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或许没人注意3月22日是个特殊的日子-- “世界节水日”。为此我写下这段文字,愿大家饮水思源,从一点一滴做起,共同珍惜人类的“生命之水”。
每天,当我们回到家中做饭或洗澡,习惯地打开水龙头,调节好冷热水温度,享受着现代文明带给我们的物质条件,觉得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许多人大概不会想到,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的用水问题,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还不是那么容易,更不会体会到,为了用水,人们要经历那样的艰难和困惑。
我的少年时代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渡过的,因为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的家乡--鲁中的一座小城,“自来水”还没有普及。
在依稀的记忆中,我经常跟随大人去附近的一口水井挑水。水井位于一条深胡同里,太阳光懒懒地洒在青石板铺成的井台上。由于年代久远,那些青石板早就被人们的鞋底磨的光溜溜的,上面布满了水渍。青石板之间的缝隙中充斥着青苔,有些地方还冒出了小草。
井台的前面好象永远是水桶摆成的长龙,一只只黑黑的桶口冲着天空,渴望着井水灌满肚腹的那一时刻。尤其是在傍晚人们回家都需要水的时候,胡同里热闹非凡:井水流淌哗哗啦啦,扁担颤悠吱吱吆吆,铁桶相撞叮叮咚咚,井台上每天都演绎着辉煌的“水井水桶和扁担”交响曲。
“交响曲”的演奏主体是井台中间那架手压式抽水井,油黑铮亮的铸铁井体有半人多高,碗口来粗。前来打水的人们双手用力压一根捍面杖般的杠杆,带动着井体内的皮塞上下往复抽动。随着“吱吆,吱吆”的金属摩擦声,哗哗的清水从井体中涌出,经过井体中部一截粗粗的铁管,滔滔地倾入摆在前面水池里的水桶中。那时候,看大人们压水似乎是一件很暇意的享受。
也就那么三五下的样子,一桶水就满了。大人们将水桶拎出,换上另一只空桶,又重复刚才的动作。待两只桶都灌满了水,再将它们一前一后摆放到井台下面,用扁担挑走。扁担被重重的两只水桶压成弯弓,实实地搭在大人的肩上,随着他们行走的步伐一颤一颤,满有节奏的。水桶里的水激荡着水波,在兰天的映照下象一捧亮亮的翠玉。偶尔也有一些水花翻出,洒在在大人的身后,形成一行水迹。小孩子跌跌撞撞鸭子似地追随着飞溅的水花。
回到家,大人将水倒入一个大水缸。家里的水缸很大,能容下四担多水,可供全家人用五六天,每次至少要挑四次才能将它装满。按理说,挑水是家里的重体力活,只有大人才能胜任。可是,由于家里弟兄姊妹多,父母的负担很重,大哥和姐姐很早就开始分担家里挑水的责任了。
那时候大哥和姐姐还在上小学,无论身高和力气都不足以一个人挑得起两桶水,只好二人抬水。姐姐在前,双手用力地擎扶着扁担的前端,以减轻肩上的压力。大哥在后,一只手扶着扁担,另一只手还要吃力地拽着水桶的把手,免得它们向前滑去。二人抬着满满的两桶水,摇摇晃晃踉踉跄跄地往家走。浅出的水花往往打湿了姐姐的后背,大哥的鞋子。两桶水加上水桶足有一百斤重,一口气是抬不回家的,累了他们就将水桶放在路边,歇一会儿再走。后来,大哥和姐姐就开始单独挑水了,对于正在长身体的他们来说,干这么重的活实在是太残酷了。如果是冬天,寒风扑面,桶重路滑,摔一跤就更惨了,分不清那是雪水,泥水和泪水。如今的父母,谁忍心让自己的独生子女去受这样的罪?
