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我的移民生活 前言
加拿大地广人稀,面积为9976139平方公里,世界第二大国,人口3千2百万左右,华人移民人口占10%。加拿大国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很大,但总的来说,阳光充沛,四季分明。
我的移民生活和所有刚来加拿大的新移民一样,一切从零开始,租房子、找工作、学英语……我和丈夫还算幸运的,抵加10天 他便开始打工了,我1个月后同时找到FULL-TIME 和PART-TIME工作; 第5个月里,我的丈夫找到了他的专业工作,年薪3万多,工作职位是技术员。
我写“我的移民生活”是想让国内的朋友们了解国外的真实情况,风俗人情,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我只是就我们的生活随感而发。
第一个月
1999年5月3日早晨10点,我和丈夫激动不已地走出加拿大驻香港领事馆,我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站在维多利亚湖边憧憬着将来的移民生活,因为,我们的移民面试正式通过了。
我们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申办移民,这期间为出国作了充分的准备。登陆前阅读了我们的朋友王又辛的信,对移民生活有了一个理智的认识,不管物质还是精神上都做好了准备。我以前对国外生活的幻想也被实实在在的计划替代了,我购买了许多的生活用品(主要是厨房内的),衣服(正规的和一般的),学习用品等等。现在想想真可笑,我连笤帚和簸箕都带上了(放在海运的纸箱里的),不过当时想到一住进租的房子里不用买什么,什么都有很方便。所以到加拿大后刚开始我们没有买任何生活用品,一些消耗性的日用品也用了3个月。
1999年10月20 日在北京机场,我最好的朋友突然从上海赶来送我们,那时我才感到,出国舍不得家人,还舍不得从小一起长大的知己。在登机口挥泪告别,怀着复杂的心情登上了飞机。 上了飞机一看有许多移民家庭,多是有小孩的,大家都很兴奋。因为出国前我是幼教老师,一看到小孩我便想我要是能在加拿大从事教育工作多好! 飞了几个小时后我们下飞机在韩国汉城转机,和一同转机的中国人聊了起来。
10月20 日晚上10点我和丈夫乘坐的大韩航空KE72次航班抵达了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的LESTER B. PEARSON 国际机场。加拿大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住在安大略, 多伦多是一个繁忙的大城市,又是新移民最喜欢定居的地方之一。多伦多位于加国经济最发达的大湖半岛上,市区面积97平方千米,有三个国际机场,是加拿大第二大城市,最大工商业城市,安大略省省会。
我们出国前的兴奋已被十几个小时的空中飞行颠簸得没有了。 一下飞机, 昏头昏脑地排队出关, 那天出关的人很多, 我们排了1个小时才出关;第一次登陆的新移民需要见移民局的移民官,一位黑女移民官接见了我们,首先向她出示了护照和移民纸,然后她问了我们的名字,核对了一下护照和移民纸,接着直接问:“HOW MUCH MONEY DID YOU BRING TO CANADA?”(你们带了多少钱来加拿大?)丈夫说:“大概一万五千加元。”移民官便在我们的移民纸上写下了这个数目。因为每天有许多的新移民是中国人,所以,出关后有一位华人工作人员专门发送各种资料并且做简单地介绍 ,如每个人需申请社会保险号码卡,三个月后申请健康卡,有小孩(17岁以下)的家庭可以申请政府的牛奶金补贴等等;最后是取行李,我们的行李包在那个时候烂了不少地方。
终于走出了机场,感觉有的像冬天,将衣领竖起来赶紧钻进了汽车里,匆匆地往王又辛家赶去,那时已是凌晨零点了。
我们很辛运,由于在飞机上认识了两个朋友,他们有朋友开车来机场接机,顺便也带上了我们,不过付了20加元,那还是为我们省去了找地士的麻烦。这两个朋友出关见移民官时被要求出示所带的全部美元,他们把钱放在保险的地方,所以不得不去厕所拿出来,一张一张地数给移民官看,折腾了不少时间。 在车上,我又兴奋起来了,不停地问问题,张望着外面的夜景。开车的朋友讲了大多伦多和小多伦多的关系,还不时地指一些高楼大厦给我们看,我还在车上第一次看见了CN塔。很快,我们抵达了BLOOR大街,突然,我看见有两三个无家可归的白人躺在地上,冷的打哆嗦,我轻松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靠在丈夫肩上说:“明天我就要开始找工作!”,惹得大家都说,明天你还倒不过时差呢!我笑了笑,接着开车的朋友说我们的地址到了。下车后再三地感谢了他们,看着他们远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想:终于到了!
