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首先,我声明我和方舟子或韩寒没有任何利益关系,我是两位的读者。其次,不管我下面说了什么话,对方舟子和韩寒两位的小节有什么样的负面评价,甚至有不礼貌之处。但从大处上说,我钦佩和喜欢方舟子的为人和品格,喜欢韩寒的风格和人生观。虽然两位还称不上是中国的脊梁(柳传志和任正非可以那么去称谓),但两位都是中国的有识之士,都是有正义感的人。中国有这两位存在,值得由衷的欣慰。
一,为什么团队是一个很丢脸的事情?
韩寒和方舟子都以团队为耻。(其实他们是以非光明正大的团队为耻)
方舟子十多年了,到现在还是在单打独斗、一个人熬夜,为什么无法把打假这个事情做大?
韩寒也是,好不容易凑了个团队,出了一本《合唱团》,然后就散伙了。
个人英雄主义实际上是一个悲剧。为什么就做不到像萨顶顶那样,有舞蹈指导,有编曲,有服装设计,有宣传策划......呢?可以把团队放在前台,也可以像李娜那样把团队放到后台。反正要能把爱好做成事业?而不是以“事业”为耻。
建议去他们学习一下“两个局外人”对中国革命和长征的评说。如果当年没有把资金运作好,新中国能成立吗?
对上面的问题,他们可以给出一千个解释,但不管那些解释是什么,我认为到现在为止的结果还是悲剧。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他们的喜剧,希望能看到他们能成功运作起团队,把充满正义感的事情做大。
二、方舟子和韩寒斗嘴有两方面原因:
(1)方舟子作为一个打假的名人,提出质疑的时候不是非常慎重。如果多想想,其实很容易知道不可能有人在写作上能真正帮韩寒的大忙,最多修改一下错别字。这就是方舟子作为名人的烦恼,屁股坐在名人这个身份上,不管住自己的嘴,很容易引起纠纷和麻烦。一点纠纷起来了,头脑再轴一点的,就无法刹车了,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干了。
(2)韩寒比较好斗,明明可以从善意的角度去理解方舟子的发言,却偏偏摆出迎接战斗的姿态。大过年的,斗一斗多热闹啊,就当放鞭炮了。可能是为了人气而挑战战斗吧。
从双方的辩论看,双方的措辞都充满了曲解误会和情绪化的钻牛角尖。方舟子可以借这个机会给大家科普一下,为什么古今中外衙门、法庭、调解庭有两个相同点:一是讲求当面对质;二是法庭中一定要有一个无利益关系的第三方,而且最后是这个第三方说了算。
虽然说起来都是下棋的,但韩寒写的是小说,下的是围棋,方舟子看的是论文,下的是国际象棋,居然也能纠合在一起斗个天昏地暗!总之,双方的缠斗非常无聊,其无聊程度不亚于春晚的相声。
三、方舟子吵架的水平很低
对方舟子打个比方,他好像是个40岁的老处男--什么明显的毛病都没有,但肯定有些地方和别人不一样。方舟子到1月23日还在写《韩寒的悬赏闹剧》,真是钻牛角尖。你说一个理智的、事业有成的人,白天晚上都很忙,逮个写小说的纠缠这些鸡毛蒜皮的字眼有意义吗?第一,所有的看客都知道韩寒没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只有改错别字的助手;第二,谁都看得出来韩寒的悬赏是扯蛋,是戏谑。韩寒承诺2000万,其本质和赌咒发誓“达到某些条件,韩寒就是方舟子的儿子”是一个意思,那就是没有意思。然后韩寒早就开始直接骂人了,秃头和他妈的都骂出来,骂完了拍拍屁股不再理你了;这边方舟子还在那里傻了吧唧的纠结主语和谓语的搭配、1、2、3、4、5,把韩寒的悬赏当了真,就差找公证处了。方舟子逃跑和查论文资料的水平很厉害,但骂人和吵架的水平确实很低,比较有书呆子气质。
四、评新雨丝:
曾经追过新雨丝,但看了一个多月实在太闷。就像我喜欢看军队题材的电影,看看台儿庄的战斗、上海保卫战、百团大战,或者是虎口脱险就比较有意思。新雨丝和正面战场无关,可以比喻成宪兵队的生活片。偶尔宪兵队抓几个叛国的军长,还挺热闹的,除此之外,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什么一个士兵举报另外一个士兵站岗的时候吃东西,或者一个士兵举报连长拿了老百姓的东西没给钱,然后连长反驳说给过了。虽然这些事情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旁观者天天看这样的电影实在是腻味。所以,虽然我本身很尊重方舟子,尊重他的人格,尊重他做的事情,但我已经很久不看新雨丝了。
