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姥姥家
小时候走亲戚,因为能穿新衣服,吃好东西,能到一个新鲜的地方,的确是件开心的事。姥姥家是我最常去的地方。
决定去姥姥家的头天晚上,我就开始兴奋了,夜里吵着要试新衣服,第二天早上,特意认真地洗了脸,跟着母亲又蹦又跳地走了。去姥姥家的路上,妈妈会教我认很多植物,那开着黄花的蒲公英,花落了就变成一把把随风飘散的白色小伞;那开红花、叶子边上生很多小刺的是刺角芽(学名小蓟),是中药,可以止血;那匍匐在地上的是面条菜,能和小米一起煮粥;那带着个小葫芦的是“蜜蜜罐”,嫩的时候吃起来挺甜;“打碗花”开着鲜艳的紫色喇叭花,但妈妈说,绝不能摘了玩,玩了会打破碗,要挨骂。去姥姥家的路上景致很多,过东大河,河滩里有许多被河水磨得光滑溜圆,五颜六色的石子;爬大坡,那七拐八弯的路,是和妈妈较力的好地方;过红沟沿,那傍着深沟的小路,向下一看会吓得头晕目眩;过王家门,他家养的狗,听见脚步声就汪汪地叫个不停。姥姥家附近的小动物更是在我们家见不到的。她家旁边的过洞里有一种叫“倒倒儿”的小虫,生在浮土中,把土搞成一个锥形的小坑,隐藏在坑的顶点。你拿一颗小草去搅那小坑,它就露出原形,慌忙地向后倒退着逃跑。沟堑边椿树上常爬着“花大姐”,翅膀是花的,弹跳力特强,一受惊扰,就啪地一声,跳得老高,煽动着翅膀啪啦啦啦地飞走了。墙上有壁虎,拖着老长的尾巴,张开五趾趴在墙上,那尾巴断了还会长出新的来。地上的小洞里,有一种叫“马虎”的小虫,用一根狗尾巴草伸进去,轻轻摇动,嘴里说“马虎马虎上杆喽,悠悠呃,慢慢呃”,就有一条小虫顺着爬了上来。
姥姥家面对着一条流水冲刷形成的深沟,她们家就在沟半腰,除了左临有一家姓王(王树林)的住户外,再没有其他人家。周围寂静得可怕,奇怪的是当你蹲在地上拉一泡屎,不知从哪里立刻就会飞来几只绿头大苍蝇,围着你嗡嗡嗡不停地叫,那叫声会使你产生一种世上除了你和这几头苍蝇以外,再也没有其它生灵的感觉。姥姥家门前的沟坎上长着一大簇迎春花,春天,在四周还是一片荒凉的时候,它嫩绿的枝蔓上就开出了灿烂的黄花。北面土坪边上长着几颗石榴、香椿、藤花树。那石榴树上吊着长长的蚂蜂窝,有黑色的,也有白色的。母亲说那白色的叫“牛舌头”蜂,非常毒,千万碰不得,挨了蛰,头就会肿得比斗大。姥姥家门口有棵大楸树,夏天夜里有不少蝉的幼虫从地下钻出来,脱了壳,顺着树干向上爬,每天早上都可以在附近发现十几个“蝉退”。倘若夜里在树下点起火来,白天噪人的“知了”会向着光明飞来,摔死在火堆的附近。
姥姥家有三孔窑(舅舅结婚时又打了一孔),上窑的煤火后面有一个大龛,煤火台特别大,冬天没有厚棉被盖,就挤在煤火台上睡。煤火口周围总是烤着一些红薯或长了毛的馍。似乎姥姥家的东西都好吃,红薯是双层紫皮,还有红心的,很甜。即使是糠馍,烤黄以后也觉得格外香。姥姥家里除了非常必需的几件桌子板凳外,没有别的家具,三个窑洞里除了一套一套的瓦盆,还是瓦盆。没有书看,也没有可玩的东西,翻翻姥姥的帽盒,里面也不过是些绣花的小玩艺和一两个劣等玉石刻的帽缀儿(缝在老婆帽前),这使我在姥姥家呆不了两天就腻了。唯一能引起我兴趣的是上窑的半山处有一个鸽子洞,里面住着十几只灰蓝色的鸽子,咕咕地叫个不停,有时还大胆地落到地面上来。
