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日本车在80年代中期崛起,在4-5年前达到鼎盛,其实绝对是有其道理。根据鄙人几年前的浅陋的研究,主要有这些结论:
首先要界定什么是日本车,这个真很难讲,苏八路曾经被福特持大股。尼桑被雷诺持大股。马自达还是福特的下属,丰田在美加本地生产几乎所有在本地卖的型号。几乎所有这些牌子的零件都大量在中国生产。所以听上去容易,但“日本车”是个很不好讲的概念。所以咱就根据国际行业惯例,按照总部的地址来界定。这么界定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几乎所有车厂的核心R&D和经营策略,都在总部或总部周边地区进行。也就是说,产业链的核心和最增值部门,一般和总部所在地一致。
这样讲,丰田本田尼桑富士马自达,还算是日本企业,而这些牌子的车,也就是日本车(这个和关税的概念不大相同)。
日本车崛起的原因,主要是靠着省油打入70年代石油危机后的世界市场,然后靠着卓越的质量在80,90年代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在90后来,以各种引擎科技和精湛工艺,象高端发展。造成日本车这些优良品质的主要原因是:
1.企业雁行策略,被政府关税政策和银行业扶持的大型企业(初期),带领成千上万的小供应商,协调一致地发挥儒家文化的高低互补,长幼有序的特长,形成战斗力极强的产业链。
2.终身雇佣制度,企业和员工休戚与共,造就了敬业乐群的企业文化,使得个人螺丝钉的专业精神发挥到极致。
3.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丰田和尼桑在70,80年代的白热竞争,以及本田马自达等加入混战,使得日本车子在大规模进入外国成熟市场之前,就已经历练得很足够,具备了极强的竞争力。
4.生产和研发科技的大量应用,机器人,CAD,KAIZEN和JUST-IN-TIME等生产规程的改进。使得日本车子不论在生产过程中还是成品,都具备了相当的科技含量。和大多数人的印象相反,日本人在和汽车相关产业,IT,材料,流程,冶金,电控。。。等方面的创新专利,在80,90年代,超过所有其他国家。
我个人认为日本车子的成功,主要是以上四条。在2000年前后,如果说日本车是世界上最适合普通消费者的车子,我个人没有任何异议。
但是看看以上四条,今天还有那些存在?
1.企业雁行,因为要进入各国本地市场,因应关税的政策,必须要本地生产,寻求本地供应商以及使用大量中国产零件,文化迥异,协调能力降低很多,至少已经没有什么竞争优势。
2.泡沫后20年的经济低迷,终身雇佣制度在日本,早就是昨日黄花,日本的年轻工人和设计师,其敬业和专业精神,已经和过劳死的老一辈,无法相提并论,这是日本人都承认的事实。
3.市场竞争已经不限于日本国内,而是全球,尤其后来的韩国和中国企业,在整车和零配件等产业,让高薪的日本的企业已经穷于应付。
4.日本的科技创新,已经被欧美各国赶上来。尤其在互联网现代资讯传播极快的环境,一个没有最最核心技术的创新,很快就可以被其他厂家追赶上来,而材料冶金和电控等基础关键创新,不论是在大学还是企业,由于日本的多年低迷和缺乏资金,已经不再是执世界牛耳。
所以日本车子的主要成功因素,基本上已经不复存在。但这并不是说,日本车就比欧美差了,因为企业的文化,比如精湛的工艺设计,高效的成本控制,聪明的库存管理,严谨的生产流程,不是一两天就能垮下的。但是,这些并不是欧洲和美国车厂不会的,只不过因为对方或者不特别看重(比如成本控制),或者掣肘于其他因素(工会等等)而不能有效实施。而20年的慢性,也使得很多东西过时和变成累赘,而新兴的韩国和中国企业,已经学会了相当多的这方面的经验。
