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我的程序员生涯(六)
‘今天的上机作业是,把quick sort算法写好,编译,运行。下课!’
‘老饭,你好起来了。。。踢球去!’这时我才发现口水流了一书桌!哎,怎么回事,上课又睡着了?
这90年代中期的大学还是比较封闭的,相比于今天算是比较纯洁的了。学生们没得上网、没QQ MSN,没one night stand,基本上平时的活动就是打球、看书,吃饭。最多再壮起胆子追追女生。不过说来也怪,我们这一级,诺大一个计算机系上百号男生,真正有女朋友的不超过10个人。
刚才上课的那老头子,教的是数据结构,Data Structure。说来也很独特,Z大计算器系的主力课本,清一色都是英文版。用的一般是A4大小的纸,糊上一块黄色的厚纸皮,然后高价卖给学生。用现在的标准来看,清一色都是盗版!当时我们对这种课本是有点反感的,因为看全盘英文始终有点别扭,有点象看武功密笈的样子,很多时候不能完全和快速的领悟。所以就去买了其他的中文书来看。比如C语言,当时最著名的是青蛙大学的谭浩强出的那个。殊不知那天天放在角落里的‘盗版’居然是至今仍然被尊为bible的‘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Written by Dennis Ritchie'
类似的其他‘盗版书’还有:
Fundamental of Database Systems , Operating Systems, RISC architecture, Software engineering, Graphics, Compiler, C++, JDK, Networking, Unix Kernel Code等等。这些书的作者或者参与编辑的人,要不就是某技术/规范的发起人比如Dennis Ritchie/Ken Thompson,要不就是啥图灵奖得主, 比如E. W. Dijkstra(我对这个大胡子的荷兰籍怪人印象特深)。当时我们认为这些教材都很难懂,特别是那个Unix Kernel Code,整个就是一4开纸的大本代码,据说把所有东西编译一把可以得出一个操作系统Kernel,被我们称为教材里面的‘九阴真经’:看多了会走火入魔的!
大家始终对这些全英文的,看起来老古董的东西不感冒,而更喜欢去搞一些好看的,表面化的东西,比如Windows编程。写出些花花绿绿的屏幕,比那些纯文字的好多少呀!我们这一届学生是比较特别的,处在新旧技术交界的阶段,比如一进学校就学了Pascal,后来是C和SPARC汇编, 再后来是C++,等到临近毕业的时候开了Java的课。而在操作系统上,从Sun Solaris, FreeBSD, Win3.1/95/NT到后来的新潮流Linux是一应俱全。但是话又说回来,虽然是不感兴趣,但耳宣目染的也看到了不少这方面的东西,在潜移默化中就接受了很多思想。对于20岁左右的人来说,领悟力和创造力是惊人的,即使是匆匆一瞥,也为日后的工作埋下了很深的种子。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毕业后许多同学在开发、维护、管理之间随便转;大机、小机、微机、网络里面来去自如,也不足为怪了。
(上周我有幸去AA国男的发源地当学徒,巧遇同team的rolia水缸名人之一聊起来颇有感触:这年头半路出家改行去学挨踢的,都不知道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编译原理之类的基础课为何物,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难怪直接学高层应用相当吃力和费解,想再转个方向也难。还好来得早点的,这边的情况真的是‘钱多、人傻、速来’ ,从而得以蒙混过关。哎,不说了,挨踢稳食艰难呀!)
这时候已经开始流行windows 图形化编程了,PC机上也开始有功能丰富的编译器出现。起初我们用的是Turbo C,后来发展到Borland C/C++ 3.1 ,再到毕业设计的时候已经有Visual C++ 4.0了。想起来毕业设计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是用VC写的展示程序,哎,真有点可悲阿!
不过为了配合那些盗版教材,学校里还是有另外一套环境的:就是当时为我们不齿的十来台笨终端,主机是SUN 的机器。上面也安装了C/C++编译器,但由于界面太朴素、键盘超烂和整天出现资源不够用的情况,大家对它都是敬而远之。只有在大三那一年,为了拿4个学分的SPARC汇编,那Unix机房才有点人气而已。
除了Unix机房,其他的所有机房都不是免费的。因为学校也要收回成本。而就算是计算机系的学生,也没有半点优惠。因此就开始有学生打算凑钱买机器了。记得最开始的时候, 当学校机房还是486主力的时候,我们班有7个人合买了一台奔腾586的机器, 16M RAM, 1.2G HD. 看着他们编译的Borland C++程序快的吓人!
和今天比起来,当时系里的老师,有不少还算是才华横溢的,至少不会一心扑在赚钱上。教Java JDK的是一个小胖子,据说是从剑桥博士毕业回来的,上课从来不说中文,全英文授课+全英文教材。但他的课就是堂堂爆满,经常见他讲的是手舞足蹈,满头大汗的样子,非常可爱。教网络的老师是从美国Netscape工作过多年的海龟,是理论结合实际的牛人,并校以后的校园网实现据说都是他全盘策划的,不过就是为人杰傲不训,经常上着课就出去接大哥大手机的。还有就是教操作系统的老师,一中年男,考试是开卷考试,难度极大。相反的,教老古董的那些老师就没那么多学生光顾了。比如教计算机原理的,有不少是涉及硬件单片机的东东,比如用一大堆电容电感和芯片搭出一个8k内存的那种,据说有可能会因为学生报名人数不足而关掉该课程。
在那么多门专业课里面,我学的最用心的有2门:操作系统和数据结构。虽然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睡的流了一桌子的口水。下课之后
,我们开始疯狂的玩游戏红警、暗黑、英雄无敌、大富翁、金庸群侠等等。这时候还出现了网游的雏形:文字MUD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今天的上机作业是,把quick sort算法写好,编译,运行。下课!’
