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唯科学主义所代表的价值观、自然观从一开始就遭到了许多优秀的人文学者的反对。早在18世纪,卢梭就开始怀疑启蒙思想家的立场,从人性发展的角度质疑“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 .由于科学是通过技术作用于社会的,技术所直接改造的是物质世界,改造力量越强,人对物质的依赖就越高;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从对精神世界的培养转为对物质世界的改造。同时,人的生存方式和心灵被技术化、机械化。所以科学及其技术并不必然为人类带来幸福,相反,却使人失去了人的本性。海德格尔对现代社会的技术本性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指斥现代科技体制批量制造出来的是没有精神向度的《单面人》,哈贝马斯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批判,都可以视为这一思想传统的延续。
这种思想传统在基督教神学中也有呼应。圣。安布罗西(Saint Ambrose,340?—397)说:“讨论大自然和地球的位置无助于我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伽利略也曾说“圣经可以告诉我们怎样上天堂,但不能告诉我们天体怎样运行。”这是在“唯基督教”时代指出宗教在阐释世界上的局限,提出了抛开《圣经》进行科学探索的理由。而为伽利略平反的教皇保罗二世则说:“科学可以告诉我们天体怎样运行,却不能告诉我们怎样上天堂。” 则是在唯科学时代指出科学在阐释人生上的局限,提出宗教在科学时代继续存在的理由。
文学家和艺术家没有系统的反科学思想,但是对科学及科学家群体持漠视、嘲讽乃至批评态度者一直不乏其人,索尔仁尼琴就曾直接表述过对科学家群体的质疑 .C. P. 斯诺曾对人文学者和科学家群体之间的敌意进行了充分的描述 .在一般的观念中,科幻小说应该是为科学唱赞歌的,但这只是中国科学主义语境下的科幻小说 给人造成的印象。而在欧美的科学幻想小说中,科学却很少是被歌颂的形象,相反,从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玛丽。雪莱(Mary Shelley)的《弗兰肯斯坦》(1818)开始,就表达了对科技无限发展之后果的忧虑,表达了对科学技术进行控制的愿望。而这种忧虑却不幸言中。
自本世纪中叶起,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出来。原子弹的爆炸、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能源危机使得人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些问题,科学究竟是在给人类造福还是在成为毁灭人类的祸首?科学是否在本质上就必然是进步的?人类是否有权利对自然进行无限的剥夺?科学是否真的能够中立?
这些问题使人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以1962年雷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寂静的春天》 为代表,产生一种新的反科学思想——绿色主义者或生态主义。按照叶闯的说法,前述人文学者是对“生存危机”进行反思,绿色主义则是对“生态危机”的反思 .但是,如果阅读《寂静的春天》就会发现,这部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式指出了化工技术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人类的危害的著作,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调查报告。因而,把这本书指斥为反科学,并不是从科学角度做出的评价,而是站在唯科学主义立场的一种意识形态批评。卡逊不仅威胁到了生产DDT的化学公司 的利益,也威胁到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科学主义自然观。科学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决定论、机械论、还原论的牛顿模式的科学之上的,它把自然看成一架遵从单一规律的运转精良的钟表,人可以洞悉其全部规律,也对它拥有无上的权力,可以无限地剖析、索取。吴国盛指出,科学时代有一个隐含的伦理,即凡是技术上能够实现的,就是应该实现的 .在这种伦理下,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只是偶然的、可以避免的、可以克服的。而卡逊则直接指出了这个伦理的荒谬及其严重后果。人必须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古老的自然哲学重新复活,在生态哲学中得到了延续,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新的科学——生态学或者环境科学。于是,反科学思想将新的价值观引入科学,开辟了未来科学的方向。
或许,20世纪唯科学主义遭到的最大打击来自科学内部。从世纪初开始的物理学革命不断地动摇着牛顿物理学范式。相对论粉碎了牛顿物理学的绝对时空框架,量子力学把概率引入自然的内在机制,使决定论被概率论所取代。在哥本哈根学派的物理学家看来,物理学并不是反映物质世界本质关系的所谓客观规律,只是物理学家描述世界的一种方式,甚至是否存在脱离于人类主体的客观世界也受到了怀疑。与此同时,作为科学语言的数学,也出现了根本上的危机 ,失去了其超验性的绝对的确定性 ,哥德尔定理就是一个常被引用的例证。1970年代兴旺起来的混沌科学进一步指出,经典物理学所描述的线性的、可预测的、决定性的世界在真实世界中只占极少极少部分,绝大部分事件是非线性的、不可逆的、非决定性的 .因而已有的科学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把握其实是极其有限的。“物质不再是机械论世界观中所描述的那种被动的实体,而是与自发的活性相联的。” 单一的钟表似的自然让位于多样性的、不可逆的、有活力的自然。在科学哲学方面,卡尔。波普尔提出否证论,认为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就在于它可能出错,绝对正确的真理是不存在的。费耶阿本德则以其科学史研究为根据指出,科学并不比其他文化更为优越。实证主义全面退却。科学失去了高高在上的神圣地位,自然失去其衡量和规范其它文化成果的资格。