由于所含矿物质不同,地下水的味道也大不相同,有的地儿甜有的地儿涩。我家附近的水井,也就是位于深胡同里的那口,虽然面向公众可水的味道不太好。因此,大哥和姐姐有时也到附近的另一口井挑水,那里的水比较甜。该井位于一个旧式四合院里,过去是一大户人家的宅院,当时已经被一家政府机构占用。人家不欢迎外来人到这里打水,压水井的杠杆常常被收走,到那里打水就必须自备压水的“家伙”。每逢哥哥姐姐到那里挑水,我就跟在后面,提着家里的一根长火钎作为杠杆。而且,还要做贼似地悄悄出入,一旦被管事的撞见,一阵断喝被轰出来,哥姐弟们落慌而逃。那年头,想喝点甜水有时也挺狼狈呢。
从井里抽上来的水没有经过沉淀和过滤,往往不太卫生,大人总是告诫我们不要喝生水。可小时候我们总喜欢爬在井口上品尝那种刚刚打上来的井水,凉丝丝甜滋滋,沁人肺腑。尤其是夏天里将刚卖来的西瓜在井水里泡一回儿再切开吃,爽甜无比,满嘴生津。夏天里吃“芝麻酱凉面”,也是用刚打回来的井水捞过,从不记得因此而闹过肚子。
大哥和姐姐小学毕业就做工去了,我和二哥也渐渐长大,哥俩儿接过了抬水的扁担。由于我从小体弱多病,抬水也是很吃力的,二哥每次都多让我很长一截扁单。即使如此,沉重的水桶依然压的我满脸通红,喘不上起来。那时候我的梦想就是家里能通上自来水,不再为挑水而犯愁。父母为了照顾我,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让我抬水,二哥不得不早早挑起了全家用水的大梁,我的两个弟弟挑水的年龄都比我早。不过,我也没有逃脱挑水的命运。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夏天抗旱每天要挑100多担水。这要感谢从小抬水挑水的锻炼,否则,那肩膀可真受不了,此是后话。
后来,城市自来水普及了,街头巷尾建起了有人职守的自来水房,只是到那里挑水要交水票。从那时起,吱吱作响的压水之声永远地沉默了下来,压水井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文革后,全家搬进了宿舍楼,自来水接进了厨房,挑水的时代才彻底地结束,扁担从此走入了历史的博物馆。
近些年来,大陆的经济突飞猛进,可人口巨增,环境污染等因素却造成了水资源极度萎缩,无数城市的用水出现危机。我家乡附近的几大水系早以干枯或遭受严重污染,无法饮用。尽管那里的父老乡亲不必再象过去那样去压水,挑水,却又面临着缺水,无水,毒水的更大威胁。如今,我们住在安大略湖边,与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为邻,对家乡的缺水也无能为力,不能不说是极大的遗憾。
03/22/2006 于多伦多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每天,当我们回到家中做饭或洗澡,习惯地打开水龙头,调节好冷热水温度,享受着现代文明带给我们的物质条件,觉得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许多人大概不会想到,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的用水问题,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还不是那么容易,更不会体会到,为了用水,人们要经历那样的艰难和困惑。
我的少年时代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渡过的,因为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的家乡--鲁中的一座小城,“自来水”还没有普及。
在依稀的记忆中,我经常跟随大人去附近的一口水井挑水。水井位于一条深胡同里,太阳光懒懒地洒在青石板铺成的井台上。由于年代久远,那些青石板早就被人们的鞋底磨的光溜溜的,上面布满了水渍。青石板之间的缝隙中充斥着青苔,有些地方还冒出了小草。
井台的前面好象永远是水桶摆成的长龙,一只只黑黑的桶口冲着天空,渴望着井水灌满肚腹的那一时刻。尤其是在傍晚人们回家都需要水的时候,胡同里热闹非凡:井水流淌哗哗啦啦,扁担颤悠吱吱吆吆,铁桶相撞叮叮咚咚,井台上每天都演绎着辉煌的“水井水桶和扁担”交响曲。
