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后王选时代
--------------------------------------------------------------------------------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8月28日 13:16 三联生活周刊
主笔邹剑宇
7月26日,香港商人张旋龙接替科学家王选担任方正控股公司(HK.00418)董事会主席,这一任命曾经被推迟了两年半。同时张旋龙从方正控股子公司方正数码(HK.00618)董事会主席卸任,由方正集团总裁张兆东兼任。
1999年5月,惠普中国公司副总裁兼信息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李汉生空降方正,担任方正控股高级副总裁和方正电子总裁。
1999年6月30日,方正控股全资收购奥德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随即张旋龙把他持有的方正控股的3000多万股股票悉数抛空,以所得现金为本钱,打包裹准备离开方正再次创业。同为中关村IT业创业的一个元老也劝张旋龙:“旋龙,离开方正算了,别趟那趟混水。”但是张旋龙去辞别王选的时候可没有这么理直气壮,王选说:“旋龙你这么离开太不够意思,也对不起方正。”在北京大学一位副校长代表学校挽留张旋龙之前,“我已经决定留下来了。”张旋龙说。
张旋龙的一个梦想是成为年轻人的榜样,“就是教他们怎么赚钱。”但是他本人自从1995年方正(香港)有限公司上市之后,就没再为自己的口袋赚过一笔可以称道的钱。1999年年底,在张旋龙抛空自己在方正控股的所有股票五六个月之后,股价上升超过4倍,理论上张旋龙现金损失港币2亿元。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奥德公司董事长渠万春则在方正控股最高价稍微回落的2000年1月,把拥有的股份一半套现约合1亿美元。此前他转让奥德成为方正控股的第二大股东,占有23.81%权益的作价约合3.2亿港元,方正通过按每股1.28元价格发行新股2.5亿股支付。
这两笔股票交易都掩藏在众多的新闻后面。1999年8月方正控股第二大股东渠万春“逼宫”王选,最后结果是方正集团董事长张玉峰出走,而方正电子正在进行的企业化改造因此受到影响,李汉生在2000年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方正数码的上市工作中。
2002年7月张兆东兼任方正数码董事长的同时,方正控股又宣布由方正科技所属方正电脑公司前总裁时西中接替李汉生担任北京方正数码的总裁,李汉生剩下的职务是方正数码上市公司的总裁,新闻界因此撰文宣布“李汉生出局”。
2002年8月23日,王选对《三联生活周刊》说:“我对目前这个领导班子非常放心。第一,我指的是方正集团的最高层,六人董事会,他们是团结、和谐,能够做大事的董事会。虽然可能在某些问题上有不同意见,但能够通过讨论做出集体决议。第二,我们三个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方正科技的魏新、方正控股的张旋龙和方正数码的张兆东,这三个人经过我们多年的接触和了解,知道他们为人正派,能够以方正的事业为重。再加上方正积累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其中有一些有望成为新一代企业家。”“什么叫跨越王选?王选实际领导方正的时候,我们做到了哪里有中文,哪里就有方正的出版系统。在年轻人的领导下,我们跑到日本市场去了,而且有望几年以后在日本市场上领导新潮流。另外我们还有年轻人在开拓欧美市场。所以这样的一些年轻一代,必将完成超越王选的任务。”王选说。
方正控股7月26日的公告更多传递的是象征性的含义,而实际上从1999年底开始,方正新一代的领导班子就逐步走上第一线,拉开了后王选时代的序幕。
空降兵李汉生
从时间上算,1999年方正的变化是从5月聘请李汉生开始的。
张旋龙介绍说:“当时学校(北大)跟方正的董事会经过很长期的研究,说方正要变成一个国际化公司,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才,就想要请一些国际化的管理人员来做。集团董事会开会时,有一次开玩笑,问我能不能找一个国际化的,像联想的杨元庆。我说那不行,柳传志是我的好朋友,我挖他的人不得了。反正就是开玩笑。有一次我就跟杨元庆(其实我跟他非常熟)聊到这个事。杨元庆跟我讲了一些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说李汉生是他的师傅,教了他很多管理上的东西,他说甚至高尔夫球都是李汉生教给他的。这样才找了李汉生。”1999年1月在香港,张旋龙约见了李汉生,直接说出方正聘请他的意思。“他的第一句话我记得,他说我很贵的,他怕北大没钱,请不起他。”张旋龙说。
这个变化李汉生考虑了差不多有三个多月。李汉生做到惠普中国公司的副总裁,一方面上升的空间有限,另外在国际化公司中的角色一直是战略执行者,而方正请的是战略的制定者和公司现代化改造的设计者,这个挑战机会也是万金难买。
李汉生到方正就任的是方正电子公司的总裁和方正控股公司的副总裁。在1999年5月,香港上市公司方正控股下主要的业务实体就是方正电子,方正电子也是方正集团得以创立品牌的电子排版系统的出品方。因此李汉生对方正电子的改造,很大程度上被人认为是对方正集团的改造,后来被人称作是“中餐西做”。
中餐西做
1995年12月12日,方正香港(后改组为方正控股)在香港上市。方正电子在1996、1997年迅速扩张。众多大学毕业生选择方正作为自己的第一个工作单位,同时方正和外企之间的人员流通也多起来。方正最初的成长很重要的是靠师生关系,以及北大情结,到1998、1999年,毕业于北大的员工的比例已经大大降低,甚至有80%的员工没有北大血缘,继续靠北大情结来维系就比较困难。中国最大的“校办企业”遇到了成长门槛。
在李汉生到方正以前,方正电子业务结构复杂、财务制度宽松、缺少成型的薪酬保险制度。1998年方正控股的业绩是亏损1.66亿港币,李汉生空降的任务就是迅速止血,并且在核心排版、业务管理系统发展放缓的情况下寻找新的业务空间。对此李汉生参考他在惠普的经验,对方正电子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得到方正控股董事会的认可,并被授予无上的权力。
李汉生提出了一个响亮的战略叫E-Media,以传统电子排版系统、报社业务管理系统技术和市场为基础,把目标市场从单纯的报纸扩大到广播电视、图书出版和互联网,并以此来校正方正电子的所有业务。因此公司内部原有的系统集成业务和大部分分销业务都属于裁减系列。
即使是在优势的排版系统市场,过去是一个合同签下来,东西就算卖出去了。合同签完一年以后,开始计算坏账问题,三年以后才算死账。李汉生的时间表是合同签完后半年开始计算,一年以后即算死账。从此公司开始从严格财务角度计算收益。以前方正算的是销售额、市场占有率,现在是按项目定单核算,不仅计算部门损益,而且计算定单损益,由此计算公司业绩,汇总下来才知道赚了多少钱,公司定的考核都与销售之后真正实现的利润有关系。
更引人关注的是薪酬保险制度。当时外面有一个说法,说李汉生到方正之后,走了很多人,而他的工资却涨上去了。但是在方正电子内部,持这个说法却不多见。1999年是互联网在中国开始热的时候,一个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工资都可能拿到8000元/月。李汉生提出了一个“有竞争力的薪酬”思想,他本人在惠普的薪酬虽然不清楚,但他在方正的数目似乎也不很让人吃惊。
从前方正员工工资是平常每个月发70%,完不成任务其余30%就没了。同时公司没有一个明确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员工生病了由公司福利基金给钱治,这个人有用这个人就多点,那个人没用就少点。李汉生来了之后,工资改成每个月100%发放,每人每年发13个月工资。如果公司年终结算盈利了,再根据每个人的业绩兑现奖金。同时个人的医疗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也慢慢建立起来。
在1998年以前,方正电子没有完不成任务的年份,所以每年员工工资和奖金都能兑现。但是1999年方正亏损,薪酬制度又变了,所以人工平均费用大幅上升。而且随着业务的变化,方正人员减少却在短时间内增加了费用,因为李汉生的裁员制度依照的是离职补偿的准则。所以到1999年年底,方正电子从原来的2000人减少到1600人,但是算总账人员成本却没有降低多少。