我们的朋友王又辛来到了楼下,(在车上已借开车朋友的手机告诉了他大概抵达时间)帮我们把行李一件件地搬进楼内大厅,然后乘电梯到了他家。一进他家的门,我顿时感到像夏天,脱下外套后,王又辛便端出早准备好的米饭和菜叫我们快吃,还没来得及感谢他,他说还有许多的资料要给我们,帮我们安排第二天的日程,如申办SOCIAL INSURANCE NUMBER CARD(社会保险号码卡,简称SIN卡),存钱等等。王又辛替我们想得特别周到,送了我们多市的地图;告诉我们要去HUMAN RESOURCES CENTRE(人力资源中心)申办SIN卡,那很重要,将来工作必须要有SIN卡;还介绍了他家周围的环境情况,银行在哪,MALL(商场)在哪等等。等一切都安排妥当后时间已很晚了,王又辛和我丈夫将气垫床一点一点地充起来,我便拿出随身带的床上用品铺上去。他劝我们睡不着也要睡,争取早点倒过时差来。洗完澡躺下后,我们实在是睡不着,看到远处的CN塔,宁静的街区,想想第二天的事情还多,只有躺下闭上眼睡了起来。
第二天, 天气晴朗,阳光明媚。 我们首先步行到HUMAN RESOURCES CENTRE(人力资源中心)申办了SIN卡,一路上还见了不少松鼠,在街边地草丛里窜来窜去地,根本不怕行人,活得很自在。
加拿大的人力资源中心各种资料一一俱全,申办SIN卡的表格在架子上,要先填好表格,然后和着护照、移民纸一起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做好登记后退回护照和移民纸,两个星期后SIN卡便会寄到你表格上所填的地址。申请SIN卡的程序很简单,是免费的。
接着我们揣着美元到银行存钱,因为王又辛曾说过,没有SIN卡或别的什么证件(除护照和移民纸,如健康卡、驾照)是存不上钱的,但是可以解释昨天才登陆加拿大,有的银行会接受存款的。我们给接待人员解释后,又是出示护照又是给看移民纸,她到办公室打电话请示,然后拒绝了我们的存款。我们想起王又辛还告诉我们的另一招,到唐人街的银行试试。多伦多的交通真是四通八达,电车、公汽、地铁、出租车样样齐全,无论到哪里都能找到就近的车站。我们乘地铁,然后转了电车来到中区唐人街(多伦多有三个唐人街区,西区、中区、东区,最热闹的还是中区。),走进同一家银行照样是解释、出示护照移民纸,没想到他们真的接受了我们的存款,而且服务态度特别好,看样子唐人街的银行特殊服务肯定很受新移民的欢迎。
存上钱后如释重负,我们迫不及待地走进了唐人街的华人超市,唐人街的华人超市很多,如华隆、大江、金山等等。超市里是应有尽有,蔬菜水果不分春夏秋冬,品种繁多,各类中国特色食品也是琳琅满目,大人、小孩喧闹着选购食品,热闹得很。逛了一会儿,买了《星岛日报》回到朋友家,我想到昨天晚上在BLOOR街看到的流浪汉,首先找出招工信息的专版,一看几乎全是体力活。出来前,我们已做好了艰苦的准备,所以不挑剔工作的类别,只要给的钱高些就行,刚开始有份工就不错了。我发现了一则招聘陪伴老人的广告,虽然没有写多少钱一小时,但我想,反正教小孩和陪老人也没什么大区别,从心理学上分析,老人和儿童有很多方面相似的,不管多少钱我还比较感兴趣。我打电话联系,是一个香港女人,问我有没有经验,年龄(一般洋雇主是不会问这个问题的),最后问能不能听说广东话, 我很吃惊,出国前从来都是刻苦地练习英语,哪知道来到英语国家找的第一份工便要求听说广东话,幸好我确实能听懂一些广东话,但不会说。香港女人还比较满意我有相关经验(教小孩的经验)和年龄,说陪那个老人听他唠叨便行了,每天上6个小时(下午2点-晚上8点),每小时$9 ,并约我第二天面试,如果面试通过当天就可以上班;后来我又打电话找到一个在超市收钱的工 作,也要会讲广东话,约我面试,但是太远了,我拒绝了。我小心翼翼地把第二天要面试的地址放好,准备晚上问问朋友怎么去。这时丈夫和我实在支撑不住睡意了,半倚着躺在椅子上睡了起来。
迷迷糊糊地睡到6点左右,王又辛从幼儿园接孩子回家了。我赶紧告诉他我得到一个面试机会的消息,并请他帮忙确定地址和介绍经验,丁大姐(王又辛的妻子)也下班了, 大家有说有笑地边聊边做晚饭。晚饭后王又辛帮我们联系到一家长春人出租的地下室,450 加元/月,离他家往北有三四十分钟的路程。我们决定当天就搬,真不想打扰他们了。为了节约钱,王又辛骑自行车从超市里找来一个手推车放在大楼下,我们一件一件地搬行李到走廊,乘电梯下楼后硬是把全部行李给放到推车上,将将就就地启程了。手推车只用于他家到地铁站的一段路,后来全是我们自己搬上搬下的,幸好只有3 个大箱子和1个小箱子,我背了一个书包,丈夫垮了一个公文包,又有王又辛的帮忙,我们三个人先乘地铁,转了一次公汽,终于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北约克。
北约克区是多伦多比较富的区,大多住的是拿年薪的白领阶层,这里的学校也是数一数二的,所以不断有家长为了孩子而搬到这里居住。这里离市中心较远,没有车的人乘地铁或汽车上班,就是时间长点儿。我们的房东是长春人L一家,他们来加已经快10 年了,孩子十六七岁。他们的房子是贷款买的,很大,两层楼带一个小院子,他们住楼上,地下室一直就对外出租。地下室有三间屋子,一间公用厨房和卫生间,厨房里有餐桌、冰箱、炉灶和吸油烟机;其中的两间屋子已经租给一个上海的留学生Y和一对刚登陆几周的福建移民夫妇,剩下的一间便是我们的了,大约有十几个平方米。说实话,我们真没想到登陆第二天就能住进固定的租屋,虽然是地下室,但是条件不差,我们很感激王又辛。时间不早了,王又辛明天还要上班,我们送他出门,拜托他帮忙收我们的SIN卡和信件,他爽快地答应并匆匆地回家了。我们和房东谈了具体的租住条件后关上门,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小片天地了。房间里已有一张床和一个写字台,赶紧拿出床上用品铺到床上,我们得好好地休息一下,因为明天我还有个面试,那个地方很远。
