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哈哈哈哈,这是不可能的,LZ是男人,按他的理论,他是不会进水缸的,也收集不到什么。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如果你一定要死个明白,建议你经常去Rolia的水缸逛逛。那里常有人以面试者的身份发表一些议论,也许从中能得到点信息。
顺便说几句关于水缸的题外话。我向来认为,水缸应该是女士们的天下,是女士们聊些逸闻趣事或家庭琐事的地方。至于大老爷们嘛,偶尔逛逛,调侃两句也未尝不可。但要是整天在那里泡着,没话找话地穷聊,有事没事地插诨打横,就有点不应该了,酸了,贫了,碎了。一家之言,共同探讨。”

顺便赞一下,LZ这个话说得就很对。
“三忌夫妻反目,相互拆台。
多数移民都是举家而来。家人的相互支持在某个特定时期也是成功的保障。笔者曾跟很多人讲过,如果确实因为经济财政方面的原因而不得不去做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工作的话,夫妻两人要丢卒保车,衡量一下两人的专业,语言能力及适应能力。各方面有把握成功的一方就全职找工,另一半就做点牺牲,多奉献一些,把后勤工作做好,使对方没有后顾之忧。万万不能相互指责,说泄气话。都是为了这个家嘛。如同在战场上一样,有人打主攻,有人打阻击,缺一不可。刘伯承讲过:打仗有个吃肉和啃骨头的关系。啃骨头,仗打得硬;牺牲大,俘虏少。吃肉,仗打得痛快;牺牲少,俘虏缴获多。国民党将领董其武讲过:“共产党打胜仗是因为有人愿意啃骨头。国民党打仗不行,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都想吃肉,没人啃骨头。”
夫妻应该是最团结战斗的整体,只有同心协力,才能攻克求职这个新移民面前最大的保垒。“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工作学习 / 事业与工作 / 新移民求职就业攻略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新移民求职就业攻略

    近来好消息不断传来,Rolia的同志们先后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像快乐老家同志,干上了工程师,心情舒畅,连说话都客气了许多 [谢谢。有不小心得罪之处,请多多谅解。。 -111111(快乐老家); 3.17 13:51 (#2846276)]。看来,大家狗年头两个月旺得不错,可喜可贺。
    对于新移民来说,找到一份高薪的满意的工作,是每个人的愿望。下面,笔者就过去几年的个人和网友们的经历,总结一下探讨一下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
    过去二十年里,北美经历两次经济衰退:即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一段,00年初至03年一段。基本是是十年一个轮回。对于第一次衰退,多数人没有经历。中国移民来加应该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最早是经第三国转来的,如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国。真正从国内直接来的首批移民应该是在96年下半年或97年初登陆的,比如,当初以几封家书而闻名的王又辛同志就是在96年9月来到加拿大的。大批中国移民登陆则是在99年至02年之间。这期间,经济形势大起大落,使得就业市场和求职过程如同过山车般的翻腾,各位移民也亲身感受到了这一点。
    从军事学角度讲,求职过程是一个主动攻击过程,要有侦查(调查就业行情),要选择突破点(决定从事何种专业),要进行炮火覆盖(比如一些求职培训),同时要有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
    从游戏学的角度讲,求职过程又像是一个挖宝过程,有宝地,也有陷坑。因此我们要仔细分析,正确判断,千万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往一些无论如何爬不出来的陷阱里跳。

    过去几年的陷坑有哪些呢?

    一号陷坑:IT编程业。
    九十年代中开始,经济开始复苏。受千年虫的威胁,IT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98,99 年达到了高峰。当时,找到计算机工作就意味着高薪,如果自己是搞计算机的,说出来都颇感自豪,旁边听得人也是万分羡慕。于是各种计算机培训班,证书班,Java 班,长期班,短期班等应运而生,证书的名称千变万化,什么DB,MSDE,MCSE,ORACLE,JAVA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晕头转向。唯一不变是口号:”改行学电脑,高薪不是梦"。正规非正规的学校爆满。前几年那些校长们为学校的开支搞得愁眉苦脸,一筹莫展。现在,眼见着这么多中国学生蜂拥而来,并带来一摞摞的钞票,一个个乐得合不拢嘴。时常风闻有人转行成功,这种真假难辨的传言甚为流行。对其他人来说,是否要走这条路,还需要颇费斟酌一番。可惜的是,很多人没有冷静地分析这种情况是否正常。反正看他学,我也学。薛见白先生(电影大浪淘沙中角色)曾说过:青年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盲从,而盲从往往来自于感情冲动。薛参议的说法不甚准确。在一些时候,连中年人也要犯这个毛病。那时熟人们见面后,都会直接了当的问:“怎么样, 转了没有?" 有的说:当然。有的说:还没有。说没有的意味着他们还在犹豫。但在强大的舆论攻势面前,这种由犹豫形成的防线是弱不禁风的。中国人的攀比和跟风心理这时起了决定作用。很多人失去了判断力,不由自主地陷了进去,纷纷放弃了本来不错的本行,如电子,机械等,而改学计算机,希望能在IT热潮中分一杯羹。然而,仅仅一年以后,一场寒流吹遍北美,IT业者们也遭到了重大打击,变成了"挨踢",而那些当初前赴后继学IT的人突然发现,他们被遗弃了。

    二号陷坑:IT制造业。
    随着IT泡沫的崩溃,IT制造业也同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流。“裁员”成了那个时期最高频率的用词。笔者至今仍保留着一份02年的报纸。上面列出了自00年以来各大IT公司裁员的情况,每一个数字后面都是一串血泪:
    Nortel 36000人,
    Motorola 22000人,
    Cisco 8000人,
    Jds 5000 人,
    Celestica 3800人(注意,这是一个Tricky 数字,理由后述)。
    。。。。

    这并没有结束,比如Nortel, 由高峰期的九万多人下降到现在的不到两万人。那真叫触目惊心,令人毛骨悚然。你认为你的脖子硬得能抗得过那一把把大砍刀吗?

    当然,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运气足够好,那也不妨试一试这些陷坑。
    比如笔者的一位朋友,在Java红极一时的时候,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另走捷径,去GeorgeBrown学校念了一个SMT的培训班。这是大多地区的首个专业SMT的培训班,作为首期学员,他们倍受各SMT公司欢迎,身价直逼八十年前的黄埔一期生。
    (但可惜的是,SMT四期的就远不如黄埔四期的了。黄埔四期出了国共两军各自的最著名的将领:张灵甫和林彪。可对于SMT四期来说,经济衰退已经开始,SMT成了风中残烛。真是造化弄人啊)。几个月后毕业,他进了Celestica。那时已经是2000年了,照说他是没什么希望留下的。但他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 他发现他的经理竟然是他当初的培训老师。而且,经理对他出色的技术和工作态度极为赏识。半年后,将他转为正式工(permanent)。要知道,Celestica对转Permanent是极为吝啬的,即使能转,一般也要在一年半以后。这是Celestica的内部政策,即只顾用Contract员工,到期(一般是18~23个月)走人,这样就可以不给福利,不涨工资,而且在没有生产任务的情况下,可以以合同到期的名义解雇工人,而不是Layoff,以保证投资者的信心并保持其股价稳定。Celestica的permanent员工不足20%,所以,它的Permanent的性价比(刚从车坛学的词)是最高的,被称为“双保险”。同志,你认为你有笔者朋友的运气吗?如果有,就大胆地上;如果心理有些打鼓的话,那不妨还是先韬光养晦一点比较好,别急着往那些坑里跳。

    由此可见,就业市场最低迷的时期基本上是在01年到03年之间,曾轰动一时的DSC招工引来数百中国移民彻夜排队就是发生在02年的8月份的事情。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先找个地方避避风头,比如中国,待市场好转以后再回来呢?如果你的目标仅仅是找一份普通工作,这个策略也许可以用用。但对于我们那些以纳税为光荣己任,立志要交纳高额税款的朋友们来说,这个想法是要不得的。因为这是一个投机取巧、挑肥拣瘦的想法,是配不上最适合人类居住国家的光荣居民伟大称号的。当然,这是一个人民日报社论式的说法。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当你意识到形势好转而赶回加拿大时,你会发现你已经晚了半拍,那些好的工作已经被当初留下来的人们占完了,新增加的工作在招人时,雇人单位恐怕也要先考虑那些有更多经验的
    人。“春江水暖鸭先知”,只有那些不畏寒冷,勇于在冰水里搏击的鸭子们才会最先感受春天的到来, 虽然有可能被冻得半死.。而那些在岸上懒洋洋晒太阳的鸭子们在感受上总要迟一些。所以,不论条件多么艰苦,不管多么失望,同志们一定要坚守阵地哟。

    好了,现在已经进入2005年, 经济形势已明显好转,同志们度过了漫长的冬眠期,又重新开始了找工。 那么,有这么多的工作选择,应该向哪里发简历呢? 这里有几个宝地供大家选择:

    宝地第一号:IT业。这是最倒霉的一个行业,在萧条时期裁员最多。但又是最令人神往的一个职业,引无数移民竞折腰。为什么?很简单:高薪。Rolia上很多大腕都是从事这个行业的。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讲,IT行业的高工资是人所共知的。但同时这又是一个耗费脑细胞,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干好了,金元滚滚而来;失败了,对不起,只好卷铺盖回家了。正所谓机遇与风险并存,要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才行哦。