财务紧缩、业务缩减、裁员等等使方正处在一个两难博弈中,公司和个人处于眼前利益的损伤和长久利益的期待的不稳定心态中。在充满理想主义的方正文化氛围中,这种改造还是被理解和支持的,公司内部的心态基本属于积极。
到1999年年报出来后,方正控股的亏损额甚至超过了1998年,达2.23亿港币。其中原因部分是因为对应收账目和库存的会计方法发生了变化(2000年度,与此相关的资产价值准备会计制度在中国内地A股上市公司被普遍使用),同时销售收入依然没有大起色。
另一个原因是1998年方正控股进行了分拆,其方正品牌的电脑业务被注入上海A股市场“延中实业”(SH.600601)中,“延中实业”后改名“方正科技”,成为北大方正集团旗下的第二家上市公司。但是业务分拆之后遗留下来非方正品牌的IT产品分销业务(其中包括一直由方正主要代理的Digital牌电脑,其生产商DEC1998年被康柏电脑公司收购),方正控股公司从前账面潜亏变成实亏,据估算有三四千万元。按道理说,这些公司重组的成本不应该计入李汉生的业绩账单。
而方正控股在1999年的变化不仅是引进了李汉生,还买进了奥德公司。
奥德巨浪
草签的协议中是方正控股以发行2.5亿股新股,每股作价1.28元全资收购奥德公司,原定的正式签字时间是1999年的6月30日。在6月30日来临之前,奥德的董事长渠万春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要求王选辞去董事局主席的职务,否则他不签字。
张旋龙对收购奥德一直持反对态度,“当时我的反对有几个原因,因为在管理上,我们还没有能力去管理一家新的公司,而且对方公司的文化跟我们完全不一样。我是想等我们调整完了,再来收购。我还给他们举例说,当时在国际上康柏收购了DEC,本来DEC是一家很好的公司,收购后出现了很大问题。”渠万春在签字之前提出的这个条件让张旋龙更觉得难以合作,“因为签字的时间我们已经作为公告发出去了,不能签字我是要负责任的。”虽然张旋龙本人一直大度而闻名,但是渠万春咄咄逼人的做法还是让他难以接受。
此后签字仪式照常进行,按常理理解是主张收购的张玉峰说服渠万春收回了自己的要求。但签字之后并不说明事件平息了。1999年7月底,媒体爆出新闻说方正(香港)第二大股东要求王选辞去公司董事会主席职务,列出了王选的“六大罪状”。方正集团内部也有人上书北大校方对方正聘请李汉生提出质疑。据了解渠万春的人介绍,渠万春的风格是大开大合,不拘小节,气势逼人,他曾经走进王选的办公室,当面请王选下台,遭到拒绝后渠万春拂袖而去。
作为对渠万春的回应,当时任方正集团董事长的张玉峰也对媒体发表谈话,说:“渠万春提出的问题值得讨论,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方正未来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王选和张玉峰的矛盾在新闻媒体中被公开化,代表董事会聘请李汉生的张旋龙感到事情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渠万春的激流对准了王选和李汉生,方正面临的是根本变化,香港商人张旋龙不能幸免。“万春当时提出来我接任王选的董事局主席,但我觉得事情不是这么搞的嘛。”张旋龙说。方正某高级管理人员称张玉峰的这个做法是把“人民内部矛盾”变成了“敌我矛盾”。
在这场斗争中,王选一度表示愿意淡出方正。方正的中高层进行了一次签名运动,“90%的人签字要求张玉峰离开”,张旋龙说。结果是张玉峰离开了方正,渠万春也没有再担任方正奥德的董事长。
这一事变对没有完成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的公司文化来说是一个打击。李汉生的调整产生了一些调岗和裁员,张玉峰离开后,直接跟随他离开的人虽然不多,而因此事件离开的方正员工奔了自己前程的却不在少数。方正改革在阵痛和重大人事事变的双重影响下,李汉生失去了稳定的军心,错失良机,未能实现他为方正电子止血的使命。
李汉生在方正电子的改革毕竟还是给公司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一套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基本上建立起来。只可惜在短时期内,他只做到了内部节流,而对业务的开源、E-Media战略落实并没有适时提出更多的具体措施。而方正是以举国皆知的排版系统创立公司品牌,对产品创造力的要求也非同一般,连年业绩下滑,自然对李汉生提出很高的期望和要求。
回顾他在方正电子的经历,李汉生在央视《对话》节目中含含糊糊说出了一些想法:“所以在这个上面来说,我认为(以)企业当时的需求,需要动手术的就动手术。但是有一些企业发展中间,需要建立的一些它的能力、它的人才库、它的技术这种优势等,我认为是需要应该像中医那样慢慢去培养的。”到1999年底,李汉生在方正电子的身影已经模糊?!即便此时离开方正也是在可以理解的范围之内,如果不是互联网的热潮在2000年到达最高点。
关于张玉峰与张旋龙的关系,最传奇的是说北大象棋冠军张玉峰故意让棋给他新认识的朋友张旋龙,实际上其实力高出张旋龙一个马以上。“胡说,谁说他的实力比我高一个马?”张旋龙反驳道。但是一向寡言的张玉峰虽然缺乏张旋龙一线的作战力,但他幕后码子儿、运筹帷幄的能力则因他的沉默和处世木讷而更显神秘。方正奥德的事情也没有因为张玉峰、渠万春的离开就结束了。
张旋龙的两手
雅虎中国网站(www.yahoo.com.cn)于1999年9月正式开通,它的合作方正是方正。但是方正跟雅虎的合作却不仅仅是雅虎(中国)这么一点。2000年初,一个以互联网业务为核心的公司上市计划就紧锣密鼓在方正开始了,张旋龙带着李汉生,两次前往硅谷跟雅虎酋长杨致远商量合作,目标是在互联网的热潮中有所作为。这次张旋龙看中的目标是收购香港主板市场的“荣文科技”(HK.00618),而他为此找来的香港合作伙伴则是新鸿基集团。
最后方正控股以它的互联网业务、金牌经理人李汉生,以及与雅虎的合作关系,于2000年9月最终完成反向收购荣文科技,方正和雅虎得到公司39.62%和11.41%的股权。在收购增发新股的过程中,完成融资1.6亿港币。
完成收购融资的同时,2000年8月李汉生卸去方正电子总裁职位,出任新成立的方正数码总裁,保留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董事、副董事长职务。
完成方正数码的上市,方正集团拥有了国内及香港主板市场3个控股上市公司。而一手导演方正数码上市的张旋龙算是彻底从1999年的郁闷心态中解脱出来。他不但认可了李汉生在方正电子的工作成绩,同时又给他找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以及一笔丰厚的启动资金。“你知道旋龙这个人是死要面子的,他不愿坑朋友的嘛,既然是他把李汉生找来的……”张旋龙的一个朋友说。
这次漂亮的融资把香港商人张旋龙在中、港之间长袖善舞,结交广泛的实力展现出来了。通过这次合作,张旋龙与杨致远也成为好朋友。“哎呀,Jerry yang(杨致远)客气得不得了。吃饭时候,他一定要跟我们的每一个人都要碰到杯,酒量好得很啦。”以客气得不得了交朋友的张旋龙因此把杨致远引为知己,经常念叨着再合作做一些事情。
收购过程中,张旋龙本人掏出现金1500万港币以每股1元港币购买了方正数码1500万股股票。2000年5月17日方正数码宣布收购荣文科技之后,股票曾经最高上涨到2.5港元。到2002年8月23日,方正数码的股价下挫到0.3港元,张旋龙的股票市场价值只剩下450万。
就在方正数码成功上市之后,远远传来了一个熟人的一句话,“方正数码至少应该给张旋龙3000万。”说话的人是渠万春。在张旋龙操作方正数码的时候,渠万春也在收购香港上市公司“粤海建业”,并为此壳资源付出现金31482835港元。张旋龙虽然在为公司经营上斩获颇丰,但是他自己购买方正股票却没有赚过一分钱的,像一个香港的活雷锋。
方正奥德的合同问题雷锋注定是要辛苦的。翻过年来,张旋龙又扑进了方正奥德的“救火”工作当中。
一切还是回复到1999年6月30日方正控股收购奥德的具体条款当中。
张玉峰主张收购奥德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在于奥德的赢利能力,收购奥德具体的条款也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方正规定奥德在完成收购之后的18个月内,即1999年7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止,必须上缴1.21亿元利润;利润在1亿到1.21亿之间,差额部分由奥德现金补足;利润少于1亿按照一个约定公式惩罚性补齐。