所有日本车在90年代的那种辉煌,我个人认为是不会再来了,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开放市场,共享资讯。一个国家,在消费品市场上,还想意图用行政手段让本国企业超出他国如何如何,基本是不可能的了。你可以认可某个车厂某个牌子的某些特质,但是把企业和国家联系起来,爱屋及乌,以为对方还有什么不可名状不可超越的超能力,也就是我说的“迷信”,那就是很傻很天真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首先要界定什么是日本车,这个真很难讲,苏八路曾经被福特持大股。尼桑被雷诺持大股。马自达还是福特的下属,丰田在美加本地生产几乎所有在本地卖的型号。几乎所有这些牌子的零件都大量在中国生产。所以听上去容易,但“日本车”是个很不好讲的概念。所以咱就根据国际行业惯例,按照总部的地址来界定。这么界定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几乎所有车厂的核心R&D和经营策略,都在总部或总部周边地区进行。也就是说,产业链的核心和最增值部门,一般和总部所在地一致。
这样讲,丰田本田尼桑富士马自达,还算是日本企业,而这些牌子的车,也就是日本车(这个和关税的概念不大相同)。
日本车崛起的原因,主要是靠着省油打入70年代石油危机后的世界市场,然后靠着卓越的质量在80,90年代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在90后来,以各种引擎科技和精湛工艺,象高端发展。造成日本车这些优良品质的主要原因是:
1.企业雁行策略,被政府关税政策和银行业扶持的大型企业(初期),带领成千上万的小供应商,协调一致地发挥儒家文化的高低互补,长幼有序的特长,形成战斗力极强的产业链。
2.终身雇佣制度,企业和员工休戚与共,造就了敬业乐群的企业文化,使得个人螺丝钉的专业精神发挥到极致。
3.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丰田和尼桑在70,80年代的白热竞争,以及本田马自达等加入混战,使得日本车子在大规模进入外国成熟市场之前,就已经历练得很足够,具备了极强的竞争力。
4.生产和研发科技的大量应用,机器人,CAD,KAIZEN和JUST-IN-TIME等生产规程的改进。使得日本车子不论在生产过程中还是成品,都具备了相当的科技含量。和大多数人的印象相反,日本人在和汽车相关产业,IT,材料,流程,冶金,电控。。。等方面的创新专利,在80,90年代,超过所有其他国家。
我个人认为日本车子的成功,主要是以上四条。在2000年前后,如果说日本车是世界上最适合普通消费者的车子,我个人没有任何异议。
但是看看以上四条,今天还有那些存在?
1.企业雁行,因为要进入各国本地市场,因应关税的政策,必须要本地生产,寻求本地供应商以及使用大量中国产零件,文化迥异,协调能力降低很多,至少已经没有什么竞争优势。
2.泡沫后20年的经济低迷,终身雇佣制度在日本,早就是昨日黄花,日本的年轻工人和设计师,其敬业和专业精神,已经和过劳死的老一辈,无法相提并论,这是日本人都承认的事实。
3.市场竞争已经不限于日本国内,而是全球,尤其后来的韩国和中国企业,在整车和零配件等产业,让高薪的日本的企业已经穷于应付。
4.日本的科技创新,已经被欧美各国赶上来。尤其在互联网现代资讯传播极快的环境,一个没有最最核心技术的创新,很快就可以被其他厂家追赶上来,而材料冶金和电控等基础关键创新,不论是在大学还是企业,由于日本的多年低迷和缺乏资金,已经不再是执世界牛耳。
所以日本车子的主要成功因素,基本上已经不复存在。但这并不是说,日本车就比欧美差了,因为企业的文化,比如精湛的工艺设计,高效的成本控制,聪明的库存管理,严谨的生产流程,不是一两天就能垮下的。但是,这些并不是欧洲和美国车厂不会的,只不过因为对方或者不特别看重(比如成本控制),或者掣肘于其他因素(工会等等)而不能有效实施。而20年的慢性,也使得很多东西过时和变成累赘,而新兴的韩国和中国企业,已经学会了相当多的这方面的经验。
所有日本车在90年代的那种辉煌,我个人认为是不会再来了,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开放市场,共享资讯。一个国家,在消费品市场上,还想意图用行政手段让本国企业超出他国如何如何,基本是不可能的了。你可以认可某个车厂某个牌子的某些特质,但是把企业和国家联系起来,爱屋及乌,以为对方还有什么不可名状不可超越的超能力,也就是我说的“迷信”,那就是很傻很天真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