    宝地第二号:房地产经纪。
    让我们来看看几个Rolia上几个知名的ID吧:Yihan,fishlonely, Mississauga 老市长(就是在Rolia 06年新年晚会节目单上作大幅整版封底彩色广告的那位)。哇塞! 都是一跺脚,Rolia就乱颤的人物。要知道,老市长是放弃了他那份年薪十万的IT工作(没给他说少吧?)而转到地产业来的。而在06年晚会的节目单上,三个个人广告中有两个是房地产经纪。可见,这也是个点石成金的行业。房地产经纪之所以这两年成了热门行业, 主要是托了大批中国移民买房卖房的福.。所以,我们可以预见,如果移民部要减少中国移民数额(曾有此传言), 老市长一帮人肯定会第一个扛大旗去游行抗议的。 当然, 实在没生意了,许老还可以重操旧业,再干老本行。(有时候想一想,这老天也真不公平:象老市长这样的能脚踩两条船,而象我们这样的在水里挣扎了半天,淹得半死的人,连根救命稻草也没捞到。唉,没法子,命苦不能怨政府啊)。 怎么样,朋友,准备跃跃欲试干房地产JJ了?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房地产经纪,要做大量前期准备工作,比如,要了解行情,要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和人脉联系,要考取各类证书,等等。另外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是,现在,JJ们都成了众矢之的,买好买坏了,买贵了买便宜了,诸如此类的矛盾总有人动不动就往网上捅。于是乎,砸砖头的,甩大鼻涕的,真心感谢的,恶意中伤的,煽阴风点鬼火的,无奇不有。因此,JJ们还要练就一套特别的功夫,即处惊不变如诸葛亮遇见司马懿,坐怀不乱如柳下惠见到大MN,金刚不倒如吃了三片伟哥。而这一切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磨练。建议你先找份其它工作干着, 利用业余时间准备,待时机成熟了,觉得自己功夫练到家了,再转到这行来。

    宝地第三号: 财会。
    这份工作的回报率似乎比上两个要差一些,但对于女性朋友来讲,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选择财会专业有四个有利之处和一个不利之处。其有利之处表现为: 1,就业市场广泛,不管是工厂,商场,学校,政府,或者银行,都要有那么几个管帐算帐的;2,中国人的计算能力远远高于其他种族人(要感谢中国的教育制度),在求职时可以扬长避短;3,纯办公室白领, 工作环境安静整洁, 极其适合女同志; 4,最为重要的一点,在rolia 上的几位财会老前辈(行业前辈,非年龄前辈),如Pingle,77等,热心帮助,细心指点下,可以使新同志们在求职过程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利之处在于, 正是由于财会已经成了中国女性的就业热点,导致了中国家庭的就业模式由几年前的“男干餐馆,女干制衣”,转化为现在的“男干IT,女干会计”,这样的结果, 使得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几乎都是在中国人之间进行的。又是一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场景。谁让中国人做事都爱扎堆呢!

    宝地第四号:政府机关。
    目前来讲,笔者所知道的就职于政府部门的只有两人,即王又辛(CBC)和华枫上的一位(TTC)。政府工作保靠,劳动纪律松散,工资待遇也很好,进去了就等于进了保险箱一样,后半辈子都不用愁了。所以,同志们也要往这方面努力呀!

    这里,不妨谈谈笔者对王又辛及他的那些家书的看法。(节选)
    笔者认为王又辛可以说是技术移民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因为他的登陆标志着在加华人结构的变化;他的那些家书可谓新移民长征路上的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就其个人人品来说,笔者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坦诚,热情的人。



    求职及就业中的三忌。
    同志们经过不断努力,终于获得了面试机会或最终拿到了Offer。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就像主席教导的那样:在胜利面前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因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个小小的 坏习惯,就可能毁掉你的整个前程,所以我们必须还要牢记几个成为求职及就业过程中的大忌,以防功亏一篑。

    一忌胡言乱语,行为不检。
    古语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加拿大是个法制国家。各种法律对人们的行为和言语做了相当严格的限制,如种族的,文化的,性别的,年龄的,等等,等等。可以说处处是雷区。一不小心,说错了话,就有可能就碰响某个歧视方面的地雷,就会炸得你粉身碎骨。对我们普通人来讲,事情可能没有严重到那个地步,但可能的情形是,你会以为某句不合适的话,某个不合适的行为而丢掉到手的Offer,甚至丢掉工作。笔者曾有过这方面的教训。
    2000年三月,笔者去Burlington的一家公司面试。公司是加拿大的40个最佳雇主之一。职位是设备维护技术员,因增产而新开的夜班。第一次面试从下午2点至5点,先同Supervisor谈,随后有40分钟的考试。考试分4个方面:电路,数学计算,机械和化工安全方面的。头两部分没什么困难。机械的就有些挠头,化工的则几乎交白卷了。原以为没戏了。没想到3个星期后收到来电,第二次面试。不禁感到喜出望外。又精心的作准备。如果说第一次时还有些胆怯的话,那么第二次去时就可以说信心十足了。
    这一次是由Supervisor引见,见了几个同事,参观了生产过程,见了HR的人,最后是见经理。一路下来,毫无意外。同经理谈话也很融洽,最后经理问我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可能是自我感觉太好,于是有些得意忘形,继而放松了警惕。我问了一个至今仍感到愚蠢至极的问题。我问当地的GoTrain服务如何。我解释说,我刚开车半年,很少上高速,更没有雪天Highway的经验(这倒是事实),如果GoTrain 方便的话,坐GoTrain上班到是很好的选择。话没说完,我突然意识到,我的工作是夜班,即使有GoTrain恐怕也停了,同时我感到经理的表情有点变化,心想不好,又赶忙说,当然了,现在离冬天还有半年多,到那时我会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为时已晚。。。。
    两个星期后,我收到一封公司发来的信:非常感谢你申请本公司的职位,但很遗憾的通知你。。。
    坦率的说,这不是笔者第一次被拒,但却是感到最可惜的一次。这就如同球场上,连过数名对方队员而在最后临门一脚打飞了(如同1983年世青赛上中国同阿根廷的比赛中,柳海光接李华筠的绝妙传球,面对空门把球踢飞一样),令人懊悔不已。当然,将面试失败完全归咎于这一句话似乎有点武断,也许他们找到更合适的人选,也许夜班最后决定不开了,也许。。。
    但是可以肯定,我的那句话起了极大的副作用。现在,我愿意将自己的这段经历讲出来,作为一个反面例子供同志们参考。

    还有一种可能是,由于你的某些坏习惯,比如去面试时,在该公司的停车场上冲某位女士按喇叭,而这位女士恰恰是个手眼通天的人物;或者面试时打扮过于出格引来一些面试者的反感;或者对工资的要求过于贪得无厌以致面试者对你产生了极大的蔑视,那你就死定了,你甚至还不知道你怎么死的。因为,这里的拒绝信都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先是非常感谢,然后非常遗憾,最后预祝以后成功。但不会给出任何拒绝的理由。所以,我一直不知道那个"因为我没本地经验,而不被录用"的说法是从何而来。如果你一定要死个明白,建议你经常去Rolia的水缸逛逛。那里常有人以面试者的身份发表一些议论,也许从中能得到点信息。
    顺便说几句关于水缸的题外话。我向来认为,水缸应该是女士们的天下,是女士们聊些逸闻趣事或家庭琐事的地方。至于大老爷们嘛,偶尔逛逛,调侃两句也未尝不可。但要是整天在那里泡着,没话找话地穷聊,有事没事地插诨打横,就有点不应该了,酸了,贫了,碎了。一家之言,共同探讨。

    二忌牢骚满腹,悲观失望。
    应当说,中国移民在国内一般都有良好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来到一个新的国家后,过去的一切都要自动清零,从头开始。正像前面介绍过的那样,好工作不是能从天上掉下来的馅儿饼。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在完全成熟之前,难免会犯些错误、吃些苦头,这不要紧,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失败。有的人能够不在失败面前低头,吸取经验教训,
    一有机会就能卷土重来。而上天总的来说对这些人最终能给以机会,给以重用。
    比如快乐老家同志。他当初是东北电业管理局出来的。东电是我们的李总理的起家的地方,总理同志就是从那里一步步升上去的。那个单位有多好?这么说吧,当地人有个笑话:同东电的人握手都能弄你一袖头子油-----油水太大了。老家在那里可谓呼风唤雨,吃喝不愁。然而在夫人的逼迫下,万般不爽的来到加拿大。身价倍跌,不得已只好先去打工养家糊口。可以想象的出,老家心情郁闷到了何种程度。但是老家同志并没有在那里怨天尤人,打爹骂娘。而是放下了身段,平衡了心态,努力进取,终于熬出了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老家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成功的榜样。