所以虽然是方正控股全资收购了奥德,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像一个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关系,而更多地像一个甲乙方关系。
在1999年下半年,方正奥德公司因为与渠万春的关系也间接卷入了那场风波,其经营也处于非正常状态。但是那个1.21亿元的利润到2000年12月31日,方正奥德也算是完成了。结果使得2000年方正控股的盈利达到了创纪录的1.93亿港元。
进入2001年,方正奥德的发展看起来一切正常,直到4月底,方正奥德的管理层仍向方正控股董事会报告上半的利润会达到2000万元,但谁知后来风云突变。2001年8月27日方正控股发布盈利警告:“本集团预期截至2001年6月30日止,6个月将录得大幅度亏损,其主要原因如下:1.非媒体系统集成业务特别是在银行业方面的业务突然减慢。2.非媒体系统集成业务若干销售合同延迟完成。3.非媒体系统集成业务的营运队伍过度扩充。截至2000年12月31日止年度之非媒体系统集成业务占本集团综合营业额40.5%及对本集团综合毛利贡献57.8%。”公告中“非媒体系统集成业务”指的就是方正奥德的系统集成业务。方正控股的中期财务报告中显示方正奥德公司亏损8000万港币,而全年的亏损额达到了1.72亿港币。
2001年9月17日,方正控股宣布改组方正奥德董事会。其实方正控股在此前曾经有过改组动议,但是由于收购协议,完成1.21亿利润更多是老奥德经营团队的责任。于是2001年9月17日改组之前,方正奥德的董事会全部是老奥德的人,也就是公司内部所称“万春的人”。
方正控股宣布“委派张旋龙、耿雪松、张树仁为新一届方正奥德董事会董事成员,张旋龙为董事长”。决议免去方正奥德原所有董事,包括前董事长、公司总裁等骨干。
新董事中耿雪松29岁,曾经担任过方正奥德的常务副总,但在2001年7月30日他离开奥德与朋友共同做了一个无线通信行业的创业公司,张旋龙几番寻找和谈话,终于耿雪松答应重回奥德,欲重振奥德。
方正奥德在2000年10月间,公司员工约600人。而到2001年七八月间,公司员工猛升到1100人。当时的大环境并不是特别好,方正奥德的扩张与一些公司的紧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员扩充之后,方正奥德每个月的平均费用达到了2000万元。公司管理层坐在一起开会有将近20人,很难达成一致。同时也缺少明确的经费和薪酬标准,跟着老板干活只能到最后拿到薪酬的那一天才有数。这样的一个公司文化在原来骨干大部分离开之后,其状况可见一斑。(公司需要的,也正是类似于李汉生在方正电子施行的企业制度建设)。
耿雪松回到方正奥德发现公司士气受到严重挫折。而离开的人大部分去了一个叫高阳科技的公司上班了。
查一下高阳公司的资料,那家公司当时正处在重组和发新股的关键时刻。被免职的方正奥德前董事们并没有提出更多的异议,而方正则开始了重建奥德的工程。这个工程的领导人就是张旋龙,张旋龙说:“他们三个人(方正集团董事魏新、张兆东、肖建国),一致指名说这件事情只有我来做,没办法。”张旋龙找来了耿雪松,耿雪松又从公司原来的员工中提拔了不少管理人员。但是这时方正奥德与高阳已经形成了市场上真刀真枪竞争的局面,方正奥德的业务员出去开展业务发现基本都能遇到以前的老上级,竞争局面优劣明显。
45岁的张旋龙不得已在阔别一线近10年以后,重新开始做起了销售员,带领一班年轻人拼命。以张旋龙的政府及商界关系,出去做系统集成的业务单子有点责无旁贷的意思。
如今他被任命为方正控股的董事长,张旋龙能在今年内让公司扭亏吗?
方正的变化
就方正的人事变动,记者请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作了一番解释:三联生活周刊:对于王选老师与旋龙的职务交接,方正集团如何解释?
魏新:几年前王选就有个观点,就是说年纪太大的人不要去做太具体的事情,在学术上是这个观点,在经营管理方面他也是这个观点。张玉峰走的时候,王选也说要退。可是公司有个分工问题,谁来接管,什么时候退。现在看时机差不多了。
三联生活周刊:王老师他1999年就说要退了,现在是2002年,中间除了张玉峰的那个原因,还有哪些原因?
魏新:没有别的原因。
三联生活周刊:张玉峰其实离开时间已经比较长了……
魏新:当时宣布王老师继续留任董事会主席,我们希望稳定一段时间,不能这边刚留了,然后他又不干了。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接任者会是张旋龙?
魏新:我个人的意见就是张旋龙做事情忠诚度比较高。这么多年,他不是像有些人考虑自己的比较多。他在大局当中,作为一个香港商人融到方正公司里面来,证明他不仅是一个香港人,也是一个方正人;第二是他作为一个香港人,有很多便利之处,与香港商界的联系,与海外企业的联系,从这个角度来讲比较合适。而且这个企业从上市开始他就是创始人之一了。
三联生活周刊:今年集团给方正控股的目标是什么?
魏新:方正电子经历了早期的辉煌。我们看一个企业的发展,必须有几个基本条件:一是企业面对的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它有多大你才能做多大,不能有过高期望。方正电子是一个专业性公司,你不能说就可以做得非常大。当然像IBM做得非常大,但是它的市场领域里规模比较大,服务客户对象范围比较宽,这点两者是不能比的。外界不应该对方正电子有过高的要求。话说回来,方正电子在它自己的市场内占有80%~90%的份额,所以它不赚钱是说不过去的。方正奥德等方正控股旗下的其他成员也一样。
王选教授评价张旋龙“是一位出色的港商,为人大度,事业心很强,具有亲和力,能发现、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又有异常出色的公关能力。他在海外市场方面贡献很大,马来西亚方正是他一手创建的,日本方正的建立和发展也离不开他的努力。”2002年方正采取的是守的做法。张旋龙是一个让人放心、服气的董事长,有利于公司的团结;同时让各个公司尽量保持稳定、把收支做平,在尽快扭亏的前提下,提高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这个工作也是张旋龙的长项。张旋龙请人写了一幅字叫“顺其自然,乐在其中”,他对《三联生活周刊》说:今后2至3年内,他要在公司内部为方正控股寻找一位总裁,所以要建立一套竞争机制,谁能干谁上。
当方正控股采取稳健策略的同时,魏新在方正控股之外的很多领域,开始了强力的多元化发展,在中国资本市场频频出手。魏新在2001年6月出任方正科技董事长,11月成为方正集团董事长。在2001年应对方正科技的举牌事件中,魏新手腕强劲,显示了作为新一代方正掌门人应该具有的魄力。
2002年8月19日《中国证券报》称“方正收购浙江证券浮出水面”,报道中说:在8月2日召开的浙江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会议上正式宣布: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全面入主浙江证券。北大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证实新的领导班子组成中包括新招来的、原来的和方正集团委派的。报道最后称该项收购尚待中国证监会最后批准。
而目前已经装在魏新盘中最重要的是方正连宇通信,一个目标瞄准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市场的技术公司。谈到方正集团将来的战略,魏新对《三联生活周刊》说:“世界上大型企业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专业化公司,另一类则是综合性的多元化公司。两类公司都不乏成功和失败的例子成功与失败取决于公司的决策者是否能够根据公司人自身的条件及外部环境作出正确决策。多元化的经营首先要在每个介入的领域中保持专业化,介入的领域和行业处于上升阶段,并为进入新的领域提前物色专业人员。
“成功的大型专业化公司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首先它介入的领域必须有足够的市场规模,业务范围宽广,对照下来发现方正并不满足这一条件,方正最早介入的纸媒体出版行业还不够;其次高科技公司要掌握原创技术,这一条方正拥有自己的优势;第三是要有国际化发展潜力,我们在世界华文市场有绝对优势,但是目标还应该包括日文、韩文,甚至英文市场。
