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第一章 皇帝天可汗 之 便桥之盟
西出阳关就是西域。
走马西来欲到天,平沙万里绝人烟,为言地尽天更远,安西尤在碎叶边。
诗人们用无尽美好的语言描述着西域的人、物、事,黄沙、白雪、驼铃、牧歌在诗人的笔下无一不是英雄情怀、壮士凯歌。诗言情、诗言志,诗也有塞外美景随风走,诗也有异域胡人伴君舞。
君不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君不见,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中有鲤鱼长且肥;
君不见,琵琶长笛曲相乱,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
君不见,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因君为问相思否?
??????
数百年的东进、西上,数百年的丝绸古道,数百年的刀光火影,汉语不再是叶河番王们梦中的赫德巴赫猜想,胡歌也变成了花门将军口中不时遛出的乡间小调;河 西的祁连山下已经是栗特人固守的家园,西域深处想来也有并不寂寞的汉家小屋;突厥人的西进更让天山南北、葱岭内外深深上了突厥人的气息。
岭东五国,高昌、焉耆、龟兹、于阗、疏勒,岭西诸国,石国、拔汉那(大宛)、康国、曹国、米国、安国、吐火罗??????,再也不是班超坐镇南疆的旧时模样,融合使人相知,丝路让天涯变短。当历史走进公元七世纪的时候,西域历史也即将迎来一个新的主题,整合。
突厥人的东西两分削弱了草原民族的实力,也割裂了大草原,使大草原自匈奴人兴起之后第一次失去了相对的稳定。西突厥的西进虽然使西域各国深深留下了突厥 的印记,西域各国也被牢牢地控制在西突厥的手中,但是西域却更多地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来自于西突厥先天的不足,室点密系与阿波系的内斗自始至终 贯穿了西突厥的兴衰、荣辱;来自于对剥削、压榨的默默无语,来自于拨开云雾见青天的苦苦企盼。
让战乱远离和平,让丝路成为丝路,也许不仅仅是旁观者之清,也是当局者之明。
环顾四周能够使西域乱上加乱的势力不少,世界屋脊的吐蕃,遥远的大食,苦苦挣扎着的萨珊,风雨不相知的东、西两突厥,而似乎能够完成整合这一历史使命的只有新兴的唐王朝。
而中原王朝也似乎具有这样的传统,远的两汉就不用说了,近的,如亡国之君杨广,如浪漫的符坚,如北魏的天才统帅拓跋焘??????
然而从公元626年的朝廷王朝身上我们却看不到一点整合流沙东、西的潜能,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唐太宗李世民正在经历登基之后的第一场羞辱。给李世民带来无尽苦恼的毫无疑问就是东突厥的頡利可汗。
頡利可汗大约是在八月中旬得到李世民登基称帝的消息的,前往朝廷谈判的突厥使者带回了这个意外的信息。按说唐高祖李渊正在壮年,完全没有让贤的可能,只不过政治现实就是残酷无比。
按照頡利可汗的计划,打就是为了和,就是为了在突厥人的条件下讲和,八月一日突厥的使臣前往长安寻求与朝廷在新的形势下的和解。正好赶上李世民的登基大典,八月九日李世民正式登上皇帝宝座,这就是唐太宗。
对于朝廷政局的这个变化,頡利可汗一时还真有点适应不过来。李世民居然快刀斩乱麻,用霹雳手段了解了内部纷争,连老爸李渊也一并送进了历史,真让頡利可汗始料不及。面对这样一个对手,何去何从实在是考验頡利可汗的智商。
頡利可汗感到难办,夹在突厥人与朝廷之间的梁师都更有末日来临之感。作为隋末群雄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梁师都的存在确确实实托了突厥人的福,突厥人的强盛就是梁师都的唯一指望。
