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作者:孟庆德
《张爱玲散文全编》,来凤仪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6月初版。7.20元。
王小波说,张爱玲把中国女人看得最透。男人女人,是这世界的两面,既然看得透女人,自然也看得透男人。读过张爱玲的小说《霸王别姬》和《心经》就可以知道,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张爱玲就已经走在了八、九十年代关注女性问题的作者的前面,而读了她的《五四遗事》,我们就又可以知道,早在大跃进的头一年,张爱玲就已经开始对“五四”进行反思了。
我在给一位朋友的信里说:“张爱玲的传记我没有看过,但我知道张爱玲的确高寿。也正是因为这样,我心里一直有一个谜。我感到张爱玲到了美国,直到她去世,这中间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却好像不见她再有什么著作,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也许是有的,只是我不知道吧。”2000年第4期《收获》上,叶兆言在他《围城里的笑声》中也说:“为什么巴金不沿着《第四病室》和《寒夜》的路子继续写下去,为什么师陀不再写《果园城记》和《无望村馆主》这类作品,简单的解释是环境不让他们这么写,可是张爱玲跑出去了,有着太多可以自由写作的时间,也仍然没写出什么像样的巨著。”但是,在《读书》2000年第11期钱敏《张爱玲和她的〈红楼梦魇〉》中我找到了答案,钱敏这篇《张爱玲和她的〈红楼梦魇〉》放大并使我们清晰地重审了张爱玲在她的《〈红楼梦魇〉自序》和《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中说过的那两句话:“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张爱玲五详《红楼梦》,看官们三弃《海上花》”。
二十世纪中,张爱玲是一个很特的人。也许可以说她很勇敢,也许可以说她很坚强,也许可以说她很执拗,也许可以用她自己的话说,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这人乏善足述,着重在‘乏’字上,但是只要是真喜欢什么,确实什么都不管。”张爱玲活得很明确,她知道她来到这世上的意义之所在。知道了就不顾一切地有所坚持,有所坚持就有了成果,也就终于实实在在地给这世上留下了些东西。这就跟许多人不一样,许多人来到这世上,他们终其一生也不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来到这世上,他们终其一生也不知道自己到这世上到底是干什么来了。不知道干什么,便命运安排干什么就干什么,便大家干什么也就跟着干什么,便什么看着有利就干什么,便好像什么都能干什么都想干结果什么都干不了什么都干不好什么都没干成。
如果把张爱玲的一生以1963年为中线,那么张爱玲把她的前半生交给了小说,把她的后半生交给了《红楼梦》。钱敏在那篇《张爱玲和她的〈红楼梦魇〉》中说:“张爱玲终于在1995年初秋仙逝。仙逝二字包含的不是通常套话中的意义,她平静而有准备地接受了自然规律的安排,对它既没有畏惧,也没有速求;最后是遗世独立,羽化登仙而去。……但在对死者深情的一片挽歌声中,总使人想到她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而完成的《红楼梦魇》,想到她那种不计功利,‘什么也不管’的献身精神。在目前的中国,回过头来看,除了对此感到钦佩之外,不由得也使人带些凄凉的感叹;事物的准则在随时间而改易,在今天有些人眼里,定会笑她,她的身上多了点‘傻气’。”
《红楼梦》压在中国文人的头上好多年了,中国的读书人大多崇仰《红楼梦》,总把《红楼梦》顶在头上,好像这个世界只有这一本最好的小说。但也仅此而已。从钱敏那里我们却可以了解到,张爱玲人生三大憾事之一就是“《红楼梦》没有写完”,张爱玲从“八岁就开始读《红楼梦》,以后每隔三四年读一次,从不中断”。在文化人中,除了一些“红学”家以外,用整个生命去陪伴《红楼梦》的,怕只有张爱玲一个。
