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虞美人 --- 听雨》【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我一直很喜欢宋朝蒋捷的这首词,因为此词虽然短小,却含蕴丰富。全词以听雨为主线,一件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在风人笔下却如同感光胶片一样,将人生从少年到暮年的心境变化映照得栩栩如生。
王国维说,“早知世界由心造,无奈悲欢触绪来”。既然连听雨如此司空见惯的事情,都会因为年龄和心境的不同,而涵义不同,何况读诗和写诗呢?
一样阶前雨,相听总不同。写诗一般都经过三个时期。
刚开始时,是“茶壶期”。这时心中或有触动,但是苦于无法形诸笔墨,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述。感情犹如困在茶壶里的饺子,怎么倒也倒不出来。
这一阶段,往往喜欢东拼西凑,因为没有办法,发现自己想到的词语怎么都不如古人的更恰当,更合适。俺以前就是这样,想写什么,总是先翻记得的古人类似的作品,然后修修补补,聊以充数。
茶壶期之后,似乎是 “洪水期”。经过茶壶期之后,读得也多了,眼界也开阔了,掌握了古诗的遣词造句,渐得其法,心中郁积的感情终于从茶壶里倒出来,成为文字。但是,这个时期经常容易犯的毛病是:
1)感情没有节制,如山洪一样倾泻而下,酣畅则酣畅也,但是后劲少。
2)有句无篇。很多时候是有一佳句,然后以此来勉强凑句,敷衍成篇。全篇来看,其布局谋篇尚欠火候。
古人说,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诗之佳者,也应该如此,下笔应该自把分寸有所节制。俗话说,刚不可久,柔不可守。而洪水期,感情也往往如同狂风骤雨喷薄激昂,猛则猛也,但是少了一份从容。
汹涌澎湃的洪水期,可能要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其长短,视各人情况而定。这之后,随着世事和阅历的增加,人生体味和感悟的深入,一样阶前雨,相听总不同,就像《听雨》一样,其心境和感触与之前已经大不相同,这时再写,就是另一种境况了。
1. 观照内我,以笔写心。这个时候,技巧已经得心应手,再也不需要去拼凑他人。最重要的是观照自己,写下自己内心深处的哀乐喜恨。就像杨万里所说,以前是人找诗,寻寻觅觅,辛苦万分;现在则是诗找人,不请自来,内心动处,则自成诗。
欲动人者,必先动己。这个时候,重要的不是字词功夫,而是诗心的浅深。就像林黛玉看到桃花缤纷飘落而流泪,联想自己而写下“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诗人也是常人,不过是有诗心之人而已。
以前也许是读诗,现在则是读诗来印证人生的体悟,真正理解 “读诗读心”,透过字词表面,通向心灵和性情。
2. 下笔每有节制,留有分寸。以前是求奇,希望振聋发聩。现在更想淡中存味,静水流深,追求内省。此时更重视全篇布局,不以一鳞半爪来夺目争胜。
3. 诗者,心灵和性情也。因为是诗从心出,个人的特征和印记也就非常明显了,个人风格渐成。一些作品,不自觉地就带上了个人的印记。
淡极始知花更艳,这个时候,写诗注意留白了,笔调也“藏”“淡”了。而更重要的是,运笔不那么急急忙忙风风火火了,而是逐渐从容起来,说什么事情,不再像洪水那样渲泄奔涌,而更像冰河那样娓娓款款,但是如果你仔细品味的话,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该是湍湍的暗流涌动吧。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我一直很喜欢宋朝蒋捷的这首词,因为此词虽然短小,却含蕴丰富。全词以听雨为主线,一件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在风人笔下却如同感光胶片一样,将人生从少年到暮年的心境变化映照得栩栩如生。
王国维说,“早知世界由心造,无奈悲欢触绪来”。既然连听雨如此司空见惯的事情,都会因为年龄和心境的不同,而涵义不同,何况读诗和写诗呢?
一样阶前雨,相听总不同。写诗一般都经过三个时期。
刚开始时,是“茶壶期”。这时心中或有触动,但是苦于无法形诸笔墨,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述。感情犹如困在茶壶里的饺子,怎么倒也倒不出来。
这一阶段,往往喜欢东拼西凑,因为没有办法,发现自己想到的词语怎么都不如古人的更恰当,更合适。俺以前就是这样,想写什么,总是先翻记得的古人类似的作品,然后修修补补,聊以充数。
茶壶期之后,似乎是 “洪水期”。经过茶壶期之后,读得也多了,眼界也开阔了,掌握了古诗的遣词造句,渐得其法,心中郁积的感情终于从茶壶里倒出来,成为文字。但是,这个时期经常容易犯的毛病是:
1)感情没有节制,如山洪一样倾泻而下,酣畅则酣畅也,但是后劲少。
2)有句无篇。很多时候是有一佳句,然后以此来勉强凑句,敷衍成篇。全篇来看,其布局谋篇尚欠火候。
古人说,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诗之佳者,也应该如此,下笔应该自把分寸有所节制。俗话说,刚不可久,柔不可守。而洪水期,感情也往往如同狂风骤雨喷薄激昂,猛则猛也,但是少了一份从容。
汹涌澎湃的洪水期,可能要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其长短,视各人情况而定。这之后,随着世事和阅历的增加,人生体味和感悟的深入,一样阶前雨,相听总不同,就像《听雨》一样,其心境和感触与之前已经大不相同,这时再写,就是另一种境况了。
1. 观照内我,以笔写心。这个时候,技巧已经得心应手,再也不需要去拼凑他人。最重要的是观照自己,写下自己内心深处的哀乐喜恨。就像杨万里所说,以前是人找诗,寻寻觅觅,辛苦万分;现在则是诗找人,不请自来,内心动处,则自成诗。
欲动人者,必先动己。这个时候,重要的不是字词功夫,而是诗心的浅深。就像林黛玉看到桃花缤纷飘落而流泪,联想自己而写下“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诗人也是常人,不过是有诗心之人而已。
以前也许是读诗,现在则是读诗来印证人生的体悟,真正理解 “读诗读心”,透过字词表面,通向心灵和性情。
2. 下笔每有节制,留有分寸。以前是求奇,希望振聋发聩。现在更想淡中存味,静水流深,追求内省。此时更重视全篇布局,不以一鳞半爪来夺目争胜。
3. 诗者,心灵和性情也。因为是诗从心出,个人的特征和印记也就非常明显了,个人风格渐成。一些作品,不自觉地就带上了个人的印记。
淡极始知花更艳,这个时候,写诗注意留白了,笔调也“藏”“淡”了。而更重要的是,运笔不那么急急忙忙风风火火了,而是逐渐从容起来,说什么事情,不再像洪水那样渲泄奔涌,而更像冰河那样娓娓款款,但是如果你仔细品味的话,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该是湍湍的暗流涌动吧。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