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七律* 一轮明月洗红尘(辘轳体)
1. 浊世翩翩佳公子
一轮明月洗红尘,无愧名门富贵身。倜傥风流彰笔墨,才情本色雅琴音。
梅兰竹菊凝时韵,画篆诗词秉慧根。乱世流离家国恨,朱楼梦醒诉悲心。
2. 治学兴国赴东瀛
东渡扶桑万里云,一轮明月洗红尘。樱乡荏苒风和雨,艺海沉浮苦与勤。
画笔传神描靓影,剧情入胜扮佳人。德才倾倒东邻女,伉俪同归故国春。
3. 桃李不言自成蹊
洋装改换布长襟,风度言行立自身。三尺讲台耕沃土,一轮明月洗红尘。
非凡桃李丰秋色,极品修为感众心。学贯中西舒眼界,识才善教点迷津
4. 一代高僧苦修行
历尽繁华犹寂寞,佛门净地可安魂。人非凡骨归来处,爱是慈悲解去因。
两袖清风扬澹泊,一轮明月洗红尘。闭关修律成宗业,苦界梵行渡世人。
5. 华枝春满月天心
时空璀璨坠星辰,不尽奇珍耀古今。富贵功名皆可弃,禅心慧境苦追寻。
悲欣交集功圆满,德艺双馨品绝伦。古道长亭人去远,一轮明月洗红尘。
----------------------------------------------------------------------------------------------------------------------------
看了电影《一轮明月》后,又在网上翻找了很多有关李叔同的文章传记,为大师的高格感动,萌生了为大师写一组诗的念头,借着电影名,就把这组诗的轴句定为,一轮明月洗红尘。
网上关于李叔同的事迹文章多如牛毛,多有重复。大师出家的真正原因非我等凡人能够猜度,让我产生无限敬仰的是,大师能够从一个锦衣玉食的富家公子,变成一个凡事亲力亲为的苦行僧,且永远的和颜悦色,大才大德,一生修为可歌可泣,联想到当今的富二代官二代们精神与文化建设上的缺失,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从我自己的角度,说说对大师的一点浅见。 我觉得,大师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很亲近。 即使是他最亲近的日籍妻子,在他游走于各地讲学期间,也基本呆在上海,不在他身边。大师对子女的情分也很淡薄,不曾亲自培养教育子女,他对学生的用心远甚于子女,这也是他的信札,墨宝主要由他的学生收藏的原因。他终生念念不忘的唯独母亲,除了母亲,他的生活中再没能产生融入骨髓的亲情。 亲情是世上最牢固的感情, 不知这种亲情上的淡漠,与他的出家是否有关系。
去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教会,我仍然没能信教。如果人相信宗教,通常有四个原因:虔诚地相信佛祖或上帝的存在;寄托一种愿望希望得到好运;探索生命的终极意义;死后灵魂有所去处。 我在宗教的门外徘徊无法成为信徒,所以我还不能从宗教意义上去理解生命的真谛。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说“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
李叔同是寂寞的,妻子问他爱是什么,他回答说爱是慈悲时,说明他的感情已经不是私情而属于芸芸众生,不会专注于某个人。他所得到的一切物质生活与艺术成就,仍然不能满足他的人生欲。他对完美的追求,决定了他对人对事的认真态度,他的执着认真,才是他在诸多艺术领域皆有建树的原因。有人把李叔同的出家前后的生活形容为绚丽至极归于平淡,依我看很不妥,他不管是在俗还是出家,从来就不曾平淡过,只是领域变换了而已。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每听到这首歌,我的脑海都会出现一幅夕阳西下,人影走远的画面,清晰而伤感,我想这也是这首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1. 浊世翩翩佳公子
一轮明月洗红尘,无愧名门富贵身。倜傥风流彰笔墨,才情本色雅琴音。
梅兰竹菊凝时韵,画篆诗词秉慧根。乱世流离家国恨,朱楼梦醒诉悲心。
2. 治学兴国赴东瀛
东渡扶桑万里云,一轮明月洗红尘。樱乡荏苒风和雨,艺海沉浮苦与勤。
画笔传神描靓影,剧情入胜扮佳人。德才倾倒东邻女,伉俪同归故国春。
3. 桃李不言自成蹊
洋装改换布长襟,风度言行立自身。三尺讲台耕沃土,一轮明月洗红尘。
非凡桃李丰秋色,极品修为感众心。学贯中西舒眼界,识才善教点迷津
4. 一代高僧苦修行
历尽繁华犹寂寞,佛门净地可安魂。人非凡骨归来处,爱是慈悲解去因。
两袖清风扬澹泊,一轮明月洗红尘。闭关修律成宗业,苦界梵行渡世人。
5. 华枝春满月天心
时空璀璨坠星辰,不尽奇珍耀古今。富贵功名皆可弃,禅心慧境苦追寻。
悲欣交集功圆满,德艺双馨品绝伦。古道长亭人去远,一轮明月洗红尘。
----------------------------------------------------------------------------------------------------------------------------
看了电影《一轮明月》后,又在网上翻找了很多有关李叔同的文章传记,为大师的高格感动,萌生了为大师写一组诗的念头,借着电影名,就把这组诗的轴句定为,一轮明月洗红尘。
网上关于李叔同的事迹文章多如牛毛,多有重复。大师出家的真正原因非我等凡人能够猜度,让我产生无限敬仰的是,大师能够从一个锦衣玉食的富家公子,变成一个凡事亲力亲为的苦行僧,且永远的和颜悦色,大才大德,一生修为可歌可泣,联想到当今的富二代官二代们精神与文化建设上的缺失,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从我自己的角度,说说对大师的一点浅见。 我觉得,大师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很亲近。 即使是他最亲近的日籍妻子,在他游走于各地讲学期间,也基本呆在上海,不在他身边。大师对子女的情分也很淡薄,不曾亲自培养教育子女,他对学生的用心远甚于子女,这也是他的信札,墨宝主要由他的学生收藏的原因。他终生念念不忘的唯独母亲,除了母亲,他的生活中再没能产生融入骨髓的亲情。 亲情是世上最牢固的感情, 不知这种亲情上的淡漠,与他的出家是否有关系。
去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教会,我仍然没能信教。如果人相信宗教,通常有四个原因:虔诚地相信佛祖或上帝的存在;寄托一种愿望希望得到好运;探索生命的终极意义;死后灵魂有所去处。 我在宗教的门外徘徊无法成为信徒,所以我还不能从宗教意义上去理解生命的真谛。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说“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
李叔同是寂寞的,妻子问他爱是什么,他回答说爱是慈悲时,说明他的感情已经不是私情而属于芸芸众生,不会专注于某个人。他所得到的一切物质生活与艺术成就,仍然不能满足他的人生欲。他对完美的追求,决定了他对人对事的认真态度,他的执着认真,才是他在诸多艺术领域皆有建树的原因。有人把李叔同的出家前后的生活形容为绚丽至极归于平淡,依我看很不妥,他不管是在俗还是出家,从来就不曾平淡过,只是领域变换了而已。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每听到这首歌,我的脑海都会出现一幅夕阳西下,人影走远的画面,清晰而伤感,我想这也是这首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