我通过了那个面试,可我觉得条件不合适,拒绝了。在回家的路上买了些食物和牛奶。在以后的几天里我们到唐人街采购了许多东西,如大米,肉类、水果和蔬菜。我丈夫是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而我是南方人不会做,我们决定以米饭为主食,所以买了一个电饭煲。在这里我发现洋人和我国的北方人生活上有很多共同习惯,他们都爱吃面食,不爱吃辣,做法很简单。一般洋人家里的厨房设备很齐全,炉灶、烤箱、微波炉等等,处理台和水池都是不锈钢的,抽屉柜子多而设计合理,复杂的厨房做出简单的菜。我们住的地方虽然不大一样,可我们很满足,毕竟才登陆2天嘛。
另一个房间的上海留学生Y成天地上学,早出晚归,我们很少见面。那对福建的夫妇刚来几周妻子便开始打工了。她是通过《星岛日报》找到的,在一家上海餐馆包混沌,上班的地方很远,每天8小时,老板要求一天包2000个馄沌,每小时$7,在国内她和我是同行。每天晚上做晚饭时我们聊一聊,互相交流息。
我们决定搬到离市中心近的地方住,那样工作机会多而且到哪上班都方便。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来自湖南的C,他来多伦多2年了,在BLOOR街上有了一个自己的店铺。他的朋友,新移民夫妇X和他一家人合租了一套大的公寓,所以X 租的房子就空了,在靠近市中心的ST.CLAIR街,房东是希腊人,他建议我们去看看。后来我们去看了,地势不错,条件比L家好些,厅、卫生间和厨房都是自己用,不合用,我们决定搬到那里。X还介绍我的丈夫去他打工的一个工厂仓库上班,$8.50/小时,每天8小时,6个月后有福利。还没有展开找工作的计划, 朋友就介绍他去打工,这对新移民来说很难得了。看看日历,不知不觉地我们已经登陆加拿大10天了。
搬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安装电话,电话在国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多伦多的‘BELL CANADA’电话公司有一条免费拨打的华语安装热线—18007151888, 如果要求讲普通话,服务人员就会用生硬的普通话为你服务了。我很满意这条热线的服务态度,关于电话方面有什么不知道的都可以问,绝对得到满意的答复。有一次,我和接线生通完话 ,顺口说了一句:“你的服务态度不错。”后,他便请求我能不能将他的表现反映给他的组长听,我很理解他并答应了,谁不想在工作中得到表扬?何况他们的确做得不错。安装电话后一定要安装一个留言器,大概$20左右,‘BELL CANADA’电话公司也有留言服务,$5.00/月。留言器或留言服务的重要性体现在你不在家时,雇主打电话找你可以留言,你回家后,首先听留言再安排第二天的日程或马上回电话联系。
一天,王有辛打来电话说我丈夫的SIN卡已经寄到他家了,可我的还没有,后来才知道夫妻俩的SIN卡即使是同一地址也是分开寄的,大约一周后我收到了我的卡,我们都很激动,当天我给家里人写了第一封家书。
早就听朋友说,加拿大的HUMAN RESOURCES CENTRE(人力资源中心)是找工作的好地方,到那里登记时,带上护照就可以了,填个表,然后得到一个证明你已登记过的卡片,每次进去之前出示即可。加拿大的人力资源中心到处都是,基本上在你住的小区周围肯定能找到一个,而且条件很好,免费打(市内)电话、发传真、 打字、上网、打印,有的地方复印也不收费。一天上午 ,我们到离家最近的人力资源中心登记,各得到了一张有条形码和号码的卡片,每次近中心前扫描一下就行了。工作人员特别热情,介绍整个中心的布局,各类资料书的位置和使用电脑、发传真和复印的区域,打电话的房间和卫生间等等。后来,每周六我们都去人力资源中心用电脑,上网找工作,打印各种资料,很方便。
在我们的表格上有各自的出生年月,工作人员发现我还没到25岁,便又引荐我到楼上一个机构,名为ST. STEPHEN’S COMMUNITY HOUSE,推荐我参加一个政府的年轻人就业计划,这样类似的机构在多伦多也有不少,他们有许多特别的计划,其中有一项计划是专门为16-25岁刚毕业或没有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找工作,帮助他们去获得第一份工作经验。他们推荐年轻人到某单位,因为这是一个政府计划,(需面试)如果这个单位接受了被推荐的人后,便可以得到政府的WAGE SUBSIDY(工资津贴),也就是说政府和雇主各付一半工资,加起来就是被推荐的年轻人得到的工资;雇主四个月内不得以不合理理由辞退被推荐人。在ST. STEPHEN’S 我见到了为我安排的帮助者,NADINA,我每周见她两次。她是一个热心的加拿大人,从她那里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听说英语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NADINA告诉我各种工作的福利情况,支付情况,面试的技巧,并且替我修改了简历,我们积极地做着找工作前的准备工作。
NADINA通过各种途径在推荐我,同时我也自己找。ST. STEPHEN’S COMMUNITY HOUSE为我打印了一封信,信上说我是他们的帮助者,希望雇主看到信后可以与他们联系,考虑给年轻人一次获得经验的机会,参加政府的这项计划。有了这封信后我可以在自己找工作的时候给雇主看,他们感兴趣的话就会录用我,这样NADINA和我同时进行,谁先找到就通知对方,以最快的速度寻觅工作。在我找工作的1个月里,得到了8次面试机会,有餐馆、商店、工厂和学校等等。我总结出几条经验,当然首先是英语要流利,简历要专业化,国内那种格式不适合加拿大,一定要到人力资源中心找工作人员修改,否则只能被招聘人扔进垃圾桶,一定要熟知自己的简历,介绍时要有条有理,面试前必须认真准备。
