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扬州脉象的律动
易大旗
江泽民两年后之欲去还留,外间一片聒噪,其实那是人家共产党内的家事,如何在黑箱里纵横捭阖,确实轮不到我等外人置喙。不过,我想指出一点,江的去留并不取决于中南海里的种种深宫秘事,因为他的龙脉并不在哪里。无论观天象还是看风水,江泽民盛衰气数全系于南方某地脉象的律动。此话怎说?这就要从头道来了——
本来江泽民能走完自己仕途的终点,已为中共建政史上仅见,恋栈当属非分之想。以中国政坛风涛之险恶,他能全身而退,实在不易。"皇太极"邓小平曾废去了两任总书记,事不过三,卒让江氏走完这一程,教人讶嗟。实际上江的朝代是在老邓驾崩后才真正开始的,至中共十五大,便是一场"祭天祀祖"传统仪式,他在政治报告中尊毛尊邓,行过承祧先帝的三跪九叩大礼,方能正式改年号、施新政。然而为何当初六四硝烟未息,邓小平提名李瑞环继位未果,反是陈云、李先念力荐的江泽民一夕黄袍加身呢?这其实是扬州的风水龙脉所决定的。
曾听闻余英时先生打过一个比喻:"当年国民党代表的是沿海文化,共产党代表的是内陆文化。"以数千年农本社会沉积下来的"地气",扬帆掌橹的水路俊彦,终是不及从厚土中拱出来的内陆豪强那般富于王气与霸气。及至民国,出了个孙中山,又玩不过袁世凯;出了个蒋介石,又斗不过毛泽东。本世纪中国龙脉的南移,亦不过是从北方内陆转移到湖南、四川等南方内陆罢了。
实难怪,代表沿海文化的国民党败退到一个四面是水的地方,反而时来运转,创造出中国政经的奇迹来。有鉴于此,如今中国大陆总算轮到一位籍贯离海洋不太远的人士来做国君,似为吉兆。
江泽民是扬州人氏,在该城读完小学中学,连太太王冶坪也是相识于青梅竹马时的扬州女子。宋代词人姜夔的《扬州慢》之名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指竹西亭),正是扬州古城的写照,它系中国的文化重镇,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建城史,曾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鉴真和尚是扬州土著,也是从这里出发东渡日本的;马可.波罗曾在扬州驻足,任总管达三年之久;源远流长的扬州菜名列中国八大菜系,其中"扬州炒饭"是万世师表,一切中式炒饭都是它的孙子,连炒粉炒面都是它"填房二奶"的庶出。
诚然,扬州不但出炒饭师傅,更盛产文化名人,众多星宿级的大人物如骆宾王、孟浩然、祖咏、王昌龄、李白、高适、白居易、孟郊、刘禹锡等等,其文学生涯都与扬州大有瓜葛。若论个中魁首,当推唐人杜牧,他写下许多首扬州诗,句句脍炙人口,其中"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此联,连毛泽东也十分服气,便手书杜牧的这首七绝,现已在扬州"瘦西湖"边立了诗碑。毛自己的诗词到底写得如何,仍存争议,但他的字写得气象万千,脱胎自怀素和尚而自成一家,是没有疑问的。所以,这块诗碑就成了扬州的文化象征。
然而扬州的"二十四桥"哪里去了?江泽民自谓:他从小就找这些桥,却总找不全。追溯历史,它们是肯定存在过的,当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一举沟通联结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扬州正是这水路交通的枢纽,建桥廿四,只怕都嫌少!据野史载,大运河开工的原始动机,是因为扬州古迹琼花观内有一株奇异的琼花树,隋炀帝为了一亲芳泽,遂有此壮举。这传说信不信由你,但扬州因之有了许多桥,却是事实。