‘老饭,你好起来了。。。踢球去!’这时我才发现口水流了一书桌!哎,怎么回事,上课又睡着了?
这90年代中期的大学还是比较封闭的,相比于今天算是比较纯洁的了。学生们没得上网、没QQ MSN,没one night stand,基本上平时的活动就是打球、看书,吃饭。最多再壮起胆子追追女生。不过说来也怪,我们这一级,诺大一个计算机系上百号男生,真正有女朋友的不超过10个人。
刚才上课的那老头子,教的是数据结构,Data Structure。说来也很独特,Z大计算器系的主力课本,清一色都是英文版。用的一般是A4大小的纸,糊上一块黄色的厚纸皮,然后高价卖给学生。用现在的标准来看,清一色都是盗版!当时我们对这种课本是有点反感的,因为看全盘英文始终有点别扭,有点象看武功密笈的样子,很多时候不能完全和快速的领悟。所以就去买了其他的中文书来看。比如C语言,当时最著名的是青蛙大学的谭浩强出的那个。殊不知那天天放在角落里的‘盗版’居然是至今仍然被尊为bible的‘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Written by Dennis Ritchie'
类似的其他‘盗版书’还有:
Fundamental of Database Systems , Operating Systems, RISC architecture, Software engineering, Graphics, Compiler, C++, JDK, Networking, Unix Kernel Code等等。这些书的作者或者参与编辑的人,要不就是某技术/规范的发起人比如Dennis Ritchie/Ken Thompson,要不就是啥图灵奖得主, 比如E. W. Dijkstra(我对这个大胡子的荷兰籍怪人印象特深)。当时我们认为这些教材都很难懂,特别是那个Unix Kernel Code,整个就是一4开纸的大本代码,据说把所有东西编译一把可以得出一个操作系统Kernel,被我们称为教材里面的‘九阴真经’:看多了会走火入魔的!
大家始终对这些全英文的,看起来老古董的东西不感冒,而更喜欢去搞一些好看的,表面化的东西,比如Windows编程。写出些花花绿绿的屏幕,比那些纯文字的好多少呀!我们这一届学生是比较特别的,处在新旧技术交界的阶段,比如一进学校就学了Pascal,后来是C和SPARC汇编, 再后来是C++,等到临近毕业的时候开了Java的课。而在操作系统上,从Sun Solaris, FreeBSD, Win3.1/95/NT到后来的新潮流Linux是一应俱全。但是话又说回来,虽然是不感兴趣,但耳宣目染的也看到了不少这方面的东西,在潜移默化中就接受了很多思想。对于20岁左右的人来说,领悟力和创造力是惊人的,即使是匆匆一瞥,也为日后的工作埋下了很深的种子。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毕业后许多同学在开发、维护、管理之间随便转;大机、小机、微机、网络里面来去自如,也不足为怪了。
(上周我有幸去AA国男的发源地当学徒,巧遇同team的rolia水缸名人之一聊起来颇有感触:这年头半路出家改行去学挨踢的,都不知道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编译原理之类的基础课为何物,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难怪直接学高层应用相当吃力和费解,想再转个方向也难。还好来得早点的,这边的情况真的是‘钱多、人傻、速来’ ,从而得以蒙混过关。哎,不说了,挨踢稳食艰难呀!)
这时候已经开始流行windows 图形化编程了,PC机上也开始有功能丰富的编译器出现。起初我们用的是Turbo C,后来发展到Borland C/C++ 3.1 ,再到毕业设计的时候已经有Visual C++ 4.0了。想起来毕业设计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是用VC写的展示程序,哎,真有点可悲阿!
不过为了配合那些盗版教材,学校里还是有另外一套环境的:就是当时为我们不齿的十来台笨终端,主机是SUN 的机器。上面也安装了C/C++编译器,但由于界面太朴素、键盘超烂和整天出现资源不够用的情况,大家对它都是敬而远之。只有在大三那一年,为了拿4个学分的SPARC汇编,那Unix机房才有点人气而已。
除了Unix机房,其他的所有机房都不是免费的。因为学校也要收回成本。而就算是计算机系的学生,也没有半点优惠。因此就开始有学生打算凑钱买机器了。记得最开始的时候, 当学校机房还是486主力的时候,我们班有7个人合买了一台奔腾586的机器, 16M RAM, 1.2G HD. 看着他们编译的Borland C++程序快的吓人!
和今天比起来,当时系里的老师,有不少还算是才华横溢的,至少不会一心扑在赚钱上。教Java JDK的是一个小胖子,据说是从剑桥博士毕业回来的,上课从来不说中文,全英文授课+全英文教材。但他的课就是堂堂爆满,经常见他讲的是手舞足蹈,满头大汗的样子,非常可爱。教网络的老师是从美国Netscape工作过多年的海龟,是理论结合实际的牛人,并校以后的校园网实现据说都是他全盘策划的,不过就是为人杰傲不训,经常上着课就出去接大哥大手机的。还有就是教操作系统的老师,一中年男,考试是开卷考试,难度极大。相反的,教老古董的那些老师就没那么多学生光顾了。比如教计算机原理的,有不少是涉及硬件单片机的东东,比如用一大堆电容电感和芯片搭出一个8k内存的那种,据说有可能会因为学生报名人数不足而关掉该课程。
在那么多门专业课里面,我学的最用心的有2门:操作系统和数据结构。虽然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睡的流了一桌子的口水。下课之后
,我们开始疯狂的玩游戏红警、暗黑、英雄无敌、大富翁、金庸群侠等等。这时候还出现了网游的雏形:文字MUD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