不同的工作要求不同,我们也需要变换战术:应聘餐馆工作一定要事先搞清楚你所应聘的那个职位一般是多少钱一小时,他们不会告诉你,而是要你出价,从而知道你对这个行业的了解程度,如果不知道,那就惨了,他们只会给你安省最低的工资标准(目前是$6.85/小时);去商店面试,关键是你要表现出你是一个大方、外向和聪敏的人,商店里多是做与顾客面对面的工作,大方、外向是基本的要求,聪敏说白了就是你知道如何让客户买商店的商品;到了工厂,一定要让雇主看到你的诚意,死心塌地地愿意在工厂干,而且是个很努力的人;学校主要是语言问题,然后是相关的教学经验,对孩子的了解程度和你的性格。在面试的过程中最常问的是“来加拿大多久了?”“有什么加拿大工作经验?”“将来的工作目标或计划?”“以前做过什么工作?”等等。由于应聘餐馆工作是我最先经历的面试,我根本说不出那个工作每小时应付的工资,胡乱说了一个被否认后得到一个最低的工资标准,几天后我打电话问,他们不录用我;在与商店经理(香港人)面对面回答问题时我表现出我有很强的交际能力,我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熟知店内的商品,然后介绍给客户,经理当时就提供了工作给我,但当时NADINA已经为我找到另一份办公室工作,我权衡了一下,拒绝了这份工;工厂里噪音大,面试也很简单,只要你说你的动作很快,一般都能录用,不过我没有干;学校那份工作主要是在孩子们放学后带着他们玩,是短期工作,工作时间每天才2小时,我觉得如果为了这份工作丢了NADINA为我找的那份办公室每天8小时的工作挺可惜,所以放弃了。在国外就是这样的,生活是第一位的,兴趣和专业刚开始都只有放在第二位。
从11月开始,多伦多慢慢地走进了冬天,白天特别短。每天早晨天还没有亮,丈夫便上班去了,晚上天黑了才回到家。离我们家不远的一条街上有成人夜校—BICK FORD CENTRE,我们双双报名读英语,他读托福班,我读口语班。在加拿大,公立教育系统很完善,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免费读书,实行12级教育制度;全国约有70所大学,各省还有社区学院250多所。
对待移民, 开办的各种英语班也是免费的(从2000年开始要收一些杂费,$10-$20,也不多),如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LBS(LITERACY AND BASIC SKILLS)和LINK(LANGUAGE INSTRUCTIONFOR NEWCOMERS TO CANADA)等等,只是报名时出示一下护照和移民纸。白天班是周一至周五的早上9:00到下午3:00,业余班是周一至周四的晚上7:00到9:00或周六的全天。这个学校有很多的中国人,都是登陆不久的新移民,大部分的人像我丈夫一样白天打工晚上学英语,有的想考过托福后进大学深造,拿更高的学位;有的想练好英语后赶快找到更好的工作,他们很辛苦。因为我没有工作,我读的是白天英语6级班和晚上英语5级班,学校里英语班按难易程度分:最高级—托福班,然后是6、5、4、3、2、1(初)级班。另外,还有各种电脑班。在我的白天班里有6、7个中国人,晚上班里有4、5个中国人,大部分人都来自北京、天津、南京、深圳和长春,两个班都有非洲和东欧国家的人。上课除了笔和纸什么都不用带,老师发学习材料, 有语音、语法、阅读等方面的内容,白天班遇到天气好的时候,老师还组织一些室外活动。
11月11日是加拿大的“REMEMBRANCE DAY”—休战纪念日,为纪念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死难者而规定的节日。白天班的学生参加了学校的纪念活动,我还见到了BICK FORD CENTRE的校长,她是一个女强人,在多伦多开办了许多学校;各个级别的班都选代表上台歌颂和平时代,我和同学们也上台简单地用英语说了些赞美和平的话。
日子就这样过着,我每天下午3:00放学后到人力资源中心上网查资料、找工作、打简历、发传真等等,5:30回家简单的做好晚饭,6:50 又回到学校读书,丈夫下班后,在路上啃一个苹果直接去上课,晚上放学后和他一起回家。
我感觉,在国外的中国人都在不停地学习, 至少语言是一个永久的学习对象。移民加拿大的人大多都是国内的精英,有文凭、有工作经验、经济情况好,他们不远万里来到加拿大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挣更多的钱,但是由于英语不好往往遭到些挫折和打击。政府鼓励人们积极去找工作,有免费机构培训、辅导和鼓励失业人员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可还是有一大部分的新移民来了一年、两年都没有好工作,因为:国内的文凭这里不承认,即使你公证了(来了才知道国内公证的没用);工作经验再多,雇主只要加拿大经验;经济情况再好也不是长久之计。如果朋友介绍就不同了(只是就打工而言),文凭、经验都是次要的,有劳动力就行了。但最重要的还是语言问题,语言不好永远只有在西方社会的最低层挣扎。我切身的体会就是,大部分新移民的英语都不好,又羞于开口,这样是一个恶性循环。语言一定要开口讲,说错了不要怕,只有在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提高,所以一有机会我便不停地练习听说能力,当地习惯用语和俚语也学得很快。给洋人打工,英语好交流起来方便,慢慢的结交一些朋友,融入西人的一般阶层;给中国人打工又需要会讲粤语,才不会受歧视,早些年来加拿大的中国人大部分是讲粤语的,他们从做小买卖开始到建工厂、开公司,已遍及了整个加拿大。