姜夔的《扬州慢》虽为绝唱,但他晓得自己写扬州总超不过杜牧,故此在词牌下半阕写道:"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人们从中可察出,从杜牧的晚唐到姜夔的南宋,廿四桥仍好端端的,只是此间地脉渐有了些清凄悲凉之气了。果然,扬州人于抚琴吹箫上造诣越高,真正的诗文大家反见稀落,便联想起陈逸飞的怀旧名画《浔阳遗韵》,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一种幽怨迷离的文化梦境......至清代的"扬州八怪",乃为回光返照,大抵是文章不行了,字画的功夫还未搁下的意思。
扬州之衰落,非一朝一夕也。就算少年江泽民把栏杆拍遍,二十四桥终是找不全的了。更令人嗟叹的是,扬州人的文弱,非但不出武夫,连政治家也未尝一见。此地固然出了个史可法,但他不是拓疆开边的那种民族英雄,却是一位末世孤臣,因无力回天而以身殉国,此乃历史大转折关头屡见不鲜的那类悲剧人物。史可法以文官之身去"客串"武将,困守危城,却又没有《射雕英雄传》里的大侠郭靖率领江湖群豪来相助,仅有大运河下游不远处的一位青楼名妓敦促自己的情郎共赴国难,她为此忧愤、悲泣、吐血......这就是最富于传奇性的爱国妓女李香君。可惜一把"桃花扇"不能扑熄漫天烽火,史可法最后宁为玉碎,今日扬州城外梅花岭尚有史可法的衣冠冢供人凭吊,牌坊上有对联曰: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其苍凉幽怨,已不容再添一字。
至可哀者,扬州在本世纪初贡献出最后一位散文名家朱自清之后,此间的文化道统就戛然断裂,其风水地脉陡然一变,开始出产政客,首位扬名立万于政坛的是胡乔木,到江泽民更是一步登天。撇开别的不提,这两人都具有共同的扬州秉赋,乔木的诗词与书法俱佳,江泽民则精通音律,已面世的风雅照片告诉人们,江会弹钢琴、拉二胡和吹箫,尤是后者,缺了这门技艺,就配不起杜牧的名句了。只可惜江泽民的家学渊源居然丢荒了丹青这一强项,因为其祖父是"扬州八怪"的传人,系江南颇具知名度的画家。然而仅凭江泽民四处题词的墨迹,就晓得他在书画此道没什么天份。不过,以他对经典国粹的博学强记和倒背如流,本可肩负振兴扬州文化声威的重任,当个文章高手总是不难的,至低限度去当个国乐名家,更是易如反掌。当今的民族管弦大师,无论二胡还是箫笛,毕竟都是江南人氏独领风骚。没想到,江泽民却是石破天惊,以九五之尊的光环,一举驱去了扬州颓败的阴影。"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岂是虚言?
犹记一九八九年猝然黄袍加身的宫闱剧,不但扬州人受宠若惊,连江泽民自己也极感意外。其实,稍微懂点"方术"的人,都不应该忽略扬州市重修二十四桥,恰好在一九八九年完工这一事实。廿四桥是扬州的精魂,是其风水盛衰之所系,它一旦重新隆起,世间不发生一些故事,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们就迎来了这个新朝代。
诚然,因《天安门密件》之披露,目下无论在朝在野,反对派们连对江当初的法统资格都有诸多质疑,更不用说他"恋栈"与否了。关于江氏之去留,笔者不欲置喙,那得看扬州脉象的起伏消长,我只想指出,江泽民先生是中共执政史上最为斯文风雅的君主,综观中国历史,也仅有李后主和宋徽宗可以与之比肩,李煜通音律、擅诗词,宋徽宗除了有诗词存世之外,更是书画大家。至于江泽民与这两个皇帝还有什么异同,笔者未曾作进一步的考究,倒是记得明朝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学者李贽,他在潜心研究过《易经》之后提出了一个"文与质"的理论。"文"是指中华道统里雅致、虚饰和充满仪式化的部分,"质"是指中华道统里健康、质朴、淳真的部分,他认为"文极"必生乱世,要天下大治,就得弃文就质。如果我们拿这一尺度去衡量邓小平,会发现他当初之"拨乱反正",就是一个以"质"去取代"文"的救亡运动。今日老邓已盖棺论定,黄泉之下,"六四"的冤魂厉鬼将令他永远不得安息。然而,无论生者与逝者,都不会轻易否定中国从文革深渊挣扎著浮上来的那段历史。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易大旗
