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小国,近代的越南,在走马灯似的变换的大国夹缝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中国、法国、日本、苏联、美国,都曾经在越南或明或暗地浮现,越南也成为世界冷战和热战的最前沿。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大国的崛起与兴衰,映射在越南的背影上,至今不能消弭.
在这些国家中,中国影响最深,法国次之,美国的影响在加大。曾经还有一些大国在这里叱咤风云,但现在只能找到很少的历史印记。
越南文化与中国汉文化的交流是直接的、连续的。从秦朝到唐朝的一千余年中,越南一直是作为中国的藩属国而存在,越南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特征是大规模的、全面地、多层次的、长期的和持续的。越南近代没有经历类似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或“文化大革命”等一类激烈的文化改革,因此越南人的生活言行,很有可能比中国人更接近儒家的教化,仍保有历史温情的传统社会,儒家温柔敦厚的长期陶冶,当中国和越南再次从和平走向战争时,越南民众虽然敌视华人,却也没有趁火打劫,落井下石,对华人采取血腥残暴的逼害,这和印尼排华很不相同.
在与印度文化交流,输入越南的印度文化归根结底都是宗教文化。公元1世纪从印度的小乘佛教传入了越南,到公元6世纪从中国的大乘佛教也传入了越南。越南的文化更接近中国,泰国,缅甸等受印度的文化影响更大。
法国殖民者用大炮轰开越南的大门后,中国汉文化和越南文化的直接交往才被隔断,法国在越南实行殖民同化政策,如废除科举和汉字。在河内,最典型的法式建筑是巴亭广场附近的主席府。而在胡志明市,同样有著名的老市政厅,那里已是著名的旅游点。
俄罗斯建筑风格曾一度影响过越南,这源于越南在60年代后期倒向苏联的外交政策,苏联给予越南大量援助。首都河内,最鲜明的体现是胡志明陵墓,由前苏联指导设计完成。但俄罗斯风格终究没有在越南大规模留下来。
美国对越南的影响似乎在一个悖论中呈现,一方面,要发展经济,必须与美国握手,虽然战争的伤口还没有治愈。
这样的历史背景使的我对满华的个人经历很感兴趣,觉得越南历史就象是一只热带雨林里的色彩斑斓的鸟,越南华人就是这只热带鸟身上的一根羽毛.
越南历史曾做过一千多年中国的藩属国,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这就是越南华裔代代相承的主要的文化价值观,越南的华人生活在一个相当自我封闭的小社会里:说中文,吃中国饭,出中文报纸,读中文小学,聘华侨老师,用中国大陆/台湾的教材等,满华的家庭,特别是她的父母的身教对她的影响至深至远,象大部分中国人一样。后来,越南成为法国的殖民地,从现在所采用的官方文字,一些建筑物的风格等,还可以看出法国文化的影响,满华一家在越南的生活似乎还让人感受不到有法国文化影响的存在。苏联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和社会管理模式影响到了满华一家人的生存方式,当时的教育体制和学校所教授的内容直接的影响到了满华自身的教育,当时的北越华人在文化上不仅受苏联和中国的影响,也隐隐约约的受到南越美军带来的美国文化,和隔海相邻的香港的影响,这样的一个社会是研究文化认同及自我认同的沃土。
满华的经历里有一个主旋律那就是自我和文化的认同意识。而文化和自我的认同背后似乎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暗流在支使着人们的选择倾向,那就是有关人的最基本的生存物质条件。
越南华人自成一体,不把自己看成是真真的越南本地人,还带有一种文化和经济上的优越感;不同时期回到中国大陆的经历和体验,也不感觉自己是中国大陆人,当时的大陆经济落后,物质文化水平低下,海外华人回国还被视为贵宾,满华是瞧不上在这样一个地方获得归属感的;在香港的难民身份,又受到香港人的排挤和歧视,使的满华对香港充满了恶感;只有到了加拿大,满华的身和心才算是停止了飘泊,不过我单单从她个人的叙述中还体会不出她对社会有多少的付出,只看到了其它纳税人和教会对她个人生活,教育,事业等的大力支持,付出和收获似乎并不平衡。
大概是因为来到加拿大后,一切都安稳了下来,生活都逐渐步上了正轨,满华的心态也发生了比较宽容和客观的转变。她现在再回越南和香港,对两地的人和事的评价就和以前也很不一样了,显得理解,宽容和客观了。以前觉的越南人很懒惰,现在在理解到越南是一个热带国家,土地肥沃,农产丰富,海岸线又长,鱼产也很富足,要吃得饱,穿得暖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所以当地人没有积谷防饥的意识。以前认为香港人粗俗无理,歧视虐待越南难民,现在也理解了,当时越难民大规模涌入香港,香港没有象马来西亚那样将难民船拖出公海,任其自生自灭,而是和英国联手,在国际间努力奔走呼吁,寻求帮助。越南在八十年代发生了极为严重的经济衰退,人民又冒着生命危险大举外逃,长达二十年,加上从越战结束后的那五年,总共二十五年,香港虽然一再改变政策,但底线始终是:不将难民丢出大海去。她现在对香港又感到由衷的欣赏和感激。
大国之间的复杂,激烈的政治较量,及和越南关系的时疏时密,在满华的学生报告表和当时的票证上所印刷的文字的变化这一细节上,很直接,准确地反映了出来。
地球上的两大东西政治集团的对峙,为了个自的利益,造成世界各地的局部动荡和战争,局部地区的人民就只能是惶恐的踏上逃难的历程,逃难的人们心里燃着星点的希望,就是要去到西方世界去寻找他们富足和自由的梦想,这在东西方国家经济条件极端悬赏的当时,实在是无法责备的选择.
满华一家对宗教的选择也引起了我的兴趣,她的中国江西的祖父一辈是信天主教的,她的生活在北越的父母是信佛教的,而满华到了加拿大后,最终改信了基督教。给我个人的感觉是他们对宗教的选择只是出于一些和生存有关的实际上好处,出于一种比较傭俗的实用主义态度。
满华对中国人和与中国有关的一切的遮蔽不住的厌恶,显的病态和自卑,对西方文化的尊宠又透露着小市民的庸俗和势力。我看到她在叙说自己的经历时,还有许多矛盾,冲突及疑问,感觉她可能还会变,不知她对中国,中国人的看法会不会象对香港人,越南人那样变。
中国文化有独特性,带有中国文化的中国人,在世界不同的文化环境里是怎么样和其它不同的文化又交融,又保持自己的特点,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中国文化的活动载体----海外华人又是怎样在多元价值观面前矛盾,选择,冲突和取舍的,让我深思。
2011年3月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