在生活中,人们说的英语和我们在国内课本上学的大不一样,哪怕有时候你听清了每个词你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因为是当地俚语。语言不好,就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面对挫折,即使遇到不公平的时候也无法争辩。另外,我们每个人的心态一定要调整好,“好汉不提当年勇”不要动辄就想到以前在国内如何如何,那样只有增加你对加拿大的反感并且打击你的信心;不能有消极的工作和生活态度,看问题一定要全面一些,不要一个劲地钻牛角尖。在这里,要积极的面对困难,不断的充实自己。我们认识的人中有研究生刷盘子的,博士生做沙发的,国内高级工程师待业的,关键不是工作的好坏,是在工作生活中慢慢的找到正确的方向,不断的调整心态,转变观念,各方面准备工作做好后便可以朝目标冲刺。所以不如出国前先做好吃苦的准备,来到国外后你也不觉得失望,不用走 “吃一歉,长一智”的过程。移民加拿大的人中不乏有英语不错的,树立了正确的生活态度,刚开始,边打工边充电,半年或更短的时间内便找到了本专业的工作,而且拿年薪,有福利,有了固定的生活后,他们仍然在学习。
在抵达加拿大的这一个月里,我和丈夫搬了两次家,他没开始找工作,11月1日,朋友便热心地介绍他去打工了,我经历了几次找工作的艰辛,哭过两次,终于也找到了一份办公室工作和PART-TIME工作。给家里通了两次电话, 写了两封家书。收到我母亲的一封回信,家里亲人一切都好,是我们创造新生活的原动力之一。生活总算有了规律,工作、学习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加拿大地广人稀,面积为9976139平方公里,世界第二大国,人口3千2百万左右,华人移民人口占10%。加拿大国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很大,但总的来说,阳光充沛,四季分明。
我的移民生活和所有刚来加拿大的新移民一样,一切从零开始,租房子、找工作、学英语……我和丈夫还算幸运的,抵加10天 他便开始打工了,我1个月后同时找到FULL-TIME 和PART-TIME工作; 第5个月里,我的丈夫找到了他的专业工作,年薪3万多,工作职位是技术员。
我写“我的移民生活”是想让国内的朋友们了解国外的真实情况,风俗人情,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我只是就我们的生活随感而发。
第一个月
1999年5月3日早晨10点,我和丈夫激动不已地走出加拿大驻香港领事馆,我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站在维多利亚湖边憧憬着将来的移民生活,因为,我们的移民面试正式通过了。
我们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申办移民,这期间为出国作了充分的准备。登陆前阅读了我们的朋友王又辛的信,对移民生活有了一个理智的认识,不管物质还是精神上都做好了准备。我以前对国外生活的幻想也被实实在在的计划替代了,我购买了许多的生活用品(主要是厨房内的),衣服(正规的和一般的),学习用品等等。现在想想真可笑,我连笤帚和簸箕都带上了(放在海运的纸箱里的),不过当时想到一住进租的房子里不用买什么,什么都有很方便。所以到加拿大后刚开始我们没有买任何生活用品,一些消耗性的日用品也用了3个月。
1999年10月20 日在北京机场,我最好的朋友突然从上海赶来送我们,那时我才感到,出国舍不得家人,还舍不得从小一起长大的知己。在登机口挥泪告别,怀着复杂的心情登上了飞机。 上了飞机一看有许多移民家庭,多是有小孩的,大家都很兴奋。因为出国前我是幼教老师,一看到小孩我便想我要是能在加拿大从事教育工作多好! 飞了几个小时后我们下飞机在韩国汉城转机,和一同转机的中国人聊了起来。
10月20 日晚上10点我和丈夫乘坐的大韩航空KE72次航班抵达了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的LESTER B. PEARSON 国际机场。加拿大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住在安大略, 多伦多是一个繁忙的大城市,又是新移民最喜欢定居的地方之一。多伦多位于加国经济最发达的大湖半岛上,市区面积97平方千米,有三个国际机场,是加拿大第二大城市,最大工商业城市,安大略省省会。
我们出国前的兴奋已被十几个小时的空中飞行颠簸得没有了。 一下飞机, 昏头昏脑地排队出关, 那天出关的人很多, 我们排了1个小时才出关;第一次登陆的新移民需要见移民局的移民官,一位黑女移民官接见了我们,首先向她出示了护照和移民纸,然后她问了我们的名字,核对了一下护照和移民纸,接着直接问:“HOW MUCH MONEY DID YOU BRING TO CANADA?”(你们带了多少钱来加拿大?)丈夫说:“大概一万五千加元。”移民官便在我们的移民纸上写下了这个数目。因为每天有许多的新移民是中国人,所以,出关后有一位华人工作人员专门发送各种资料并且做简单地介绍 ,如每个人需申请社会保险号码卡,三个月后申请健康卡,有小孩(17岁以下)的家庭可以申请政府的牛奶金补贴等等;最后是取行李,我们的行李包在那个时候烂了不少地方。
终于走出了机场,感觉有的像冬天,将衣领竖起来赶紧钻进了汽车里,匆匆地往王又辛家赶去,那时已是凌晨零点了。
我们很辛运,由于在飞机上认识了两个朋友,他们有朋友开车来机场接机,顺便也带上了我们,不过付了20加元,那还是为我们省去了找地士的麻烦。这两个朋友出关见移民官时被要求出示所带的全部美元,他们把钱放在保险的地方,所以不得不去厕所拿出来,一张一张地数给移民官看,折腾了不少时间。 在车上,我又兴奋起来了,不停地问问题,张望着外面的夜景。开车的朋友讲了大多伦多和小多伦多的关系,还不时地指一些高楼大厦给我们看,我还在车上第一次看见了CN塔。很快,我们抵达了BLOOR大街,突然,我看见有两三个无家可归的白人躺在地上,冷的打哆嗦,我轻松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靠在丈夫肩上说:“明天我就要开始找工作!”,惹得大家都说,明天你还倒不过时差呢!我笑了笑,接着开车的朋友说我们的地址到了。下车后再三地感谢了他们,看着他们远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想:终于到了!