江泽民两年后之欲去还留,外间一片聒噪,其实那是人家共产党内的家事,如何在黑箱里纵横捭阖,确实轮不到我等外人置喙。不过,我想指出一点,江的去留并不取决于中南海里的种种深宫秘事,因为他的龙脉并不在哪里。无论观天象还是看风水,江泽民盛衰气数全系于南方某地脉象的律动。此话怎说?这就要从头道来了——
本来江泽民能走完自己仕途的终点,已为中共建政史上仅见,恋栈当属非分之想。以中国政坛风涛之险恶,他能全身而退,实在不易。"皇太极"邓小平曾废去了两任总书记,事不过三,卒让江氏走完这一程,教人讶嗟。实际上江的朝代是在老邓驾崩后才真正开始的,至中共十五大,便是一场"祭天祀祖"传统仪式,他在政治报告中尊毛尊邓,行过承祧先帝的三跪九叩大礼,方能正式改年号、施新政。然而为何当初六四硝烟未息,邓小平提名李瑞环继位未果,反是陈云、李先念力荐的江泽民一夕黄袍加身呢?这其实是扬州的风水龙脉所决定的。
曾听闻余英时先生打过一个比喻:"当年国民党代表的是沿海文化,共产党代表的是内陆文化。"以数千年农本社会沉积下来的"地气",扬帆掌橹的水路俊彦,终是不及从厚土中拱出来的内陆豪强那般富于王气与霸气。及至民国,出了个孙中山,又玩不过袁世凯;出了个蒋介石,又斗不过毛泽东。本世纪中国龙脉的南移,亦不过是从北方内陆转移到湖南、四川等南方内陆罢了。
实难怪,代表沿海文化的国民党败退到一个四面是水的地方,反而时来运转,创造出中国政经的奇迹来。有鉴于此,如今中国大陆总算轮到一位籍贯离海洋不太远的人士来做国君,似为吉兆。
江泽民是扬州人氏,在该城读完小学中学,连太太王冶坪也是相识于青梅竹马时的扬州女子。宋代词人姜夔的《扬州慢》之名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指竹西亭),正是扬州古城的写照,它系中国的文化重镇,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建城史,曾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鉴真和尚是扬州土著,也是从这里出发东渡日本的;马可.波罗曾在扬州驻足,任总管达三年之久;源远流长的扬州菜名列中国八大菜系,其中"扬州炒饭"是万世师表,一切中式炒饭都是它的孙子,连炒粉炒面都是它"填房二奶"的庶出。
诚然,扬州不但出炒饭师傅,更盛产文化名人,众多星宿级的大人物如骆宾王、孟浩然、祖咏、王昌龄、李白、高适、白居易、孟郊、刘禹锡等等,其文学生涯都与扬州大有瓜葛。若论个中魁首,当推唐人杜牧,他写下许多首扬州诗,句句脍炙人口,其中"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此联,连毛泽东也十分服气,便手书杜牧的这首七绝,现已在扬州"瘦西湖"边立了诗碑。毛自己的诗词到底写得如何,仍存争议,但他的字写得气象万千,脱胎自怀素和尚而自成一家,是没有疑问的。所以,这块诗碑就成了扬州的文化象征。
然而扬州的"二十四桥"哪里去了?江泽民自谓:他从小就找这些桥,却总找不全。追溯历史,它们是肯定存在过的,当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一举沟通联结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扬州正是这水路交通的枢纽,建桥廿四,只怕都嫌少!据野史载,大运河开工的原始动机,是因为扬州古迹琼花观内有一株奇异的琼花树,隋炀帝为了一亲芳泽,遂有此壮举。这传说信不信由你,但扬州因之有了许多桥,却是事实。
