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薛延陀(二)
夷男东进的时机也非常理想,漠北起义的铁勒各部草头王林立,六军无主,而东突厥的頡利可汗也已经确定陷入了麻烦。东进之 后,夷男迅速与漠北的各部打成了一片。以菩萨为首的回纥部“附薛延陀,相唇齿”,夷男也授予菩萨“活頡利发”的称号,回纥就在独乐水设牙立帐,双方是各取 所需。
拥有七万落帐篷的夷男俨然成为可以整合铁勒各部的一个人选,是铁勒各部可以依靠的一支力量,是对抗东突厥頡利可汗的一支沉重的砝码。只 不过也只是一支筹码而已,夷男出现的时间点稍微晚了一点,在此之前,漠北的铁勒们已经击败了頡利可汗的第三次扫荡。夷男难免有摘桃子的嫌疑,虽然似乎也没 有人能够阻止夷男摘桃子,但是终究是一个问题。
连续两次讨伐铁勒失败,也许頡利可汗很有御驾亲征的冲动。相信观众们也希望看到一场突厥大可汗亲统的东突厥铁骑与铁勒人的对决,再现当年突厥始祖土门可汗一举降服五万落铁勒人的风采。
如果頡利可汗真能挺身一战的话,也许东突厥人就是另外一个命运,一群散兵游勇如何抗衡东突厥人的铁拳?在这个历史关头頡利可汗却想起了一句不怎么样的名 言,攘外必先安内。要想东突厥人长治久安,削平东突厥人内部的帮帮派派是必须的,外敌当前要如何安内?自相残杀太愚蠢了,借刀杀人是正解。
第三次讨伐頡利可汗就强力派出了自己的老对头、侄子突利可汗。虽然一百个不愿意,突利可汗还是统帅所部北上,毕竟都是阿史那家族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只是突利可汗的结局更加出人意料,就回来老哥儿一个。
也可能突利可汗根本就未尽全力,谁也不傻,道理都能想明白。这就是玩忽职守。罪,当斩。
接下来頡利可汗很想演一出斩马谡。败军之将不言勇,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杀突利可汗的理由太充分。不管怎么说先关起来打一顿解解气,也顺势看看风向。很遗憾舆论的阻力无穷大,刚刚关起来还没怎么地突利可汗,估计东突厥各部请愿的书信就堆满了頡利可汗的办公桌。
杀,好像杀不得。十几天以后,頡利可汗决定放虎归山,这就犯了机会主义错误。既然已经动了杀机,那就干脆一了百了。脱离虎口的突利可汗岂能与頡利可汗再次同流合污。自此以后突利可汗是关起门来当皇帝,不管頡利可汗怎么请,怎么叫都置之不理。
东突厥正式宣告分裂。而铁勒人则暂时团结在夷男为首的薛延陀周围,形成了战斗的集体。到第二年四月,在夷男的攻势之下,頡利可汗的势力不得不全面龟缩到漠南,漠北是实在呆不住了。恼羞成怒的頡利可汗也就在这个时候对突利可汗拔出了马刀。不用说这个选择又错了。
頡利可汗哪有一棒子打倒突利可汗的实力?也就是了以泄愤。这就把突利可汗彻底推到了墙角。
突利可汗的日子也不好受。草原上纷纷乱乱,在铁勒、东突厥之外的小势力就开始自寻出路。突利可汗管辖范围内的契丹、奚、霄等数十个部落纷纷脱离东突厥的统治,投唐。现在頡利可汗又推了突利可汗一把,走投无路的突利可汗把脸一抹,放下身段,向李世民伸出了求救之手。
“看在结拜的份上,拉兄弟一把。”
也没啥丢人地,唐皇李世民那是自己的盟兄弟。
接到突利可汗的求救信,李世民暗暗叫苦哇,心说,“兄弟,你这不是叫老哥为难吗?”
一边是结拜的兄弟,一边是刚刚结盟的盟友,帮谁都是背信弃义!两难哪!