我们的朋友王又辛来到了楼下,(在车上已借开车朋友的手机告诉了他大概抵达时间)帮我们把行李一件件地搬进楼内大厅,然后乘电梯到了他家。一进他家的门,我顿时感到像夏天,脱下外套后,王又辛便端出早准备好的米饭和菜叫我们快吃,还没来得及感谢他,他说还有许多的资料要给我们,帮我们安排第二天的日程,如申办SOCIAL INSURANCE NUMBER CARD(社会保险号码卡,简称SIN卡),存钱等等。王又辛替我们想得特别周到,送了我们多市的地图;告诉我们要去HUMAN RESOURCES CENTRE(人力资源中心)申办SIN卡,那很重要,将来工作必须要有SIN卡;还介绍了他家周围的环境情况,银行在哪,MALL(商场)在哪等等。等一切都安排妥当后时间已很晚了,王又辛和我丈夫将气垫床一点一点地充起来,我便拿出随身带的床上用品铺上去。他劝我们睡不着也要睡,争取早点倒过时差来。洗完澡躺下后,我们实在是睡不着,看到远处的CN塔,宁静的街区,想想第二天的事情还多,只有躺下闭上眼睡了起来。
第二天, 天气晴朗,阳光明媚。 我们首先步行到HUMAN RESOURCES CENTRE(人力资源中心)申办了SIN卡,一路上还见了不少松鼠,在街边地草丛里窜来窜去地,根本不怕行人,活得很自在。
加拿大的人力资源中心各种资料一一俱全,申办SIN卡的表格在架子上,要先填好表格,然后和着护照、移民纸一起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做好登记后退回护照和移民纸,两个星期后SIN卡便会寄到你表格上所填的地址。申请SIN卡的程序很简单,是免费的。
接着我们揣着美元到银行存钱,因为王又辛曾说过,没有SIN卡或别的什么证件(除护照和移民纸,如健康卡、驾照)是存不上钱的,但是可以解释昨天才登陆加拿大,有的银行会接受存款的。我们给接待人员解释后,又是出示护照又是给看移民纸,她到办公室打电话请示,然后拒绝了我们的存款。我们想起王又辛还告诉我们的另一招,到唐人街的银行试试。多伦多的交通真是四通八达,电车、公汽、地铁、出租车样样齐全,无论到哪里都能找到就近的车站。我们乘地铁,然后转了电车来到中区唐人街(多伦多有三个唐人街区,西区、中区、东区,最热闹的还是中区。),走进同一家银行照样是解释、出示护照移民纸,没想到他们真的接受了我们的存款,而且服务态度特别好,看样子唐人街的银行特殊服务肯定很受新移民的欢迎。
存上钱后如释重负,我们迫不及待地走进了唐人街的华人超市,唐人街的华人超市很多,如华隆、大江、金山等等。超市里是应有尽有,蔬菜水果不分春夏秋冬,品种繁多,各类中国特色食品也是琳琅满目,大人、小孩喧闹着选购食品,热闹得很。逛了一会儿,买了《星岛日报》回到朋友家,我想到昨天晚上在BLOOR街看到的流浪汉,首先找出招工信息的专版,一看几乎全是体力活。出来前,我们已做好了艰苦的准备,所以不挑剔工作的类别,只要给的钱高些就行,刚开始有份工就不错了。我发现了一则招聘陪伴老人的广告,虽然没有写多少钱一小时,但我想,反正教小孩和陪老人也没什么大区别,从心理学上分析,老人和儿童有很多方面相似的,不管多少钱我还比较感兴趣。我打电话联系,是一个香港女人,问我有没有经验,年龄(一般洋雇主是不会问这个问题的),最后问能不能听说广东话, 我很吃惊,出国前从来都是刻苦地练习英语,哪知道来到英语国家找的第一份工便要求听说广东话,幸好我确实能听懂一些广东话,但不会说。香港女人还比较满意我有相关经验(教小孩的经验)和年龄,说陪那个老人听他唠叨便行了,每天上6个小时(下午2点-晚上8点),每小时$9 ,并约我第二天面试,如果面试通过当天就可以上班;后来我又打电话找到一个在超市收钱的工 作,也要会讲广东话,约我面试,但是太远了,我拒绝了。我小心翼翼地把第二天要面试的地址放好,准备晚上问问朋友怎么去。这时丈夫和我实在支撑不住睡意了,半倚着躺在椅子上睡了起来。
迷迷糊糊地睡到6点左右,王又辛从幼儿园接孩子回家了。我赶紧告诉他我得到一个面试机会的消息,并请他帮忙确定地址和介绍经验,丁大姐(王又辛的妻子)也下班了, 大家有说有笑地边聊边做晚饭。晚饭后王又辛帮我们联系到一家长春人出租的地下室,450 加元/月,离他家往北有三四十分钟的路程。我们决定当天就搬,真不想打扰他们了。为了节约钱,王又辛骑自行车从超市里找来一个手推车放在大楼下,我们一件一件地搬行李到走廊,乘电梯下楼后硬是把全部行李给放到推车上,将将就就地启程了。手推车只用于他家到地铁站的一段路,后来全是我们自己搬上搬下的,幸好只有3 个大箱子和1个小箱子,我背了一个书包,丈夫垮了一个公文包,又有王又辛的帮忙,我们三个人先乘地铁,转了一次公汽,终于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北约克。
北约克区是多伦多比较富的区,大多住的是拿年薪的白领阶层,这里的学校也是数一数二的,所以不断有家长为了孩子而搬到这里居住。这里离市中心较远,没有车的人乘地铁或汽车上班,就是时间长点儿。我们的房东是长春人L一家,他们来加已经快10 年了,孩子十六七岁。他们的房子是贷款买的,很大,两层楼带一个小院子,他们住楼上,地下室一直就对外出租。地下室有三间屋子,一间公用厨房和卫生间,厨房里有餐桌、冰箱、炉灶和吸油烟机;其中的两间屋子已经租给一个上海的留学生Y和一对刚登陆几周的福建移民夫妇,剩下的一间便是我们的了,大约有十几个平方米。说实话,我们真没想到登陆第二天就能住进固定的租屋,虽然是地下室,但是条件不差,我们很感激王又辛。时间不早了,王又辛明天还要上班,我们送他出门,拜托他帮忙收我们的SIN卡和信件,他爽快地答应并匆匆地回家了。我们和房东谈了具体的租住条件后关上门,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小片天地了。房间里已有一张床和一个写字台,赶紧拿出床上用品铺到床上,我们得好好地休息一下,因为明天我还有个面试,那个地方很远。
我通过了那个面试,可我觉得条件不合适,拒绝了。在回家的路上买了些食物和牛奶。在以后的几天里我们到唐人街采购了许多东西,如大米,肉类、水果和蔬菜。我丈夫是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而我是南方人不会做,我们决定以米饭为主食,所以买了一个电饭煲。在这里我发现洋人和我国的北方人生活上有很多共同习惯,他们都爱吃面食,不爱吃辣,做法很简单。一般洋人家里的厨房设备很齐全,炉灶、烤箱、微波炉等等,处理台和水池都是不锈钢的,抽屉柜子多而设计合理,复杂的厨房做出简单的菜。我们住的地方虽然不大一样,可我们很满足,毕竟才登陆2天嘛。