不想投唐,夹缝中求生存,梁师都唯一能做的就是鼓动頡利可汗南下。
南下,虽然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东西,也是当前的一个选择,也算给唐皇李世民的一件贺礼。况且梁师都给出的理由也是很充分。李世民刚刚登基,而且还是武力夺宫,内部肯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很多麻烦需要摆平,正是最脆弱的时刻。是谈、是战,都有的做。
于是頡利可汗、突利可汗联军十几万,越过长城,分兵两路直逼长安。北路军经高陵、泾阳取长安,在泾阳遭到了唐将尉迟敬德的阻击。西路军,两可汗的主力, 攻击泾州(甘肃省泾川县)、转战武功(陕西省武功县),于八月二十八日来到了长安北部的渭水河畔。跨过河上的便桥,长安就在眼前了。
頡利可汗并没有跨过便桥、跃马长安,那样没啥意思,还有风险。一旦唐军云集,毁了便桥,想要北归就要大费周折了。现在陈兵便桥,进退自如。
已经临之以威了,頡利可汗也想不战而胜。使者执失思力单枪匹马前往长安,觐见唐王李世民。告诉你也没啥,就是想吓唬一下李世民。一个是战、是和的选择题摆在了李世民的面前。
“便桥,即西渭桥,在今咸阳县城南,东南去西安府城四十里。”
四十里的距离战马一撒欢就到了,可是执失思力这一去就没了音讯。肉包子打狗了?頡利可汗左等不来,右等还不来,心里不禁嘣嘣嘣地打起鼓来。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怎么着李世民也不会把事情做得太绝呀?
正在頡利可汗胡思乱想的时候,只见远处几匹战马飞驰而来,旷野之上掀起一道尘土。越跑越近、越近越得清楚,转眼之间已经来到了渭水南岸。中间一人,頡利 可汗认识,正是唐皇李世民。只不过今天的打扮略有不同,没了盔甲,一袭文士装束。不仅李世民这样,同来的也都是这身打扮。
都是谁呀?
高士廉、房玄龄、萧瑀、周范、安兴贵(疑似)总计六人。
李世民的这个亮相太出人意料了。突厥人还没见过这样造型的秦王,当了皇帝就是不一般。有认识李世民的纷纷下马行礼,不认识的赶紧打听,这是谁呀?一听说是传说中的秦王,不禁肃然起敬。
突厥人的队列变得乱哄哄,一点战场上的肃杀之气都没有了。那位说了,怎么还有给李世民行礼的?
估计这些人都是突利可汗的部下。突利可汗与李世民是盟兄弟,给可汗的兄弟行礼不是很正常吗?这里面既包括对英雄的敬仰,估计也包含着与頡利可汗别苗头的险恶用心。
看着对面粉丝们的欢呼雀跃,只见唐皇李世民把右手一摆,“同志们好!”
“首-长-好-!”
回答得还挺齐。
再看看頡利可汗,脸都变成猪肝了,都气紫了。
唐皇李世民一行六人来到渭水南岸,大大出乎頡利可汗的意料。頡利可汗想象过很多种可能。
闭门不出,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不过可能性很小,頡利可汗内心深处也没希望会出现这么理想的结果。
派人来谈判,也是一个比较月亮的结果,这也是頡利可汗所希望的。
派军决战,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也符合頡利可汗对李世民的了解。正好可以发挥突厥铁骑的战力,一较短长。
没成想,李世民的表现比上一次还离谱。上次五陇阪还带了一百多人,现在仅仅六骑,还是文士装束。这个文士装束也很让頡利可汗思量,一方面说明没有敌意,另一方面也代表了轻视。到底啥意思?
最关键地一照面就来了这一手,自己变成了列队等候检阅的了,好不憋气。
就在頡利可汗暗自气结、胡思乱想的时候,只见唐皇一提战马,用马鞭一指, “往昔与汝面结和亲。而今可汗自负盟约,所为何来?”
还未等頡利可汗答话,唐皇又加了一句,“頡利同学可愿与朕桥上一叙?”