唯一可能的选择就是谁也不帮,这是对自己最有利的,首先得对得起自己。只不过姿态还是要做足了,否则不是伤了两颗心吗?大将周范被派往太原“以图进 取”。能有这个姿态已经不错了,这也算百忙之中的亲切关怀。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年初李世民正在全力解决隋末群雄硕果仅存的梁师都,忙得很。
梁师都控制着朔方,与控制河南地的郁射设互为表里,正是李世民的心腹之患。
郁射设是突厥前可汗处罗可汗的儿子,长久以来一直游牧在河南地。相信观众们不陌生,李世民也不陌生。正是由于郁射设南下乌城,才给了当年的建成太子一举 剥夺李世民兵权的机会,也算间接导致了玄武门事变。虽然郁射设与李家有姻亲的关系,动起手来倒是很有职业风范,一点不手软。
这之后史书对郁射设的记载却很模糊,惜字如金,似乎郁射设一直游走在黄河两岸。不管怎么变化,河南地是郁射设的主要游牧地是不会错的。而河南地的重要性我们就不多说了,那是任何一个定都长安的中原王朝的死穴。只不过现在这个定理有了变化,頡利可汗似乎并不认同。
突利可汗控制的契丹、奚等部落投唐之后,頡利可汗曾经派了个使者到长安,希望用梁师都交换唐对契丹、奚等部落的控制权。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亲善突利可汗的举动,一个得罪郁射设的举动。如果把梁师都交给了朝廷,在河南地的郁射设怎么办?
頡利可汗真是方寸大乱,不知所谓。这就为朝廷上下其手、挑拨离间创造了条件,更何况郁射设与頡利可汗的关系本来就是疙疙瘩瘩?朝廷具体操作这个任务的是夏州司马刘兰。
刘兰对付梁师都的办法与当年刘世让对付马邑苑君璋的如出一辙,估计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有得其生口者,辄纵遣令为反间,离其君臣之计。频选轻骑践其禾稼,城中渐虚。”
这个计策很坏,却屡试不爽。细想起来也是很有道理,如果割据的生活也能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幸福无比,谁还想着统一?
进入四月,梁师都的阵营出现了松动,“归命者相继,皆善遇之”。到这个时候,兴兵讨伐的时机就成熟了,梁师都的覆灭已经不可逆转了。即使是頡利可汗亲自前来救援也于事无补。
右卫大将军柴绍、殿中少监薛万均统领的唐军主力在朔方南部几十里的地方与頡利可汗大战了一场。括弧,郁射设的人马早已经溜之乎也,郁射设不想为頡利可汗殉葬。
这次頡利可汗多少表现出一点突厥人的勇武,只是爆发的太晚了点,力度也不太够。东突厥各部已经离心离德,此时的强硬无疑是一种回光返照。四月二十六日,梁师都被自家人击斩,隋末的群雄基本上都成了过去式。
拥有了河南地,李世民可以更加从容地透视漠外的争斗。
薛延陀的东进,乃至于在漠北形成的这个势力圈很早就进入了李世民的视野。贞观二年二月的时候,大将李靖就被派驻关内道防御薛延陀可能的盲动,毕竟双方都不知底细。当然也有防御东突厥的意思。
“道”是李世民登基之后新成立的一个行政管理编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唐初的时候行政区域的划分比较乱,州、县的数目非常庞大,相对应的每 个州县的面积也就很小。这么做主要是为了赏人方便。动辄封个州长,管理的地面也就和乡长差不多,州长毕竟好听,级别够了。
国家走上正轨之后弊端就逐渐显现,人浮于事,民少官多,李世民登基之后就对行政体制下了手。按照山川地势将全国分为十个道,关内道就是其中之一。前期近似于监察机构,属于相对比较虚的一个管理层次,很久以后才形成一级管理单位。
关内道的管理范围比较广泛,南起秦岭、北到阴山,东临黄河、西至贺兰山,基本上就是拱卫首都长安。把李靖摆在这里的目的也是现而易见。现在控制了河南 地,漠北的铁勒是敌是友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涉及到李世民对形势的判断。当年年底,十一月的时候,夷男的一队使节解开了李世民的心疑。