另一个房间的上海留学生Y成天地上学,早出晚归,我们很少见面。那对福建的夫妇刚来几周妻子便开始打工了。她是通过《星岛日报》找到的,在一家上海餐馆包混沌,上班的地方很远,每天8小时,老板要求一天包2000个馄沌,每小时$7,在国内她和我是同行。每天晚上做晚饭时我们聊一聊,互相交流息。
我们决定搬到离市中心近的地方住,那样工作机会多而且到哪上班都方便。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来自湖南的C,他来多伦多2年了,在BLOOR街上有了一个自己的店铺。他的朋友,新移民夫妇X和他一家人合租了一套大的公寓,所以X 租的房子就空了,在靠近市中心的ST.CLAIR街,房东是希腊人,他建议我们去看看。后来我们去看了,地势不错,条件比L家好些,厅、卫生间和厨房都是自己用,不合用,我们决定搬到那里。X还介绍我的丈夫去他打工的一个工厂仓库上班,$8.50/小时,每天8小时,6个月后有福利。还没有展开找工作的计划, 朋友就介绍他去打工,这对新移民来说很难得了。看看日历,不知不觉地我们已经登陆加拿大10天了。
搬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安装电话,电话在国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多伦多的‘BELL CANADA’电话公司有一条免费拨打的华语安装热线—18007151888, 如果要求讲普通话,服务人员就会用生硬的普通话为你服务了。我很满意这条热线的服务态度,关于电话方面有什么不知道的都可以问,绝对得到满意的答复。有一次,我和接线生通完话 ,顺口说了一句:“你的服务态度不错。”后,他便请求我能不能将他的表现反映给他的组长听,我很理解他并答应了,谁不想在工作中得到表扬?何况他们的确做得不错。安装电话后一定要安装一个留言器,大概$20左右,‘BELL CANADA’电话公司也有留言服务,$5.00/月。留言器或留言服务的重要性体现在你不在家时,雇主打电话找你可以留言,你回家后,首先听留言再安排第二天的日程或马上回电话联系。
一天,王有辛打来电话说我丈夫的SIN卡已经寄到他家了,可我的还没有,后来才知道夫妻俩的SIN卡即使是同一地址也是分开寄的,大约一周后我收到了我的卡,我们都很激动,当天我给家里人写了第一封家书。
早就听朋友说,加拿大的HUMAN RESOURCES CENTRE(人力资源中心)是找工作的好地方,到那里登记时,带上护照就可以了,填个表,然后得到一个证明你已登记过的卡片,每次进去之前出示即可。加拿大的人力资源中心到处都是,基本上在你住的小区周围肯定能找到一个,而且条件很好,免费打(市内)电话、发传真、 打字、上网、打印,有的地方复印也不收费。一天上午 ,我们到离家最近的人力资源中心登记,各得到了一张有条形码和号码的卡片,每次近中心前扫描一下就行了。工作人员特别热情,介绍整个中心的布局,各类资料书的位置和使用电脑、发传真和复印的区域,打电话的房间和卫生间等等。后来,每周六我们都去人力资源中心用电脑,上网找工作,打印各种资料,很方便。
在我们的表格上有各自的出生年月,工作人员发现我还没到25岁,便又引荐我到楼上一个机构,名为ST. STEPHEN’S COMMUNITY HOUSE,推荐我参加一个政府的年轻人就业计划,这样类似的机构在多伦多也有不少,他们有许多特别的计划,其中有一项计划是专门为16-25岁刚毕业或没有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找工作,帮助他们去获得第一份工作经验。他们推荐年轻人到某单位,因为这是一个政府计划,(需面试)如果这个单位接受了被推荐的人后,便可以得到政府的WAGE SUBSIDY(工资津贴),也就是说政府和雇主各付一半工资,加起来就是被推荐的年轻人得到的工资;雇主四个月内不得以不合理理由辞退被推荐人。在ST. STEPHEN’S 我见到了为我安排的帮助者,NADINA,我每周见她两次。她是一个热心的加拿大人,从她那里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听说英语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NADINA告诉我各种工作的福利情况,支付情况,面试的技巧,并且替我修改了简历,我们积极地做着找工作前的准备工作。
NADINA通过各种途径在推荐我,同时我也自己找。ST. STEPHEN’S COMMUNITY HOUSE为我打印了一封信,信上说我是他们的帮助者,希望雇主看到信后可以与他们联系,考虑给年轻人一次获得经验的机会,参加政府的这项计划。有了这封信后我可以在自己找工作的时候给雇主看,他们感兴趣的话就会录用我,这样NADINA和我同时进行,谁先找到就通知对方,以最快的速度寻觅工作。在我找工作的1个月里,得到了8次面试机会,有餐馆、商店、工厂和学校等等。我总结出几条经验,当然首先是英语要流利,简历要专业化,国内那种格式不适合加拿大,一定要到人力资源中心找工作人员修改,否则只能被招聘人扔进垃圾桶,一定要熟知自己的简历,介绍时要有条有理,面试前必须认真准备。
不同的工作要求不同,我们也需要变换战术:应聘餐馆工作一定要事先搞清楚你所应聘的那个职位一般是多少钱一小时,他们不会告诉你,而是要你出价,从而知道你对这个行业的了解程度,如果不知道,那就惨了,他们只会给你安省最低的工资标准(目前是$6.85/小时);去商店面试,关键是你要表现出你是一个大方、外向和聪敏的人,商店里多是做与顾客面对面的工作,大方、外向是基本的要求,聪敏说白了就是你知道如何让客户买商店的商品;到了工厂,一定要让雇主看到你的诚意,死心塌地地愿意在工厂干,而且是个很努力的人;学校主要是语言问题,然后是相关的教学经验,对孩子的了解程度和你的性格。在面试的过程中最常问的是“来加拿大多久了?”“有什么加拿大工作经验?”“将来的工作目标或计划?”“以前做过什么工作?”等等。由于应聘餐馆工作是我最先经历的面试,我根本说不出那个工作每小时应付的工资,胡乱说了一个被否认后得到一个最低的工资标准,几天后我打电话问,他们不录用我;在与商店经理(香港人)面对面回答问题时我表现出我有很强的交际能力,我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熟知店内的商品,然后介绍给客户,经理当时就提供了工作给我,但当时NADINA已经为我找到另一份办公室工作,我权衡了一下,拒绝了这份工;工厂里噪音大,面试也很简单,只要你说你的动作很快,一般都能录用,不过我没有干;学校那份工作主要是在孩子们放学后带着他们玩,是短期工作,工作时间每天才2小时,我觉得如果为了这份工作丢了NADINA为我找的那份办公室每天8小时的工作挺可惜,所以放弃了。在国外就是这样的,生活是第一位的,兴趣和专业刚开始都只有放在第二位。
