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回国记录:上海杂事杂景杂感(下)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上集罗列了些上海负面的现象,该说说上海的进步和好了。

如果说温哥华是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那么上海则是最适宜女人居住的城市之一。上海,有一点是肯定的,比起温哥华,更刺激女人的活力和美丽。因为这座城市 对于女人的包容,使得上海女人永远有心情打扮自己,不去PARTY,也可以穿的山青水绿。所以我的衣柜里,在温哥华去正规场合穿的,回国是一定要装进行李箱的,可以在上海平时穿。上海的时装总是跟随着世界潮流,要看上海女孩子,千万别去外滩和南京东路,周末到新天地、静安寺,淮海路,徐家汇逛逛吧。

在上海理发,四十元人民币就可以洗头剪发附带颈肩按摩。理发的技术也实在让人放心。每次回国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我和LG总要去享受一下,完毕总是一身轻 松一脸新气象。 从温哥华的理发店出来情况就不同了,回到家里会对着镜子疑惑:那参差不齐的样子到底是温哥华的时尚还是理发师手艺的失误?以前成人高中的一位男生告诉我, 尽管温哥华的理发师个个有卑诗省理发行业颁发的执照,可他们的老师大多是金头发红头发的西人,练习对象也全是头发软软的鬈鬈的西人,剪削功夫的好坏无损毫 发。“所以呢,我们男同胞往往被收拾出一个‘盖盖头’,叫人好不郁闷!”

在温哥华,我每月去煤气镇商场The Bay化妆部做脸(护肤),买三次的打八折后加上GST和小费,大约110加币合人民币800元左右。在上海,护肤就比较合算。当然,美发店里几十元的千万别去尝试,那床单和被单的卫生让人生疑。正规专业护肤的店家,两三百元一次的,无论环境和水平,和温哥华相差无几。所以回上海的一个半月,我做了三次护肤,俺家哥哥则享受了三次精油开背按摩,出门连呼舒服呀舒服。

上海做小修小补生意的比较多,我在温哥华买的高统皮靴只穿了一年,掉了一个装饰扣,全大温没有修补的地方。万里迢迢带回上海,送到私人卖鞋子的店,人家一看,说没有相同的纽扣,却答应到厂里帮我找,结果找不到,就把两个装饰扣全换了,只要四元钱。至于改裤脚改裙子更是又方便又便宜。

老女人说了些小女人的话题,再来叙叙大的方面吧。

上海的市政建设发展很快,尤其是轨道交通,有人抱怨说把上海地下挖空了,但是百姓出行方便了很多。上世纪九十年代去巴黎,看着那复杂的地铁地图发呆,觉得 自己来自原始社会似的。现在,上海近二十条地铁站轻轨站的规模和装潢硬件肯定超过流行简约的北美温哥华了。车厢新而靓,一趟车的节数像火车那么长。即使这 样,每天上下班期间,车厢的门据说要地铁工作人员们把乘客们用力推进去才能关上。人,还是太多。

还有一点我感到很欣慰的是,在拆除了那么多弄堂房子后,上海政府似乎意识到要保留这一建筑特色了。我大妹和大妹夫原先住在弄堂房子的前楼和三层阁上,后来 他俩买了浦东外环附近的公寓,把弄堂房子给儿子结婚用了(上班方便)。前楼作为客厅,盘旋楼梯到三层阁的卧室,很有旧上海老洋房的味道,可是弄堂外墙很破 旧,环境也肮脏,半夜屋顶上还有老鼠黄鼠狼喧哗。前几年一直说要拆迁改成造高楼。今年政府说不拆了,派了工程队对外墙进行装修/装潢。不知道是政府没钱了 还是接受了保护上海建筑特色的呼吁,总之,我是倾向于每个城市要有其特别的建筑风格的,千篇一律的纽约有什么意思呢。

上海的绿化面积增加了不少。这次是春天去的,到处看到绿油油的新叶,远看深浅不一,煞是漂亮。以前淮海路的法国梧桐树很有名气,在下面散步是很幽雅的。现在各小区内时兴种樟树,因为樟树是常青树,平时有稀稀拉拉的落叶,物业绿化工人们因此比较忙。

上海人一向比较文明,现在更进步了。以前以穿睡衣外出广被国人嘲笑,这次回去倒真的没看到此现象。更为明显的进步是,对红绿灯交通规则很遵守。还有,不少餐馆分了吸烟区和无烟区,吸烟区一般都在空调通风口下面。