使节带来不少礼物,“牛马万许”。东西虽然不多,蕴含的意味却很明显,是友非敌,使节的出现也使漠北的形势更加透明。
夷男已经自称可汗,一个崭新的薛延陀汗国正式挂牌了。夷男的牙帐设在大漠之北的俱伦水南岸,也就是现在的杭爱山脉东麓、鄂尔浑河的上游。漠北的铁勒部落 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新兴的薛延陀汗国的一员,铁勒人在民族崛起的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是共识,还是形势使然?是万众一心,还是人多不怕走夜路的自我壮 胆?透过薛延陀臃肿的外表,李世民看到了夷男内心的脆弱。
夷男并没有领袖群伦的威望,也不具备一锤定音的实力。只是风云际会出现在了恰当的位 置上,薛延陀汗国也就是一个脆弱的联合体,还不具备独立自主的实力、也缺乏 正当性。正因为如此,才可能成为朝廷抗衡东突厥的一个帮手。要想漠北的薛延陀成为朝廷抗衡东突厥的帮手,扶植是必须地。很快特使乔师望就出现在了夷男的牙 帐。
“拜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赐以鼓纛。”
有了朝廷的册封,夷男的统治就有了正当性,薛延陀就不再是散兵游勇了,漠北的铁勒各部即将被逐步整合。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八月夷男派自己的弟弟统特勒作为特使来长安朝拜唐皇李世民。
这一次李世民更干脆,“赐以宝刀宝鞭”,“汝所部大罪者斩之,小罪者鞭之。”
夷男这就算是正式接过了统治漠北的权柄。随即移牙“大漠之北郁督军山下”,占据了东突厥的圣地。
夷男跃跃欲试的姿态使东突厥頡利可汗感到了深深的寒意。这或许就是朝廷即将对自己动手的一个讯号。这个判断一点都不错。从八月开始李世民已经调兵遣将筹备对东突厥之战。
随着朝廷人马的调动,不断有好消息传来。九月拔也古、仆骨、同罗、奚等部落的首领来长安朝拜。这里面不少都是夷男的属下,虽然这些人承认了夷男在漠北的地位,却不愿意屏蔽自己的声音。东突厥阵营也发生了裂变,郁射设所部郁孤尼等九俟斤,共计三千余人南下归唐。
空气中的火药味越来越浓,连一向桀骜不驯的頡利可汗也嗅到了危险的气息,十一月的时候“遣使称臣,请尚公主”,此时朝廷的讨逆大军已经整装待发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偷袭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夷男东进的时机也非常理想,漠北起义的铁勒各部草头王林立,六军无主,而东突厥的頡利可汗也已经确定陷入了麻烦。东进之 后,夷男迅速与漠北的各部打成了一片。以菩萨为首的回纥部“附薛延陀,相唇齿”,夷男也授予菩萨“活頡利发”的称号,回纥就在独乐水设牙立帐,双方是各取 所需。
拥有七万落帐篷的夷男俨然成为可以整合铁勒各部的一个人选,是铁勒各部可以依靠的一支力量,是对抗东突厥頡利可汗的一支沉重的砝码。只 不过也只是一支筹码而已,夷男出现的时间点稍微晚了一点,在此之前,漠北的铁勒们已经击败了頡利可汗的第三次扫荡。夷男难免有摘桃子的嫌疑,虽然似乎也没 有人能够阻止夷男摘桃子,但是终究是一个问题。
连续两次讨伐铁勒失败,也许頡利可汗很有御驾亲征的冲动。相信观众们也希望看到一场突厥大可汗亲统的东突厥铁骑与铁勒人的对决,再现当年突厥始祖土门可汗一举降服五万落铁勒人的风采。
如果頡利可汗真能挺身一战的话,也许东突厥人就是另外一个命运,一群散兵游勇如何抗衡东突厥人的铁拳?在这个历史关头頡利可汗却想起了一句不怎么样的名 言,攘外必先安内。要想东突厥人长治久安,削平东突厥人内部的帮帮派派是必须的,外敌当前要如何安内?自相残杀太愚蠢了,借刀杀人是正解。