从11月开始,多伦多慢慢地走进了冬天,白天特别短。每天早晨天还没有亮,丈夫便上班去了,晚上天黑了才回到家。离我们家不远的一条街上有成人夜校—BICK FORD CENTRE,我们双双报名读英语,他读托福班,我读口语班。在加拿大,公立教育系统很完善,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免费读书,实行12级教育制度;全国约有70所大学,各省还有社区学院250多所。
对待移民, 开办的各种英语班也是免费的(从2000年开始要收一些杂费,$10-$20,也不多),如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LBS(LITERACY AND BASIC SKILLS)和LINK(LANGUAGE INSTRUCTIONFOR NEWCOMERS TO CANADA)等等,只是报名时出示一下护照和移民纸。白天班是周一至周五的早上9:00到下午3:00,业余班是周一至周四的晚上7:00到9:00或周六的全天。这个学校有很多的中国人,都是登陆不久的新移民,大部分的人像我丈夫一样白天打工晚上学英语,有的想考过托福后进大学深造,拿更高的学位;有的想练好英语后赶快找到更好的工作,他们很辛苦。因为我没有工作,我读的是白天英语6级班和晚上英语5级班,学校里英语班按难易程度分:最高级—托福班,然后是6、5、4、3、2、1(初)级班。另外,还有各种电脑班。在我的白天班里有6、7个中国人,晚上班里有4、5个中国人,大部分人都来自北京、天津、南京、深圳和长春,两个班都有非洲和东欧国家的人。上课除了笔和纸什么都不用带,老师发学习材料, 有语音、语法、阅读等方面的内容,白天班遇到天气好的时候,老师还组织一些室外活动。
11月11日是加拿大的“REMEMBRANCE DAY”—休战纪念日,为纪念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死难者而规定的节日。白天班的学生参加了学校的纪念活动,我还见到了BICK FORD CENTRE的校长,她是一个女强人,在多伦多开办了许多学校;各个级别的班都选代表上台歌颂和平时代,我和同学们也上台简单地用英语说了些赞美和平的话。
日子就这样过着,我每天下午3:00放学后到人力资源中心上网查资料、找工作、打简历、发传真等等,5:30回家简单的做好晚饭,6:50 又回到学校读书,丈夫下班后,在路上啃一个苹果直接去上课,晚上放学后和他一起回家。
我感觉,在国外的中国人都在不停地学习, 至少语言是一个永久的学习对象。移民加拿大的人大多都是国内的精英,有文凭、有工作经验、经济情况好,他们不远万里来到加拿大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挣更多的钱,但是由于英语不好往往遭到些挫折和打击。政府鼓励人们积极去找工作,有免费机构培训、辅导和鼓励失业人员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可还是有一大部分的新移民来了一年、两年都没有好工作,因为:国内的文凭这里不承认,即使你公证了(来了才知道国内公证的没用);工作经验再多,雇主只要加拿大经验;经济情况再好也不是长久之计。如果朋友介绍就不同了(只是就打工而言),文凭、经验都是次要的,有劳动力就行了。但最重要的还是语言问题,语言不好永远只有在西方社会的最低层挣扎。我切身的体会就是,大部分新移民的英语都不好,又羞于开口,这样是一个恶性循环。语言一定要开口讲,说错了不要怕,只有在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提高,所以一有机会我便不停地练习听说能力,当地习惯用语和俚语也学得很快。给洋人打工,英语好交流起来方便,慢慢的结交一些朋友,融入西人的一般阶层;给中国人打工又需要会讲粤语,才不会受歧视,早些年来加拿大的中国人大部分是讲粤语的,他们从做小买卖开始到建工厂、开公司,已遍及了整个加拿大。
在生活中,人们说的英语和我们在国内课本上学的大不一样,哪怕有时候你听清了每个词你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因为是当地俚语。语言不好,就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面对挫折,即使遇到不公平的时候也无法争辩。另外,我们每个人的心态一定要调整好,“好汉不提当年勇”不要动辄就想到以前在国内如何如何,那样只有增加你对加拿大的反感并且打击你的信心;不能有消极的工作和生活态度,看问题一定要全面一些,不要一个劲地钻牛角尖。在这里,要积极的面对困难,不断的充实自己。我们认识的人中有研究生刷盘子的,博士生做沙发的,国内高级工程师待业的,关键不是工作的好坏,是在工作生活中慢慢的找到正确的方向,不断的调整心态,转变观念,各方面准备工作做好后便可以朝目标冲刺。所以不如出国前先做好吃苦的准备,来到国外后你也不觉得失望,不用走 “吃一歉,长一智”的过程。移民加拿大的人中不乏有英语不错的,树立了正确的生活态度,刚开始,边打工边充电,半年或更短的时间内便找到了本专业的工作,而且拿年薪,有福利,有了固定的生活后,他们仍然在学习。
在抵达加拿大的这一个月里,我和丈夫搬了两次家,他没开始找工作,11月1日,朋友便热心地介绍他去打工了,我经历了几次找工作的艰辛,哭过两次,终于也找到了一份办公室工作和PART-TIME工作。给家里通了两次电话, 写了两封家书。收到我母亲的一封回信,家里亲人一切都好,是我们创造新生活的原动力之一。生活总算有了规律,工作、学习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