每次回国,一个顶顶让人(或者说我)开心的事是就医方便,不用上街,我们住宅小区内就有医疗点,每个工作日上午有一位医生坐诊,其实他/她并不怎么看病, 只是按照病人要求开药方而已。如果病人不想花时间排队,可以把你想要的药名写在纸条上,和医疗卡一起交给医生即可,下午两点以后拿药。至于检查身体,在温哥华是有必要了才让你做CT/B超/心电图/验血的,而且报告是给家庭医生的,病人并不很清楚自己的所测指标超值多少。在上海,你随时可以无任何理由地提出检查,报告当场或者最多三天后给你,报告上被测项目的标准值以及你的检测值列的清清楚楚,因此一般病人都像医生那样精通所检测的数据。当然,上海的医院由于人多也很像大卖场,噪音大,病人等候的区域像火车候车室那样,显示屏不断地预报着病人应该去哪个房间看医生,医生也没时间给你笑脸看。

有医保的话,医疗费自费部分也不高,当年往年的金额用完后,老人们自费300~500元(根据退休年份不同),然后就是15%自费。其余由社保局承担。不过也听说社保这块的缺额其实很大。

银行似乎也比温哥华先进,可以储存(活期和定期)和兑换各种币种,在一本存折卡上。而温哥华的银行,只接受美元和加币的存款。前年我们去欧洲旅行要兑换加币,还得提前好几天预约。

我在上海的时候喜欢上海,回到温哥华的时候喜欢温哥华,都好~

下面发一些上海的照片,除了最后一张上海夜景和最后一张七宝古镇是从网上截来的,其余都出于我那便宜的老旧的傻瓜机。希望大家喜欢,尤其上海人喜欢。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沙龙 / 谈天说地 / 回国记录:上海杂事杂景杂感(下)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上集罗列了些上海负面的现象,该说说上海的进步和好了。

    如果说温哥华是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那么上海则是最适宜女人居住的城市之一。上海,有一点是肯定的,比起温哥华,更刺激女人的活力和美丽。因为这座城市 对于女人的包容,使得上海女人永远有心情打扮自己,不去PARTY,也可以穿的山青水绿。所以我的衣柜里,在温哥华去正规场合穿的,回国是一定要装进行李箱的,可以在上海平时穿。上海的时装总是跟随着世界潮流,要看上海女孩子,千万别去外滩和南京东路,周末到新天地、静安寺,淮海路,徐家汇逛逛吧。

    在上海理发,四十元人民币就可以洗头剪发附带颈肩按摩。理发的技术也实在让人放心。每次回国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我和LG总要去享受一下,完毕总是一身轻 松一脸新气象。 从温哥华的理发店出来情况就不同了,回到家里会对着镜子疑惑:那参差不齐的样子到底是温哥华的时尚还是理发师手艺的失误?以前成人高中的一位男生告诉我, 尽管温哥华的理发师个个有卑诗省理发行业颁发的执照,可他们的老师大多是金头发红头发的西人,练习对象也全是头发软软的鬈鬈的西人,剪削功夫的好坏无损毫 发。“所以呢,我们男同胞往往被收拾出一个‘盖盖头’,叫人好不郁闷!”

    在温哥华,我每月去煤气镇商场The Bay化妆部做脸(护肤),买三次的打八折后加上GST和小费,大约110加币合人民币800元左右。在上海,护肤就比较合算。当然,美发店里几十元的千万别去尝试,那床单和被单的卫生让人生疑。正规专业护肤的店家,两三百元一次的,无论环境和水平,和温哥华相差无几。所以回上海的一个半月,我做了三次护肤,俺家哥哥则享受了三次精油开背按摩,出门连呼舒服呀舒服。

    上海做小修小补生意的比较多,我在温哥华买的高统皮靴只穿了一年,掉了一个装饰扣,全大温没有修补的地方。万里迢迢带回上海,送到私人卖鞋子的店,人家一看,说没有相同的纽扣,却答应到厂里帮我找,结果找不到,就把两个装饰扣全换了,只要四元钱。至于改裤脚改裙子更是又方便又便宜。