“交响曲”的演奏主体是井台中间那架手压式抽水井,油黑铮亮的铸铁井体有半人多高,碗口来粗。前来打水的人们双手用力压一根捍面杖般的杠杆,带动着井体内的皮塞上下往复抽动。随着“吱吆,吱吆”的金属摩擦声,哗哗的清水从井体中涌出,经过井体中部一截粗粗的铁管,滔滔地倾入摆在前面水池里的水桶中。那时候,看大人们压水似乎是一件很暇意的享受。
也就那么三五下的样子,一桶水就满了。大人们将水桶拎出,换上另一只空桶,又重复刚才的动作。待两只桶都灌满了水,再将它们一前一后摆放到井台下面,用扁担挑走。扁担被重重的两只水桶压成弯弓,实实地搭在大人的肩上,随着他们行走的步伐一颤一颤,满有节奏的。水桶里的水激荡着水波,在兰天的映照下象一捧亮亮的翠玉。偶尔也有一些水花翻出,洒在在大人的身后,形成一行水迹。小孩子跌跌撞撞鸭子似地追随着飞溅的水花。
回到家,大人将水倒入一个大水缸。家里的水缸很大,能容下四担多水,可供全家人用五六天,每次至少要挑四次才能将它装满。按理说,挑水是家里的重体力活,只有大人才能胜任。可是,由于家里弟兄姊妹多,父母的负担很重,大哥和姐姐很早就开始分担家里挑水的责任了。
那时候大哥和姐姐还在上小学,无论身高和力气都不足以一个人挑得起两桶水,只好二人抬水。姐姐在前,双手用力地擎扶着扁担的前端,以减轻肩上的压力。大哥在后,一只手扶着扁担,另一只手还要吃力地拽着水桶的把手,免得它们向前滑去。二人抬着满满的两桶水,摇摇晃晃踉踉跄跄地往家走。浅出的水花往往打湿了姐姐的后背,大哥的鞋子。两桶水加上水桶足有一百斤重,一口气是抬不回家的,累了他们就将水桶放在路边,歇一会儿再走。后来,大哥和姐姐就开始单独挑水了,对于正在长身体的他们来说,干这么重的活实在是太残酷了。如果是冬天,寒风扑面,桶重路滑,摔一跤就更惨了,分不清那是雪水,泥水和泪水。如今的父母,谁忍心让自己的独生子女去受这样的罪?
由于所含矿物质不同,地下水的味道也大不相同,有的地儿甜有的地儿涩。我家附近的水井,也就是位于深胡同里的那口,虽然面向公众可水的味道不太好。因此,大哥和姐姐有时也到附近的另一口井挑水,那里的水比较甜。该井位于一个旧式四合院里,过去是一大户人家的宅院,当时已经被一家政府机构占用。人家不欢迎外来人到这里打水,压水井的杠杆常常被收走,到那里打水就必须自备压水的“家伙”。每逢哥哥姐姐到那里挑水,我就跟在后面,提着家里的一根长火钎作为杠杆。而且,还要做贼似地悄悄出入,一旦被管事的撞见,一阵断喝被轰出来,哥姐弟们落慌而逃。那年头,想喝点甜水有时也挺狼狈呢。
从井里抽上来的水没有经过沉淀和过滤,往往不太卫生,大人总是告诫我们不要喝生水。可小时候我们总喜欢爬在井口上品尝那种刚刚打上来的井水,凉丝丝甜滋滋,沁人肺腑。尤其是夏天里将刚卖来的西瓜在井水里泡一回儿再切开吃,爽甜无比,满嘴生津。夏天里吃“芝麻酱凉面”,也是用刚打回来的井水捞过,从不记得因此而闹过肚子。
大哥和姐姐小学毕业就做工去了,我和二哥也渐渐长大,哥俩儿接过了抬水的扁担。由于我从小体弱多病,抬水也是很吃力的,二哥每次都多让我很长一截扁单。即使如此,沉重的水桶依然压的我满脸通红,喘不上起来。那时候我的梦想就是家里能通上自来水,不再为挑水而犯愁。父母为了照顾我,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让我抬水,二哥不得不早早挑起了全家用水的大梁,我的两个弟弟挑水的年龄都比我早。不过,我也没有逃脱挑水的命运。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夏天抗旱每天要挑100多担水。这要感谢从小抬水挑水的锻炼,否则,那肩膀可真受不了,此是后话。
后来,城市自来水普及了,街头巷尾建起了有人职守的自来水房,只是到那里挑水要交水票。从那时起,吱吱作响的压水之声永远地沉默了下来,压水井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文革后,全家搬进了宿舍楼,自来水接进了厨房,挑水的时代才彻底地结束,扁担从此走入了历史的博物馆。
近些年来,大陆的经济突飞猛进,可人口巨增,环境污染等因素却造成了水资源极度萎缩,无数城市的用水出现危机。我家乡附近的几大水系早以干枯或遭受严重污染,无法饮用。尽管那里的父老乡亲不必再象过去那样去压水,挑水,却又面临着缺水,无水,毒水的更大威胁。如今,我们住在安大略湖边,与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为邻,对家乡的缺水也无能为力,不能不说是极大的遗憾。
03/22/2006 于多伦多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