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袁远
《思凡》、《等待戈多》、《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让人们认识了孟京辉——这个中国话剧界的实验先锋。
1999年六、七月他导演的小剧场话剧《恋爱的犀牛》连续40场“爆棚”,又创造了40余万小剧场票房最高记录。世纪末的孟京辉不甘寂寞,又在人艺小剧场推出了他的千禧献礼——根据歌德名剧《浮士德》改编的话剧《盗版浮士德》。为人称孟氏戏剧大家族增添了一名显赫、高贵的新成员。孟京辉也因此在2000新年到来之时,收到一份别有意味的厚礼——入选《北京晚报》99年十大文化名人。
虽然《盗版浮士德》已获艺术、票房双丰收,孟京辉也因此重振声威,但面对现场观众,他还是坦然声称: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王牌理论家对他的话剧做过正面评价,他还只能算是个边缘人物!
正是这个“边缘人物”,颠覆了90年代中国的话剧舞台。
“我喜欢现代的东西”
记者:你为什么要在本世纪即将结束之际,推出这部《盗版浮士德》呢?
孟京辉:1999年是歌德老先生诞辰250周年,可以说是时机合适了。我们戏剧学院有位老师一直想排《浮士德》,因为太求全、求美了,多少年都没排成。我是想到就排,就干,对名著的态度就是这种态度呗!
记者:你在戏中运用了各种现代的表达方式,象摇滚乐、时装表演、选美什么的,你是怎么考虑的?
孟京辉:因为现代的各种东西,它就发生在你的周围,你好驾驭它。我对古代的东西不感兴趣,我无法控制住它,象演员穿上古代服装该怎么办,我真不知道!
记者:京剧你也不喜欢?
孟京辉:京剧也不喜欢,看这些东西你得挖,有时十个里头也挖不出一个好东西,反正我个人不喜欢。
记者:有观众说你这部戏太闹了,你听到过吗?
孟京辉:他那是觉得形式太花,我觉得这无所谓,我可以拍一个很花的戏,也可以拍一个很纯的戏,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风格,象我前一部《恋爱的犀牛》就是说两个人的故事,特纯,这个就闹了点,你想啊,《浮士德》这么厚一本书呢!我倒觉得还不够闹,真的不够闹!
“我过去的作品比现在的好?”
记者:听说明年你要把《恋爱的犀牛》和《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两部过去导的戏再进行全国性巡演。为什么要挑这两部呢?
孟京辉:好操作呗,而且对当前社会很有意义,很多人都没看过。
记者:就是因为它们与社会贴近吗?
孟京辉:与社会,现实不贴近,你干嘛要排呢,为什么给别人看呢?没必要呀!
记者:你对你的前期作品,象《等待戈多》、《思凡》这些怎么评价?
孟京辉:当时的作品挺好的,比现在都好,特别有劲儿,还比较单纯,我觉得现在我的东西已经变了,没有比以前纯了。
记者:你认为你的这么多部戏里,最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哪一部?
孟京辉:我1994年排的《我爱***》在我看来对我乃至中国戏剧都是很有意义的。以前戏剧的叙述结构都是讲故事式的,《我爱***》是彻底颠覆了讲故事,颠覆了冲突和戏剧矛盾,完全是一种语言的展示,一种宣言和回顾式的东西。
记者:你想通过它表现什么呢?
孟京辉:很多人都要问我想表现什么,我就想表现戏里所表现的,无所谓什么!当时连我自己都很意外,我是怎么创造出这个的?其实这就全凭直觉。
“只要是怪的,我就喜欢”
记者:听说你在大学读中文系时就开始搞话剧,当时你的话剧是新型的还是传统的?
孟京辉:肯定是新型的呀。那时我做过一个叫《西厢狂想曲》的戏,说张生考研究生的事,还是我自己编剧的。它完全是荒诞的怪的东西,还用了架子鼓,后来我又写了好多剧本,象《第七个剧作家的精神病院》什么的。都挺怪的。
记者:你最早看的一部话剧的是什么?是《茶馆》那样的吗?