姜夔的《扬州慢》虽为绝唱,但他晓得自己写扬州总超不过杜牧,故此在词牌下半阕写道:"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人们从中可察出,从杜牧的晚唐到姜夔的南宋,廿四桥仍好端端的,只是此间地脉渐有了些清凄悲凉之气了。果然,扬州人于抚琴吹箫上造诣越高,真正的诗文大家反见稀落,便联想起陈逸飞的怀旧名画《浔阳遗韵》,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一种幽怨迷离的文化梦境......至清代的"扬州八怪",乃为回光返照,大抵是文章不行了,字画的功夫还未搁下的意思。
扬州之衰落,非一朝一夕也。就算少年江泽民把栏杆拍遍,二十四桥终是找不全的了。更令人嗟叹的是,扬州人的文弱,非但不出武夫,连政治家也未尝一见。此地固然出了个史可法,但他不是拓疆开边的那种民族英雄,却是一位末世孤臣,因无力回天而以身殉国,此乃历史大转折关头屡见不鲜的那类悲剧人物。史可法以文官之身去"客串"武将,困守危城,却又没有《射雕英雄传》里的大侠郭靖率领江湖群豪来相助,仅有大运河下游不远处的一位青楼名妓敦促自己的情郎共赴国难,她为此忧愤、悲泣、吐血......这就是最富于传奇性的爱国妓女李香君。可惜一把"桃花扇"不能扑熄漫天烽火,史可法最后宁为玉碎,今日扬州城外梅花岭尚有史可法的衣冠冢供人凭吊,牌坊上有对联曰: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其苍凉幽怨,已不容再添一字。
至可哀者,扬州在本世纪初贡献出最后一位散文名家朱自清之后,此间的文化道统就戛然断裂,其风水地脉陡然一变,开始出产政客,首位扬名立万于政坛的是胡乔木,到江泽民更是一步登天。撇开别的不提,这两人都具有共同的扬州秉赋,乔木的诗词与书法俱佳,江泽民则精通音律,已面世的风雅照片告诉人们,江会弹钢琴、拉二胡和吹箫,尤是后者,缺了这门技艺,就配不起杜牧的名句了。只可惜江泽民的家学渊源居然丢荒了丹青这一强项,因为其祖父是"扬州八怪"的传人,系江南颇具知名度的画家。然而仅凭江泽民四处题词的墨迹,就晓得他在书画此道没什么天份。不过,以他对经典国粹的博学强记和倒背如流,本可肩负振兴扬州文化声威的重任,当个文章高手总是不难的,至低限度去当个国乐名家,更是易如反掌。当今的民族管弦大师,无论二胡还是箫笛,毕竟都是江南人氏独领风骚。没想到,江泽民却是石破天惊,以九五之尊的光环,一举驱去了扬州颓败的阴影。"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岂是虚言?
犹记一九八九年猝然黄袍加身的宫闱剧,不但扬州人受宠若惊,连江泽民自己也极感意外。其实,稍微懂点"方术"的人,都不应该忽略扬州市重修二十四桥,恰好在一九八九年完工这一事实。廿四桥是扬州的精魂,是其风水盛衰之所系,它一旦重新隆起,世间不发生一些故事,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们就迎来了这个新朝代。
诚然,因《天安门密件》之披露,目下无论在朝在野,反对派们连对江当初的法统资格都有诸多质疑,更不用说他"恋栈"与否了。关于江氏之去留,笔者不欲置喙,那得看扬州脉象的起伏消长,我只想指出,江泽民先生是中共执政史上最为斯文风雅的君主,综观中国历史,也仅有李后主和宋徽宗可以与之比肩,李煜通音律、擅诗词,宋徽宗除了有诗词存世之外,更是书画大家。至于江泽民与这两个皇帝还有什么异同,笔者未曾作进一步的考究,倒是记得明朝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学者李贽,他在潜心研究过《易经》之后提出了一个"文与质"的理论。"文"是指中华道统里雅致、虚饰和充满仪式化的部分,"质"是指中华道统里健康、质朴、淳真的部分,他认为"文极"必生乱世,要天下大治,就得弃文就质。如果我们拿这一尺度去衡量邓小平,会发现他当初之"拨乱反正",就是一个以"质"去取代"文"的救亡运动。今日老邓已盖棺论定,黄泉之下,"六四"的冤魂厉鬼将令他永远不得安息。然而,无论生者与逝者,都不会轻易否定中国从文革深渊挣扎著浮上来的那段历史。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