虽然张爱玲也说过《红楼梦》比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好,但张爱玲到底还是读过《战争与和平》,读过马克·吐温,读过弗洛伊德,甚至欣赏过西方点彩派的绘画,并且同样都深有所得,她不会再像许多传统文人那样视《红楼梦》为高山仰止,她和《红楼梦》是平等的,就像她既能欣赏中国的古典文学,却又能从《聊斋》中看出纤巧单薄,能从《阅微草堂笔记》中看出冬烘一样。这也许就是张爱玲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好的小说的重要原因吧。
眼高未必不手低,但手高是必得要眼高的。张爱玲属于独具慧眼型,这有张爱玲同代人所撰回忆文章为证:“读诗经,我当她未必喜欢大雅,不想诗经亦是服她的,有一篇只念了开头两句:‘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爱玲一惊,说:‘啊!真真的是大旱年岁。’又古诗十九首念到:‘燕赵有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她诧异道:‘真是贞洁,那是妓女呀!’又同看子夜歌:‘欢从何处来,端然有忧色。’她叹息道:‘这端然真好,而她亦真是爱他!’我才知我平常看东西以为懂了,其实竟未懂得。”读过一些张爱玲的作品,很是惊诧,觉得她天生就是一个搞文学的,像这样一个天生就是搞文学的人若不搞文学那真是暴殄天物。在中国白话文还很幼稚的时候,她能把白话文推入那么美的境界,在实践上为鼓吹白话文的先驱大大地争了一口气,而她在少年时刚一出手就写得那么成熟,那么美,实在是让人不能不敬佩的。张爱玲的小说有败笔,就是她的那篇《小艾》的后半部分,写得很生涩,好像她的才气在那里玩不转了,消失了。但那都是政治的缘故,不是张爱玲的错。张爱玲很敏感,她知道那样下去不行,那样下去会毁了她的,所以她穿着淡雅的连衣裙,背对着人群,向着一个没有人打扰的地方,一个人走了。
张爱玲的散文也是很值得拥有一本的。比如她的那篇《爱》,短短的,只有几百个字,读起来却能让人心颤。拥有一本张爱玲的散文,就像拥有一个永远也不会离去的朋友,她的散文从容不迫,真可以称得上是娓娓道来,一点也不故做姿态,一点也不欺负人,就像跟你唠家常。
转自天涯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张爱玲散文全编》,来凤仪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6月初版。7.20元。
王小波说,张爱玲把中国女人看得最透。男人女人,是这世界的两面,既然看得透女人,自然也看得透男人。读过张爱玲的小说《霸王别姬》和《心经》就可以知道,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张爱玲就已经走在了八、九十年代关注女性问题的作者的前面,而读了她的《五四遗事》,我们就又可以知道,早在大跃进的头一年,张爱玲就已经开始对“五四”进行反思了。
我在给一位朋友的信里说:“张爱玲的传记我没有看过,但我知道张爱玲的确高寿。也正是因为这样,我心里一直有一个谜。我感到张爱玲到了美国,直到她去世,这中间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却好像不见她再有什么著作,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也许是有的,只是我不知道吧。”2000年第4期《收获》上,叶兆言在他《围城里的笑声》中也说:“为什么巴金不沿着《第四病室》和《寒夜》的路子继续写下去,为什么师陀不再写《果园城记》和《无望村馆主》这类作品,简单的解释是环境不让他们这么写,可是张爱玲跑出去了,有着太多可以自由写作的时间,也仍然没写出什么像样的巨著。”但是,在《读书》2000年第11期钱敏《张爱玲和她的〈红楼梦魇〉》中我找到了答案,钱敏这篇《张爱玲和她的〈红楼梦魇〉》放大并使我们清晰地重审了张爱玲在她的《〈红楼梦魇〉自序》和《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中说过的那两句话:“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张爱玲五详《红楼梦》,看官们三弃《海上花》”。
