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雨
不少人看了《如何唱歌才能超越卡拉OK水平》一文,觉得门槛有点高。我想群众的观点是对的:在指挥乐队之前,应该先教会各个乐手如何演奏才行。所以本文就作为《如何唱歌才能超越卡拉OK水平》的前序吧。
本文不罗嗦,按实际出发,有什么实际问题给什么土方子,都是叶雨自家的土方法。如果要深究某一个方法,那是非常大的篇幅。所以这里是科普提示性的介绍。要深入研究的读者可以找声乐书看看。
对不同的人唱歌有不同的要求,也会出现各种不同层次的毛病。
低阶毛病:初学者适用。
(1) 音量大却老跑调
这几乎是K房里大多数人的毛病了。拿着麦大吼,也不管有没有跑调,不管是否跟背景配乐融合,只要给力就行。其实如果是仅仅想放松心情,发泄一下,这也不是什么毛病,也不是我们在这里讨论的范畴。
如果你有大嗓门但老是有跑调的习惯,那就试试看降低音量。一旦你小声了,你会发现你对声带的掌控反而好了,更加着调了。这跟开快车不容易操控拐弯一个道理。
唱歌是用“耳朵”唱的。意思是你唱的同时要小心地听伴奏,时刻调整自己的音量音调跟伴奏配合,这样能解决“跑调”问题。
如果搞合唱重唱的话,用“耳朵”唱歌是最最基本的法则。
(2) 声音小而单薄
与之相反的是,也有人声音小而且单薄。但是这类人的好处在于”比较小心地唱“,所以好处在于跑调问题不算严重。声音单薄是因为还没有”共鸣点“意识。
要想声音厚实些,光靠声带发声是不够的,还要让身体产生一定的声音共鸣。这跟音箱一个道理,光有喇叭不够,还要靠喇叭箱的共鸣。一个最容易做到的共鸣方法就是鼻腔共鸣。可以尝试在尾音处理上拉长,加上鼻音效果,出来的声音会丰满些。然后再尝试用胸腔结合口腔来共鸣。声音随着意念走。听起来挺玄,但是的确可以通过练习做到的。声乐专业的还要求头腔共鸣,这个共鸣点就更难找了。
(3) 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
大部分的通俗歌曲的音域跨度往往不会太大,因为在创作的时候就是给普通人唱的。如果出现“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的情况,多数是因为调子没调对。请尝试升或降Key。某些歌的个别几个音需要用假声去飙高的,这种情况要练习假声发音了。这里就不讨论用发声位置来解决音高问题的声乐高阶话题了。
(4) 上气不接下气
不少人对歌的呼吸节奏掌握不好,或者每次吸气的量太小,半句没唱完就没了气,就不得不停下来吸气,结果是唱得气喘吁吁,给人感觉断断续续;然后呼吸乱了,节奏也跟着乱,一直乱到尾。
练习呼吸是唱歌的基本功,一个要点是快吸慢呼,深吸浅呼,每次吸的量要大。唱歌的时候不要一下子把气用完,用意念控制气流慢慢呼出去。这个技巧通过练习是可以逐渐领悟的。呼气太小力量不够;呼气太快气容易用完。所以练习呼吸,增加吸入量是个关键。
对于低阶者,天赋很重要。有人天生乐感好,就能很轻易地掌握旋律。如果真的乐感不好,可以通过选简单一些的歌来扬长避短。
高阶毛病:适用于已经掌握基本唱歌技巧的人
(1) 音全都唱到了,就是缺乏感动
不少演唱者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会染上“油气”。很多修饰音,抖音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在几乎所有的唱句里。
我解释一下通俗歌为什么相对更能感动人的道理:
一:通俗歌相对于美声民族歌曲,更加直白,歌唱如说话,更加接近自然语言。通俗歌曲本身是叙事性的,所以最需要的是可信的说服力。正是没有传统声乐的那么浓重的装饰音,通俗演唱给给听众的感觉更加真实。而如果每个尾音都抖一下,就会减少真实感。没有了说服力,会增加表达情感的难度。
二:好歌都有“hook”,正如文章的“文眼”。比如说副歌里的一个拔高,通俗演唱者往往会“冲”上去。这个“冲”的动作会很大程度带动情绪;而“油气”的歌唱者会用技巧,“绕”过去。“绕”这个动作有声无力,音准到了,但是听众听不到情感力量。所以这个“hook”并没有钓到听众的心。
说道这里又要提一下苏畅的《没那么简单》。她用的方法就是“冲”。听众可以听到她的情绪,会相信她倾诉的故事;而我也听过其他声乐家翻唱的版本,副歌都是轻轻巧巧绕过去,听了就是“什么都好,就是没味道”。
“冲”的代价就是牺牲了声带,不能持续太久。听一些读者说学习了新的呼吸方法,唱多久都不累。我听后喜忧参半:“恭喜你进入了高阶,也担心你染上了‘绕着走’的油气”。
(2) 歌唱技巧很好,就是唱的歌没说服力
在多伦多的华人晚会上,经常能听到歌手选的是自己在国内最驾轻就熟的民族歌曲。但是他们对这些歌曲有自己真正的感情吗?这样的歌唱下来如同生产线下来的罐头食品,已经熟练到可以批量生产,就是吃不出个真实美味。
民族歌曲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唱腔借鉴了意大利歌剧,唱词以歌颂为主,旋律非常雷同。
释放情感,展示真实,这才是专业歌手们需要做到的。好的歌手如同演员,在演绎的时候“我不是我,我就是歌中人”。这样才能打动听众的心。
感动别人之前,请先感动自己。
而经历了国内多年磨练,还能不能让这些多伦多的出国歌手们回到热爱歌唱的初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