说着说着,李世民一提战马就要上桥。
太恐怖了、太冒险了,马缰绳瞬间就被人拽住了。唐皇扭头一看,正是萧瑀。就在这个时候,只听人喊马嘶,大队人马跟了上来。书中没有交代来了多少人,估计来得再多也比不上突厥人的十几万铁骑。据我判断来的是李世民的玄衣大军,也只有这支黑压压的队伍才能有超常的震撼力。
扭头看看身后的大军,李世民举起左手往下一按,大阵安静下来。随后一提战马上了便桥。
事情走到这一步已经完全脱离了頡利可汗的掌控,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一松缰绳,頡利可汗的战马塔塔塔塔也跑上了桥。也不能让人看扁了。
双方马头对马头了?没有,关系还没有好到那个程度,一个桥头一个桥尾,君在桥之头、我在桥之尾,这就够意思了。比的是胆气!
这是頡利可汗第一次与唐皇李世民面对面的这么近,虽然李世民是文士打扮,也是不怒自威,威风自在。頡利可汗的内心有些惴惴不安,紧握宝刀的左手情不自禁地微微战栗。眼前的李世民似乎没有什么可怕,背后突厥阵中李世民的粉丝们却让頡利可汗不敢悠闲。
桥下的渭水哗哗哗的流,桥上的晚风静静地吹,只见二人时而放声大笑,时而窃窃私语。至于到底说了些什么,太远了,听不到。交谈多时,只见頡利可汗抱拳当胸,行了个汉礼,拨马返回本阵。
唐皇李世民也掉转马头,返回渭水南岸。
“回宫!”
大队人马跟着唐皇奔长安而去。
第二天,唐皇李世民在长安显德殿亲切接见了頡利可汗的特使。屏退从人,又是一个密谈。从驾的只有一个翻译,大将安兴贵。实际上,用不上翻译,李世民懂突厥话。要翻译陪同一个是摆谱,一个是要借助安兴贵,这个出身栗特人的河西豪族在突厥人里的影响力。
再一天,唐皇李世民一行再次来到便桥之上,与頡利可汗杀白马盟誓,永结和好。突厥人北去,李世民南归。会谈的内容就成了千古之谜。
既然是会谈嘛,双方自然是各取所需,各出筹码。頡利可汗的筹码就是保唐境的平安,盟誓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頡利可汗信守了自己的诺言。那么,李世民的筹码是什么?
后人曾经猜测李世民“倾府库贿赂” 頡利可汗,解了便桥之围。这个说法很靠谱。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物质上的支援确实是頡利可汗需要的,但是这并不是李世民最重的砝码。
唐皇李世民最重的砝码是支持頡利可汗继续当突厥的大可汗。頡利可汗也怕这个?这才是頡利可汗最担心的。一句“同志们好”使頡利可汗泄了底,谁底潮谁知道,底潮还想掀个小浪花 ?便桥之上的一幕幕已经深深印在了頡利可汗的脑海里,頡利可汗也有肘腋之忧。
那位说了,李世民的胆儿也太大了,难道就不怕突厥人一拥而上?难道就不怕便桥之上頡利可汗突然翻脸。
頡利可汗列阵渭水的本身已经暴露了頡利可汗此行的目的,“讲和”才是此次南下的主题。否则十几万人直取长安不是更省事?
李世民轻骑简从玩儿的就是心理战,控制了对手的心理才能亦战亦和挥洒自如。不管怎么挥洒自如吧,突厥人兵临长安如入无人之际,李世民拿出了真金白银却是不可更改的事实。退兵之后,李世民的感受就可想而知。
想当年为迁都之事在金殿之上与建成太子的辩论犹在耳边,自己是信誓旦旦数年之内平灭突厥。看今朝建成太子已经作古,自己也如愿以偿的当了皇帝,没成想一登基就被突厥人来了个下马威。
现实,这就是现实!估计李世民都不好意思回去见老爸李渊了。
不过也不仅有坏消息,也有好消息,青海的吐谷浑就来贺喜了,还带着礼物,让李世民兴奋了好一阵子。设宴,摆酒款待吐谷浑王伏允的特使。推杯换盏,正是酒 酣意浓的时候,黄门官送来了八百里加急。咋了?吐谷浑人攻击了鄯州(青海乐都),还抢了不少东西。比送来的东西还多很多。
看了这个急报,李世民的脸就红了,眼睛也立起来了,使节赶紧离座谢罪。“误会,误会,纯属误会。”
领导可没发脾气。一般的大领导都这样,事儿越大,越和蔼可亲。让你知道领导生气了,这个怒却不发出来,这叫威慑。
“回去,让伏允同学来一趟,我们面谈。”
伏允同学比猴还精,不上这个当。“我去?你给我来个鸿门宴。”看看,伏允同学居然啥都知道!