姥姥家最热闹的时候是正月初二、初三,女儿们回娘家都要把自己的孩子带着,这时院子里热闹了。大姨家的表哥王石头,嗓门最高,蹦蹦跳跳地吆喝着,跟别的孩子抢鞭炮。小表弟狗孬哧溜着鼻涕,一颠一颠地跟在后面跑。表妹春香、春兰躲在大人的后面,胆小得不敢出来。一个家住马张沟的姑姥姥来时,会带一个叫“宝儿”的大姑娘,比我大十来岁。她常背着我到外面玩,她会用高粱秆编很多小玩艺,编“轱轮篷” 、“弦子” 、“蹦跳猴” 。到客人该吃饭的时候,老爷、舅舅在院子里摆上两张桌,四面长板凳围着,男客一张,女客一张,小孩子跟母亲坐在一起。上菜后,大家一哄而上,筷箸齐下,虽然只是些炖红萝卜、豆腐、凉拌粉条,但跟大伙在一起吃,十分开心。发压岁钱时是我最得意的时候,因为我是独生子,姥姥和舅舅总是破例地给我两张一毛的新钞,比别人家的孩子多一倍。
秋天,舅舅会带我去捉“蚰子”(蝈蝈)。趁着月光,他用一片刻成锯齿状的竹子,在另一片上来回拉动,发出蚰子般的叫声,引诱蚰子鸣叫。等判断好它的位置后,蹑手蹑脚地爬过去,一把抓住。然后用紫红色的高粱篾编成小笼,装了,每天喂些葱叶、青辣椒,它便叫个不停,喂得好可以一直活到冬天。舅舅手很巧,会编出许多花样的蚰子笼,小的像元宝,可以装在口袋里,大的像房屋,一尺来高,有檩有梁,有窗有门,他还会扎成两层、三层带挑嵴的楼房。
去舅舅的盆窑上玩也挺有意思。盆窑是舅舅做盆的地方,和姥姥家隔着一条沟,站在门口唤,对面可以听见,但要走过去却要费不少时间。盆窑在沟半腰的一片荒地里,有三孔窑洞和一孔烧窑。其中一孔是做盆的地方,其它两孔存放盆胚。做盆的过程是先把粘土晒干,打碎,剔除裂礓(一种形似姜,硬似石头而不是石头的硬块),倒进一个池子里。顺着“之”字形的路从沟底一担一担地挑来水,倒在池子里浸泡粘土,一边浸泡,一边搅拌,把粘土搅成稀浆,再让泥水流进一个浅的池子里沉淀,慢慢阴干成为细腻的胚泥。做盆时,从泥坑里铲出一块泥,在青石板上反复揉和使成胚块。做盆的机械是一个转盘,用脚蹬动旋转。将胚块放在转盘中间,两手沾点水,两大拇指伸进胚块中间,提、拉、翻转像变魔术一样一个瓦盆的胚就做成了。再用马尾丝张成的弓将盆底和转盘割开,捧到外面阴干。烧盆时将盆胚一个个码在烧窑里,用泥巴将窑门封好,点燃木柴和煤块连烧几天。烧盆是最紧张的时候,为了避免“瞎窑”要不断观察火候,舅舅守候在那里,连续几天几夜不睡觉。到开窑那天,打开泥封的窑门,一片湛蓝色的瓦盆呈现在眼前,一个个敲起来叮当作响,用滑石粉一擦,蓝中发亮,真使人高兴。出窑后,将盆挑到几十里外(有时是近百里,常半夜起身)赶庙会,卖得的钱用来换米。
舅舅做的盆从大到小分为五号;做碗,从大海碗(一次可以盛一个大人的一顿饭)到小瓯(供儿童吃饭用的小碗);做罐,有饭罐、盐罐、茅罐(较大、较深,有吊鼻,供穿绳子,用来盛尿或挑大粪)。他还会做瓦坛(口小,肚大,有盖,用来盛放粮食,防老鼠咬食),做灯台(像“王”字形,上面放油灯,下层放“洋火”,即火柴),做插瓶(高,细颈,供插鸡毛掸,装饰品),做尿壶(有把儿和一小口,供男人冬天夜里撒尿)。舅舅还用木梳齿在盆外面画上各种各样的花纹,或将盆边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舅舅有时特意给我做个“响弹”(空心圆球,表面镂空成花纹状,内有几粒籽,摇之可响),或捏个鸡、猫、狗之类的小动物,他做的小老虎,嘴里含着一粒籽,摇之可动,但不会掉出来。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小时候走亲戚,因为能穿新衣服,吃好东西,能到一个新鲜的地方,的确是件开心的事。姥姥家是我最常去的地方。