“所以我们方正在坚持发展以IT为主高科技产业的同时,应该主动结合金融资本走多元化的经营道路。对此我们的考虑是,高科技市场的特点是短时期内可以赚取相当大的利润,但是这个行业受经济和市场波动的影响比传统行业要大,我们对某些传统行业的介入是为了保证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依靠传统行业增加企业的抗风险性。
“未来的方正将北京作为发展战略研究、控股管理平台、科研基地为一体的集团核心;将珠江三角洲作为IT产业的制造中心,长江三角洲作为方正的金融产业发展中心。海外上市公司则作为集团实现国际化的发展平台。以此寻求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将方正做强做大。”王选对《三联生活周刊》说:“一个国际化的企业,一个目标是把它的产品卖到国际市场。目前在中国要做到很大规模的国际化呢,还有一定困难,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IT业内目前竞争非常激烈,但由于这个市场很大,我们会有机会。这个时候,我们找到一些重要的领域,走多元化的道路,这种进展我相信是有好处的。魏新在资本运作方面有很强的能力,我跟他相比,这方面是很差的。而且除了魏新以外,还有一些人也在资本运作方面有能力。所以我们的企业现在也通过兼并、合作寻求新的发展。”在魏新激进的身影旁边,有张兆东、肖建国以及张旋龙。张兆东总管整个集团的日常运作,并兼顾方正数码这棵方正的幼苗;肖建国统领方正集团的全部研发团队,并坐镇方正集团的根据地方正电子;张旋龙本人每周有一半的时间在香港打理香港的投资人关系和照顾海外市场,另一半时间在为方正奥德的重新崛起而操劳。新的局面就是这样形成了。
张旋龙其人
张旋龙是方正集团最著名的“靓仔”,因为他经常这么称呼自己。而方正其他领导层互相的称呼基本上都是“老师”(当然旋龙也管他们叫“老师”),很亲切也很尊敬,很学院化。张旋龙以他独特的方式在北大方正这样的学院派公司里逐渐赢得威望,得到同事和校方的认同和尊敬。
张旋龙的成功原因有很多:其一,张旋龙赚过钱也会赚钱,是一个有实力的商人;其二,他有跟人搞好关系的绝招,特别客气,能硬能软能吃亏,值得信赖;其三是身份特殊,一个内地出生的香港商人,有很多内地同龄人的生活经历,懂得内地的人情世故,又在香港学会谋生和经商之道,沾着香港的财气,符合那一代创业者能够具备的一种完美履历。
IT记者刘韧这么写:“这个人1984年进中关村,不办公司,只谈合作,不做企业家,只做商人,与中关村各色人等盘根错节,关系千万重;这个人一直躲在幕后,却又一直处在浪尖,喜欢他的人称他‘常青树’,艳慕他的人称他‘不倒翁’。”这次张旋龙出任方正控股的董事长,有同事说他相当于是从“政协”进了“政府”,从幕后走到台前,开始扮演一个企业家的角色。如果说叶落归根的话,方正有点成为张旋龙在中国大陆一个归宿的意味。这一变化不知道是否跟他的人生设计吻合,目前这一过程持续了46年。
张旋龙祖父是毛里求斯的华侨,父亲17岁回国在广东梅县,然后在上海同济大学读书,毕业后加入解放军打到福建,张旋龙1956年出生在福建泉州。因为这一出身,张旋龙没能进入大学,引为终身憾事。1978年3月12日追随父亲到香港定居。
1980年,做了两年导游后,张旋龙开始帮助父亲经营香港金山公司。从那开始他跟内地做生意,给内地的一些科研机构带来巴黎统筹委员会限制进口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同时也为后来在内地的生意积累了良好的政府关系基础。但是张旋龙说自己进入高科技完全是因为父亲在这一行中,他算“瞎猫碰上死耗子”,误打误撞进门了。
1983年,张旋龙来到中关村,并把他自己生产的兼容机Super微机交给四通公司代理,这一机型一度成为486机器的代名词。“当时给四通发的一些货是到机场的,他们创业时很艰苦,员工是用板车、三轮车把货拉回来的。”张旋龙说。
在四通公司张旋龙见到了求伯君,“当时求伯君比现在小一号,是一个靓仔,只比我稍微差一点。他长得像个女孩子,又比较怕羞,讲话不敢看人,一边讲话一边吞口水。”张旋龙说。求伯君说:“1986年我在四通,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个港商,穿得西装笔挺,还包了一个出租汽车。我觉得港商还是挺有钱,穿的衣服整整齐齐,给人的感触特别大,不愧是港商。”1989年,张旋龙把求伯君要到自己身边,投资给他开发出来了后来最通用的中国软件WPS。从此求伯君从普通程序员里显现出来名声大噪。后来张旋龙把金山公司交给求伯君经营,分给求伯君一半股份,才有了现在的金山软件公司。
1991年,张旋龙和方正合资成立方正Super汉卡部,装有WPS的汉卡后来一度占据了中国汉卡市场55%的份额。
1992年,方正代理宏志AST电脑。宏志电脑中国区总裁约见张玉峰和张旋龙,两人被拒之门外,由对方的秘书接待。张旋龙随即拉着张玉峰找到了DEC电脑公司,最后把DEC电脑的代理做到了亚洲区第一位。
1994年,张旋龙把家族的企业金山公司的大部分资产拿出来和方正合资成立方正(香港)公司,1995年在香港上市,成为香港第一家以中文计算机软件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合资以后,王选交给张旋龙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方正海外市场。
从1992年到1999年,方正先后在加拿大、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成立方正的分公司或分支机构。这个期间,方正占领了海外中文报纸市场的80%。
1996年,方正投资50万美元在日本设立分公司,并开始打入日文出版印刷市场。1999年该公司的价值达到7000万美元,日本软库Softbank在1999年10月投资1000万美元在方正日本占了17%股份。2002年4月8日,张旋龙一手创立的马来西亚方正在马来西亚创业板上市,创下近年来马来西亚股市日涨幅178%的纪录,也是中国第一家在马来西亚上市的企业。
1995年年底起,张旋龙一直是方正(香港)(就是现在的方正控股)上市公司的总裁兼执行董事。
什么是高阳模式?
2000年上半年,中国IT业系统集成领域突然冒出了一个实力派新军高阳集团,高阳集团一度以短时间内密集并购创造了一个“高阳模式”。
创立高阳的人一直很神秘,媒体的报道称之为“投资人”,“投资人”先找到了曾经是IBM中国区渠道总经理的袁波,袁波又找来了一些IBM的同事和其他经理人及技术专家,在半年时间内先后收购了以金融信公司为主的十几家在金融、电信、保险、证券行业的系统集成商。
这个神秘的投资人就是渠万春。1999年渠万春33岁。方正的收购协议中显示:渠万春创建的奥德公司在1997和1998年分别获得纯利人民币3620万元和3540万元,1999年作价3.2亿港元出售给方正。协议规定,渠万春自新股发行日起6个月内不得出售他拥有的方正控股股份,12个月后出售不得超过50%,18个月内出售不得超过60%。2000年1月渠万春在6个月期限期满之后随即出手50%股份,按当时市值估计获得现金价值超过1亿美元。应该是这笔现金,制造了“高阳模式”。
2000年是中国网络投资热潮年,渠万春的手笔在系统集成行业也令人震服。
到2001年2月10日,粤海建业停牌发布公告,大股东粤海投资公司宣布以每股0.654港元的价钱把其持有的57.16%粤海建业股份全部转让给Hi Sun(高阳),公告资料显示“Hi Sun乃一家于英属处女群岛注册成立公司,分别由渠万春先生、李文晋先生实益拥有约99.16%权益及约0.84%权益”。
2001年6月13日,粤海建业普通股(HK.00818)的证券简称亦将更改为“高阳控股”,10月17日又重组为“高阳集团”。对照2001年“高阳集团”的年报,在高阳集团的7人执行董事名单中有6人毕业于北大,其中张玉峰出任董事会主席,另有两位方正前员工跟随张玉峰到了高阳。
在竞争方正资源失败之后,一群北大人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又重新“克隆”了另外一个北大血统公司。实际情况是,1999年以后方正流失的员工中,流向高阳的也不是少数。而从方正奥德离开的大部分骨干经营者,也来到高阳继续工作。
2001年12月,高阳集团以每股1.14港元向独立第三者发行1680万股新股,筹措所得款项净额约为1880万港元。2002年1月24日,高阳集团斥资9600万港元收购高阳科技控股有限公司(高阳科技),而高阳科技正是“高阳模式”的主要实体所在,收购协议称:“高阳科技及其附属公司之主要业务为提供特定之企业顾问及资讯科技解决方案予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以及亚太其他地区之银行业、保险业和电讯业客户”,至此“高阳模式”在香港股市找到了出口。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8月28日 13:16 三联生活周刊