很快朝廷的使者就带回了伏允的请罪折子。说的东西都是李世民愿意听的,就是没有一句实在的。也别说没有实在的,也有具体的、加强双方友好关系的建议。
结亲!
伏允给自己的儿子慕容尊王求亲,希望用月下老人的红绳把吐谷浑与朝廷牵在一起。
好哇!李世民是满口答应,那就让孩子赶紧到长安来迎亲吧。
李世民是变着法儿的想把伏允父子套进来,伏允父子滑不溜手的像泥鳅一样还真不好对付。慕容尊王是死活不敢到长安来的,亲事自然也就吹了。
现实,这又是现实。憋气带窝火,接下来整军习武,克期出征也许是一个正常的、符合逻辑的思维。
整军习武倒是李世民天天讲、日日做的,显德殿的庭院就是唐皇与贴身卫士们演武较技的场所。武是要演的,兵是要练的,克期北伐却不在日程表内。大业初定,百废待兴,正是励精图治的时候,再起刀兵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便桥之盟是朝廷与东突厥唯一一次最高领导面对面的会晤,双方都拿出了自己的筹码,各取所需,是一个公平的结局,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局。之后北部边境出现了少有的宁静,看来双方都恪守承诺,不越雷池一步。剩下的就是关起门来各自舔血,医治创伤。
进入公元627年以后,李世民改元“贞观”,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历史上称作“贞观之治”,这是一个备受后代儒生们褒赞的时代。李世民也因此跻身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四大能君之列。这一阶段政治清明、百业复苏,李世民也是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国势更是蒸蒸日上。
只不过这些都是长远的目标,一二十年努力的结果,贞观元年的时候还看不到这么美好的前景,一切都还在待兴之中。偏偏天公不作美,贞观元年中国北部出现了 严重的天气异常。漠北,五月突降寒霜,畜牧业损失惨重,頡利可汗遇到了麻烦;长城以内,崤山以东大旱,关中地区也闹了饥荒,卖儿卖女的都出现了,对新政府 也是个考验。
可谓是只有更坏,没有最坏,相比之下,頡利可汗的日子更难受了。整合突厥各部并不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頡利可汗吃了李世民的暗亏。现在又遇到了天灾,頡利可汗的危机管理能力将要面临严重考验。
这要放在往常南下抢劫就是必然的选择。可是现在与朝廷刚刚达成和平协议,頡利可汗还不想言而无信,这就不得不抑制住南下的冲动,事实上有点进退维谷了。
要想维持突厥人的生活水准那就只有把灾难平摊给治下的回纥等铁勒部落了,只是不知道会不会引起新的麻烦。也许就是这个动议激反了回纥各部,人家也在灾害之中,頡利可汗的麻烦似乎会越来越大。
一个是旭日将升,一个是斜阳西下,很快河东的最后一个割据势力苑君璋改换门庭、再次投到了朝廷的怀抱。这一次不是虚晃一枪,而是苑同学深思熟虑后的毅然 决然。突厥人即将陷入泥潭,再不投唐的话就没机会了。所幸李世民不计前嫌,随着苑君璋的儿子孝政入质长安,河东最后一个割据势力易帜了。这是公元627年 的五月。
事儿是好事,消息也是好消息。正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德治国确实是李世民的核心理念。但是再好的消息也不能当饭吃,关中眼前的饥荒怎么办?