    与老家相反,有人却始终没能脚踏实地的从头做起。他们过于留恋过去的成绩,在落差面前没能及时调整心态。在工作中也不是满怀热情,而是抱怨不断。最终落得一个很不开心的结局,这不能不说是很遗憾的事。而另一些人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了,他们不是去查找自己的不足,充实自己,化教训为财富,而是沉溺于忧郁之中不能自拔,甚至绝望轻生,落得更悲惨的结局。
    因此,同志,当你在冰天雪地里艰难的求职得的时候,当你第101次收到拒绝信的时候,当你疲惫的回到家中,累得只能用些残汤剩饭充饥的时候,当你手执解雇信,被冷酷无情的保安"礼送" 出公司大门的时候,不要气馁。要牢记主席的教导: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不是有一首歌吗?
    胜利在向你招手,曙光在前头。
    那些天生有钱,事事都能如愿的人,是不知道人生真正的幸福是什么的,正如只有那些曾抱住几块脆弱的木板,在狂风暴雨的海洋里颠簸过来的人,才能体会到一个晴朗的天空是多么的可贵一样。


    三忌夫妻反目,相互拆台。
    多数移民都是举家而来。家人的相互支持在某个特定时期也是成功的保障。笔者曾跟很多人讲过,如果确实因为经济财政方面的原因而不得不去做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工作的话,夫妻两人要丢卒保车,衡量一下两人的专业,语言能力及适应能力。各方面有把握成功的一方就全职找工,另一半就做点牺牲,多奉献一些,把后勤工作做好,使对方没有后顾之忧。万万不能相互指责,说泄气话。都是为了这个家嘛。如同在战场上一样,有人打主攻,有人打阻击,缺一不可。刘伯承讲过:打仗有个吃肉和啃骨头的关系。啃骨头,仗打得硬;牺牲大,俘虏少。吃肉,仗打得痛快;牺牲少,俘虏缴获多。国民党将领董其武讲过:“共产党打胜仗是因为有人愿意啃骨头。国民党打仗不行,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都想吃肉,没人啃骨头。”
    夫妻应该是最团结战斗的整体,只有同心协力,才能攻克求职这个新移民面前最大的保垒。


    虽然七七八八的说了很多,但是这 些只是一些小tips而已,真正要找到满意的工作,最重要的东西——高超的知识,谦虚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这个美丽的枫叶国度的热爱,是任何攻略所不能涵盖的。

    现在,让我们来个总结,记叙一下Rolia上一位虚构的萝卜同志的生平:
    萝卜同志,,1970年生于中国。1988年考入名牌学校中华科技大学计算机系, 四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1998年移民加拿大。 他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了相关工作,进入了B公司。 在IT泡沫破灭后,B公司也没能逃脱倒闭的命运。其CEO自杀,萝卜同志失业在家。然而,他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抓紧时间充实自己。值得一提的是,萝卜同志的夫人白菜女士给与他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并承担了全部家庭内外工作。多年之后,萝卜同志仍时常回忆起这段经历,对夫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守得云开待日出”,在经济复苏后,萝卜同志重新投入了工作并获得了成功。他先是被C公司聘为程序员,随后,凭着自己出色的业务能力,谦虚的工作态度,友善的同事关系及精明的组织能力而逐步升迁,历任C公司的技术负责人,业务经理,技术总监,市场发展总监,副CEO(代行CEO之职)等职。荣获C公司创建功勋荣誉章一枚,卓越功勋荣誉章3枚,特殊功勋荣誉章4枚。2035 年光荣退休。2058年安详病逝于Muskoka湖边的豪华别墅内,享年88岁。据说,萝卜同志逝世时,一颗流星划过多伦多上空,坠向中国。

    参考文献;
    1,xxxxxxx,
    2,xxxxx,
    3,xxxxx,
    4,xxxx,
    5,xxxxx,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不错不错! 建议上精华. ---- “男干餐馆,女干制衣”,转化为现在的“男干IT,女干会计” ? 不是现在已经成了"男干叉车, 女干包装"了吗?
    • 来, 我摸摸, 神经还正常吗?
      XB贴, 大家看最后一段就行了.
      • 不正常。
        • 他要是跟咱们一样正常,就跟咱们一个数量级的了。楼主有这么大的成就,我首先是替他高兴,鼓掌。
    • 先抢个位子再说。你个人才不加入俺们协会是可惜了。
      • 他何止是人才. 还一表人才呢, 人也帅呆了!
    • 妙! 好贴!佩服!
    • 太强,不顶不行。
    • 不错,特别是求职三忌部分。
    • good. 如果能收集一下水缸精华就更好了.
      • 哈哈哈哈,这是不可能的,LZ是男人,按他的理论,他是不会进水缸的,也收集不到什么。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如果你一定要死个明白,建议你经常去Rolia的水缸逛逛。那里常有人以面试者的身份发表一些议论,也许从中能得到点信息。
        顺便说几句关于水缸的题外话。我向来认为,水缸应该是女士们的天下,是女士们聊些逸闻趣事或家庭琐事的地方。至于大老爷们嘛,偶尔逛逛,调侃两句也未尝不可。但要是整天在那里泡着,没话找话地穷聊,有事没事地插诨打横,就有点不应该了,酸了,贫了,碎了。一家之言,共同探讨。”

        顺便赞一下,LZ这个话说得就很对。
        “三忌夫妻反目,相互拆台。
        多数移民都是举家而来。家人的相互支持在某个特定时期也是成功的保障。笔者曾跟很多人讲过,如果确实因为经济财政方面的原因而不得不去做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工作的话,夫妻两人要丢卒保车,衡量一下两人的专业,语言能力及适应能力。各方面有把握成功的一方就全职找工,另一半就做点牺牲,多奉献一些,把后勤工作做好,使对方没有后顾之忧。万万不能相互指责,说泄气话。都是为了这个家嘛。如同在战场上一样,有人打主攻,有人打阻击,缺一不可。刘伯承讲过:打仗有个吃肉和啃骨头的关系。啃骨头,仗打得硬;牺牲大,俘虏少。吃肉,仗打得痛快;牺牲少,俘虏缴获多。国民党将领董其武讲过:“共产党打胜仗是因为有人愿意啃骨头。国民党打仗不行,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都想吃肉,没人啃骨头。”
        夫妻应该是最团结战斗的整体,只有同心协力,才能攻克求职这个新移民面前最大的保垒。“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di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g!!!!!!!!!!!!!!!!!!!!!!!!!!!!!!!!!!!!!!!!!!!!!!!!!!!!!!!!!!!!!!!!!!!!!!!!!!!
    • goood writing, but you'd better to update the news about 王又辛, @_@
      • Why not keep it as a fairytale~~~
      • 王又辛咋的了?我一度怀疑楼主就是。
        • 强烈关注. 王又辛可是俺偶像. 伯爵此文与各家书长度相似,不得不让人陷入沉思...
          • 我见过伯爵,只要告诉我王又辛长啥样,我就能知道了。
            • 这人一张长方脸,颏下微须,粗手大脚,
              身上衣服东一块西一块的打满了补钉,却洗得干干净净,
              手里拿着一根绿竹杖,莹碧如玉,背上负着个朱红漆的大葫芦,脸上一副馋涎欲滴的模样
              ,神情猴急,似乎若不将鸡屁股给他,就要伸手抢夺了。
              • 这明明是洪七公嘛!
      • 2个问题给桌子:1) 为什么you'd better 后面要跟 to?2) 王又辛又咋了?
    • 不错不错。不过有抄袭之嫌
      • 楼主一定看过这个帖子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闲谈苏德战争 ——苏联元帅全攻略 Author: napolen
        苏联元帅是苏联军人的最高军衔(苏联大元帅是授给最高统帅的,不是给真正的军人的),是每一个军人所梦寐以求的荣誉。对于军人来说,最有机会获得荣誉和晋升的地方自然莫过于战场,而也只有在战场上取得的荣誉和地位才是最光荣的。卫国战争是苏联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统帅和英雄,其中也包括许多新的苏联元帅。苏联历史上的40个苏联元帅中(不含斯大林和3位苏联海军元帅,各兵种主帅元帅(相当于大将)),除3位死于战前的元帅之外,其他37位全都参加过卫国战争。其中在卫国战争中成为元帅的有8人:朱可夫(1943.1.18),华西列夫斯基(1943.2.16),科涅夫(1944.2.10),戈沃罗夫(1944.6.18),罗科索夫斯基(1944.6.29),马利诺夫斯基(1944.9.10),托尔布欣(1944.9.12),梅列茨科夫(1944.10.26)。除了这8位战时元帅之外,另有9人在战后10年之内晋升为元帅,其中除贝利亚和布尔加宁两位政治元帅外,其他7位都是因为战时的卓越功绩而当上元帅的,他们是:索科洛夫斯基(1946),崔可夫(1955),格列奇科(1955),叶廖缅科(1955),比留佐夫(1955),巴格拉米扬(1955)和莫斯卡连科(1955)。特别是这里面有3位是战时已经成为大将的,即索科洛夫斯基、叶廖缅科和巴格拉米扬,可以认为他们在战争结束时已经走到了元帅的门槛前,是准战时元帅。下面,我们就将围绕这8位战时元帅和3位准战时元帅的经历,来探讨一下如何才能在卫国战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位光荣的苏联元帅。