主笔邹剑宇
7月26日,香港商人张旋龙接替科学家王选担任方正控股公司(HK.00418)董事会主席,这一任命曾经被推迟了两年半。同时张旋龙从方正控股子公司方正数码(HK.00618)董事会主席卸任,由方正集团总裁张兆东兼任。
1999年5月,惠普中国公司副总裁兼信息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李汉生空降方正,担任方正控股高级副总裁和方正电子总裁。
1999年6月30日,方正控股全资收购奥德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随即张旋龙把他持有的方正控股的3000多万股股票悉数抛空,以所得现金为本钱,打包裹准备离开方正再次创业。同为中关村IT业创业的一个元老也劝张旋龙:“旋龙,离开方正算了,别趟那趟混水。”但是张旋龙去辞别王选的时候可没有这么理直气壮,王选说:“旋龙你这么离开太不够意思,也对不起方正。”在北京大学一位副校长代表学校挽留张旋龙之前,“我已经决定留下来了。”张旋龙说。
张旋龙的一个梦想是成为年轻人的榜样,“就是教他们怎么赚钱。”但是他本人自从1995年方正(香港)有限公司上市之后,就没再为自己的口袋赚过一笔可以称道的钱。1999年年底,在张旋龙抛空自己在方正控股的所有股票五六个月之后,股价上升超过4倍,理论上张旋龙现金损失港币2亿元。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奥德公司董事长渠万春则在方正控股最高价稍微回落的2000年1月,把拥有的股份一半套现约合1亿美元。此前他转让奥德成为方正控股的第二大股东,占有23.81%权益的作价约合3.2亿港元,方正通过按每股1.28元价格发行新股2.5亿股支付。
这两笔股票交易都掩藏在众多的新闻后面。1999年8月方正控股第二大股东渠万春“逼宫”王选,最后结果是方正集团董事长张玉峰出走,而方正电子正在进行的企业化改造因此受到影响,李汉生在2000年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方正数码的上市工作中。
2002年7月张兆东兼任方正数码董事长的同时,方正控股又宣布由方正科技所属方正电脑公司前总裁时西中接替李汉生担任北京方正数码的总裁,李汉生剩下的职务是方正数码上市公司的总裁,新闻界因此撰文宣布“李汉生出局”。
2002年8月23日,王选对《三联生活周刊》说:“我对目前这个领导班子非常放心。第一,我指的是方正集团的最高层,六人董事会,他们是团结、和谐,能够做大事的董事会。虽然可能在某些问题上有不同意见,但能够通过讨论做出集体决议。第二,我们三个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方正科技的魏新、方正控股的张旋龙和方正数码的张兆东,这三个人经过我们多年的接触和了解,知道他们为人正派,能够以方正的事业为重。再加上方正积累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其中有一些有望成为新一代企业家。”“什么叫跨越王选?王选实际领导方正的时候,我们做到了哪里有中文,哪里就有方正的出版系统。在年轻人的领导下,我们跑到日本市场去了,而且有望几年以后在日本市场上领导新潮流。另外我们还有年轻人在开拓欧美市场。所以这样的一些年轻一代,必将完成超越王选的任务。”王选说。
方正控股7月26日的公告更多传递的是象征性的含义,而实际上从1999年底开始,方正新一代的领导班子就逐步走上第一线,拉开了后王选时代的序幕。
空降兵李汉生
从时间上算,1999年方正的变化是从5月聘请李汉生开始的。
张旋龙介绍说:“当时学校(北大)跟方正的董事会经过很长期的研究,说方正要变成一个国际化公司,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才,就想要请一些国际化的管理人员来做。集团董事会开会时,有一次开玩笑,问我能不能找一个国际化的,像联想的杨元庆。我说那不行,柳传志是我的好朋友,我挖他的人不得了。反正就是开玩笑。有一次我就跟杨元庆(其实我跟他非常熟)聊到这个事。杨元庆跟我讲了一些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说李汉生是他的师傅,教了他很多管理上的东西,他说甚至高尔夫球都是李汉生教给他的。这样才找了李汉生。”1999年1月在香港,张旋龙约见了李汉生,直接说出方正聘请他的意思。“他的第一句话我记得,他说我很贵的,他怕北大没钱,请不起他。”张旋龙说。
这个变化李汉生考虑了差不多有三个多月。李汉生做到惠普中国公司的副总裁,一方面上升的空间有限,另外在国际化公司中的角色一直是战略执行者,而方正请的是战略的制定者和公司现代化改造的设计者,这个挑战机会也是万金难买。
李汉生到方正就任的是方正电子公司的总裁和方正控股公司的副总裁。在1999年5月,香港上市公司方正控股下主要的业务实体就是方正电子,方正电子也是方正集团得以创立品牌的电子排版系统的出品方。因此李汉生对方正电子的改造,很大程度上被人认为是对方正集团的改造,后来被人称作是“中餐西做”。
中餐西做
1995年12月12日,方正香港(后改组为方正控股)在香港上市。方正电子在1996、1997年迅速扩张。众多大学毕业生选择方正作为自己的第一个工作单位,同时方正和外企之间的人员流通也多起来。方正最初的成长很重要的是靠师生关系,以及北大情结,到1998、1999年,毕业于北大的员工的比例已经大大降低,甚至有80%的员工没有北大血缘,继续靠北大情结来维系就比较困难。中国最大的“校办企业”遇到了成长门槛。
在李汉生到方正以前,方正电子业务结构复杂、财务制度宽松、缺少成型的薪酬保险制度。1998年方正控股的业绩是亏损1.66亿港币,李汉生空降的任务就是迅速止血,并且在核心排版、业务管理系统发展放缓的情况下寻找新的业务空间。对此李汉生参考他在惠普的经验,对方正电子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得到方正控股董事会的认可,并被授予无上的权力。
李汉生提出了一个响亮的战略叫E-Media,以传统电子排版系统、报社业务管理系统技术和市场为基础,把目标市场从单纯的报纸扩大到广播电视、图书出版和互联网,并以此来校正方正电子的所有业务。因此公司内部原有的系统集成业务和大部分分销业务都属于裁减系列。
即使是在优势的排版系统市场,过去是一个合同签下来,东西就算卖出去了。合同签完一年以后,开始计算坏账问题,三年以后才算死账。李汉生的时间表是合同签完后半年开始计算,一年以后即算死账。从此公司开始从严格财务角度计算收益。以前方正算的是销售额、市场占有率,现在是按项目定单核算,不仅计算部门损益,而且计算定单损益,由此计算公司业绩,汇总下来才知道赚了多少钱,公司定的考核都与销售之后真正实现的利润有关系。
更引人关注的是薪酬保险制度。当时外面有一个说法,说李汉生到方正之后,走了很多人,而他的工资却涨上去了。但是在方正电子内部,持这个说法却不多见。1999年是互联网在中国开始热的时候,一个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工资都可能拿到8000元/月。李汉生提出了一个“有竞争力的薪酬”思想,他本人在惠普的薪酬虽然不清楚,但他在方正的数目似乎也不很让人吃惊。
从前方正员工工资是平常每个月发70%,完不成任务其余30%就没了。同时公司没有一个明确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员工生病了由公司福利基金给钱治,这个人有用这个人就多点,那个人没用就少点。李汉生来了之后,工资改成每个月100%发放,每人每年发13个月工资。如果公司年终结算盈利了,再根据每个人的业绩兑现奖金。同时个人的医疗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也慢慢建立起来。
在1998年以前,方正电子没有完不成任务的年份,所以每年员工工资和奖金都能兑现。但是1999年方正亏损,薪酬制度又变了,所以人工平均费用大幅上升。而且随着业务的变化,方正人员减少却在短时间内增加了费用,因为李汉生的裁员制度依照的是离职补偿的准则。所以到1999年年底,方正电子从原来的2000人减少到1600人,但是算总账人员成本却没有降低多少。
财务紧缩、业务缩减、裁员等等使方正处在一个两难博弈中,公司和个人处于眼前利益的损伤和长久利益的期待的不稳定心态中。在充满理想主义的方正文化氛围中,这种改造还是被理解和支持的,公司内部的心态基本属于积极。