经过一个世纪的批评与消解,唯科学主义在西方已经失去其权势话语的意识形态地位,而在大众语境中,科学反而更多地具有负面的形象。反科学也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贬义词。一般地讲,可以把唯科学和反科学看作是对科学的两种态度:唯科学的极端是把科学看作万能的天使,反科学的极端是把科学看作万恶的魔鬼。实际上,绝大部分人都位于广阔的中间地带 .大多数反科学主义者并不反对科学及技术的一切发展,只是反对把科学视为最高的唯一的知识模式;反对把技术作为社会进步的最重要标准;反对向自然的无限扩张;主张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约束和引导。”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这种思想传统在基督教神学中也有呼应。圣。安布罗西(Saint Ambrose,340?—397)说:“讨论大自然和地球的位置无助于我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伽利略也曾说“圣经可以告诉我们怎样上天堂,但不能告诉我们天体怎样运行。”这是在“唯基督教”时代指出宗教在阐释世界上的局限,提出了抛开《圣经》进行科学探索的理由。而为伽利略平反的教皇保罗二世则说:“科学可以告诉我们天体怎样运行,却不能告诉我们怎样上天堂。” 则是在唯科学时代指出科学在阐释人生上的局限,提出宗教在科学时代继续存在的理由。
文学家和艺术家没有系统的反科学思想,但是对科学及科学家群体持漠视、嘲讽乃至批评态度者一直不乏其人,索尔仁尼琴就曾直接表述过对科学家群体的质疑 .C. P. 斯诺曾对人文学者和科学家群体之间的敌意进行了充分的描述 .在一般的观念中,科幻小说应该是为科学唱赞歌的,但这只是中国科学主义语境下的科幻小说 给人造成的印象。而在欧美的科学幻想小说中,科学却很少是被歌颂的形象,相反,从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玛丽。雪莱(Mary Shelley)的《弗兰肯斯坦》(1818)开始,就表达了对科技无限发展之后果的忧虑,表达了对科学技术进行控制的愿望。而这种忧虑却不幸言中。
自本世纪中叶起,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出来。原子弹的爆炸、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能源危机使得人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些问题,科学究竟是在给人类造福还是在成为毁灭人类的祸首?科学是否在本质上就必然是进步的?人类是否有权利对自然进行无限的剥夺?科学是否真的能够中立?
这些问题使人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以1962年雷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寂静的春天》 为代表,产生一种新的反科学思想——绿色主义者或生态主义。按照叶闯的说法,前述人文学者是对“生存危机”进行反思,绿色主义则是对“生态危机”的反思 .但是,如果阅读《寂静的春天》就会发现,这部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式指出了化工技术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人类的危害的著作,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调查报告。因而,把这本书指斥为反科学,并不是从科学角度做出的评价,而是站在唯科学主义立场的一种意识形态批评。卡逊不仅威胁到了生产DDT的化学公司 的利益,也威胁到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科学主义自然观。科学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决定论、机械论、还原论的牛顿模式的科学之上的,它把自然看成一架遵从单一规律的运转精良的钟表,人可以洞悉其全部规律,也对它拥有无上的权力,可以无限地剖析、索取。吴国盛指出,科学时代有一个隐含的伦理,即凡是技术上能够实现的,就是应该实现的 .在这种伦理下,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只是偶然的、可以避免的、可以克服的。而卡逊则直接指出了这个伦理的荒谬及其严重后果。人必须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古老的自然哲学重新复活,在生态哲学中得到了延续,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新的科学——生态学或者环境科学。于是,反科学思想将新的价值观引入科学,开辟了未来科学的方向。
或许,20世纪唯科学主义遭到的最大打击来自科学内部。从世纪初开始的物理学革命不断地动摇着牛顿物理学范式。相对论粉碎了牛顿物理学的绝对时空框架,量子力学把概率引入自然的内在机制,使决定论被概率论所取代。在哥本哈根学派的物理学家看来,物理学并不是反映物质世界本质关系的所谓客观规律,只是物理学家描述世界的一种方式,甚至是否存在脱离于人类主体的客观世界也受到了怀疑。与此同时,作为科学语言的数学,也出现了根本上的危机 ,失去了其超验性的绝对的确定性 ,哥德尔定理就是一个常被引用的例证。1970年代兴旺起来的混沌科学进一步指出,经典物理学所描述的线性的、可预测的、决定性的世界在真实世界中只占极少极少部分,绝大部分事件是非线性的、不可逆的、非决定性的 .因而已有的科学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把握其实是极其有限的。“物质不再是机械论世界观中所描述的那种被动的实体,而是与自发的活性相联的。” 单一的钟表似的自然让位于多样性的、不可逆的、有活力的自然。在科学哲学方面,卡尔。波普尔提出否证论,认为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就在于它可能出错,绝对正确的真理是不存在的。费耶阿本德则以其科学史研究为根据指出,科学并不比其他文化更为优越。实证主义全面退却。科学失去了高高在上的神圣地位,自然失去其衡量和规范其它文化成果的资格。
经过一个世纪的批评与消解,唯科学主义在西方已经失去其权势话语的意识形态地位,而在大众语境中,科学反而更多地具有负面的形象。反科学也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贬义词。一般地讲,可以把唯科学和反科学看作是对科学的两种态度:唯科学的极端是把科学看作万能的天使,反科学的极端是把科学看作万恶的魔鬼。实际上,绝大部分人都位于广阔的中间地带 .大多数反科学主义者并不反对科学及技术的一切发展,只是反对把科学视为最高的唯一的知识模式;反对把技术作为社会进步的最重要标准;反对向自然的无限扩张;主张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约束和引导。”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