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四面着火,八面漏风(二)
起初拥立泥孰的是西突厥的弩失毕部,最终把泥孰推上可汗宝座的也是这个部落,我们不禁要问,泥孰的本部那里去了?草原民族的权力、官爵是同部落联系在一起的。没有部落就是一分钱不值。在突厥人的历史上还没有听说那个大可汗是被某某属部拥立的。
我们不确切朝廷对西突厥这种异样的局势是否吃得很透,也许在李世民看来朝小野大也不错。不过朝廷却很希望通过西突厥大可汗把自己的手伸向西域,册封同俄设就是必然之举。贞观九年中郎将桑孝彦、左右胄曹韦弘机前往西域、册封同俄设为沙钵罗咥利失可汗(简称咥利失可汗)。至于通婚的请求,李世民还没想好。
使者不仅带来了册封诏书,还带来了指导性的意见。李世民希望咥利失可汗加强与焉耆的关系。这就是提醒咥利失可汗抓紧根据地的建设,人不能没有屁股,军队不能没有大后方,国家不能没有核心。
这个提醒还是一针见血,咥利失可汗却一句也没听懂。二位使者这一去就是好几年,西突厥又发生了动乱。接受朝廷的册封之后,咥利失可汗采取了一个战略举措,消藩。
消藩,历来都是危险的,那消的是权力、是利益。消藩者往往都要把这么危险的举措包装起来,用一张美丽的糖纸。在汉武帝叫推恩令,在咥利失可汗叫封官许愿。
咥利失可汗把自己治下的西突厥各部分成十部,又称西突厥的左、右厢。右厢弩失毕五部,在碎叶以西,首领称俟斤,包括阿悉结关俟斤、哥舒关俟斤、拔塞擀暾沙钵俟斤、阿悉结泥孰俟斤、哥舒处办俟斤;左厢咄陆五部,在碎叶以东,首领称啜,包括处木坤律啜、胡禄居关啜、摄舍提暾啜、突骑施贺逻施啜、鼠尼施处半啜。其中阿悉结关俟斤的实力最强。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西突厥十部,又称十箭。
我们知道西突厥的属部不仅包括咄陆、弩失毕,还包括歌逻禄、处月、处密、伊吾。咥利失可汗只册封了其中处于碎叶附近的咄陆、弩失毕,说明咥利失可汗控制的范围并不包括相对东部的歌逻禄、处月、处密。此时歌逻禄在金山北部的突厥车鼻可汗控制之下,至于处月、处密很可能控制在在稍后将要出场的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兄弟手上。
十箭分设之后,每一箭都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开山立柜、平起平坐,都是大可汗帐下的一员。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虽然十部分立,官职上还是有些许差别。俟斤的级别就比啜低不少。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追究起来会有很长的历史、很多的故事,如果我们愿意编的话。
后代很多学者费尽心机想探求西突厥十部的起源,实际上就把问题搞复杂了。咄陆、弩失毕一直就是西突厥的属部,这在新、旧唐书《突厥传》里面说得很清楚。至于这两部最最原始的来源却是很难说得清楚。
考察咄陆、弩失毕两部官爵上的些许差别,也许能够得到一丝半点的线索。或许两部成为突厥人嫡系的时间有先有后,或许两部与西突厥室点密系、阿波系的历史渊源有关。按照我们原先的假设泥孰出身于阿波系,这一切倒是能解释通。
咄陆五部是在室点密时期加入西突厥的,自然爵位稍高;弩失毕是在阿波之后加入西突厥的,自然爵位稍低。这些分析都只能算作是一种假设、或者猜测。现实的情况下,咥利失可汗设立西突厥十部,虽然说分散了权力,也直接地分裂了支持自己的弩失毕。弩失毕的阿悉结就被一分为二,阿悉结关俟斤、阿悉结泥孰俟斤。这必然引起部落的骚动,考验咥利失可汗的时刻来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这种事情躲是躲不过的。首先对咥利失可汗发难的是可汗的属下统吐屯,与统吐屯合作的就是被分裂了的阿悉结部。
战斗的过程不是很清楚,也许统吐屯偷袭了咥利失可汗的大帐,失利之后的咥利失可汗想起了当年天可汗的教诲,退保焉耆。这就离开了现在西突厥的中心地带。控制了中心地带的统吐屯与阿悉结关俟斤联合推举欲谷设为大可汗,咥利失可汗被降级为方面小可汗。
这个时候推恩令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总有人挺身主持正义的。至于到底什么是正义就再商量了。咥利失可汗整顿士马准备收复失地;统吐屯忙着镇压不服从者;欲谷设的部下也都跃跃欲试野心勃勃,想当大可汗哪那么容易?