孟京辉:我看的第一部话剧是北京人艺的《推销员之死》。那时是1982年我刚17岁,看完以后,就觉得自己完全被镇住了,实在是太好了!当时我就想以后要是做话剧,就得做这样的东西。可那时这样的好东西还太少,我是学文学的,心想那么多意识流、新小说、荒诞派、加上整个80年代涌入的各种新思潮,那么多搞话剧的是干什么的,还在搞那些很土的东西。所以我感觉我可以做一个很好的实验戏剧的东西。
记者:你1992年中戏研究生一毕业就做了话剧导演,当时,搞话剧在社会上有前途吗?
孟京辉:没前途,真的,也就是傻瓜才搞戏剧。那时电视剧赚钱,拍广告赚钱,拍电影有名誉,也挺厉害!谁都以为搞话剧没戏,肯定没戏,很多人就是在1992年、93年离开了话剧。话剧在那时是人们看来最恶心的东西。你说你是戏剧导演,可笑!什么玩意儿!可那时你也得做,否则二十年后,有人问你90年代都干嘛了,你就是因为条件不好,什么都没干,我认为这是可耻的。
我在97年在日本呆了半年,主要是到一个叫TingAlice的小剧场,考察他们的运行方式。
日本人那种认真、吃苦的态度给我印象很深。他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那么投入地干。等我半年后回国继续搞(话剧)时,那真是疯狂,我都不能睡觉!
记者:你还打算再出国搞话剧吗?
孟京辉:我现在特别不愿意出国,国外真不见得有人能真正懂你的戏剧,我最关心的还是中国的观众!
“我不为大众服务!”
记者:你创作这么多部戏。一定有个渊源吧,西方现代派的东西是不是对你影响很大?
孟京辉:我在读中戏研究生时就想,话剧既然是个舶来品,到我这儿就得让它好好的下去,西方现代派的东西过去当然对我有很大影响,但我越来越发现这还不够,最重要的还是原创,把我们自己同时代,同社会的关系表达出来十分重要。
记者:有一点我觉得挺奇怪,一般人总认为实验、先锋话剧离普通老百姓比较远,可你的戏现在有这么多观众看。为什么会这样呢?
孟京辉:象冯小刚就说过,我俗,我就为老百姓,完了我成功。我和他还不一样,我还欣赏马雅科夫斯基说的:给大众趣味一记耳光!我就是不跟你们一块儿走,我从头到尾都是实验、先锋。但到现在我也没想明白,我越是打着先锋的大牌子,观众反而越多。这其实是个悖论。这也说明一个问题,主流戏剧文化的圈子太小了,而我先锋的圈子比主流还大,主流反而还跑到我先锋的边缘来。
“离开话剧,我就不自信了!”
记者:你认为现在是你最成功的时候吗?
孟京辉:我现在好像是最成功的,实际上也是最危险的,完全有可能应付驻此而已。以前年轻,随便一个想法,绝对牛,绝对盖了!现在我感觉好些时候,知识不够用了,视点也不够用了,你必须更多地靠理性、靠创作规律来干。我现在是介于轻松与难之间,太难、太轻松可能都是问题。又难又轻松对我来说才正常。
记者:你每场戏演完都要在现场与观众交流?是不是太辛苦了?
孟京辉:演出每场结束了,但整场戏并没有完,还需要和观众建立一个亲密的联系。其实这并不辛苦,每天多半小时就完了,要不然也是吃饭、睡觉、打呵欠就过去了。(笑)
记者:听说你现在还在做很多排戏以外的事,象出书、搞戏剧俱乐部、建网站。
孟京辉:我这么考虑:当我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比较强烈时,舞台是否是唯一的场所?有很多戏剧里表达不出来的东西,我可能通过书、电影、网络传播出去。我现在就在出一套戏剧丛书,叫《实验先锋档案》。其实现在没人出戏剧丛书,出这个书就是赔钱。我们只要持平,就要做!哪怕赔点儿钱,都无所谓!
记者:听说你打算搞实验性歌剧、实验性舞蹈、实验性电影,是不是以后你会离开话剧舞台?