赈灾?李世民不是没想过,估计也做了,只是能力有限、杯水车薪。没办法开闸放水,“下敕道俗随丰四出。”也就是允许灾民四出要饭,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哪成想这一开闸放水,倒随了一个人的心愿。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玄奘与文泰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西出阳关就是西域。
走马西来欲到天,平沙万里绝人烟,为言地尽天更远,安西尤在碎叶边。
诗人们用无尽美好的语言描述着西域的人、物、事,黄沙、白雪、驼铃、牧歌在诗人的笔下无一不是英雄情怀、壮士凯歌。诗言情、诗言志,诗也有塞外美景随风走,诗也有异域胡人伴君舞。
君不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君不见,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中有鲤鱼长且肥;
君不见,琵琶长笛曲相乱,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
君不见,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因君为问相思否?
??????
数百年的东进、西上,数百年的丝绸古道,数百年的刀光火影,汉语不再是叶河番王们梦中的赫德巴赫猜想,胡歌也变成了花门将军口中不时遛出的乡间小调;河 西的祁连山下已经是栗特人固守的家园,西域深处想来也有并不寂寞的汉家小屋;突厥人的西进更让天山南北、葱岭内外深深上了突厥人的气息。
岭东五国,高昌、焉耆、龟兹、于阗、疏勒,岭西诸国,石国、拔汉那(大宛)、康国、曹国、米国、安国、吐火罗??????,再也不是班超坐镇南疆的旧时模样,融合使人相知,丝路让天涯变短。当历史走进公元七世纪的时候,西域历史也即将迎来一个新的主题,整合。
突厥人的东西两分削弱了草原民族的实力,也割裂了大草原,使大草原自匈奴人兴起之后第一次失去了相对的稳定。西突厥的西进虽然使西域各国深深留下了突厥 的印记,西域各国也被牢牢地控制在西突厥的手中,但是西域却更多地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来自于西突厥先天的不足,室点密系与阿波系的内斗自始至终 贯穿了西突厥的兴衰、荣辱;来自于对剥削、压榨的默默无语,来自于拨开云雾见青天的苦苦企盼。
让战乱远离和平,让丝路成为丝路,也许不仅仅是旁观者之清,也是当局者之明。
环顾四周能够使西域乱上加乱的势力不少,世界屋脊的吐蕃,遥远的大食,苦苦挣扎着的萨珊,风雨不相知的东、西两突厥,而似乎能够完成整合这一历史使命的只有新兴的唐王朝。
而中原王朝也似乎具有这样的传统,远的两汉就不用说了,近的,如亡国之君杨广,如浪漫的符坚,如北魏的天才统帅拓跋焘??????
然而从公元626年的朝廷王朝身上我们却看不到一点整合流沙东、西的潜能,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唐太宗李世民正在经历登基之后的第一场羞辱。给李世民带来无尽苦恼的毫无疑问就是东突厥的頡利可汗。
頡利可汗大约是在八月中旬得到李世民登基称帝的消息的,前往朝廷谈判的突厥使者带回了这个意外的信息。按说唐高祖李渊正在壮年,完全没有让贤的可能,只不过政治现实就是残酷无比。
按照頡利可汗的计划,打就是为了和,就是为了在突厥人的条件下讲和,八月一日突厥的使臣前往长安寻求与朝廷在新的形势下的和解。正好赶上李世民的登基大典,八月九日李世民正式登上皇帝宝座,这就是唐太宗。
对于朝廷政局的这个变化,頡利可汗一时还真有点适应不过来。李世民居然快刀斩乱麻,用霹雳手段了解了内部纷争,连老爸李渊也一并送进了历史,真让頡利可汗始料不及。面对这样一个对手,何去何从实在是考验頡利可汗的智商。
