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网上中文分析、争论"民主"的文字比牛毛还多!我对民主的大道理懂得不多,还是让我谈谈一点最近参加jury duty及对民主过程的*感性*认识吧。
(1)Jury duty第一天的直接感受
一屋子几百人,牺牲工作和家庭时间,花一个星期等在那里被挑选,以便陪审正在进行的案件们。
这个体制,不是凑几个公民做做样子,而是真的不辞辛苦,一个犯罪case就得召集100多人,一个一个地单独面试,挑出12人组成陪审团。
感觉这才真叫(强制性的)"人民法庭"。。。民有、民治、民享。。。民主和自治。。。
为什么要这么费老劲(不光法庭费力,参选者也费力:牺牲自己时间)筛选非专业人员来陪审,而不干脆由专业法官和律师仅凭证据结案呢??。。。。
建议大伙读读这段,真实而感性地理解民主的具体操作之一:
http://en.wikipedia.org/wiki/Jury_trial#Pros_and_cons
(2)Jury duty第二天的经验感受
昨天分好组,今天中午才好不容易轮到我(100名候选人中第44位),入场面试。所有人都在,中年白人女法官,年轻黑人女书记员,中年白人的控方律师和辩护律师,被刑事起诉的年轻黑人,等等。我验证并宣誓后,律师问我一个问题,大意是问我能否不带种族偏见而客观判决,一共4个选择答案:不确定;应该没问题;或者别的什么等等。我信誓旦旦地说应该没问题(I would be able to...)。但是马上我就被excused(淘汰掉)了。。。其实真的希望我能知道为什么!是不是律师觉得我太自信满满,怕有主观先见的倾向? 而且我回答时没好好看着罪犯的眼睛(他长得不难看象奥总的亲戚)?。。。
几百号人来回merry go round,让法官和律师一一挑选,淘汰率为90%。被筛掉(excused)的人再回到"大池子"里,重新等待下一个案子的新一轮筛选。。。这个过程真的很耗费,不光耗费司法系统的钱财人力资源,还耗费陪审团候选人的时间金钱,还耗费这些人的雇主的资源。
这么耗费,谁都看得出来,可为啥还继续采用这个陪审jury机制呢? 肯定是做了cost-benefit分析和结果统计。软性的社会的利一定大于硬性的个体的弊。一位同去者总结得好:只有这样随机的筛选,才能最大程度保证无偏见的裁决,才能保持大众对法律系统的信心。更多的可以参见我昨天给出的链接 (陪审制度的pros and cons),这里列出一些优点pros:
* an important check against state power;
* a means of interjecting community norms and values into judicial proceedings;
* legitimizes the law by providing opportunities for citizens to validate criminal statutes;
* educates citizens about self-government.
不过我想,这得有一个先决条件:国家的公民们哪怕没有专业训练,但平均的法律正义公道等素质必须达到起码的水准,否则12个人的陪审团如何淘汰挑选得出来? 这一套办法放到中国合适吗?
(3)Jury duty第三天有感:结果成了最后一天。
今天大家都等在"大池"里,明显不如前两天有内容。我带了手机充电器以及手提电脑,可以一心上网,并做点工作上的事。结果一天下来啥事没有,午饭时间不但很正常(12点20分),而且给了足足一个半小时。最后不到4点,便宣布大家本周的jury duty提前到此结束。我本来还想着是否再有另一个案子筛选juror的机会呢。。。
除了带电脑和手机,很多人带书去看,带吃的,还有棋牌之类,临时拉人成局,都是很好的打发时间的手段,也有不少高谈阔论聊天的。跟国内过去坐火车的情形类似。。。下次再来,就知道如何不浪费时间了。不过那是三年之后的事了。
下一周,会有另一拨几百号人,重复同样的过程。。。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1)Jury duty第一天的直接感受
一屋子几百人,牺牲工作和家庭时间,花一个星期等在那里被挑选,以便陪审正在进行的案件们。
这个体制,不是凑几个公民做做样子,而是真的不辞辛苦,一个犯罪case就得召集100多人,一个一个地单独面试,挑出12人组成陪审团。
感觉这才真叫(强制性的)"人民法庭"。。。民有、民治、民享。。。民主和自治。。。
为什么要这么费老劲(不光法庭费力,参选者也费力:牺牲自己时间)筛选非专业人员来陪审,而不干脆由专业法官和律师仅凭证据结案呢??。。。。
建议大伙读读这段,真实而感性地理解民主的具体操作之一:
http://en.wikipedia.org/wiki/Jury_trial#Pros_and_cons
(2)Jury duty第二天的经验感受
昨天分好组,今天中午才好不容易轮到我(100名候选人中第44位),入场面试。所有人都在,中年白人女法官,年轻黑人女书记员,中年白人的控方律师和辩护律师,被刑事起诉的年轻黑人,等等。我验证并宣誓后,律师问我一个问题,大意是问我能否不带种族偏见而客观判决,一共4个选择答案:不确定;应该没问题;或者别的什么等等。我信誓旦旦地说应该没问题(I would be able to...)。但是马上我就被excused(淘汰掉)了。。。其实真的希望我能知道为什么!是不是律师觉得我太自信满满,怕有主观先见的倾向? 而且我回答时没好好看着罪犯的眼睛(他长得不难看象奥总的亲戚)?。。。
几百号人来回merry go round,让法官和律师一一挑选,淘汰率为90%。被筛掉(excused)的人再回到"大池子"里,重新等待下一个案子的新一轮筛选。。。这个过程真的很耗费,不光耗费司法系统的钱财人力资源,还耗费陪审团候选人的时间金钱,还耗费这些人的雇主的资源。
这么耗费,谁都看得出来,可为啥还继续采用这个陪审jury机制呢? 肯定是做了cost-benefit分析和结果统计。软性的社会的利一定大于硬性的个体的弊。一位同去者总结得好:只有这样随机的筛选,才能最大程度保证无偏见的裁决,才能保持大众对法律系统的信心。更多的可以参见我昨天给出的链接 (陪审制度的pros and cons),这里列出一些优点pros:
* an important check against state power;
* a means of interjecting community norms and values into judicial proceedings;
* legitimizes the law by providing opportunities for citizens to validate criminal statutes;
* educates citizens about self-government.
不过我想,这得有一个先决条件:国家的公民们哪怕没有专业训练,但平均的法律正义公道等素质必须达到起码的水准,否则12个人的陪审团如何淘汰挑选得出来? 这一套办法放到中国合适吗?
(3)Jury duty第三天有感:结果成了最后一天。
今天大家都等在"大池"里,明显不如前两天有内容。我带了手机充电器以及手提电脑,可以一心上网,并做点工作上的事。结果一天下来啥事没有,午饭时间不但很正常(12点20分),而且给了足足一个半小时。最后不到4点,便宣布大家本周的jury duty提前到此结束。我本来还想着是否再有另一个案子筛选juror的机会呢。。。
除了带电脑和手机,很多人带书去看,带吃的,还有棋牌之类,临时拉人成局,都是很好的打发时间的手段,也有不少高谈阔论聊天的。跟国内过去坐火车的情形类似。。。下次再来,就知道如何不浪费时间了。不过那是三年之后的事了。
下一周,会有另一拨几百号人,重复同样的过程。。。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