        出身: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军的正式名称是工农红军。所以很自然,大多数苏联元帅都是工农出身(27人),顶多是小职员、小市民家庭,个别也有神甫家庭(华西列夫斯基)、商人家庭(比留佐夫)。这些极少数成分不是那么太革命的元帅也必须表现出与旧阶级已经完全脱离了关系才行。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就长期与做神甫的父亲不相往来,还是后来斯大林专门对他说:还是照顾一下你父亲吧,华西列夫斯基才恢复与双亲的联系。唯一的例外是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他出身于沙俄贵族家庭。不知他后来的悲剧跟这一异乎寻常的家庭背景会不会有丝缕的关系。这种“成分论”的用人标准虽然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合理,但是考虑到绝大多数人民都是工农大众,被排除在外的大贵族、大地主、大资本家只占很少的份额,这样的标准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实还算是公平的。至少比绝大多数都是贵族的德军来得公平(19个陆军元帅中有12个是姓冯的贵族),也更有利于吸收更多的有才华的人参加军队。

        所以,我们想要“梦回唐朝”,投身卫国战争,向苏联元帅星冲击的朋友们要注意了,转世的时候千万不要投错胎,不然你可能注定要做个四处流亡的白俄了。

        年龄:

        8位战时元帅都出生于19世纪末,年龄最大的是托尔布欣(1894.6.16),最小的是马利诺夫斯基(1898.11.23),成为元帅时的年龄在46(马利诺夫斯基)到50岁(托尔布欣)之间。3位准战时元帅也是19世纪90年代出生的。在卫国战争中,苏联的元帅们都是在40多岁的鼎盛时期。而纳粹德国的元帅们的年龄却要大得多,他们绝大多数是19世纪70和80年代出生的,最年轻的冯.布希也生于1895年,拿到苏联几乎要算是最老的了。而最老的元帅冯.龙德施泰德竟然是1875年出生,比马利诺夫斯基足足大了23岁,做他爸都不算早育了。当46岁的马利诺夫斯基在战场上面对69岁的龙德施泰德时,谁的精力更旺盛,谁更能接受新的思想和事物,谁更有积极性和创造力,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戈培尔在日记中曾经满怀羡慕的写到:“这些(苏联)元帅和将军们平均年龄特别轻,几乎没有一个超过50岁。他们具有丰富的政治革命活动经验,是可以信赖的布尔什维克。他们的特点是精力充沛,年富力强。人们可从他们的脸上看出,他们是从群众中百里挑一选出来的……我们完全坚信,苏联的军事领导层是优秀的人员组成的,比起我们自己的军事领导层强多了。”

        苏联元帅们的这种年龄特征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下面将讨论的他们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他们不能太年轻,一定要赶上1918-1920年的国内战争,最好要赶上1914-1918年的一次大战。假定18岁参军,他们出生时间就不应迟于1900年。另一方面,他们年纪也不能太大,资历不宜太老,否则如果地位太高的话,树大招风,难以躲过1937-1938年的军队大清洗(清洗一方面使得苏军损失了大量有经验的将领,另一方面又削弱了保守势力,给新一代人打开了上升的大门,可谓功过杂糅)。

        好,那就让我们的新元帅星于1896年出生吧!

        资历:

        要知道想成为一名战时元帅需要什么样的资历,我们必须从他在战前的地位向前倒推。毫无疑问,他的地位不能太低,否则根本没有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也许他在40年后可以最终成为元帅(譬如亚佐夫),但那已经不再是战时元帅了,而且主要也是看他战后的表现,而不是战时的功绩。我们的11位榜样中,战争前夕(1941)的地位千差万别,高的像朱可夫,已经是大将总参谋长了;低的如巴格拉米扬,只是个上校,军区(方面军)作战部长;大多数是少将中将,属于刚刚迈过高级指挥员门槛的。

        往前倒推几年就是苏军的大清洗,清洗既是一种危险,也是一种机遇。搞得不好会丧命,搞得好,就可以在前面腾出来的一大堆空位中给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苏军的清洗主要集中于上层,5个元帅死了3个,占60%;15个集团军级(上将、大将)死了13个,占87%;85个军级(中将)死了57个,占67%;196个师级(少将)死了110个,占56%;406名旅长(准将)死了220个,占54%,大致比例是越往下越低(关于清洗人数也有别的数据,但基本趋势都是一致的)。所以我们未来的苏联元帅们最好级别还是不要太高,军级到头了,师级或旅级会比较好一些。罗科索夫斯基是军级,结果就做了一阵子班房,等到放出来之后,当初他的下属师级的朱可夫此时已经干上了总参谋长,远远在他之上了。当然,做班房并不要紧,只要不杀头,照样当元帅!不过要是再高些,做到集团军级,想要不杀头,就不容易了。

        在大清洗为我们未来的元帅星们腾出了上升的道路之后,是否要马上沿着这条路走上去还是一个颇费斟酌的决定呢。大清洗之后有两次大的机遇曾经摆在我们这些旅级、师级们面前:哈拉哈河之战和苏芬战争。这是在大清洗和卫国战争爆发之间的两次最大的军事行动,当斯大林考虑用哪些师级和旅级去填补那些元帅与集团军级们留下的空位时,他自然会首选在这两次战役中表现突出的那些人(此外,在西班牙内战中的表现也会占一定分量)。于是乎,我们的前列宁格勒军区司令员梅列茨科夫当上了总参谋长、副国防人民委员;前骑兵第4师师长(大清洗开始后,哈拉哈河战前晋升为军长、军区副司令员)朱可夫当上了苏联最大的军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此后又接替梅列茨科夫当了总参谋长;当初与朱可夫一起当团长的巴甫洛夫,从西班牙回来之后就很快干上了汽车坦克装甲兵总监、后来又当上了苏联第二大军区——西部特别军区司令员;更出格的还有前师长基尔波诺斯,从芬兰战场回来之后就坐直升飞机当到了上将,并接替朱可夫担任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然而,这样的晋升并不是没有代价的。这些前师长、军长们此前从来没有指挥战略军团的经验。苏联有一本小说叫做《军人不是天生的》,同样,苏联元帅也不是天生的。他们需要学习、需要磨炼。然而,希特勒却没有给这些在几年之间就扶摇直上、身居高位的新星们以学习和磨炼的时间和机会。一年之后,几百万曾经横行欧洲的德国军队和几千辆“履带上沾着欧洲所有首都的尘土”的坦克就将向他们猛扑过来。除了像朱可夫这样的超天才级人物之外(其实朱可夫之所以未尝一败,跟他当时担任总参谋长和最高统帅部代表,并不对任何一个具体的方面军负责也有关),其他前线各方面军司令员的表现都不算太好。西方面军(原西部特别军区)最惨,战争第一天空军就损失殆尽,主力在几天之内就被合围,一周之后明斯克失守,西方面军原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西南方面军(原基辅特别军区)和西北方面军(原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情况稍微好一点,但也是节节败退。西南方面军后来先后在乌曼战役和基辅战役中遭到重创。西北方面军则一路败退到列宁格勒。应该说,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要求边境各方面军不打败仗是不可能的。不管换了谁来,哪怕是换了朱可夫,甚至让古德里安来当司令员,都非败不可,只不过是败的程度不同。然而,包括斯大林在内的苏联领导人在战争初期很不能适应这种迅速溃败的局面,因此对前线的败将们采取了非常严厉的态度。最极端的例子是西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大将,他和方面军参谋长以及其他几个将军一起,竟被判处死刑。就算是那些没有被判刑的将领,也有许多从此失去了斯大林的信任,再也没有大的成就。战争初期的第一线三个方面军司令员中,巴甫洛夫被处决,基尔波诺斯在基辅战役中阵亡,西北方面军的库兹涅佐夫也从此默默无闻,再也没能东山再起。倒是那些担任集团军司令员和军长的中将少将们,如果在战术上能有突出的表现,常常能够因此而被提拔到方面军的领导岗位,从此走上元帅之路。罗科索夫斯基、科涅夫、叶廖缅科都是这方面的范例。这些人虽然后来也有可能会犯错误、打败仗,但斯大林的心态已经成熟了很多,不会再以一次胜败而定终身了。科涅夫和叶廖缅科有维亚兹马——布良斯克战役之败,巴格拉米扬有哈尔科夫战役之败,马利诺夫斯基在1942年初担任南方面军司令员时的表现也不佳,然而斯大林并没有像对待巴甫洛夫那样把他们一棒子打死,而是让他们戴罪立功,以后如有突出表现,仍然会给以慷慨的升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合格的苏联元帅,这一点反而比那些战前乘直升飞机上来,却又一下子被撞得头破血流的同事们来得幸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做苏联元帅,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能力啊!

        所以,朋友,你相信你是朱可夫吗?如果你确信这一点,那么就大胆的上吧!如果心里还有些打鼓的话,可能还是先韬光养晦一点比较好,不要太着急升官了,先培养好自己的军事能力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1940年巴格拉米扬还在总参军事学院做个小小的上校教员呢,后来还不是一样当上元帅了吗?