孟京辉:不可能!离开话剧,离开舞台,我就不自信了。话剧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只有把这个根基稳住,我才会这儿跑一下,那儿搅两下,到四处乱搅和,这才有意思呢!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思凡》、《等待戈多》、《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让人们认识了孟京辉——这个中国话剧界的实验先锋。
1999年六、七月他导演的小剧场话剧《恋爱的犀牛》连续40场“爆棚”,又创造了40余万小剧场票房最高记录。世纪末的孟京辉不甘寂寞,又在人艺小剧场推出了他的千禧献礼——根据歌德名剧《浮士德》改编的话剧《盗版浮士德》。为人称孟氏戏剧大家族增添了一名显赫、高贵的新成员。孟京辉也因此在2000新年到来之时,收到一份别有意味的厚礼——入选《北京晚报》99年十大文化名人。
虽然《盗版浮士德》已获艺术、票房双丰收,孟京辉也因此重振声威,但面对现场观众,他还是坦然声称: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王牌理论家对他的话剧做过正面评价,他还只能算是个边缘人物!
正是这个“边缘人物”,颠覆了90年代中国的话剧舞台。
“我喜欢现代的东西”
记者:你为什么要在本世纪即将结束之际,推出这部《盗版浮士德》呢?
孟京辉:1999年是歌德老先生诞辰250周年,可以说是时机合适了。我们戏剧学院有位老师一直想排《浮士德》,因为太求全、求美了,多少年都没排成。我是想到就排,就干,对名著的态度就是这种态度呗!
记者:你在戏中运用了各种现代的表达方式,象摇滚乐、时装表演、选美什么的,你是怎么考虑的?
孟京辉:因为现代的各种东西,它就发生在你的周围,你好驾驭它。我对古代的东西不感兴趣,我无法控制住它,象演员穿上古代服装该怎么办,我真不知道!
记者:京剧你也不喜欢?
孟京辉:京剧也不喜欢,看这些东西你得挖,有时十个里头也挖不出一个好东西,反正我个人不喜欢。
记者:有观众说你这部戏太闹了,你听到过吗?
孟京辉:他那是觉得形式太花,我觉得这无所谓,我可以拍一个很花的戏,也可以拍一个很纯的戏,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风格,象我前一部《恋爱的犀牛》就是说两个人的故事,特纯,这个就闹了点,你想啊,《浮士德》这么厚一本书呢!我倒觉得还不够闹,真的不够闹!
“我过去的作品比现在的好?”
记者:听说明年你要把《恋爱的犀牛》和《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两部过去导的戏再进行全国性巡演。为什么要挑这两部呢?
孟京辉:好操作呗,而且对当前社会很有意义,很多人都没看过。
记者:就是因为它们与社会贴近吗?
孟京辉:与社会,现实不贴近,你干嘛要排呢,为什么给别人看呢?没必要呀!
记者:你对你的前期作品,象《等待戈多》、《思凡》这些怎么评价?
孟京辉:当时的作品挺好的,比现在都好,特别有劲儿,还比较单纯,我觉得现在我的东西已经变了,没有比以前纯了。
记者:你认为你的这么多部戏里,最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哪一部?
孟京辉:我1994年排的《我爱***》在我看来对我乃至中国戏剧都是很有意义的。以前戏剧的叙述结构都是讲故事式的,《我爱***》是彻底颠覆了讲故事,颠覆了冲突和戏剧矛盾,完全是一种语言的展示,一种宣言和回顾式的东西。
记者:你想通过它表现什么呢?
孟京辉:很多人都要问我想表现什么,我就想表现戏里所表现的,无所谓什么!当时连我自己都很意外,我是怎么创造出这个的?其实这就全凭直觉。
“只要是怪的,我就喜欢”
记者:听说你在大学读中文系时就开始搞话剧,当时你的话剧是新型的还是传统的?
孟京辉:肯定是新型的呀。那时我做过一个叫《西厢狂想曲》的戏,说张生考研究生的事,还是我自己编剧的。它完全是荒诞的怪的东西,还用了架子鼓,后来我又写了好多剧本,象《第七个剧作家的精神病院》什么的。都挺怪的。
记者:你最早看的一部话剧的是什么?是《茶馆》那样的吗?