第三次讨伐頡利可汗就强力派出了自己的老对头、侄子突利可汗。虽然一百个不愿意,突利可汗还是统帅所部北上,毕竟都是阿史那家族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只是突利可汗的结局更加出人意料,就回来老哥儿一个。
也可能突利可汗根本就未尽全力,谁也不傻,道理都能想明白。这就是玩忽职守。罪,当斩。
接下来頡利可汗很想演一出斩马谡。败军之将不言勇,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杀突利可汗的理由太充分。不管怎么说先关起来打一顿解解气,也顺势看看风向。很遗憾舆论的阻力无穷大,刚刚关起来还没怎么地突利可汗,估计东突厥各部请愿的书信就堆满了頡利可汗的办公桌。
杀,好像杀不得。十几天以后,頡利可汗决定放虎归山,这就犯了机会主义错误。既然已经动了杀机,那就干脆一了百了。脱离虎口的突利可汗岂能与頡利可汗再次同流合污。自此以后突利可汗是关起门来当皇帝,不管頡利可汗怎么请,怎么叫都置之不理。
东突厥正式宣告分裂。而铁勒人则暂时团结在夷男为首的薛延陀周围,形成了战斗的集体。到第二年四月,在夷男的攻势之下,頡利可汗的势力不得不全面龟缩到漠南,漠北是实在呆不住了。恼羞成怒的頡利可汗也就在这个时候对突利可汗拔出了马刀。不用说这个选择又错了。
頡利可汗哪有一棒子打倒突利可汗的实力?也就是了以泄愤。这就把突利可汗彻底推到了墙角。
突利可汗的日子也不好受。草原上纷纷乱乱,在铁勒、东突厥之外的小势力就开始自寻出路。突利可汗管辖范围内的契丹、奚、霄等数十个部落纷纷脱离东突厥的统治,投唐。现在頡利可汗又推了突利可汗一把,走投无路的突利可汗把脸一抹,放下身段,向李世民伸出了求救之手。
“看在结拜的份上,拉兄弟一把。”
也没啥丢人地,唐皇李世民那是自己的盟兄弟。
接到突利可汗的求救信,李世民暗暗叫苦哇,心说,“兄弟,你这不是叫老哥为难吗?”
一边是结拜的兄弟,一边是刚刚结盟的盟友,帮谁都是背信弃义!两难哪!
唯一可能的选择就是谁也不帮,这是对自己最有利的,首先得对得起自己。只不过姿态还是要做足了,否则不是伤了两颗心吗?大将周范被派往太原“以图进 取”。能有这个姿态已经不错了,这也算百忙之中的亲切关怀。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年初李世民正在全力解决隋末群雄硕果仅存的梁师都,忙得很。
梁师都控制着朔方,与控制河南地的郁射设互为表里,正是李世民的心腹之患。
郁射设是突厥前可汗处罗可汗的儿子,长久以来一直游牧在河南地。相信观众们不陌生,李世民也不陌生。正是由于郁射设南下乌城,才给了当年的建成太子一举 剥夺李世民兵权的机会,也算间接导致了玄武门事变。虽然郁射设与李家有姻亲的关系,动起手来倒是很有职业风范,一点不手软。
这之后史书对郁射设的记载却很模糊,惜字如金,似乎郁射设一直游走在黄河两岸。不管怎么变化,河南地是郁射设的主要游牧地是不会错的。而河南地的重要性我们就不多说了,那是任何一个定都长安的中原王朝的死穴。只不过现在这个定理有了变化,頡利可汗似乎并不认同。
突利可汗控制的契丹、奚等部落投唐之后,頡利可汗曾经派了个使者到长安,希望用梁师都交换唐对契丹、奚等部落的控制权。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亲善突利可汗的举动,一个得罪郁射设的举动。如果把梁师都交给了朝廷,在河南地的郁射设怎么办?
頡利可汗真是方寸大乱,不知所谓。这就为朝廷上下其手、挑拨离间创造了条件,更何况郁射设与頡利可汗的关系本来就是疙疙瘩瘩?朝廷具体操作这个任务的是夏州司马刘兰。
刘兰对付梁师都的办法与当年刘世让对付马邑苑君璋的如出一辙,估计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有得其生口者,辄纵遣令为反间,离其君臣之计。频选轻骑践其禾稼,城中渐虚。”
这个计策很坏,却屡试不爽。细想起来也是很有道理,如果割据的生活也能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幸福无比,谁还想着统一?