到1999年年报出来后,方正控股的亏损额甚至超过了1998年,达2.23亿港币。其中原因部分是因为对应收账目和库存的会计方法发生了变化(2000年度,与此相关的资产价值准备会计制度在中国内地A股上市公司被普遍使用),同时销售收入依然没有大起色。
另一个原因是1998年方正控股进行了分拆,其方正品牌的电脑业务被注入上海A股市场“延中实业”(SH.600601)中,“延中实业”后改名“方正科技”,成为北大方正集团旗下的第二家上市公司。但是业务分拆之后遗留下来非方正品牌的IT产品分销业务(其中包括一直由方正主要代理的Digital牌电脑,其生产商DEC1998年被康柏电脑公司收购),方正控股公司从前账面潜亏变成实亏,据估算有三四千万元。按道理说,这些公司重组的成本不应该计入李汉生的业绩账单。
而方正控股在1999年的变化不仅是引进了李汉生,还买进了奥德公司。
奥德巨浪
草签的协议中是方正控股以发行2.5亿股新股,每股作价1.28元全资收购奥德公司,原定的正式签字时间是1999年的6月30日。在6月30日来临之前,奥德的董事长渠万春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要求王选辞去董事局主席的职务,否则他不签字。
张旋龙对收购奥德一直持反对态度,“当时我的反对有几个原因,因为在管理上,我们还没有能力去管理一家新的公司,而且对方公司的文化跟我们完全不一样。我是想等我们调整完了,再来收购。我还给他们举例说,当时在国际上康柏收购了DEC,本来DEC是一家很好的公司,收购后出现了很大问题。”渠万春在签字之前提出的这个条件让张旋龙更觉得难以合作,“因为签字的时间我们已经作为公告发出去了,不能签字我是要负责任的。”虽然张旋龙本人一直大度而闻名,但是渠万春咄咄逼人的做法还是让他难以接受。
此后签字仪式照常进行,按常理理解是主张收购的张玉峰说服渠万春收回了自己的要求。但签字之后并不说明事件平息了。1999年7月底,媒体爆出新闻说方正(香港)第二大股东要求王选辞去公司董事会主席职务,列出了王选的“六大罪状”。方正集团内部也有人上书北大校方对方正聘请李汉生提出质疑。据了解渠万春的人介绍,渠万春的风格是大开大合,不拘小节,气势逼人,他曾经走进王选的办公室,当面请王选下台,遭到拒绝后渠万春拂袖而去。
作为对渠万春的回应,当时任方正集团董事长的张玉峰也对媒体发表谈话,说:“渠万春提出的问题值得讨论,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方正未来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王选和张玉峰的矛盾在新闻媒体中被公开化,代表董事会聘请李汉生的张旋龙感到事情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渠万春的激流对准了王选和李汉生,方正面临的是根本变化,香港商人张旋龙不能幸免。“万春当时提出来我接任王选的董事局主席,但我觉得事情不是这么搞的嘛。”张旋龙说。方正某高级管理人员称张玉峰的这个做法是把“人民内部矛盾”变成了“敌我矛盾”。
在这场斗争中,王选一度表示愿意淡出方正。方正的中高层进行了一次签名运动,“90%的人签字要求张玉峰离开”,张旋龙说。结果是张玉峰离开了方正,渠万春也没有再担任方正奥德的董事长。
这一事变对没有完成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的公司文化来说是一个打击。李汉生的调整产生了一些调岗和裁员,张玉峰离开后,直接跟随他离开的人虽然不多,而因此事件离开的方正员工奔了自己前程的却不在少数。方正改革在阵痛和重大人事事变的双重影响下,李汉生失去了稳定的军心,错失良机,未能实现他为方正电子止血的使命。
李汉生在方正电子的改革毕竟还是给公司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一套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基本上建立起来。只可惜在短时期内,他只做到了内部节流,而对业务的开源、E-Media战略落实并没有适时提出更多的具体措施。而方正是以举国皆知的排版系统创立公司品牌,对产品创造力的要求也非同一般,连年业绩下滑,自然对李汉生提出很高的期望和要求。
回顾他在方正电子的经历,李汉生在央视《对话》节目中含含糊糊说出了一些想法:“所以在这个上面来说,我认为(以)企业当时的需求,需要动手术的就动手术。但是有一些企业发展中间,需要建立的一些它的能力、它的人才库、它的技术这种优势等,我认为是需要应该像中医那样慢慢去培养的。”到1999年底,李汉生在方正电子的身影已经模糊?!即便此时离开方正也是在可以理解的范围之内,如果不是互联网的热潮在2000年到达最高点。
关于张玉峰与张旋龙的关系,最传奇的是说北大象棋冠军张玉峰故意让棋给他新认识的朋友张旋龙,实际上其实力高出张旋龙一个马以上。“胡说,谁说他的实力比我高一个马?”张旋龙反驳道。但是一向寡言的张玉峰虽然缺乏张旋龙一线的作战力,但他幕后码子儿、运筹帷幄的能力则因他的沉默和处世木讷而更显神秘。方正奥德的事情也没有因为张玉峰、渠万春的离开就结束了。
张旋龙的两手
雅虎中国网站(www.yahoo.com.cn)于1999年9月正式开通,它的合作方正是方正。但是方正跟雅虎的合作却不仅仅是雅虎(中国)这么一点。2000年初,一个以互联网业务为核心的公司上市计划就紧锣密鼓在方正开始了,张旋龙带着李汉生,两次前往硅谷跟雅虎酋长杨致远商量合作,目标是在互联网的热潮中有所作为。这次张旋龙看中的目标是收购香港主板市场的“荣文科技”(HK.00618),而他为此找来的香港合作伙伴则是新鸿基集团。
最后方正控股以它的互联网业务、金牌经理人李汉生,以及与雅虎的合作关系,于2000年9月最终完成反向收购荣文科技,方正和雅虎得到公司39.62%和11.41%的股权。在收购增发新股的过程中,完成融资1.6亿港币。
完成收购融资的同时,2000年8月李汉生卸去方正电子总裁职位,出任新成立的方正数码总裁,保留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董事、副董事长职务。
完成方正数码的上市,方正集团拥有了国内及香港主板市场3个控股上市公司。而一手导演方正数码上市的张旋龙算是彻底从1999年的郁闷心态中解脱出来。他不但认可了李汉生在方正电子的工作成绩,同时又给他找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以及一笔丰厚的启动资金。“你知道旋龙这个人是死要面子的,他不愿坑朋友的嘛,既然是他把李汉生找来的……”张旋龙的一个朋友说。
这次漂亮的融资把香港商人张旋龙在中、港之间长袖善舞,结交广泛的实力展现出来了。通过这次合作,张旋龙与杨致远也成为好朋友。“哎呀,Jerry yang(杨致远)客气得不得了。吃饭时候,他一定要跟我们的每一个人都要碰到杯,酒量好得很啦。”以客气得不得了交朋友的张旋龙因此把杨致远引为知己,经常念叨着再合作做一些事情。
收购过程中,张旋龙本人掏出现金1500万港币以每股1元港币购买了方正数码1500万股股票。2000年5月17日方正数码宣布收购荣文科技之后,股票曾经最高上涨到2.5港元。到2002年8月23日,方正数码的股价下挫到0.3港元,张旋龙的股票市场价值只剩下450万。
就在方正数码成功上市之后,远远传来了一个熟人的一句话,“方正数码至少应该给张旋龙3000万。”说话的人是渠万春。在张旋龙操作方正数码的时候,渠万春也在收购香港上市公司“粤海建业”,并为此壳资源付出现金31482835港元。张旋龙虽然在为公司经营上斩获颇丰,但是他自己购买方正股票却没有赚过一分钱的,像一个香港的活雷锋。
方正奥德的合同问题雷锋注定是要辛苦的。翻过年来,张旋龙又扑进了方正奥德的“救火”工作当中。
一切还是回复到1999年6月30日方正控股收购奥德的具体条款当中。
张玉峰主张收购奥德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在于奥德的赢利能力,收购奥德具体的条款也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方正规定奥德在完成收购之后的18个月内,即1999年7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止,必须上缴1.21亿元利润;利润在1亿到1.21亿之间,差额部分由奥德现金补足;利润少于1亿按照一个约定公式惩罚性补齐。