孟京辉:我看的第一部话剧是北京人艺的《推销员之死》。那时是1982年我刚17岁,看完以后,就觉得自己完全被镇住了,实在是太好了!当时我就想以后要是做话剧,就得做这样的东西。可那时这样的好东西还太少,我是学文学的,心想那么多意识流、新小说、荒诞派、加上整个80年代涌入的各种新思潮,那么多搞话剧的是干什么的,还在搞那些很土的东西。所以我感觉我可以做一个很好的实验戏剧的东西。
记者:你1992年中戏研究生一毕业就做了话剧导演,当时,搞话剧在社会上有前途吗?
孟京辉:没前途,真的,也就是傻瓜才搞戏剧。那时电视剧赚钱,拍广告赚钱,拍电影有名誉,也挺厉害!谁都以为搞话剧没戏,肯定没戏,很多人就是在1992年、93年离开了话剧。话剧在那时是人们看来最恶心的东西。你说你是戏剧导演,可笑!什么玩意儿!可那时你也得做,否则二十年后,有人问你90年代都干嘛了,你就是因为条件不好,什么都没干,我认为这是可耻的。
我在97年在日本呆了半年,主要是到一个叫TingAlice的小剧场,考察他们的运行方式。
日本人那种认真、吃苦的态度给我印象很深。他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那么投入地干。等我半年后回国继续搞(话剧)时,那真是疯狂,我都不能睡觉!
记者:你还打算再出国搞话剧吗?
孟京辉:我现在特别不愿意出国,国外真不见得有人能真正懂你的戏剧,我最关心的还是中国的观众!
“我不为大众服务!”
记者:你创作这么多部戏。一定有个渊源吧,西方现代派的东西是不是对你影响很大?
孟京辉:我在读中戏研究生时就想,话剧既然是个舶来品,到我这儿就得让它好好的下去,西方现代派的东西过去当然对我有很大影响,但我越来越发现这还不够,最重要的还是原创,把我们自己同时代,同社会的关系表达出来十分重要。
记者:有一点我觉得挺奇怪,一般人总认为实验、先锋话剧离普通老百姓比较远,可你的戏现在有这么多观众看。为什么会这样呢?
孟京辉:象冯小刚就说过,我俗,我就为老百姓,完了我成功。我和他还不一样,我还欣赏马雅科夫斯基说的:给大众趣味一记耳光!我就是不跟你们一块儿走,我从头到尾都是实验、先锋。但到现在我也没想明白,我越是打着先锋的大牌子,观众反而越多。这其实是个悖论。这也说明一个问题,主流戏剧文化的圈子太小了,而我先锋的圈子比主流还大,主流反而还跑到我先锋的边缘来。
“离开话剧,我就不自信了!”
记者:你认为现在是你最成功的时候吗?
孟京辉:我现在好像是最成功的,实际上也是最危险的,完全有可能应付驻此而已。以前年轻,随便一个想法,绝对牛,绝对盖了!现在我感觉好些时候,知识不够用了,视点也不够用了,你必须更多地靠理性、靠创作规律来干。我现在是介于轻松与难之间,太难、太轻松可能都是问题。又难又轻松对我来说才正常。
记者:你每场戏演完都要在现场与观众交流?是不是太辛苦了?
孟京辉:演出每场结束了,但整场戏并没有完,还需要和观众建立一个亲密的联系。其实这并不辛苦,每天多半小时就完了,要不然也是吃饭、睡觉、打呵欠就过去了。(笑)
记者:听说你现在还在做很多排戏以外的事,象出书、搞戏剧俱乐部、建网站。
孟京辉:我这么考虑:当我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比较强烈时,舞台是否是唯一的场所?有很多戏剧里表达不出来的东西,我可能通过书、电影、网络传播出去。我现在就在出一套戏剧丛书,叫《实验先锋档案》。其实现在没人出戏剧丛书,出这个书就是赔钱。我们只要持平,就要做!哪怕赔点儿钱,都无所谓!
记者:听说你打算搞实验性歌剧、实验性舞蹈、实验性电影,是不是以后你会离开话剧舞台?
孟京辉:不可能!离开话剧,离开舞台,我就不自信了。话剧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只有把这个根基稳住,我才会这儿跑一下,那儿搅两下,到四处乱搅和,这才有意思呢!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