五、“战士”和“父亲”--评韩寒的“革命观”
韩寒最近对“革命”的提法,说明他不再是一个“战士”,而已经变化成了一个“父亲”。
“战士”是什么人?“战士”只需要战斗,不需要考虑后果,只要承担义务(duty),不太考虑责任(responsibility)。有句俗话说“会打拳的打不过不要命的”,全力以赴的盲目的做一件事情,有时会胜过带着理智去做同样的事。韩寒对赛车生涯深有体会,开车开得最快的人,需要在开车的过程中抓住更多的风险,更多的为速度和成绩赌上自己的生命。爱情的幸福也是这样,在寻找配偶的过程中太理智了、患得患失反而难以获得幸福。
“父亲”和“战士”有所不同,“父亲”需要照顾那些他有义务照顾的人,需要患得患失,需要寻找最优化的道路。柳传志年初在南风窗撰文《大时代成就企业家》,其中提到“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制度,我没有那种高度,企业家只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就够了”。任正非也说过类似的话。他们都是这样一个出发点:身为一企之长,屁股决定脑袋,需要考虑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那是他给这个国家所能做出的最大贡献。这其中有浓厚的“父亲感”,也就是责任感。
“战士”和“父亲”不存在谁优谁劣,而是一个分工的问题。一个完整的团队中,既需要不顾一切,敢打敢冲的有闯劲的年轻人,也需要深思熟虑的智者,两种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很难有人能同时兼顾这两种角色,就好象同时兼顾男性和女性两种气质的人一定是怪物。
我曾经经历过韩寒这样的从“战士”到“父亲”的心路历程。2004年10月的时候,我和我太太去西藏旅游,和几个网友合租了一辆越野车。在去珠峰的途中,在一个山路拐弯的时候突然对面来车,我们的司机急打方向盘并踩刹车,车停下的时候距离100米深的悬崖只有0.5米。有的乘客腿都吓软了,我却很麻木:人的生命就是那么会事,老天爷要拿走就拿走吧,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当天夜宿绒布寺头痛不能寐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我的两岁的女儿:假如我和太太都在事故中丧生,我的女儿将会多么的可怜,她会哭啊哭啊哭。不行,我得保护好自己的生命。我在事情发生几个小时之后突然开始强烈的后怕起来。这种内心的转变和韩寒目前的转变,从起源,到发生的年龄,到表征上都非常相似。不过看起来韩寒对他自己的这个转变的反思还不够,他好像还带着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新奇的、自豪的眼光看待这个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变化,至少他看起来比较忽视“战士”这个分工的必要性。
最后来一个戏谑的结语:当我们评价某人是无产阶级战士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在说这个人没头脑,是个有勇无谋的人。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一,为什么团队是一个很丢脸的事情?
韩寒和方舟子都以团队为耻。(其实他们是以非光明正大的团队为耻)
方舟子十多年了,到现在还是在单打独斗、一个人熬夜,为什么无法把打假这个事情做大?
韩寒也是,好不容易凑了个团队,出了一本《合唱团》,然后就散伙了。
个人英雄主义实际上是一个悲剧。为什么就做不到像萨顶顶那样,有舞蹈指导,有编曲,有服装设计,有宣传策划......呢?可以把团队放在前台,也可以像李娜那样把团队放到后台。反正要能把爱好做成事业?而不是以“事业”为耻。
建议去他们学习一下“两个局外人”对中国革命和长征的评说。如果当年没有把资金运作好,新中国能成立吗?
