这么看孟京辉的现学现卖可也卖的不错。
举个例子说。我们知道,电影的特殊功能即是它能迫使观众去看导演想让观众看的东西。这种情况是完全不同于现实生活或舞台表演,在后者中观察者是自由选择关心的东西去看,在舞台表演中部分观众也许注意看秦海璐,另一部分观众也许在看陈建斌。面部表情的微小变化在舞台上可能根本不受人注意,而在影片中却可能极为突出和具有重大意义。当摄影机用来反映一个场景时,观众事实上会被迫去看场景中的看单一区域,例如陈建斌的眼睛或者陈海璐手上的西红柿。当然,不管是在电影里还是在舞台剧中导演都可以利用灯光、布局、服饰、化装、道具设计和对白来作为引导观众视线的元素。但是摄影机以更明显和有效的方法引导观众的注意力。这个功能是电影和舞台剧的不同之处,后者构图是整个弓形舞台。在剧场里你买个框架,当你买了票后就可以通过该框架来看演出。你座位票越便宜,你的舞台“镜头”就越全。而在电影里镜头是不断改变的。你可以看到各种全景、中景、近景还有特写。孟京辉对这点电影的特殊性清楚的很,他通过镜头把他最想表现的内心思想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则在没有其他选择下不得不去思考他到底在说什么,到底想表达什么。此时,我们必须把导演的主观愿望当作自己的思考对象,也由此把接近他思想深处的路途缩短,加快了。
既然一部影片和一台话剧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日常现实中的各种形象,电影摄影机就必然要同人的眼睛进行竞争,因为任何一种视觉艺术都必须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或更深刻地看到某样东西,才有存在的理由,只是它们的表现方式,表达层次有所不同罢了。从结构来看,人的眼睛比任何摄影机更复杂。从调整焦距和距离来看,人的眼睛比人类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可能发明的任何东西都更灵活。但是在另一方面,许多台摄影机合在一起可以比任何一个人的眼睛更有效地观察现实。影片开始不久时有这样一个场景,是两个警察在审问欧阳云飞。问及他的职业时,得知他是个诗人,之后他们便开始对他好一番嘲笑和讽刺。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普通的过肩镜头,巧妙的是导演同时采用了漂移对焦的方法,缓慢的移动对焦面,两个警察的影象因处于非对焦面而逐渐变得模糊,又由于过肩镜头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所以我们会自然而然而且很明晰的感受到欧阳云飞内心中产生的一种距离感,诗人与市侩间的距离。
据说片中主角欧阳云飞的的故事来源于孟京辉北师大时期的同学白云飞的一段真实经历,只不过情节中被孟京辉掺入了更多的荒诞与诗意。这一点不难看出。片中那个怪里怪气的小镇以及镇中那些怪里怪气的人都是孟对现实的刻意扭曲,或者说他们怪异的言行举止是孟从现实当中某一些人的心理状态中抽象出来的,我们完全可以将其中的一部分仅仅当成导演所做的布景中的几个道具,而加入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增强怪诞的气氛。例如那几对做着相同动作的双胞胎。至于诗意,那是由内而外渗透出来的。看看那些象征性的幻象镜头吧,无论从色彩还是构图都能看出导演的独具匠心与丰富的想象力,虽然说大多是模仿欧洲的电影手法,可是某些景象是只能在这样的电影中才适合出现,也只有在这样的电影中才有利于表达一些人物内心深处的内容。所以说孟京辉就是明摆了模仿也模仿的漂亮,模仿的有说服性。还有对话,想想看,从一个诗人嘴里说出来的哪怕是只言片语怎可能会没有诗意呢?
孟京辉表现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冲突中做到了恰当的讽刺,通过一个人实现理想的途径的选择,以及在特定的条件下不得不抛弃,不得不接受的混乱、虚假的实现方式对现实中的荒谬做以嘲笑。这嘲笑来得及时,嘲笑得痛快。欧阳云飞在失去创造力的时候点击了“你想成为一个诗人吗?”多可笑。那一群“功成名就”的家伙挤在洗手间里向那个给了欧阳云飞“你想成为诗人吗?”的盗版软件的商人求购更多的“成功方法”以维持他们的名与利,这又是多么可笑。惟有方芳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努力争取自己的理想的,虽然影片并没有表明她最后是否达成愿望,但我想,不管她达成与否起码她的选择是值得赞赏的,值得认同的。对于另一个主角陈小阳,我认为他是那种不断探询人生意义的人。他不断的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的追求新的事物,他是以“试错法”去完成他的人生,去求得最后的答案。他也是值得称赞,因为一个人若是不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他这一辈子就算是白活。
说到这,我想也应该结束对这部电影的叙述了。最后想说的是,我们绝对应该以赞赏的目光去看待孟京辉的电影处女作。不然,目前的中国电影将再容不下其他的创意与突破。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