    老女人说了些小女人的话题,再来叙叙大的方面吧。

    上海的市政建设发展很快,尤其是轨道交通,有人抱怨说把上海地下挖空了,但是百姓出行方便了很多。上世纪九十年代去巴黎,看着那复杂的地铁地图发呆,觉得 自己来自原始社会似的。现在,上海近二十条地铁站轻轨站的规模和装潢硬件肯定超过流行简约的北美温哥华了。车厢新而靓,一趟车的节数像火车那么长。即使这 样,每天上下班期间,车厢的门据说要地铁工作人员们把乘客们用力推进去才能关上。人,还是太多。

    还有一点我感到很欣慰的是,在拆除了那么多弄堂房子后,上海政府似乎意识到要保留这一建筑特色了。我大妹和大妹夫原先住在弄堂房子的前楼和三层阁上,后来 他俩买了浦东外环附近的公寓,把弄堂房子给儿子结婚用了(上班方便)。前楼作为客厅,盘旋楼梯到三层阁的卧室,很有旧上海老洋房的味道,可是弄堂外墙很破 旧,环境也肮脏,半夜屋顶上还有老鼠黄鼠狼喧哗。前几年一直说要拆迁改成造高楼。今年政府说不拆了,派了工程队对外墙进行装修/装潢。不知道是政府没钱了 还是接受了保护上海建筑特色的呼吁,总之,我是倾向于每个城市要有其特别的建筑风格的,千篇一律的纽约有什么意思呢。

    上海的绿化面积增加了不少。这次是春天去的,到处看到绿油油的新叶,远看深浅不一,煞是漂亮。以前淮海路的法国梧桐树很有名气,在下面散步是很幽雅的。现在各小区内时兴种樟树,因为樟树是常青树,平时有稀稀拉拉的落叶,物业绿化工人们因此比较忙。

    上海人一向比较文明,现在更进步了。以前以穿睡衣外出广被国人嘲笑,这次回去倒真的没看到此现象。更为明显的进步是,对红绿灯交通规则很遵守。还有,不少餐馆分了吸烟区和无烟区,吸烟区一般都在空调通风口下面。

    每次回国,一个顶顶让人(或者说我)开心的事是就医方便,不用上街,我们住宅小区内就有医疗点,每个工作日上午有一位医生坐诊,其实他/她并不怎么看病, 只是按照病人要求开药方而已。如果病人不想花时间排队,可以把你想要的药名写在纸条上,和医疗卡一起交给医生即可,下午两点以后拿药。至于检查身体,在温哥华是有必要了才让你做CT/B超/心电图/验血的,而且报告是给家庭医生的,病人并不很清楚自己的所测指标超值多少。在上海,你随时可以无任何理由地提出检查,报告当场或者最多三天后给你,报告上被测项目的标准值以及你的检测值列的清清楚楚,因此一般病人都像医生那样精通所检测的数据。当然,上海的医院由于人多也很像大卖场,噪音大,病人等候的区域像火车候车室那样,显示屏不断地预报着病人应该去哪个房间看医生,医生也没时间给你笑脸看。

    有医保的话,医疗费自费部分也不高,当年往年的金额用完后,老人们自费300~500元(根据退休年份不同),然后就是15%自费。其余由社保局承担。不过也听说社保这块的缺额其实很大。

    银行似乎也比温哥华先进,可以储存(活期和定期)和兑换各种币种,在一本存折卡上。而温哥华的银行,只接受美元和加币的存款。前年我们去欧洲旅行要兑换加币,还得提前好几天预约。