决定去姥姥家的头天晚上,我就开始兴奋了,夜里吵着要试新衣服,第二天早上,特意认真地洗了脸,跟着母亲又蹦又跳地走了。去姥姥家的路上,妈妈会教我认很多植物,那开着黄花的蒲公英,花落了就变成一把把随风飘散的白色小伞;那开红花、叶子边上生很多小刺的是刺角芽(学名小蓟),是中药,可以止血;那匍匐在地上的是面条菜,能和小米一起煮粥;那带着个小葫芦的是“蜜蜜罐”,嫩的时候吃起来挺甜;“打碗花”开着鲜艳的紫色喇叭花,但妈妈说,绝不能摘了玩,玩了会打破碗,要挨骂。去姥姥家的路上景致很多,过东大河,河滩里有许多被河水磨得光滑溜圆,五颜六色的石子;爬大坡,那七拐八弯的路,是和妈妈较力的好地方;过红沟沿,那傍着深沟的小路,向下一看会吓得头晕目眩;过王家门,他家养的狗,听见脚步声就汪汪地叫个不停。姥姥家附近的小动物更是在我们家见不到的。她家旁边的过洞里有一种叫“倒倒儿”的小虫,生在浮土中,把土搞成一个锥形的小坑,隐藏在坑的顶点。你拿一颗小草去搅那小坑,它就露出原形,慌忙地向后倒退着逃跑。沟堑边椿树上常爬着“花大姐”,翅膀是花的,弹跳力特强,一受惊扰,就啪地一声,跳得老高,煽动着翅膀啪啦啦啦地飞走了。墙上有壁虎,拖着老长的尾巴,张开五趾趴在墙上,那尾巴断了还会长出新的来。地上的小洞里,有一种叫“马虎”的小虫,用一根狗尾巴草伸进去,轻轻摇动,嘴里说“马虎马虎上杆喽,悠悠呃,慢慢呃”,就有一条小虫顺着爬了上来。
姥姥家面对着一条流水冲刷形成的深沟,她们家就在沟半腰,除了左临有一家姓王(王树林)的住户外,再没有其他人家。周围寂静得可怕,奇怪的是当你蹲在地上拉一泡屎,不知从哪里立刻就会飞来几只绿头大苍蝇,围着你嗡嗡嗡不停地叫,那叫声会使你产生一种世上除了你和这几头苍蝇以外,再也没有其它生灵的感觉。姥姥家门前的沟坎上长着一大簇迎春花,春天,在四周还是一片荒凉的时候,它嫩绿的枝蔓上就开出了灿烂的黄花。北面土坪边上长着几颗石榴、香椿、藤花树。那石榴树上吊着长长的蚂蜂窝,有黑色的,也有白色的。母亲说那白色的叫“牛舌头”蜂,非常毒,千万碰不得,挨了蛰,头就会肿得比斗大。姥姥家门口有棵大楸树,夏天夜里有不少蝉的幼虫从地下钻出来,脱了壳,顺着树干向上爬,每天早上都可以在附近发现十几个“蝉退”。倘若夜里在树下点起火来,白天噪人的“知了”会向着光明飞来,摔死在火堆的附近。
姥姥家有三孔窑(舅舅结婚时又打了一孔),上窑的煤火后面有一个大龛,煤火台特别大,冬天没有厚棉被盖,就挤在煤火台上睡。煤火口周围总是烤着一些红薯或长了毛的馍。似乎姥姥家的东西都好吃,红薯是双层紫皮,还有红心的,很甜。即使是糠馍,烤黄以后也觉得格外香。姥姥家里除了非常必需的几件桌子板凳外,没有别的家具,三个窑洞里除了一套一套的瓦盆,还是瓦盆。没有书看,也没有可玩的东西,翻翻姥姥的帽盒,里面也不过是些绣花的小玩艺和一两个劣等玉石刻的帽缀儿(缝在老婆帽前),这使我在姥姥家呆不了两天就腻了。唯一能引起我兴趣的是上窑的半山处有一个鸽子洞,里面住着十几只灰蓝色的鸽子,咕咕地叫个不停,有时还大胆地落到地面上来。