进入四月,梁师都的阵营出现了松动,“归命者相继,皆善遇之”。到这个时候,兴兵讨伐的时机就成熟了,梁师都的覆灭已经不可逆转了。即使是頡利可汗亲自前来救援也于事无补。
右卫大将军柴绍、殿中少监薛万均统领的唐军主力在朔方南部几十里的地方与頡利可汗大战了一场。括弧,郁射设的人马早已经溜之乎也,郁射设不想为頡利可汗殉葬。
这次頡利可汗多少表现出一点突厥人的勇武,只是爆发的太晚了点,力度也不太够。东突厥各部已经离心离德,此时的强硬无疑是一种回光返照。四月二十六日,梁师都被自家人击斩,隋末的群雄基本上都成了过去式。
拥有了河南地,李世民可以更加从容地透视漠外的争斗。
薛延陀的东进,乃至于在漠北形成的这个势力圈很早就进入了李世民的视野。贞观二年二月的时候,大将李靖就被派驻关内道防御薛延陀可能的盲动,毕竟双方都不知底细。当然也有防御东突厥的意思。
“道”是李世民登基之后新成立的一个行政管理编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唐初的时候行政区域的划分比较乱,州、县的数目非常庞大,相对应的每 个州县的面积也就很小。这么做主要是为了赏人方便。动辄封个州长,管理的地面也就和乡长差不多,州长毕竟好听,级别够了。
国家走上正轨之后弊端就逐渐显现,人浮于事,民少官多,李世民登基之后就对行政体制下了手。按照山川地势将全国分为十个道,关内道就是其中之一。前期近似于监察机构,属于相对比较虚的一个管理层次,很久以后才形成一级管理单位。
关内道的管理范围比较广泛,南起秦岭、北到阴山,东临黄河、西至贺兰山,基本上就是拱卫首都长安。把李靖摆在这里的目的也是现而易见。现在控制了河南 地,漠北的铁勒是敌是友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涉及到李世民对形势的判断。当年年底,十一月的时候,夷男的一队使节解开了李世民的心疑。
使节带来不少礼物,“牛马万许”。东西虽然不多,蕴含的意味却很明显,是友非敌,使节的出现也使漠北的形势更加透明。
夷男已经自称可汗,一个崭新的薛延陀汗国正式挂牌了。夷男的牙帐设在大漠之北的俱伦水南岸,也就是现在的杭爱山脉东麓、鄂尔浑河的上游。漠北的铁勒部落 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新兴的薛延陀汗国的一员,铁勒人在民族崛起的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是共识,还是形势使然?是万众一心,还是人多不怕走夜路的自我壮 胆?透过薛延陀臃肿的外表,李世民看到了夷男内心的脆弱。
夷男并没有领袖群伦的威望,也不具备一锤定音的实力。只是风云际会出现在了恰当的位 置上,薛延陀汗国也就是一个脆弱的联合体,还不具备独立自主的实力、也缺乏 正当性。正因为如此,才可能成为朝廷抗衡东突厥的一个帮手。要想漠北的薛延陀成为朝廷抗衡东突厥的帮手,扶植是必须地。很快特使乔师望就出现在了夷男的牙 帐。
“拜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赐以鼓纛。”
有了朝廷的册封,夷男的统治就有了正当性,薛延陀就不再是散兵游勇了,漠北的铁勒各部即将被逐步整合。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八月夷男派自己的弟弟统特勒作为特使来长安朝拜唐皇李世民。
这一次李世民更干脆,“赐以宝刀宝鞭”,“汝所部大罪者斩之,小罪者鞭之。”
夷男这就算是正式接过了统治漠北的权柄。随即移牙“大漠之北郁督军山下”,占据了东突厥的圣地。
夷男跃跃欲试的姿态使东突厥頡利可汗感到了深深的寒意。这或许就是朝廷即将对自己动手的一个讯号。这个判断一点都不错。从八月开始李世民已经调兵遣将筹备对东突厥之战。
随着朝廷人马的调动,不断有好消息传来。九月拔也古、仆骨、同罗、奚等部落的首领来长安朝拜。这里面不少都是夷男的属下,虽然这些人承认了夷男在漠北的地位,却不愿意屏蔽自己的声音。东突厥阵营也发生了裂变,郁射设所部郁孤尼等九俟斤,共计三千余人南下归唐。
空气中的火药味越来越浓,连一向桀骜不驯的頡利可汗也嗅到了危险的气息,十一月的时候“遣使称臣,请尚公主”,此时朝廷的讨逆大军已经整装待发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偷袭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