    我在上海的时候喜欢上海,回到温哥华的时候喜欢温哥华,都好~

    下面发一些上海的照片,除了最后一张上海夜景和最后一张七宝古镇是从网上截来的,其余都出于我那便宜的老旧的傻瓜机。希望大家喜欢,尤其上海人喜欢。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sf
      • 上茶
    • "其实他/她并不怎么看病, 只是按照病人要求开药方而已。如果病人不想花时间排队,可以把你想要的药名写在纸条上,和医疗卡一起交给医生即可,下午两点以后拿药。"---现在更厉害了!!!.中国和加拿大两个极端啊.
      • 是的呀,其实这是不正常的现象,不过方便确实方便
        • 我在国内也经常要药吃, 但到这里10来年了, 很少吃消淹药. 我觉得还是这样更好一些. 但对于小孩子发高烧, 我不知道哪个更好.
          • 小孩发高烧,要看情况,如果是细菌感染,最常见的是耳朵和肺部,必须要及时吃消炎药,如果只是病毒感冒,建议吃些tylenol,多喝水就可以。
        • 方便,也就是说方便了“非专业人士”从事“专业工作”。处方药之所以要“处方”,就是因为需要专业人员把关。把关不严,后果会怎么样呢?总体上说,弊大于利啊。
          • 各有利弊...这里的很多家庭医生怕负法律责任...能不开药,尽量不开...很多时候耽误了病情,加重病人的痛苦。..
            • 抗生素的烂用在中国已经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小感冒要打点滴就是后遗症. 抗药性和自身抵抗力量已经大大降低. 但我在这里10多年了, 很少感冒很少吃药的原因.
              • 不是说了...各有利弊...这里每年都有打感冒预防针...气候这么冷,你很少感冒是个奇迹...
                • 在国内经常感, 到这里以后很少感. 打过一次预防, 结果感冒了.
                  • 上次猪流感流行,去打了一针,本来没有事,结果病了好几天,真是自找麻烦。。。
                  • 哈哈...那你说这里随便给人免费打预防针是不是也是问题?...还每天新闻广播大肆宣传去打...:)...还有感冒就是叫Cold,意思就是冷了容易感冒,所以你不感冒是说明身体比较健康...这里冷,应该更容易感冒...
            • 这个你理解错了,常用的消炎药就是没病吃,也不会有什么负作用,吃多了也没啥事,唯一的问题就是你体内的病菌会产生抗药性,下次再吃就没用了,同时如果大家都猛吃消炎药,抗病毒药,其实就是促进细菌,病毒的进化过程,以后会越来越难对付。
              • 可能是我没说清楚...我的意思是应该吃抗生素的时候,他们也不开,应该就是按照这个理论吧...我是根据个人经验,曾经看了三个家庭医生,都被告知回去喝水就行了...病了2个星期,最后到急诊室,医生一查,就给开了抗生素...
                • 这个是误诊,一般如诊断是细菌感染,100%会给开抗生素的。如果是病毒性感染,一般不开,吃了也没用。
                  • 三次都误诊?...我觉的是家庭医生怕担责任...觉得你没大事,就拖着再说...到万不得已才开药...我并不是说应该乱开药,只是说各有利弊吧...
                    • 啥责任?阿莫西林每天给你喝一大瓶,啥事没有。。。
                      • 吃药吃坏了,可以起诉他们吧...否则又不要他们出钱,他们为什么不开药?也不仔细检查,就打发人走了?...anyway...到此为止吧...个人看法吧...
                        • 你的例子存在但不能说明全部问题. 请看这个:抗中国滥用抗生素每年致8万人丧生损失800亿(图)
                        • 中国抗生素滥用严重 人均消费量是美国十倍
            • 严格地说,没有人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相比较而言,普通人与医生之间,更应该相信医生。
    • 写的真好,很真实,赞一个!:)
      • 谢谢跟贴~
    • 我不是很喜欢上海, 人太多, 气候不好
      • 像LZ这样可以两面住住的是理想状态。
        • 其实我只是每年回去一个半月到两个月而已,探望高龄老父母。
      • 所以短期住住还可以,黄梅天、三伏天和冬天吃不消
        • 是啊,夏天热死,冬天冻死,整个长江流域都这个样子。。。
          • 现在家里有空调,出门有车的不在少数...只要肯花钱,气候不是什么大问题...加拿大的一大半是冬天,全是靠暖气过的日子...
            • 两用的空调在冬天温度打不上去的,我每次春节回去的话,就在空调房里冻得刮刮抖,还有自来水,老半天才热起来。