        再往前推,我们所需要的资历就比较简单了。1937年要做到旅长或师长的话,国内战争结束的时候就要做到营团长左右的职务(朱可夫1922年做副团长,巴格拉米扬1923年做团长,罗科索夫斯基1920年做团长,华西列夫斯基1922年做团长),因为这之间苏联没有战争,反而裁了不少军(国内战争结束的时候红军人数在几年之内由550万锐减到56万),所以通常也就是升个一两级而已。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参加红军的时候就应当要有一定军事素养,以便迅速当上指挥员,因此,最好是能够参加一下一次大战。当然,参加大战只不过是为了给我们未来的元帅搞点经验值而已,所以无需担任什么职务(担任职务过高反而麻烦),只要做个士官就够了。

        兵种:参加红军之后,有许多兵种专业可以供你选择。譬如说,你可以参加军乐团,二十年后有可能被评为功勋音乐家,当上拿破仑罗夫红旗歌舞团少将团长,今天笔者搜集的CD里说不定就有你做的歌;或者当个政工人员,整天领着大家唱歌喊口号,并且随时准备逮捕阴谋投降白军的旧军官们,你将来有可能成为一个一级集团军级政委或是国家安全一级政委(大将),不过也同样可能被当作人民的敌人给清洗掉,或者在卫国战争中由于军事素养不够,打了败仗而被降职降衔(譬如著名的,大家都可以说他的坏话而不必担心被打击报复的梅赫利斯同志)……但是,这些道路都不会把你最终领向苏联元帅的钻石星章,除非像科涅夫那样半道改行,由政委改去做军事指挥员。

        苏联元帅是注定要授予合成军队指挥员的,在单一兵种里混得再强,顶多也只能做个兵种主帅/元帅(相当于大将)。所以当苏联元帅的天然候选兵种自然莫过于步兵。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怎么会是这么个老土、没特色的兵种呢?然而,步兵虽然老土,但他却是战争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正是步兵的没有特色,使得步兵指挥员将来只能向合成军队指挥员发展,而不能像空军、炮兵、坦克兵那样走专业化道路。当然,从步兵指挥员发展到合成军队指挥员是需要巨大的努力和不断学习的。

        除了步兵之外,当元帅的另一大热门兵种就是骑兵。在苏联将帅的回忆录里,有两张照片是挺常见的,一张是1924年9月列宁格勒高等骑兵学校进修班的合影,另一张是战争结束时前线各方面军司令员的合影。如果我们对比这两张照片的话,我们会极其惊讶的发现,在这两张照片屈指可数的几个人里,竟然有4个是重复的,他们是: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叶廖缅科和巴格拉米扬,两位战时元帅和两位准战时元帅!要知道,这不是什么专门为即将晋升元帅而设的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将官班,而只是一个给骑兵团长们进修的初级班!除了他们之外,马利诺夫斯基也是骑兵出身。这并不是巧合,在二战苏军高级将领中,有相当数量都具有骑兵背景。这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骑兵是以机动作战见长的兵种,骑兵出身的指挥员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以坦克这一钢铁战马为主角的机械化作战的思想,因而比较适应现代化的战争需求。苏军最早的机械化部队就是在骑兵部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二、在国内战争中,骑兵的作用极其突出,战功显赫,大批精英分子都梦想加入骑兵(记得保尔.柯察金从步兵部队跳槽去英雄的骑兵第一集团军吗?),因此骑兵指挥员的素质要比较高一些。第三,骑兵部队在大清洗中受到的影响较小,苏联第一批5个元帅中仅有的熬过大清洗的两个元帅: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是当年骑兵第一集团军的司令员和政委,1940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一度担任国防人民委员、最高统帅的铁木辛哥则是骑兵第一集团军的主力师师长。试问,如果前骑兵第一集团军第14师副团长叶廖缅科,或是原属于骑兵第一集团军的骑兵第4师师长朱可夫在大清洗被人诬陷了,这些元帅们就不会出来为他们说上几句吗?由于骑兵的人数较少,所以骑兵当上苏联元帅的几率甚至要高于步兵,如果能够有幸在骑兵第一集团军服役,那就更爽啦!

        除了骑兵、步兵之外,参谋和炮兵也是可以参加候选的,不过机会就要少些了。

        所以,建议你去做个骑兵吧,最好能够赶上参加1924年的列宁格勒骑兵进修班(当然,这也不一定就能保证你当元帅。笔者的一个母校里出了44.4%的政治局常委,另一个母校里出了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的两三打国家元首,但是也没人能保证笔者当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啊)。另外,当骑兵还有一个特别的好处,那就是如果你真的强悍到了当上副最高统帅,而最高统帅又老得骑不动马了的话,也许会让你获得担任胜利大阅兵首长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的!(不过也要小心最高统帅看你看得太不爽,回头给你扣个波拿巴主义者的帽子)

        不要在哪里作战:

        今天是1941年6月22日,莫洛托夫同志刚刚做了广播讲话,法西斯德国对我们的祖国发动了背信弃义的突然袭击。你,拿破仑罗夫,是一位苏军少将,这几天正巧被调回莫斯科准备接受新的工作。听到这个消息,自然是义愤填膺,打算立刻去红军总干部部要求分配一个工作,去打击德国侵略者,那么你应该申请去哪一个方面军,何时参战呢?

        在讨论何时去哪里之前,我们需要先探讨一下千万不要在何时去哪里。正像前面资历篇里讨论过的那样,有的时候是不可能不打败仗的,你再怎么天才,在那样的条件下也无力回天,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往一些无论如何爬不出来的陷阱里跳。这里面包括:

        一号陷阱:战争第一周的西方面军,到那里去你几乎只会有3种结局:被俘、战死、突围回来被枪毙;

        二号陷阱:基辅战役中(1941年9月11日到9月26日)的西南方面军,当然,这个情况稍微好一点,毕竟还有一些部队能突围出来,但是你千万不要跟着方面军司令部和第五集团军司令部走,那真是死路一条。西南方面军司令员、政委、参谋长都牺牲了,被德国人称为“无与伦比的防御大师”的第五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少将也重伤被俘了,你觉得你的运气能比他们更好些么?

        三号陷阱:莫斯科会战第一阶段(1941年9月30日到10月10日)的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第一线各集团军。如果你在布良斯克方面军,也许还有冲出去或是挨了枪子之后被飞机接出去(叶廖缅科)的希望,但如果是在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那就真没戏了。像卢金中将这样的专门擅长在合围中作战,或是空着双手去迎击德国坦克集群(当然,会在路上拦下一些溃军来归他指挥)的军事奇才都没能跑出来啊!(估计如果卢金中将能突围成功的话,成为战时元帅的几率是80%,成为准战时元帅的几率是99%)

        四号陷阱:1942年哈尔科夫进攻战役中的西南方面军突击集团。这次本来开端良好的战役,由于对坦克部队使用不当,在德军的侧翼突击下最后变成了一场大灾难。突击集团总指挥、西南方面军副司令员科斯坚科中将和2个集团军司令又一个集团军级集群的司令员没有回来。值得指出的是,科斯坚科中将是当初从基辅德国人的合围圈里硬冲出来的,没想到又在这里遇难,真是可叹啊。

        当然,如果你的rp(运气)足够好,也是可以去尝试一下这些陷阱的。譬如巴格拉米扬,基辅战役时他是西南方面军副参谋长,跟随方面军总部一同突围。(顺便说一句,他本来是在合围圈之外的,听到方面军部队被合围的消息之后,乘飞机强行在已布雷的机场着陆,回到合围圈内的方面军司令部,为得是和方面军一同突围。真是英雄啊!)照说他本来是没什么可能突围出来的,但他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在突围途中,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命令巴格拉米扬带领一个连向交通要地先恰突击,为司令部打开突破口。巴格拉米扬执行了命令,成功的突破了德军的包围圈,可是方面军司令部却没有跟上来。巴格拉米扬只得带领部队离开。一个星期之后,他才从其他突围者那里得知,方面军司令部根本就没有跟着他突围。基尔波诺斯只是想让他吸引德军的注意,而方面军司令部却向另一个方向突围了。为了让巴格拉米扬扮演的更真实些,他竟然没有把这个意图告诉巴格拉米扬。然而,没想到巴格拉米扬突围的方向正好是德军的弱点,而方面军司令部却钻进了德军的口袋,真是造化弄人。(可在西方的历史学家们的笔下这成了另一副景象:方面军副参谋长巴格拉米扬带领3000人突围,只有120人突出去,方面军司令部带领800人突围,全军覆没。这简直是笑话。难道基尔波诺斯是疯子吗?让副参谋长带3000人,只给司令部留下800人?那些历史学家们编瞎话的时候连脑子都不动一下。巴格拉米扬分队是只有120人突出去,但那是因为他就带了一个连。)

        另一个运气超人的元帅就是罗科索夫斯基。他本来是西方面军第16集团军司令,莫斯科会战开始前夕,他突然接到方面军司令部的命令:将部队转隶给友邻,带集团军司令部到维亚兹马去接收新的部队。他在维亚兹马惊奇的发现,理论上应该出现在那里的几个师竟然全都不知道去了哪个异次元空间。原来,他前脚刚走,德国人后脚就开始了突击,他原来的部队和他应该在维亚兹马接收的部队统统被合围了。他和他的司令部人员成了前沿部队唯一的幸存者。如果当初被调出来的是卢金中将而不是罗科索夫斯基,恐怕后来胜利大阅兵的总指挥就得换人了。

        看了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想象要从这几个陷阱里逃出来需要怎样的好运啊!大概六合彩得头奖也不过如此吧。理性的人们,还是不要太高估你的运气了吧,这样的陷阱还是离得远一点比较好。

        何时参战:

        从前面的叙述来看,几个大家一定要避开的大陷阱基本都集中在战争前期,即1941年和1942年上半年。事实上,苏军主要的损失也就集中在这段时间。随着苏军从初期的震撼中恢复过来,国防动员的效果逐步显现,苏军将帅的指挥才能也日益成熟,整集团军建制遭合围歼灭的情况在1942年中以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了(这种情况倒是开始一次次降临到德国人头上)。

        那么是不是可以暂时先不参战,找个地方避避风头(譬如去中国做个军事顾问),等1942年中之后再回来呢?如果你的目标仅仅是当个元帅的话,这一策略也许可以用用。但是对于我们胸怀成为战时和准战时元帅的伟大理想的同志们来说,这个想法是要不得的。

        为什么要不得呢?因为这是一个投机取巧、挑肥拣瘦的想法,是配不上伟大的苏联元帅的称号的!当然,这个原因只是《真理报》上的说法。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如果1942年才参战的话,你会发现,最重要的岗位——各个方面军的司令员,已经被在第一阶段中表现突出的将军们占完了。那些新组建的方面军也会将司令员的位置保留给在第一阶段经受了最严峻的考验的将军们。不论你表现出了再怎么突出的才华,也至多只能当个集团军司令,而这是不足以让你当上元帅的。拿我们著名的、常常被普通人跟朱可夫元帅弄混的崔可夫元帅做个例子吧。他在战争初期在中国做军事顾问(据说参与制定长沙战役计划),1942年3月回国,担任64集团军中将副司令员(堂堂中将,才当上集团军副司令,吃亏了吧。要知道当时好多集团军司令都是少将的。没办法啊,谁让你刚回国,没有对德军的战斗经验的?)。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进入关键阶段,德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崔可夫临危受命,担任坚守斯大林格勒城区的62集团军司令员。他在这次号称苏联战时元帅的摇篮(笔者给的称号)的大会战中表现极其突出,以劣势兵力死守住了斯大林格勒的部分城区,把德国第六集团军的几十万精兵强将吸引在斯大林格勒城下,为后来的大反攻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如果要在参与斯大林格勒会战的众多集团军中找一个最耀眼的话,62集团军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然而,担任大反攻中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突击集团的第57集团军的司令员托尔布欣,在会战结束后的第二个月当上了南方面军司令员,一年半之后当上战时元帅;阻击来援的德国顿河集团军群的近卫第二集团军司令员马利诺夫斯基则在一年之后也当上了方面军司令员,并与托尔布欣一道成为战时元帅。而我们最耀眼的第62集团军司令员崔可夫同志,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都只能指挥这个集团军(后改名为近卫第八集团军),战争结束时只升了一级,当到上将。虽然他在1955年还是最终当上了苏联元帅,但已经算不上战时或准战时元帅了。为什么会这样?一个重要原因,甚至可能是主要原因就是,崔可夫回来得太晚了。

        所以,尽管陷阱多多,尽管危机重重,想要成为战时元帅的同志们,还是要毅然决然的在战争一开始的时候就投身于伟大的卫国战争中!(当然,可以尽量找个安全一点的地方)

        在哪里参战:

        好,我们现在已经决定去总干部部递交立刻参战的请战书了。但是有这么多岗位可供选择,我们该去哪里呢?前面讨论了哪里是陷阱,千万不要去,但是还有没有哪个地方是特产苏联元帅的,千万要去的呢?我们可以给出一些建议。

        挑选地方的基本原则有两条:首先,如果做前线指挥官的话,所前往的地段必须很重要,是整个战场的焦点。这样的地方有两个好处,一是有充足的机会让你显示自己的才华(但同时,如果你没有才华的话,也有充足的机会让你身败名裂,譬如巴甫洛夫、库利克、麦赫利斯),二是这种地区将深受最高统帅的关注,你的一举一动,你的每一次成功都将立刻进入斯大林同志的视野,假如你能以超人的能力打动斯大林的话,各种各样的星星会像雨点一样落在你肩上的。反之,假如你不幸被派到了那些被人们遗忘的角落,例如北极战线、卡累利阿战线、外高加索战线,甚至是远东的话,对不起,战时元帅基本上就跟你告别了。像秋列涅夫大将(没听说过吧,这就是到小角落里的结果),人家可是1940年和朱可夫、梅列茨科夫一起晋升的大将,何等的资历啊!结果呢?从1942年开始在外高加索方面军坐冷板凳,吓唬土耳其人。几年下来,别人都当了元帅了,而他却连一级都没升。第二,不当前线指挥官也可以,但是需要保持与最高统帅的沟通,保证在他面前有一定的曝光率,譬如在总参谋部工作,或者做最高统帅部代表。不过这只能作为你的起点,要成为元帅,必须有指挥战略军团的亲身经验才行。

        具体来说,有哪些风水宝地可供大家选择呢?大概有这么几个:

        宝地第一号:西方面军

        这是最倒霉的一个方面军(被合围的次数最多),也是最出苏联元帅的一个方面军(4个战时元帅,2个准战时元帅!)。为什么?很简单,西方面军直接掩护莫斯科方向,是德国人的主攻目标,也是整个战场中的焦点。挡住了德国人,你就是万众瞩目的英雄,挡不住德国人,对不起了,运气好的去坐一阵子冷板凳,运气不好的就上断头台了。在我们的11个目标元帅中,朱可夫、科涅夫、索科洛夫斯基做过西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做过副司令员(据叶廖缅科回忆录,本来是让他做司令员的,后来决定让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元帅亲自坐镇西方面军,于是改任他为副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做过第16集团军司令员,戈沃罗夫做过方面军炮兵主任和第五集团军司令员,比重不可谓不大。但是,如前所述,在西方面军干活,风险与机遇并存,前面提到的四个大陷阱里有两个就是西方面军的,要想好了,有足够的信心才能去啊。

        宝地第二号: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让我们看看1942年底该方面军领导人的名单吧:司令员叶廖缅科(准战时元帅),军事委员赫鲁晓夫(哇塞!),近卫第二集团军司令员马利诺夫斯基(战时元帅),57集团军司令员托尔布欣(战时元帅),62集团军司令员崔可夫(1955年元帅),参谋长克雷洛夫(1962年元帅),此前不久(1942年8月)隶属方面军的坦克第一集团军司令员莫斯卡连科(1955年元帅)。很明显,这也是个元帅扎堆的地方。不过这里之所以元帅辈出,主要是托了斯大林格勒会战这个元帅大摇篮的福,其实就是方面军自身也是这次会战的产物嘛。不过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方面军1942年7月才组建,拿破仑罗夫同志没有办法一开始就申请来这个方面军工作。只能先在别的方面军干着,到了1942年再争取调过来了。

        宝地第三号:总参谋部

        总参谋部出的元帅不算多,只有华西列夫斯基一位,但是就出元帅的潜力来看,总参谋部并不亚于上面两个宝地。从总参谋部出来做元帅,有4个有利因素和一个不利因素。有利因素有:总参谋部视野广、牛人多,有利于新手成长;在总参谋部工作离斯大林近,你的各种美德和才华都会最方便的展现在他面前;从总参谋部的老前辈沙玻什尼科夫元帅开始,总参谋部就有重视提拔新人、培养新人的传统,在老元帅的栽培下,华西列夫斯基仅用了短短一年半时间就从少将升到了元帅!;总参谋部并不直接对前线部队负责,因此将军们可以避开战争初期的各个陷阱。不利因素是,苏联元帅是授予指挥战略军团的合成军队指挥员的,不当方面军司令员或是协调方面军作战的最高统帅部代表是不可能当上苏联元帅的。因此,要想当苏联元帅,总参谋部只能做一个起点,到一定程度之后必须到下面来亲自指挥部队,这样上上下下才能保证升官快。(跟现在的经验很类似啊)华西列夫斯基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走了一条典型的参谋晋升道路: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长——总参谋长——大本营代表(职责为协助方面军首长进行作战指挥,或协调若干个方面军的作战)——方面军司令。索科洛夫斯基的道路也有一点类似的地方,不过他是战前担任副总参谋长的,战争一爆发就去西方面军当参谋长了。

        另一个走参谋晋升道路的大牛是瓦图金大将。他在战前也当了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长,后来下部队做大本营代表和方面军司令员。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他指挥的西南方面军担负了主要突击任务,成功的将30多万德军合围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紧接着他又成功的指挥了“小土星”战役,打击企图援救被围德军的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的侧后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他又成功的指挥过沃罗涅日方面军在库尔斯克的防御作战,和后续的一系列进攻战役,1943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以他的能力和资历,当战时元帅是颇有可能的,当准战时元帅更是十拿九稳。然而,他却在1944年2月29日在乘车去部队的途中,遇到乌克兰分离主义分子的袭击,受重伤,4月15日在基辅不幸逝世(笔者就此一直感到很奇怪,为什么一般的枪伤在基辅治了一个多月没治好,反而治死了呢?真是太遗憾了!)。一颗元帅星就这样还没完全升起就陨落了!瓦图金的教训告诉我们,没事干千万不要坐车在战场上闲逛啊!