乱了,西突厥正式进入军阀混战。到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逐渐整合为两大阵营,欲谷设被西部拥立为乙毗咄陆可汗与咥利失可汗分庭抗礼。朝廷试图通过册立可汗遥控西域的战略意图遇到了挑战。
发兵,打!
打字好说决心难下。且不说远征的诸多困难,现在李世民自己也是一脑门子包。南北两个方向都出现了问题。
先说说吐谷浑方向的问题。
微妙、宁静的青海湖终于掀起了波澜。
慕容顺回到吐谷浑没多久就挂了。啊,不是有李大亮帮着压场子吗?
李大亮也不是保姆能天天跟着慕容顺,一旦大军撤回,慕容顺就变成了笼中鸟。两难的局面,没有根基、没有死党,这个可汗怎么当?也有主动找上门来拥戴慕容顺的,只不过有个不能接受的前提,反唐。
反唐,不得民心,不反唐没人拥护你。明白了,这些人就是把慕容顺往死了整。不久之后,慕容顺也就不得不死了。这还了得,这不就是公开的叛乱吗?很快侯君集再次兵临青海。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四面着火,八面漏风(三)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起初拥立泥孰的是西突厥的弩失毕部,最终把泥孰推上可汗宝座的也是这个部落,我们不禁要问,泥孰的本部那里去了?草原民族的权力、官爵是同部落联系在一起的。没有部落就是一分钱不值。在突厥人的历史上还没有听说那个大可汗是被某某属部拥立的。
我们不确切朝廷对西突厥这种异样的局势是否吃得很透,也许在李世民看来朝小野大也不错。不过朝廷却很希望通过西突厥大可汗把自己的手伸向西域,册封同俄设就是必然之举。贞观九年中郎将桑孝彦、左右胄曹韦弘机前往西域、册封同俄设为沙钵罗咥利失可汗(简称咥利失可汗)。至于通婚的请求,李世民还没想好。
使者不仅带来了册封诏书,还带来了指导性的意见。李世民希望咥利失可汗加强与焉耆的关系。这就是提醒咥利失可汗抓紧根据地的建设,人不能没有屁股,军队不能没有大后方,国家不能没有核心。
这个提醒还是一针见血,咥利失可汗却一句也没听懂。二位使者这一去就是好几年,西突厥又发生了动乱。接受朝廷的册封之后,咥利失可汗采取了一个战略举措,消藩。
消藩,历来都是危险的,那消的是权力、是利益。消藩者往往都要把这么危险的举措包装起来,用一张美丽的糖纸。在汉武帝叫推恩令,在咥利失可汗叫封官许愿。
咥利失可汗把自己治下的西突厥各部分成十部,又称西突厥的左、右厢。右厢弩失毕五部,在碎叶以西,首领称俟斤,包括阿悉结关俟斤、哥舒关俟斤、拔塞擀暾沙钵俟斤、阿悉结泥孰俟斤、哥舒处办俟斤;左厢咄陆五部,在碎叶以东,首领称啜,包括处木坤律啜、胡禄居关啜、摄舍提暾啜、突骑施贺逻施啜、鼠尼施处半啜。其中阿悉结关俟斤的实力最强。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西突厥十部,又称十箭。
我们知道西突厥的属部不仅包括咄陆、弩失毕,还包括歌逻禄、处月、处密、伊吾。咥利失可汗只册封了其中处于碎叶附近的咄陆、弩失毕,说明咥利失可汗控制的范围并不包括相对东部的歌逻禄、处月、处密。此时歌逻禄在金山北部的突厥车鼻可汗控制之下,至于处月、处密很可能控制在在稍后将要出场的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兄弟手上。