              • 可以试试立式空调,好像还可以...现在很多家庭还装了加热地板...水就没办法了,和这里的tankless差不多...
    • 淮海路 ! I missed it a lot. It is no longer what I remembered of
      • yes, it is pitty that Huaihai road has been changed
    • 有人砸你没有...有人砸你,我替你接砖...上海人生活很仔细,有条件的也挺讲究....我妈以前什么都爱买上海的东东....很久很久以前高中才毕业,我去上海居然可以买到100% SILK 的有小花边的BRA....很小资....两边都住,好的不好的都写写...挺有意思....
      • 谢谢小姑娘,还没人砸我,估计是尊重老年人吧:-D
      • 以前没有买房子的时候,就是住亭子间,上海人也会布置的很精致的,有句俗话:螺蛳壳里做道场
    • 每次回上海,总要逛逛西区那些有法国梧桐的林荫路:衡山路自不用说,其他还有复兴路,永嘉路等等。
      • 格地地方才是上只角,赞额~
      • 时过境迁,再也找不回过去的感觉了,只有偶然入梦来。上海对我来说已日渐陌生了。
        • 熟悉又陌生,这就是我每次回上海的感觉。
      • 自小住在那里
        随着时间推移,那里变确实不像其他地方大。也许政府有意为之。当然,这也保留了很多儿时美好的记忆。看着康平路,高安路,吴兴路,宛平路,五康,兴国,湖南等等诸条小马路的变化,再看看周围的变化。有时觉得这个所谓上只角承载了太多儿时记忆,心中滋味,不能尽言
        • 近邻哦
          从出生到出国,除了读大学那阵子,基本上是生活在那个区域。虽然马路依旧,但为什么我总感觉陌生?
          • 经历差不多啊。也是除了大学那段时间,基本都在那里。
            见证上海乳品二厂的搬迁和原址上上海图书馆落成。见证地铁一号线的开通;见证徐家汇棚户区的动迁和此后东方商厦、汇金等一系列商业中心的崛起。以前每天上学,都要从康平路头上走到底,沿路看着那一座座深宅大院。整整6年。那时真的不觉得什么,此次回国,确实感到时光不在,有点时过境迁的感慨。那时安静的湖南,五康,吴兴,康平,余庆,宛平路依旧安静,不过的确似乎有太多的不一样。说不清道不明。倒是衡山路太闹忙了,永嘉路也步其后尘,喧嚣不少。
        • 感慨~
      • 难忘大学时安福路放映厅的电影,小剧场话剧(记得'喜福会','美国来的妻子'焦晃饰演),还有人潮涌动的"前进",那个时代上海的气息啊..
    • 最近几天在肉联, 大家都很忙. 今天看到你这个轻松的帖子, 表达一下谢意!
      • 不好意思问一下,大家在忙什么呢?
        • 您没读其它帖? 有些人在忙着互相"对掐", 例如, 你说我一句, 我再回你一句. 以上是我个人的感觉, 不一定对.
          • 是的,那就是我为什么不参与的原因。其实就是为了图个清静才来北美,还要与“人”都,其“肋”无穷吗?
          • 写错了一个字,应该是不想与人斗,其勒无穷
    • 上海是有蛮多好的地方,但是我还是不想选择住在那里。人很浮躁,爱虚荣,爱攀比,当然这不仅仅是上海的现象,全国都如此。
      • 非常准确说的,我也不喜欢这样的话题,好像全国讲话就是些攀比的元素。我儿子来加拿大了,找到一不错的工作,问起我LG亲戚的薪水,我说不知道,大家不说的。
    • 写得真好,尤其这句:“如果说温哥华是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那么上海则是最适宜女人居住的城市之一。”。上海真是个好地方啊。
      • +1...喜欢过去的上海...也喜欢新上海
        • 米兔~
      • 没错吧~
        • 绝对没错。我虽然只在20年去过一次上海,不过喜欢这个城市。
    • 上海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同事家地下车库的小区活动中心打麻将,收停车费的大叔监管麻将中心,晚上九点了,头发依然油光水亮,整整齐齐。他是一个小窗口,令人看到上海的精致。
      • 我以前化疗时,请了一个上海当地人阿姨,她到我家来做做饭。每次来打扮的很漂亮,说出门人家不会生疑。客人来看我,还以为她是主人,我是阿姨呢:0-D
      • "头发依然油光水亮",形象!-- 再加上两颗黄锃锃的大金牙,那才是典型的精致。:)总觉得周立波,色色这样的才象正宗上海男人。。。江泽民可以算半个,朱容基靠边,至于姚明,刘翔之流基本上是伪上海男人。:)
        • 你搞错了...刘翔是典型的上海小伙子...周立波其实有点另类,比较像30年代的上海小开...江泽民完全和上海不搭边...