頡利可汗感到难办,夹在突厥人与朝廷之间的梁师都更有末日来临之感。作为隋末群雄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梁师都的存在确确实实托了突厥人的福,突厥人的强盛就是梁师都的唯一指望。
不想投唐,夹缝中求生存,梁师都唯一能做的就是鼓动頡利可汗南下。
南下,虽然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东西,也是当前的一个选择,也算给唐皇李世民的一件贺礼。况且梁师都给出的理由也是很充分。李世民刚刚登基,而且还是武力夺宫,内部肯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很多麻烦需要摆平,正是最脆弱的时刻。是谈、是战,都有的做。
于是頡利可汗、突利可汗联军十几万,越过长城,分兵两路直逼长安。北路军经高陵、泾阳取长安,在泾阳遭到了唐将尉迟敬德的阻击。西路军,两可汗的主力, 攻击泾州(甘肃省泾川县)、转战武功(陕西省武功县),于八月二十八日来到了长安北部的渭水河畔。跨过河上的便桥,长安就在眼前了。
頡利可汗并没有跨过便桥、跃马长安,那样没啥意思,还有风险。一旦唐军云集,毁了便桥,想要北归就要大费周折了。现在陈兵便桥,进退自如。
已经临之以威了,頡利可汗也想不战而胜。使者执失思力单枪匹马前往长安,觐见唐王李世民。告诉你也没啥,就是想吓唬一下李世民。一个是战、是和的选择题摆在了李世民的面前。
“便桥,即西渭桥,在今咸阳县城南,东南去西安府城四十里。”
四十里的距离战马一撒欢就到了,可是执失思力这一去就没了音讯。肉包子打狗了?頡利可汗左等不来,右等还不来,心里不禁嘣嘣嘣地打起鼓来。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怎么着李世民也不会把事情做得太绝呀?
正在頡利可汗胡思乱想的时候,只见远处几匹战马飞驰而来,旷野之上掀起一道尘土。越跑越近、越近越得清楚,转眼之间已经来到了渭水南岸。中间一人,頡利 可汗认识,正是唐皇李世民。只不过今天的打扮略有不同,没了盔甲,一袭文士装束。不仅李世民这样,同来的也都是这身打扮。
都是谁呀?
高士廉、房玄龄、萧瑀、周范、安兴贵(疑似)总计六人。
李世民的这个亮相太出人意料了。突厥人还没见过这样造型的秦王,当了皇帝就是不一般。有认识李世民的纷纷下马行礼,不认识的赶紧打听,这是谁呀?一听说是传说中的秦王,不禁肃然起敬。
突厥人的队列变得乱哄哄,一点战场上的肃杀之气都没有了。那位说了,怎么还有给李世民行礼的?
估计这些人都是突利可汗的部下。突利可汗与李世民是盟兄弟,给可汗的兄弟行礼不是很正常吗?这里面既包括对英雄的敬仰,估计也包含着与頡利可汗别苗头的险恶用心。
看着对面粉丝们的欢呼雀跃,只见唐皇李世民把右手一摆,“同志们好!”
“首-长-好-!”
回答得还挺齐。
再看看頡利可汗,脸都变成猪肝了,都气紫了。
唐皇李世民一行六人来到渭水南岸,大大出乎頡利可汗的意料。頡利可汗想象过很多种可能。
闭门不出,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不过可能性很小,頡利可汗内心深处也没希望会出现这么理想的结果。
派人来谈判,也是一个比较月亮的结果,这也是頡利可汗所希望的。
派军决战,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也符合頡利可汗对李世民的了解。正好可以发挥突厥铁骑的战力,一较短长。
没成想,李世民的表现比上一次还离谱。上次五陇阪还带了一百多人,现在仅仅六骑,还是文士装束。这个文士装束也很让頡利可汗思量,一方面说明没有敌意,另一方面也代表了轻视。到底啥意思?
最关键地一照面就来了这一手,自己变成了列队等候检阅的了,好不憋气。
就在頡利可汗暗自气结、胡思乱想的时候,只见唐皇一提战马,用马鞭一指, “往昔与汝面结和亲。而今可汗自负盟约,所为何来?”
还未等頡利可汗答话,唐皇又加了一句,“頡利同学可愿与朕桥上一叙?”