所以虽然是方正控股全资收购了奥德,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像一个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关系,而更多地像一个甲乙方关系。
在1999年下半年,方正奥德公司因为与渠万春的关系也间接卷入了那场风波,其经营也处于非正常状态。但是那个1.21亿元的利润到2000年12月31日,方正奥德也算是完成了。结果使得2000年方正控股的盈利达到了创纪录的1.93亿港元。
进入2001年,方正奥德的发展看起来一切正常,直到4月底,方正奥德的管理层仍向方正控股董事会报告上半的利润会达到2000万元,但谁知后来风云突变。2001年8月27日方正控股发布盈利警告:“本集团预期截至2001年6月30日止,6个月将录得大幅度亏损,其主要原因如下:1.非媒体系统集成业务特别是在银行业方面的业务突然减慢。2.非媒体系统集成业务若干销售合同延迟完成。3.非媒体系统集成业务的营运队伍过度扩充。截至2000年12月31日止年度之非媒体系统集成业务占本集团综合营业额40.5%及对本集团综合毛利贡献57.8%。”公告中“非媒体系统集成业务”指的就是方正奥德的系统集成业务。方正控股的中期财务报告中显示方正奥德公司亏损8000万港币,而全年的亏损额达到了1.72亿港币。
2001年9月17日,方正控股宣布改组方正奥德董事会。其实方正控股在此前曾经有过改组动议,但是由于收购协议,完成1.21亿利润更多是老奥德经营团队的责任。于是2001年9月17日改组之前,方正奥德的董事会全部是老奥德的人,也就是公司内部所称“万春的人”。
方正控股宣布“委派张旋龙、耿雪松、张树仁为新一届方正奥德董事会董事成员,张旋龙为董事长”。决议免去方正奥德原所有董事,包括前董事长、公司总裁等骨干。
新董事中耿雪松29岁,曾经担任过方正奥德的常务副总,但在2001年7月30日他离开奥德与朋友共同做了一个无线通信行业的创业公司,张旋龙几番寻找和谈话,终于耿雪松答应重回奥德,欲重振奥德。
方正奥德在2000年10月间,公司员工约600人。而到2001年七八月间,公司员工猛升到1100人。当时的大环境并不是特别好,方正奥德的扩张与一些公司的紧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员扩充之后,方正奥德每个月的平均费用达到了2000万元。公司管理层坐在一起开会有将近20人,很难达成一致。同时也缺少明确的经费和薪酬标准,跟着老板干活只能到最后拿到薪酬的那一天才有数。这样的一个公司文化在原来骨干大部分离开之后,其状况可见一斑。(公司需要的,也正是类似于李汉生在方正电子施行的企业制度建设)。
耿雪松回到方正奥德发现公司士气受到严重挫折。而离开的人大部分去了一个叫高阳科技的公司上班了。
查一下高阳公司的资料,那家公司当时正处在重组和发新股的关键时刻。被免职的方正奥德前董事们并没有提出更多的异议,而方正则开始了重建奥德的工程。这个工程的领导人就是张旋龙,张旋龙说:“他们三个人(方正集团董事魏新、张兆东、肖建国),一致指名说这件事情只有我来做,没办法。”张旋龙找来了耿雪松,耿雪松又从公司原来的员工中提拔了不少管理人员。但是这时方正奥德与高阳已经形成了市场上真刀真枪竞争的局面,方正奥德的业务员出去开展业务发现基本都能遇到以前的老上级,竞争局面优劣明显。
45岁的张旋龙不得已在阔别一线近10年以后,重新开始做起了销售员,带领一班年轻人拼命。以张旋龙的政府及商界关系,出去做系统集成的业务单子有点责无旁贷的意思。
如今他被任命为方正控股的董事长,张旋龙能在今年内让公司扭亏吗?
方正的变化
就方正的人事变动,记者请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作了一番解释:三联生活周刊:对于王选老师与旋龙的职务交接,方正集团如何解释?
魏新:几年前王选就有个观点,就是说年纪太大的人不要去做太具体的事情,在学术上是这个观点,在经营管理方面他也是这个观点。张玉峰走的时候,王选也说要退。可是公司有个分工问题,谁来接管,什么时候退。现在看时机差不多了。
三联生活周刊:王老师他1999年就说要退了,现在是2002年,中间除了张玉峰的那个原因,还有哪些原因?
魏新:没有别的原因。
三联生活周刊:张玉峰其实离开时间已经比较长了……
魏新:当时宣布王老师继续留任董事会主席,我们希望稳定一段时间,不能这边刚留了,然后他又不干了。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接任者会是张旋龙?
魏新:我个人的意见就是张旋龙做事情忠诚度比较高。这么多年,他不是像有些人考虑自己的比较多。他在大局当中,作为一个香港商人融到方正公司里面来,证明他不仅是一个香港人,也是一个方正人;第二是他作为一个香港人,有很多便利之处,与香港商界的联系,与海外企业的联系,从这个角度来讲比较合适。而且这个企业从上市开始他就是创始人之一了。
三联生活周刊:今年集团给方正控股的目标是什么?
魏新:方正电子经历了早期的辉煌。我们看一个企业的发展,必须有几个基本条件:一是企业面对的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它有多大你才能做多大,不能有过高期望。方正电子是一个专业性公司,你不能说就可以做得非常大。当然像IBM做得非常大,但是它的市场领域里规模比较大,服务客户对象范围比较宽,这点两者是不能比的。外界不应该对方正电子有过高的要求。话说回来,方正电子在它自己的市场内占有80%~90%的份额,所以它不赚钱是说不过去的。方正奥德等方正控股旗下的其他成员也一样。
王选教授评价张旋龙“是一位出色的港商,为人大度,事业心很强,具有亲和力,能发现、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又有异常出色的公关能力。他在海外市场方面贡献很大,马来西亚方正是他一手创建的,日本方正的建立和发展也离不开他的努力。”2002年方正采取的是守的做法。张旋龙是一个让人放心、服气的董事长,有利于公司的团结;同时让各个公司尽量保持稳定、把收支做平,在尽快扭亏的前提下,提高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这个工作也是张旋龙的长项。张旋龙请人写了一幅字叫“顺其自然,乐在其中”,他对《三联生活周刊》说:今后2至3年内,他要在公司内部为方正控股寻找一位总裁,所以要建立一套竞争机制,谁能干谁上。
当方正控股采取稳健策略的同时,魏新在方正控股之外的很多领域,开始了强力的多元化发展,在中国资本市场频频出手。魏新在2001年6月出任方正科技董事长,11月成为方正集团董事长。在2001年应对方正科技的举牌事件中,魏新手腕强劲,显示了作为新一代方正掌门人应该具有的魄力。
2002年8月19日《中国证券报》称“方正收购浙江证券浮出水面”,报道中说:在8月2日召开的浙江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会议上正式宣布: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全面入主浙江证券。北大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证实新的领导班子组成中包括新招来的、原来的和方正集团委派的。报道最后称该项收购尚待中国证监会最后批准。
而目前已经装在魏新盘中最重要的是方正连宇通信,一个目标瞄准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市场的技术公司。谈到方正集团将来的战略,魏新对《三联生活周刊》说:“世界上大型企业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专业化公司,另一类则是综合性的多元化公司。两类公司都不乏成功和失败的例子成功与失败取决于公司的决策者是否能够根据公司人自身的条件及外部环境作出正确决策。多元化的经营首先要在每个介入的领域中保持专业化,介入的领域和行业处于上升阶段,并为进入新的领域提前物色专业人员。
“成功的大型专业化公司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首先它介入的领域必须有足够的市场规模,业务范围宽广,对照下来发现方正并不满足这一条件,方正最早介入的纸媒体出版行业还不够;其次高科技公司要掌握原创技术,这一条方正拥有自己的优势;第三是要有国际化发展潜力,我们在世界华文市场有绝对优势,但是目标还应该包括日文、韩文,甚至英文市场。
“所以我们方正在坚持发展以IT为主高科技产业的同时,应该主动结合金融资本走多元化的经营道路。对此我们的考虑是,高科技市场的特点是短时期内可以赚取相当大的利润,但是这个行业受经济和市场波动的影响比传统行业要大,我们对某些传统行业的介入是为了保证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依靠传统行业增加企业的抗风险性。