        总参谋部的另外两个大名人是安东诺夫大将和什捷缅科大将。这两位大牛的升迁道路和华西列夫斯基的前半截几乎完全一样,甚至颇有点像小朋友玩火车过家家,一个接着一个,就是说华西列夫斯基当总参谋长的时候,安东诺夫当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长,什捷缅科当作战部副部长;然后华西列夫斯基下部队做大本营代表了,安东诺夫就接任代理总参谋长,而什捷缅科接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长。但是,这两位大牛都吃了没做过方面军司令的亏,特别是安东诺夫。在卫国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名为总参谋长的华西列夫斯基都在前线担任大本营代表的工作,而总参谋部实际上是安东诺夫领导的。由于他能力太强,成为总参谋部一日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以至于根本就捞不到去部队“挂职锻炼”的机会——斯大林决不肯放他走。这使得他尽管担任职务极高、发挥作用极大,最终却没能得到苏联元帅的军衔。也许是为了弥补这一点吧,安东诺夫被授予了苏联最高军功勋章——胜利勋章!要知道,胜利勋章只发给过17个人,苏联只有斯大林、8位战时元帅和战前元帅铁木辛哥得过这一勋章(20多年后,苏共总书记、勋章收藏家、前18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勃列日涅夫为自己发了一枚胜利勋章,不过该勋章后来被苏联政府追回),连其他的战前元帅和准战时元帅都没得过,安东诺夫是唯一一位获得该勋章的大将。由此看来,在斯大林的心目中,安东诺夫的地位与战时元帅们平起平坐,还要高于准战时元帅。

        除了上述这些风水宝地之外,别的地方也是可以出元帅星的。大体上主要方向上(西方向、西南方向)、重点方面军(一个简单的规律是,方面军编号越小越重要,比如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就比乌克兰第二方面军重要,若是到了乌克兰第三、第四方面军,就很少有做元帅的机会了,除非已经地位很高,再被调过去做司令员)比较容易出元帅,同志们就向这些地方努力吧!

        一定要抓住的宝贵机遇:

        成功的道路是由许多机遇组成的,抓住了,就可以再往上一步,失去了,成功可能就永远与你失之交臂。通向苏联元帅的道路也是这样,在卫国战争中,有几次可以被成为“苏联元帅的摇篮”的决定性战役,它们或是帮助未来的元帅星们初露锋芒,走上元帅之路,或是直接把元帅的肩章送到他们的肩膀上。这几次机遇,是我们所有希望成为苏联元帅的同志们一定不能放弃的。

        在卫国战争中,有三次可以被称为具有转折意义的大会战,它们是:莫斯科会战——法西斯德国的第一次失败;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国从此再也没有取得过战略性胜利;库尔斯克会战——德国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从此之后德军就只有一路败退的份了。这三次至关重要的会战,正是诞生苏联元帅的三大摇篮。

        莫斯科会战

        莫斯科会战确定了朱可夫一人之下,千万人之上的地位。在两个多月之前,他被撤去总参谋长职务的时候,人们几乎要认为,大清洗之后腾飞起来的两颗新星:巴甫洛夫与朱可夫要一起陨落了。虽说斯大林仍然给了他一个方面军指挥,似乎还没有像对巴甫洛夫那样绝情,但是他所指挥的预备队方面军在当时却算不上是重点方面军。如果没有极其突出的表现,虽然不至于上军事法庭,但就此被打入冷宫的可能性还是确实存在的。一个月之后,预备队方面军在他的指挥下打赢了卫国战争中的第一次胜仗——叶利尼亚战役。朱可夫被斯大林召回,派去列宁格勒救火。此时在斯大林的眼中,朱可夫的形象显然已经恢复过来了。而当斯大林再将朱可夫从列宁格勒召回莫斯科的时候,很明显,他已经被看作是唯一一个能够挽狂澜于即倒的人。在这一战中,全国的精兵强将都云集朱可夫麾下,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朱可夫身上。当他不负众望,把德国人打得在满雪地里找牙的时候,人们已经可以预料到,如果设副最高统帅,一定是朱可夫,如果要晋升元帅,第一个一定是朱可夫。在德军第二次总攻前夕,11月13日,斯大林要求朱可夫抢先对德军进行反突击,朱可夫表示不同意这个意见。不久,在朱可夫和方面军军事委员(即政委)布尔加宁之间有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谈话:“不一会儿,布尔加宁来找朱可夫,一进门就说:‘唔,刚才我受到严厉斥责。’‘什么斥责?"’‘斯大林说:‘你和朱可夫都骄傲了。但我们会有办法管束你们!’他要求我立刻来找你,迅速组织反突击。’”从这段话似乎可以看出,当时朱可夫的威望之高、权力之重,甚至已经引起了斯大林的些许不快。这一不快在战时还不会有多大影响,但到了战后,可就难说了。

        华西列夫斯基的地位也是在莫斯科会战中得以确立的。会战之前,他还只是总参谋长沙玻什尼科夫元帅的助手。会战开始后,重病在身的老元帅带领总参谋部的大部分人员撤离了莫斯科,而华西列夫斯基则代理一个作战参谋组留在莫斯科斯大林身边,使得他实际上成为了战时总参谋部的领导人。斯大林对他极其器重,为了保护他的身体甚至专门规定了他的睡觉时间——每天4点到10点,并亲自监督他睡觉。在莫斯科会战前,华西列夫斯基还是一个少将,而莫斯科会战后,他就被授予了上将军衔(之间不过半年多),正式任命为总参谋长。此时华西列夫斯基的地位已经相当于战争末期的安东诺夫,离战时元帅的距离只剩下到战场上再镀镀金了。斯大林格勒会战将为他提供这个机会。

        另外两个发迹于莫斯科会战的元帅是罗科索夫斯基和戈沃罗夫。罗科索夫斯基是西方面军第16集团军司令员,戈沃罗夫是第5集团军司令员,这两个集团军并肩守卫着德军攻击最猛烈的莫扎伊斯克和沃洛克拉姆斯克方向,死死的守住了莫斯科的大门,而后又参加了反攻,取得了巨大的战果。莫斯科会战之后,两位将军都当上了方面军司令员,戈沃罗夫去了列宁格勒方面军,并在那里一直战斗到战争结束,罗科索夫斯基去了布良斯克方面军,后来又转去顿河方面军,参加了斯大林格勒会战。他们两位最终在1944年的同一个月份获得苏联元帅军衔。如果说方面军司令员是通向苏联元帅的必由之路的话,正是莫斯科会战把他们两人送上了元帅之路。

        除此之外,索科洛夫斯基作为朱可夫的参谋长,在莫斯科会战中发挥了左膀右臂的作用,无疑也为自己大大的加了分。从这之后,他多次担任朱可夫的参谋长或副手,朱可夫所取得的一系列耀眼的荣誉中,或多或少都有索科洛夫斯基的贡献。这也使得他成为准战时元帅中第一个当上苏联元帅的。

        科涅夫和叶廖缅科也参与了莫斯科会战,但是他们的经历却比较坎坷。会战之初,他们分别担任西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司令员,承受了德军最沉重的打击,损兵折将。科涅夫当时几乎被送上军事法庭,幸亏被朱可夫保了下来,留用为西方面军负责加里宁方向的副司令员,后来又当上加里宁方面军司令员。好歹在会战的后半段表现还算不错,保住了方面军司令员的位置,但光辉却暗淡了许多。直到后来的库尔斯克会战,他才又回到舞台中央。科涅夫元帅的回忆录《方面军司令员笔记》是从库尔斯克会战写起的,这并不是一种偶然。叶廖缅科则更加倒霉,方面军被合围,自己在突围战斗中负了重伤,是用波2飞机接出来的,结果飞机又中途失事,一头栽倒在一个村庄旁边,最后我们的司令员是头朝下被村民发现的,已经冻得半死了。不过也许是太可怜了吧,斯大林没有再追究叶廖缅科打败仗的责任,自己还亲自去医院看望了他。但是打败仗就是打败仗,不能不惩罚(何况还有基辅会战没有挡住古德里安集群,导致西南方面军被合围的旧帐还没跟他算呢)。当叶廖缅科出院之后,发现已经没有属于他的方面军了,只能去当突击第4集团军的司令员,并在那里再一次负重伤(命苦不能怨政府啊!)。直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最危急的时刻,斯大林才又想起这位被当年列宁格勒骑兵进修班的同学巴格拉米扬评价为“最倔强”、“一生都具有这种顽强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的叶廖缅科,给了他一次重返英雄舞台的机会。

        斯大林格勒会战

        如果说莫斯科会战让许多战时元帅们登上明星舞台,走上元帅之路的话,那么斯大林格勒会战则帮助他们拿到了元帅之路的最终桂冠,并且帮助另外一些人走上元帅之路。

        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这两位公认的苏联职业军人的第一、第二号人物,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刚结束的时候获得了苏联元帅军衔,以表彰他们在策划和协调斯大林格勒会战中的伟大功绩(虽然当时朱可夫正在协调突破列宁格勒合围圈的战斗)。这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第一次授予苏联元帅军衔,甚至比给斯大林自己授予元帅军衔还要早(1943.3.6)!本来斯大林是打算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同时晋升的,但是考虑到华西列夫斯基还只是上将,不宜破格提升,而且当朱可夫是大将总参谋长的时候,华西列夫斯基才不过是个少将,让他们同时晋升元帅可能会引起朱可夫的不快。因此斯大林于1943年1月18日先晋升华西列夫斯基为大将,29天之后,2月16日,再晋升他为元帅,这样的晋升速度实在是旷古罕见啊(让人想起了杨威利)!