对上面的问题,他们可以给出一千个解释,但不管那些解释是什么,我认为到现在为止的结果还是悲剧。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他们的喜剧,希望能看到他们能成功运作起团队,把充满正义感的事情做大。
二、方舟子和韩寒斗嘴有两方面原因:
(1)方舟子作为一个打假的名人,提出质疑的时候不是非常慎重。如果多想想,其实很容易知道不可能有人在写作上能真正帮韩寒的大忙,最多修改一下错别字。这就是方舟子作为名人的烦恼,屁股坐在名人这个身份上,不管住自己的嘴,很容易引起纠纷和麻烦。一点纠纷起来了,头脑再轴一点的,就无法刹车了,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干了。
(2)韩寒比较好斗,明明可以从善意的角度去理解方舟子的发言,却偏偏摆出迎接战斗的姿态。大过年的,斗一斗多热闹啊,就当放鞭炮了。可能是为了人气而挑战战斗吧。
从双方的辩论看,双方的措辞都充满了曲解误会和情绪化的钻牛角尖。方舟子可以借这个机会给大家科普一下,为什么古今中外衙门、法庭、调解庭有两个相同点:一是讲求当面对质;二是法庭中一定要有一个无利益关系的第三方,而且最后是这个第三方说了算。
虽然说起来都是下棋的,但韩寒写的是小说,下的是围棋,方舟子看的是论文,下的是国际象棋,居然也能纠合在一起斗个天昏地暗!总之,双方的缠斗非常无聊,其无聊程度不亚于春晚的相声。
三、方舟子吵架的水平很低
对方舟子打个比方,他好像是个40岁的老处男--什么明显的毛病都没有,但肯定有些地方和别人不一样。方舟子到1月23日还在写《韩寒的悬赏闹剧》,真是钻牛角尖。你说一个理智的、事业有成的人,白天晚上都很忙,逮个写小说的纠缠这些鸡毛蒜皮的字眼有意义吗?第一,所有的看客都知道韩寒没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只有改错别字的助手;第二,谁都看得出来韩寒的悬赏是扯蛋,是戏谑。韩寒承诺2000万,其本质和赌咒发誓“达到某些条件,韩寒就是方舟子的儿子”是一个意思,那就是没有意思。然后韩寒早就开始直接骂人了,秃头和他妈的都骂出来,骂完了拍拍屁股不再理你了;这边方舟子还在那里傻了吧唧的纠结主语和谓语的搭配、1、2、3、4、5,把韩寒的悬赏当了真,就差找公证处了。方舟子逃跑和查论文资料的水平很厉害,但骂人和吵架的水平确实很低,比较有书呆子气质。
四、评新雨丝:
曾经追过新雨丝,但看了一个多月实在太闷。就像我喜欢看军队题材的电影,看看台儿庄的战斗、上海保卫战、百团大战,或者是虎口脱险就比较有意思。新雨丝和正面战场无关,可以比喻成宪兵队的生活片。偶尔宪兵队抓几个叛国的军长,还挺热闹的,除此之外,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什么一个士兵举报另外一个士兵站岗的时候吃东西,或者一个士兵举报连长拿了老百姓的东西没给钱,然后连长反驳说给过了。虽然这些事情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旁观者天天看这样的电影实在是腻味。所以,虽然我本身很尊重方舟子,尊重他的人格,尊重他做的事情,但我已经很久不看新雨丝了。
五、“战士”和“父亲”--评韩寒的“革命观”
韩寒最近对“革命”的提法,说明他不再是一个“战士”,而已经变化成了一个“父亲”。
“战士”是什么人?“战士”只需要战斗,不需要考虑后果,只要承担义务(duty),不太考虑责任(responsibility)。有句俗话说“会打拳的打不过不要命的”,全力以赴的盲目的做一件事情,有时会胜过带着理智去做同样的事。韩寒对赛车生涯深有体会,开车开得最快的人,需要在开车的过程中抓住更多的风险,更多的为速度和成绩赌上自己的生命。爱情的幸福也是这样,在寻找配偶的过程中太理智了、患得患失反而难以获得幸福。
“父亲”和“战士”有所不同,“父亲”需要照顾那些他有义务照顾的人,需要患得患失,需要寻找最优化的道路。柳传志年初在南风窗撰文《大时代成就企业家》,其中提到“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制度,我没有那种高度,企业家只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就够了”。任正非也说过类似的话。他们都是这样一个出发点:身为一企之长,屁股决定脑袋,需要考虑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那是他给这个国家所能做出的最大贡献。这其中有浓厚的“父亲感”,也就是责任感。
“战士”和“父亲”不存在谁优谁劣,而是一个分工的问题。一个完整的团队中,既需要不顾一切,敢打敢冲的有闯劲的年轻人,也需要深思熟虑的智者,两种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很难有人能同时兼顾这两种角色,就好象同时兼顾男性和女性两种气质的人一定是怪物。
我曾经经历过韩寒这样的从“战士”到“父亲”的心路历程。2004年10月的时候,我和我太太去西藏旅游,和几个网友合租了一辆越野车。在去珠峰的途中,在一个山路拐弯的时候突然对面来车,我们的司机急打方向盘并踩刹车,车停下的时候距离100米深的悬崖只有0.5米。有的乘客腿都吓软了,我却很麻木:人的生命就是那么会事,老天爷要拿走就拿走吧,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当天夜宿绒布寺头痛不能寐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我的两岁的女儿:假如我和太太都在事故中丧生,我的女儿将会多么的可怜,她会哭啊哭啊哭。不行,我得保护好自己的生命。我在事情发生几个小时之后突然开始强烈的后怕起来。这种内心的转变和韩寒目前的转变,从起源,到发生的年龄,到表征上都非常相似。不过看起来韩寒对他自己的这个转变的反思还不够,他好像还带着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新奇的、自豪的眼光看待这个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变化,至少他看起来比较忽视“战士”这个分工的必要性。
最后来一个戏谑的结语:当我们评价某人是无产阶级战士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在说这个人没头脑,是个有勇无谋的人。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