“未来的方正将北京作为发展战略研究、控股管理平台、科研基地为一体的集团核心;将珠江三角洲作为IT产业的制造中心,长江三角洲作为方正的金融产业发展中心。海外上市公司则作为集团实现国际化的发展平台。以此寻求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将方正做强做大。”王选对《三联生活周刊》说:“一个国际化的企业,一个目标是把它的产品卖到国际市场。目前在中国要做到很大规模的国际化呢,还有一定困难,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IT业内目前竞争非常激烈,但由于这个市场很大,我们会有机会。这个时候,我们找到一些重要的领域,走多元化的道路,这种进展我相信是有好处的。魏新在资本运作方面有很强的能力,我跟他相比,这方面是很差的。而且除了魏新以外,还有一些人也在资本运作方面有能力。所以我们的企业现在也通过兼并、合作寻求新的发展。”在魏新激进的身影旁边,有张兆东、肖建国以及张旋龙。张兆东总管整个集团的日常运作,并兼顾方正数码这棵方正的幼苗;肖建国统领方正集团的全部研发团队,并坐镇方正集团的根据地方正电子;张旋龙本人每周有一半的时间在香港打理香港的投资人关系和照顾海外市场,另一半时间在为方正奥德的重新崛起而操劳。新的局面就是这样形成了。
张旋龙其人
张旋龙是方正集团最著名的“靓仔”,因为他经常这么称呼自己。而方正其他领导层互相的称呼基本上都是“老师”(当然旋龙也管他们叫“老师”),很亲切也很尊敬,很学院化。张旋龙以他独特的方式在北大方正这样的学院派公司里逐渐赢得威望,得到同事和校方的认同和尊敬。
张旋龙的成功原因有很多:其一,张旋龙赚过钱也会赚钱,是一个有实力的商人;其二,他有跟人搞好关系的绝招,特别客气,能硬能软能吃亏,值得信赖;其三是身份特殊,一个内地出生的香港商人,有很多内地同龄人的生活经历,懂得内地的人情世故,又在香港学会谋生和经商之道,沾着香港的财气,符合那一代创业者能够具备的一种完美履历。
IT记者刘韧这么写:“这个人1984年进中关村,不办公司,只谈合作,不做企业家,只做商人,与中关村各色人等盘根错节,关系千万重;这个人一直躲在幕后,却又一直处在浪尖,喜欢他的人称他‘常青树’,艳慕他的人称他‘不倒翁’。”这次张旋龙出任方正控股的董事长,有同事说他相当于是从“政协”进了“政府”,从幕后走到台前,开始扮演一个企业家的角色。如果说叶落归根的话,方正有点成为张旋龙在中国大陆一个归宿的意味。这一变化不知道是否跟他的人生设计吻合,目前这一过程持续了46年。
张旋龙祖父是毛里求斯的华侨,父亲17岁回国在广东梅县,然后在上海同济大学读书,毕业后加入解放军打到福建,张旋龙1956年出生在福建泉州。因为这一出身,张旋龙没能进入大学,引为终身憾事。1978年3月12日追随父亲到香港定居。
1980年,做了两年导游后,张旋龙开始帮助父亲经营香港金山公司。从那开始他跟内地做生意,给内地的一些科研机构带来巴黎统筹委员会限制进口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同时也为后来在内地的生意积累了良好的政府关系基础。但是张旋龙说自己进入高科技完全是因为父亲在这一行中,他算“瞎猫碰上死耗子”,误打误撞进门了。
1983年,张旋龙来到中关村,并把他自己生产的兼容机Super微机交给四通公司代理,这一机型一度成为486机器的代名词。“当时给四通发的一些货是到机场的,他们创业时很艰苦,员工是用板车、三轮车把货拉回来的。”张旋龙说。
在四通公司张旋龙见到了求伯君,“当时求伯君比现在小一号,是一个靓仔,只比我稍微差一点。他长得像个女孩子,又比较怕羞,讲话不敢看人,一边讲话一边吞口水。”张旋龙说。求伯君说:“1986年我在四通,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个港商,穿得西装笔挺,还包了一个出租汽车。我觉得港商还是挺有钱,穿的衣服整整齐齐,给人的感触特别大,不愧是港商。”1989年,张旋龙把求伯君要到自己身边,投资给他开发出来了后来最通用的中国软件WPS。从此求伯君从普通程序员里显现出来名声大噪。后来张旋龙把金山公司交给求伯君经营,分给求伯君一半股份,才有了现在的金山软件公司。
1991年,张旋龙和方正合资成立方正Super汉卡部,装有WPS的汉卡后来一度占据了中国汉卡市场55%的份额。
1992年,方正代理宏志AST电脑。宏志电脑中国区总裁约见张玉峰和张旋龙,两人被拒之门外,由对方的秘书接待。张旋龙随即拉着张玉峰找到了DEC电脑公司,最后把DEC电脑的代理做到了亚洲区第一位。
1994年,张旋龙把家族的企业金山公司的大部分资产拿出来和方正合资成立方正(香港)公司,1995年在香港上市,成为香港第一家以中文计算机软件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合资以后,王选交给张旋龙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方正海外市场。
从1992年到1999年,方正先后在加拿大、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成立方正的分公司或分支机构。这个期间,方正占领了海外中文报纸市场的80%。
1996年,方正投资50万美元在日本设立分公司,并开始打入日文出版印刷市场。1999年该公司的价值达到7000万美元,日本软库Softbank在1999年10月投资1000万美元在方正日本占了17%股份。2002年4月8日,张旋龙一手创立的马来西亚方正在马来西亚创业板上市,创下近年来马来西亚股市日涨幅178%的纪录,也是中国第一家在马来西亚上市的企业。
1995年年底起,张旋龙一直是方正(香港)(就是现在的方正控股)上市公司的总裁兼执行董事。
什么是高阳模式?
2000年上半年,中国IT业系统集成领域突然冒出了一个实力派新军高阳集团,高阳集团一度以短时间内密集并购创造了一个“高阳模式”。
创立高阳的人一直很神秘,媒体的报道称之为“投资人”,“投资人”先找到了曾经是IBM中国区渠道总经理的袁波,袁波又找来了一些IBM的同事和其他经理人及技术专家,在半年时间内先后收购了以金融信公司为主的十几家在金融、电信、保险、证券行业的系统集成商。
这个神秘的投资人就是渠万春。1999年渠万春33岁。方正的收购协议中显示:渠万春创建的奥德公司在1997和1998年分别获得纯利人民币3620万元和3540万元,1999年作价3.2亿港元出售给方正。协议规定,渠万春自新股发行日起6个月内不得出售他拥有的方正控股股份,12个月后出售不得超过50%,18个月内出售不得超过60%。2000年1月渠万春在6个月期限期满之后随即出手50%股份,按当时市值估计获得现金价值超过1亿美元。应该是这笔现金,制造了“高阳模式”。
2000年是中国网络投资热潮年,渠万春的手笔在系统集成行业也令人震服。
到2001年2月10日,粤海建业停牌发布公告,大股东粤海投资公司宣布以每股0.654港元的价钱把其持有的57.16%粤海建业股份全部转让给Hi Sun(高阳),公告资料显示“Hi Sun乃一家于英属处女群岛注册成立公司,分别由渠万春先生、李文晋先生实益拥有约99.16%权益及约0.84%权益”。
2001年6月13日,粤海建业普通股(HK.00818)的证券简称亦将更改为“高阳控股”,10月17日又重组为“高阳集团”。对照2001年“高阳集团”的年报,在高阳集团的7人执行董事名单中有6人毕业于北大,其中张玉峰出任董事会主席,另有两位方正前员工跟随张玉峰到了高阳。
在竞争方正资源失败之后,一群北大人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又重新“克隆”了另外一个北大血统公司。实际情况是,1999年以后方正流失的员工中,流向高阳的也不是少数。而从方正奥德离开的大部分骨干经营者,也来到高阳继续工作。
2001年12月,高阳集团以每股1.14港元向独立第三者发行1680万股新股,筹措所得款项净额约为1880万港元。2002年1月24日,高阳集团斥资9600万港元收购高阳科技控股有限公司(高阳科技),而高阳科技正是“高阳模式”的主要实体所在,收购协议称:“高阳科技及其附属公司之主要业务为提供特定之企业顾问及资讯科技解决方案予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以及亚太其他地区之银行业、保险业和电讯业客户”,至此“高阳模式”在香港股市找到了出口。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