说着说着,李世民一提战马就要上桥。
太恐怖了、太冒险了,马缰绳瞬间就被人拽住了。唐皇扭头一看,正是萧瑀。就在这个时候,只听人喊马嘶,大队人马跟了上来。书中没有交代来了多少人,估计来得再多也比不上突厥人的十几万铁骑。据我判断来的是李世民的玄衣大军,也只有这支黑压压的队伍才能有超常的震撼力。
扭头看看身后的大军,李世民举起左手往下一按,大阵安静下来。随后一提战马上了便桥。
事情走到这一步已经完全脱离了頡利可汗的掌控,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一松缰绳,頡利可汗的战马塔塔塔塔也跑上了桥。也不能让人看扁了。
双方马头对马头了?没有,关系还没有好到那个程度,一个桥头一个桥尾,君在桥之头、我在桥之尾,这就够意思了。比的是胆气!
这是頡利可汗第一次与唐皇李世民面对面的这么近,虽然李世民是文士打扮,也是不怒自威,威风自在。頡利可汗的内心有些惴惴不安,紧握宝刀的左手情不自禁地微微战栗。眼前的李世民似乎没有什么可怕,背后突厥阵中李世民的粉丝们却让頡利可汗不敢悠闲。
桥下的渭水哗哗哗的流,桥上的晚风静静地吹,只见二人时而放声大笑,时而窃窃私语。至于到底说了些什么,太远了,听不到。交谈多时,只见頡利可汗抱拳当胸,行了个汉礼,拨马返回本阵。
唐皇李世民也掉转马头,返回渭水南岸。
“回宫!”
大队人马跟着唐皇奔长安而去。
第二天,唐皇李世民在长安显德殿亲切接见了頡利可汗的特使。屏退从人,又是一个密谈。从驾的只有一个翻译,大将安兴贵。实际上,用不上翻译,李世民懂突厥话。要翻译陪同一个是摆谱,一个是要借助安兴贵,这个出身栗特人的河西豪族在突厥人里的影响力。
再一天,唐皇李世民一行再次来到便桥之上,与頡利可汗杀白马盟誓,永结和好。突厥人北去,李世民南归。会谈的内容就成了千古之谜。
既然是会谈嘛,双方自然是各取所需,各出筹码。頡利可汗的筹码就是保唐境的平安,盟誓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頡利可汗信守了自己的诺言。那么,李世民的筹码是什么?
后人曾经猜测李世民“倾府库贿赂” 頡利可汗,解了便桥之围。这个说法很靠谱。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物质上的支援确实是頡利可汗需要的,但是这并不是李世民最重的砝码。
唐皇李世民最重的砝码是支持頡利可汗继续当突厥的大可汗。頡利可汗也怕这个?这才是頡利可汗最担心的。一句“同志们好”使頡利可汗泄了底,谁底潮谁知道,底潮还想掀个小浪花 ?便桥之上的一幕幕已经深深印在了頡利可汗的脑海里,頡利可汗也有肘腋之忧。
那位说了,李世民的胆儿也太大了,难道就不怕突厥人一拥而上?难道就不怕便桥之上頡利可汗突然翻脸。
頡利可汗列阵渭水的本身已经暴露了頡利可汗此行的目的,“讲和”才是此次南下的主题。否则十几万人直取长安不是更省事?
李世民轻骑简从玩儿的就是心理战,控制了对手的心理才能亦战亦和挥洒自如。不管怎么挥洒自如吧,突厥人兵临长安如入无人之际,李世民拿出了真金白银却是不可更改的事实。退兵之后,李世民的感受就可想而知。
想当年为迁都之事在金殿之上与建成太子的辩论犹在耳边,自己是信誓旦旦数年之内平灭突厥。看今朝建成太子已经作古,自己也如愿以偿的当了皇帝,没成想一登基就被突厥人来了个下马威。
现实,这就是现实!估计李世民都不好意思回去见老爸李渊了。
不过也不仅有坏消息,也有好消息,青海的吐谷浑就来贺喜了,还带着礼物,让李世民兴奋了好一阵子。设宴,摆酒款待吐谷浑王伏允的特使。推杯换盏,正是酒 酣意浓的时候,黄门官送来了八百里加急。咋了?吐谷浑人攻击了鄯州(青海乐都),还抢了不少东西。比送来的东西还多很多。
看了这个急报,李世民的脸就红了,眼睛也立起来了,使节赶紧离座谢罪。“误会,误会,纯属误会。”
领导可没发脾气。一般的大领导都这样,事儿越大,越和蔼可亲。让你知道领导生气了,这个怒却不发出来,这叫威慑。
“回去,让伏允同学来一趟,我们面谈。”
伏允同学比猴还精,不上这个当。“我去?你给我来个鸿门宴。”看看,伏允同学居然啥都知道!