姥姥家最热闹的时候是正月初二、初三,女儿们回娘家都要把自己的孩子带着,这时院子里热闹了。大姨家的表哥王石头,嗓门最高,蹦蹦跳跳地吆喝着,跟别的孩子抢鞭炮。小表弟狗孬哧溜着鼻涕,一颠一颠地跟在后面跑。表妹春香、春兰躲在大人的后面,胆小得不敢出来。一个家住马张沟的姑姥姥来时,会带一个叫“宝儿”的大姑娘,比我大十来岁。她常背着我到外面玩,她会用高粱秆编很多小玩艺,编“轱轮篷” 、“弦子” 、“蹦跳猴” 。到客人该吃饭的时候,老爷、舅舅在院子里摆上两张桌,四面长板凳围着,男客一张,女客一张,小孩子跟母亲坐在一起。上菜后,大家一哄而上,筷箸齐下,虽然只是些炖红萝卜、豆腐、凉拌粉条,但跟大伙在一起吃,十分开心。发压岁钱时是我最得意的时候,因为我是独生子,姥姥和舅舅总是破例地给我两张一毛的新钞,比别人家的孩子多一倍。
秋天,舅舅会带我去捉“蚰子”(蝈蝈)。趁着月光,他用一片刻成锯齿状的竹子,在另一片上来回拉动,发出蚰子般的叫声,引诱蚰子鸣叫。等判断好它的位置后,蹑手蹑脚地爬过去,一把抓住。然后用紫红色的高粱篾编成小笼,装了,每天喂些葱叶、青辣椒,它便叫个不停,喂得好可以一直活到冬天。舅舅手很巧,会编出许多花样的蚰子笼,小的像元宝,可以装在口袋里,大的像房屋,一尺来高,有檩有梁,有窗有门,他还会扎成两层、三层带挑嵴的楼房。
去舅舅的盆窑上玩也挺有意思。盆窑是舅舅做盆的地方,和姥姥家隔着一条沟,站在门口唤,对面可以听见,但要走过去却要费不少时间。盆窑在沟半腰的一片荒地里,有三孔窑洞和一孔烧窑。其中一孔是做盆的地方,其它两孔存放盆胚。做盆的过程是先把粘土晒干,打碎,剔除裂礓(一种形似姜,硬似石头而不是石头的硬块),倒进一个池子里。顺着“之”字形的路从沟底一担一担地挑来水,倒在池子里浸泡粘土,一边浸泡,一边搅拌,把粘土搅成稀浆,再让泥水流进一个浅的池子里沉淀,慢慢阴干成为细腻的胚泥。做盆时,从泥坑里铲出一块泥,在青石板上反复揉和使成胚块。做盆的机械是一个转盘,用脚蹬动旋转。将胚块放在转盘中间,两手沾点水,两大拇指伸进胚块中间,提、拉、翻转像变魔术一样一个瓦盆的胚就做成了。再用马尾丝张成的弓将盆底和转盘割开,捧到外面阴干。烧盆时将盆胚一个个码在烧窑里,用泥巴将窑门封好,点燃木柴和煤块连烧几天。烧盆是最紧张的时候,为了避免“瞎窑”要不断观察火候,舅舅守候在那里,连续几天几夜不睡觉。到开窑那天,打开泥封的窑门,一片湛蓝色的瓦盆呈现在眼前,一个个敲起来叮当作响,用滑石粉一擦,蓝中发亮,真使人高兴。出窑后,将盆挑到几十里外(有时是近百里,常半夜起身)赶庙会,卖得的钱用来换米。
舅舅做的盆从大到小分为五号;做碗,从大海碗(一次可以盛一个大人的一顿饭)到小瓯(供儿童吃饭用的小碗);做罐,有饭罐、盐罐、茅罐(较大、较深,有吊鼻,供穿绳子,用来盛尿或挑大粪)。他还会做瓦坛(口小,肚大,有盖,用来盛放粮食,防老鼠咬食),做灯台(像“王”字形,上面放油灯,下层放“洋火”,即火柴),做插瓶(高,细颈,供插鸡毛掸,装饰品),做尿壶(有把儿和一小口,供男人冬天夜里撒尿)。舅舅还用木梳齿在盆外面画上各种各样的花纹,或将盆边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舅舅有时特意给我做个“响弹”(空心圆球,表面镂空成花纹状,内有几粒籽,摇之可响),或捏个鸡、猫、狗之类的小动物,他做的小老虎,嘴里含着一粒籽,摇之可动,但不会掉出来。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