          • 一地域来划分人本来就是很无聊,上海一千多万人,啥人没有。。。
          • 我觉得姚明也是典型的上海男人。这个年龄的上海宁就是这样的。我儿子35岁了,也是很成熟很体贴老婆会做菜会赚钱(薪水)的上海男孩子。
    • 七年没回去过了,叫你写得突然非常非常想家,明年等孩子们大一点了一定带他们回去看一看,他们对上海一点印象也没有呢。
      • 七年,好长啊,抗战八年
    • 很好。
      • 谢谢Roller一贯的支持~
    • 国泰电影院还是老样子。和平公园离开我的学校最近,也经常去的。上海里弄房子还是要保留些,这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 是的,弄堂房子是上海的标志,虽然有了新天地等商业弄堂,居民弄堂应该也保留的。
    • 不错。很遗憾出国前没在国内买套房子,自己真没眼光啊。
      • 你遗憾,我就要后悔,出国前把房子卖了。。。
        • 我有个朋友05年卖的房子(恰巧在涨价前的几个月),之后房子一路疯涨
        • 又钩起我的伤心事,郁闷ing! 两套房子在2005年前白菜价卖了。。。我父母现在是宁愿住在瑞金路煤卫公用的里弄房,也不愿住到他们虹口区三房一厅的公寓。说是图个方便,出门就是淮海路,延中绿地。
          • 要是我也愿意住在淮海路延中绿地附近的弄堂。再说,把弄堂房子装修的好一点的话,更别有老上海洋房的风味
        • 同悔,同悔。
      • 啥宁晓得房价会涨的嘎离谱?
    • 楼主已经在生命的前20~30年被build成了一个上海女人, 所以, anyway, 上海是适宜居住的地方
      • 我的半个世纪在上还被"built"一个上海女人了,但是我只说一点是最适宜女人居住的,就是上海对时尚的欣赏
    • 喜欢上海,但是不喜欢上海人(^_^)----中间有太多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的动物
      • Finally the show starts...:-) 上海(也许还有香港)曾经人均资源极度匮乏,生存不易,实在没有手段可择,故而吃亏成为大忌,然今非昔比了。。。
        • 今非昔比主要是因为外地文明的进入,和带来的潜移默化影响。出国的上海人如Canada, Japan Ausi Singapore也受到潜移默化,但因为年龄偏大骨子里的东西很难改变。下一代可能会好些
      • 哪地方不都一样鱼龙混杂
        • 是群体现象。上海人可以自问一下,是不是觉得自己比所有其它的国人都高一节?是不是都有给老外提供服务的强烈欲望?这个是长年积累的奴性思维习惯
          • 上海人不偷不抢,在法律应许的范围内维护自己的权益。关于为谁服务的问题,有钱就是大爷,洋人出钱多给洋人服务,80年代广东人先富起来,就为广东人服务。。。现在中国游客有钱,欧洲北美大城市许多购物中心,专门有中文服务。。。同一道理。
            至于说是不是觉得高人一等,我想在某些地方是有的。这跟纽约人被美国其他城市人憎恨,多伦多人被其他地区加拿大人憎恨,同一个道理。
            • 不犯法其实是比较基本的要求,但是这个"有钱就是大爷"比较值得推敲。要是回到日本占领时期,多少上海人会去争着带路?
              • This is getting too uptight...easy, buddy.:-)
            • "多伦多人被其他地区加拿大人憎恨" -- Really, really? 还真没发现。
            • 看了你这几句评论,你在我心目中建立起来的高大形象在以自由落体的速度下降啊。
              似乎看不到了-优雅的母亲-中体现出的品性才情。
              • 某些人喜欢利用别人的宽容
                • Everyone is entitled to his/her own opinion -- just don't turn it into hatred.
      • 表面客气,其实一牵涉到“钱”就小算盘打的精刮
      • 其实这是弄堂房子遗留的习俗,看爱张爱玲上世纪三十年代对上海人帮佣的描写就可见一番
    • 写得很好。借你的帖子,把我2011年5月路过上海时拍的几张片片再贴一遍,都是正面没有负面的。
      • 张张看得仔细~张张赞哦~
      • 你拍到的豫园怎么这么整洁,我11年11月回去的时候,鱼池里乱七八糟的,杵着几根烂叶子,丧气得很。空气确实是象照片里,永远灰蒙蒙。
        • 也许是因为你是11月份回去的,正值冬天,所以鱼池里乱七八糟的,杵着几根烂叶子。我是5月,是春天,而且是五一刚过,环境可能好点,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