二十世纪中,张爱玲是一个很特的人。也许可以说她很勇敢,也许可以说她很坚强,也许可以说她很执拗,也许可以用她自己的话说,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这人乏善足述,着重在‘乏’字上,但是只要是真喜欢什么,确实什么都不管。”张爱玲活得很明确,她知道她来到这世上的意义之所在。知道了就不顾一切地有所坚持,有所坚持就有了成果,也就终于实实在在地给这世上留下了些东西。这就跟许多人不一样,许多人来到这世上,他们终其一生也不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来到这世上,他们终其一生也不知道自己到这世上到底是干什么来了。不知道干什么,便命运安排干什么就干什么,便大家干什么也就跟着干什么,便什么看着有利就干什么,便好像什么都能干什么都想干结果什么都干不了什么都干不好什么都没干成。
如果把张爱玲的一生以1963年为中线,那么张爱玲把她的前半生交给了小说,把她的后半生交给了《红楼梦》。钱敏在那篇《张爱玲和她的〈红楼梦魇〉》中说:“张爱玲终于在1995年初秋仙逝。仙逝二字包含的不是通常套话中的意义,她平静而有准备地接受了自然规律的安排,对它既没有畏惧,也没有速求;最后是遗世独立,羽化登仙而去。……但在对死者深情的一片挽歌声中,总使人想到她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而完成的《红楼梦魇》,想到她那种不计功利,‘什么也不管’的献身精神。在目前的中国,回过头来看,除了对此感到钦佩之外,不由得也使人带些凄凉的感叹;事物的准则在随时间而改易,在今天有些人眼里,定会笑她,她的身上多了点‘傻气’。”
《红楼梦》压在中国文人的头上好多年了,中国的读书人大多崇仰《红楼梦》,总把《红楼梦》顶在头上,好像这个世界只有这一本最好的小说。但也仅此而已。从钱敏那里我们却可以了解到,张爱玲人生三大憾事之一就是“《红楼梦》没有写完”,张爱玲从“八岁就开始读《红楼梦》,以后每隔三四年读一次,从不中断”。在文化人中,除了一些“红学”家以外,用整个生命去陪伴《红楼梦》的,怕只有张爱玲一个。
虽然张爱玲也说过《红楼梦》比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好,但张爱玲到底还是读过《战争与和平》,读过马克·吐温,读过弗洛伊德,甚至欣赏过西方点彩派的绘画,并且同样都深有所得,她不会再像许多传统文人那样视《红楼梦》为高山仰止,她和《红楼梦》是平等的,就像她既能欣赏中国的古典文学,却又能从《聊斋》中看出纤巧单薄,能从《阅微草堂笔记》中看出冬烘一样。这也许就是张爱玲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好的小说的重要原因吧。
眼高未必不手低,但手高是必得要眼高的。张爱玲属于独具慧眼型,这有张爱玲同代人所撰回忆文章为证:“读诗经,我当她未必喜欢大雅,不想诗经亦是服她的,有一篇只念了开头两句:‘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爱玲一惊,说:‘啊!真真的是大旱年岁。’又古诗十九首念到:‘燕赵有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她诧异道:‘真是贞洁,那是妓女呀!’又同看子夜歌:‘欢从何处来,端然有忧色。’她叹息道:‘这端然真好,而她亦真是爱他!’我才知我平常看东西以为懂了,其实竟未懂得。”读过一些张爱玲的作品,很是惊诧,觉得她天生就是一个搞文学的,像这样一个天生就是搞文学的人若不搞文学那真是暴殄天物。在中国白话文还很幼稚的时候,她能把白话文推入那么美的境界,在实践上为鼓吹白话文的先驱大大地争了一口气,而她在少年时刚一出手就写得那么成熟,那么美,实在是让人不能不敬佩的。张爱玲的小说有败笔,就是她的那篇《小艾》的后半部分,写得很生涩,好像她的才气在那里玩不转了,消失了。但那都是政治的缘故,不是张爱玲的错。张爱玲很敏感,她知道那样下去不行,那样下去会毁了她的,所以她穿着淡雅的连衣裙,背对着人群,向着一个没有人打扰的地方,一个人走了。
张爱玲的散文也是很值得拥有一本的。比如她的那篇《爱》,短短的,只有几百个字,读起来却能让人心颤。拥有一本张爱玲的散文,就像拥有一个永远也不会离去的朋友,她的散文从容不迫,真可以称得上是娓娓道来,一点也不故做姿态,一点也不欺负人,就像跟你唠家常。
转自天涯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