十箭分设之后,每一箭都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开山立柜、平起平坐,都是大可汗帐下的一员。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虽然十部分立,官职上还是有些许差别。俟斤的级别就比啜低不少。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追究起来会有很长的历史、很多的故事,如果我们愿意编的话。
后代很多学者费尽心机想探求西突厥十部的起源,实际上就把问题搞复杂了。咄陆、弩失毕一直就是西突厥的属部,这在新、旧唐书《突厥传》里面说得很清楚。至于这两部最最原始的来源却是很难说得清楚。
考察咄陆、弩失毕两部官爵上的些许差别,也许能够得到一丝半点的线索。或许两部成为突厥人嫡系的时间有先有后,或许两部与西突厥室点密系、阿波系的历史渊源有关。按照我们原先的假设泥孰出身于阿波系,这一切倒是能解释通。
咄陆五部是在室点密时期加入西突厥的,自然爵位稍高;弩失毕是在阿波之后加入西突厥的,自然爵位稍低。这些分析都只能算作是一种假设、或者猜测。现实的情况下,咥利失可汗设立西突厥十部,虽然说分散了权力,也直接地分裂了支持自己的弩失毕。弩失毕的阿悉结就被一分为二,阿悉结关俟斤、阿悉结泥孰俟斤。这必然引起部落的骚动,考验咥利失可汗的时刻来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这种事情躲是躲不过的。首先对咥利失可汗发难的是可汗的属下统吐屯,与统吐屯合作的就是被分裂了的阿悉结部。
战斗的过程不是很清楚,也许统吐屯偷袭了咥利失可汗的大帐,失利之后的咥利失可汗想起了当年天可汗的教诲,退保焉耆。这就离开了现在西突厥的中心地带。控制了中心地带的统吐屯与阿悉结关俟斤联合推举欲谷设为大可汗,咥利失可汗被降级为方面小可汗。
这个时候推恩令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总有人挺身主持正义的。至于到底什么是正义就再商量了。咥利失可汗整顿士马准备收复失地;统吐屯忙着镇压不服从者;欲谷设的部下也都跃跃欲试野心勃勃,想当大可汗哪那么容易?
乱了,西突厥正式进入军阀混战。到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逐渐整合为两大阵营,欲谷设被西部拥立为乙毗咄陆可汗与咥利失可汗分庭抗礼。朝廷试图通过册立可汗遥控西域的战略意图遇到了挑战。
发兵,打!
打字好说决心难下。且不说远征的诸多困难,现在李世民自己也是一脑门子包。南北两个方向都出现了问题。
先说说吐谷浑方向的问题。
微妙、宁静的青海湖终于掀起了波澜。
慕容顺回到吐谷浑没多久就挂了。啊,不是有李大亮帮着压场子吗?
李大亮也不是保姆能天天跟着慕容顺,一旦大军撤回,慕容顺就变成了笼中鸟。两难的局面,没有根基、没有死党,这个可汗怎么当?也有主动找上门来拥戴慕容顺的,只不过有个不能接受的前提,反唐。
反唐,不得民心,不反唐没人拥护你。明白了,这些人就是把慕容顺往死了整。不久之后,慕容顺也就不得不死了。这还了得,这不就是公开的叛乱吗?很快侯君集再次兵临青海。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四面着火,八面漏风(三)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