很快朝廷的使者就带回了伏允的请罪折子。说的东西都是李世民愿意听的,就是没有一句实在的。也别说没有实在的,也有具体的、加强双方友好关系的建议。
结亲!
伏允给自己的儿子慕容尊王求亲,希望用月下老人的红绳把吐谷浑与朝廷牵在一起。
好哇!李世民是满口答应,那就让孩子赶紧到长安来迎亲吧。
李世民是变着法儿的想把伏允父子套进来,伏允父子滑不溜手的像泥鳅一样还真不好对付。慕容尊王是死活不敢到长安来的,亲事自然也就吹了。
现实,这又是现实。憋气带窝火,接下来整军习武,克期出征也许是一个正常的、符合逻辑的思维。
整军习武倒是李世民天天讲、日日做的,显德殿的庭院就是唐皇与贴身卫士们演武较技的场所。武是要演的,兵是要练的,克期北伐却不在日程表内。大业初定,百废待兴,正是励精图治的时候,再起刀兵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便桥之盟是朝廷与东突厥唯一一次最高领导面对面的会晤,双方都拿出了自己的筹码,各取所需,是一个公平的结局,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局。之后北部边境出现了少有的宁静,看来双方都恪守承诺,不越雷池一步。剩下的就是关起门来各自舔血,医治创伤。
进入公元627年以后,李世民改元“贞观”,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历史上称作“贞观之治”,这是一个备受后代儒生们褒赞的时代。李世民也因此跻身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四大能君之列。这一阶段政治清明、百业复苏,李世民也是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国势更是蒸蒸日上。
只不过这些都是长远的目标,一二十年努力的结果,贞观元年的时候还看不到这么美好的前景,一切都还在待兴之中。偏偏天公不作美,贞观元年中国北部出现了 严重的天气异常。漠北,五月突降寒霜,畜牧业损失惨重,頡利可汗遇到了麻烦;长城以内,崤山以东大旱,关中地区也闹了饥荒,卖儿卖女的都出现了,对新政府 也是个考验。
可谓是只有更坏,没有最坏,相比之下,頡利可汗的日子更难受了。整合突厥各部并不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頡利可汗吃了李世民的暗亏。现在又遇到了天灾,頡利可汗的危机管理能力将要面临严重考验。
这要放在往常南下抢劫就是必然的选择。可是现在与朝廷刚刚达成和平协议,頡利可汗还不想言而无信,这就不得不抑制住南下的冲动,事实上有点进退维谷了。
要想维持突厥人的生活水准那就只有把灾难平摊给治下的回纥等铁勒部落了,只是不知道会不会引起新的麻烦。也许就是这个动议激反了回纥各部,人家也在灾害之中,頡利可汗的麻烦似乎会越来越大。
一个是旭日将升,一个是斜阳西下,很快河东的最后一个割据势力苑君璋改换门庭、再次投到了朝廷的怀抱。这一次不是虚晃一枪,而是苑同学深思熟虑后的毅然 决然。突厥人即将陷入泥潭,再不投唐的话就没机会了。所幸李世民不计前嫌,随着苑君璋的儿子孝政入质长安,河东最后一个割据势力易帜了。这是公元627年 的五月。
事儿是好事,消息也是好消息。正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德治国确实是李世民的核心理念。但是再好的消息也不能当饭吃,关中眼前的饥荒怎么办?
赈灾?李世民不是没想过,估计也做了,只是能力有限、杯水车薪。没办法开闸放水,“下敕道俗随丰四出。”也就是允许灾民四出要饭,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哪成想这一开闸放水,倒随了一个人的心愿。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玄奘与文泰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