        我们的老相识,罗科索夫斯基和叶廖缅科也参加了斯大林格勒会战,分别担任负责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司令员。叶廖缅科在这里打了一次漂亮的翻身仗。他第二次从医院出来之后,毅然主动请缨,到当时最危急、被许多人认为是毫无希望的斯大林格勒战线来。经过一年多战争的锻炼和多次失败的洗礼,叶廖缅科以及不再是那个盲目自信的叶廖缅科了。他很好的把握了城市攻防战的特点,以劣势兵力顶住并吸引了德军最精锐的部队——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同时他也正确处理了防御与反攻的关系,顶住前线指挥员的压力,适时而节约的使用预备队,坚决保证战略预备队的隐蔽集结和专门用于反攻。叶廖缅科在斯大林格勒的表现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这也帮助他摘掉了吹牛皮的败将的帽子(他在基辅战役前曾信誓旦旦的保证会“粉碎古德里安这个流氓”,保卫好西南方面军侧翼,结果他非但没有保护好西南方面军,反而在此后的莫斯科会战中让“古德里安这个流氓”把他自己的方面军给“粉碎”了),奠定了成为准战时元帅的基础。然而,他在基辅战役和莫斯科会战中给人们留下的负面印象是一时难以完全抹去的,所以在会战的最后阶段,斯大林命令将参加围困德国第六集团军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部队转隶给顿河方面军,由罗科索夫斯基统一指挥歼灭被围德军的战斗。从战术上来看,由一个人来全权负责歼灭被围德军是有道理的,但是由哪一个人来负责就要看最高统帅的感觉了(科尔松——舍甫琴科夫斯基战役中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那次斯大林最后把歼灭敌军的荣誉交给了科涅夫而不是瓦图金)。虽说斯大林格勒防御阶段的硬仗都是叶廖缅科打的,一旦失败可能遇到的风险都是叶廖缅科背的,但是斯大林就是看罗科索夫斯基比看叶廖缅科顺眼,有啥办法呢?这个种子说到底也是叶廖缅科当初自己种下的呀。据赫鲁晓夫回忆,叶廖缅科当时难过得都哭了(50岁的人啊,指挥几十万大军的方面军司令啊),但是也一样没用。叶廖缅科之所以只能做准战时元帅而没能做上战时元帅,恐怕跟斯大林的心结也是有关系的。罗科索夫斯基在拿到了全歼保罗斯集团的桂冠之后,他的战时元帅的位置也基本上是板上钉钉了。

        还有两位战时元帅也是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崛起的,就是托尔布欣元帅和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托尔布欣元帅当时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57集团军,属于大反攻时的突击集团。他们在反攻的第一天就突破了德军的防御,保障快速集群进入突破口,3天之后与西南方面军(瓦图金指挥)的快速集群会师,完成了对斯大林格勒德军重兵集团的合围。这一教科书式的经典攻势取得成功,托尔布欣功不可没。马利诺夫斯基时任近卫第2集团军司令员。该集团军是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地区的战略预备队,本来是准备用于歼灭保罗斯集团的,但曼施坦因指挥的德军顿河集团军群从科捷利尼科沃方向发起了凶猛的进攻,试图为保罗斯解围。苏军决定将近卫第2集团军转用于阻击曼施坦因。马利诺夫斯基指挥部队沿梅什科瓦河组织了牢不可破的防御,让德国人在上面碰得头破血流(这一战役后来被苏联作家邦达列夫写入了《热的雪》这部小说,马利诺夫斯基在其中化名为久宋诺夫,是一位异常沉着坚毅的人物)。马利诺夫斯基接着又发起反击,与友邻一起将德军击退了150-200公里,连攻击出发点科捷利尼科沃都攻下了。顿河集团军群的德国人开始考虑自己的退路问题了……如同莫斯科会战后的罗科索夫斯基和戈沃罗夫一样,马利诺夫斯基和托尔布欣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之后也取得了方面军司令员的位置。马利诺夫斯基先干了一个月的南方面军司令员(由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编,也就是接叶廖缅科的班),然后转去西南方面军,而托尔布欣接他的班担任南方面军司令员。他们两个将从此成为“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搭档,并肩横扫东南欧,并由于在同一次战役中的辉煌成就一同成为光荣的苏联元帅。当这两位当初的集团军司令成为元帅的时候,当初的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却还在大将位置上徘徊,看着大本营颁布的晋衔令的时候,他的心里大概多半会有些酸酸的吧。有趣的是,其实马利诺夫斯基也曾经有过和叶廖缅科类似的遭遇。早在1941年12月,他就因在战争初期的杰出表现当上了南方面军司令员,但在之后的1942年哈尔科夫战役中却被打得大败,没有保护好西南方面军的侧翼(跟叶廖缅科惊人的相似啊!),导致西南方面军突击集团被德军合围。他也因此丢了方面军司令员的职位,改任集团军司令员。不过马利诺夫斯基东山再起的过程无疑比叶廖缅科顺利,也许是因为他所犯的错误没有叶廖缅科那么多,代价也没那么大,因此给斯大林留下的负面印象也没那么深的缘故吧。

        库尔斯克会战

        现在已经是1943年了,同志,难道你还没有在哪一次战役里大大的露一次脸,当上方面军司令员吗?不过,没有也没关系,现在还剩最后一次露脸的机会——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这一仗干得好,就算战时元帅当不上,当个准战时元帅还是有希望的!

        在这次战役中,除了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这一群我们熟悉的老面孔又在四处忙忙碌碌,为自己增添新的星星之外,还有两个新面孔,或是半新不旧的面孔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就是科涅夫和巴格拉米扬。

        严格来说,科涅夫对我们已经不再陌生了。他的形象早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看过电影《莫斯科保卫战》的人们,想必不会忘记他向大本营的代表们解释退却是一种多么复杂的战斗形式,而伏罗希洛夫元帅冲着他大吼“我想知道你这种复杂的战斗形式什么时候才能停止!”的场面吧。应该说,科涅夫在战争前期的表现是优劣参半,因而他的元帅地位也始终是上上下下忽忽悠悠的站不稳当。但从库尔斯克会战开始,他的军事指挥艺术越来越成熟,打得胜仗越来越精彩,到最后不仅成为战时元帅,而且成为战时元帅中最强的之一,能够跟朱可夫并肩突击柏林,而且还要跟副最高统帅较较劲。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科涅夫担任草原方面军(也有音译作斯捷普方面军的)司令员。这个方面军不是拿来阻击德军进攻的,而是作为最高统帅部的战略预备队,准备投入反攻用的。以方面军级的战略军团组成预备队,专门用于反攻,这在人类战争史上还是第一次,这说明了当时苏联的军事实力、工业实力和军事学术都到了极高的境界。想象一下,当曼施坦因的部队拼死拼活的啃了半个月的苏军防御阵地,已经筋疲力尽的时候,突然发现50多万已经在后方养了几个月的膘、等打仗都等得不耐烦了的俄国彪形大汉,开着一千多辆坦克迎头猛冲过来,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当然,最后这个宏伟的画面并没有完全实现。在防御阶段中,为了阻击德军突击集团,草原方面军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和近卫第5集团军被调给第一线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瓦图金),而几个在前线受到损失,需要整补的集团军(如近卫第7集团军,69集团军)被换给了草原方面军。这一决定后来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预备队使用得过早了,削弱了后来反攻(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进攻战役)的力量,也有人认为使用预备队对于阻止德军的攻势是很关键的——如果连德国人的进攻都阻止不了,还谈什么反攻?但不管怎么样,草原方面军转入反攻的时候还是有好几个新锐集团军的,三四十万彪形大汉、几百辆坦克还是有的。科涅夫和瓦图金携手,撵着曼施坦因的屁股猛揍。转入进攻后的第三天就拿下了别尔哥罗德(同日,苏军在北线的反攻也获得胜利,攻克了奥廖尔,我们即将介绍的另一个大牛人巴格拉米扬就在这次战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了这一胜利,斯大林命令在莫斯科鸣放了卫国战争以来的第一次礼炮(124门火炮12响)。18天后,草原方面军又攻克了以经历了多次拉锯战而闻名的乌克兰工业首都——哈尔科夫(在谈卫国战争历史的时候,如果要说哈尔科夫战役,就必须指出是哪一年的哪一次哈尔科夫战役)。莫斯科又第一次鸣放了二级礼炮(224门火炮20响)。两个第一次礼炮都是为科涅夫而鸣,元帅的肩章在炮声中已经浮现出来了。

        再来看看我们那位运气好得出奇的少数民族(亚美尼亚)元帅巴格拉米扬同志。他在带着那个连从二号大陷阱——基辅合围圈中突围出来之后,做了西南方面军和西南方向总指挥部的参谋长。也许是这段时间的运气指标已经被透支殆尽的缘故吧,他像叶廖缅科、马利诺夫斯基一样,也犯了一次错误,那就是1942年哈尔科夫战役(不要跟这次弄混了哦)。作为参谋长,巴格拉米扬是战役计划的主要制度者之一,那么自然也免不了要为战役的惨败负上些责任。他被降职为集团军参谋长,后来又调去西方面军做了16集团军的司令员(这也是个牛人辈出的集团军啊,他的前任是罗科索夫斯基,再前任是卢金),打了几个胜仗之后,该集团军被改编为近卫11集团军(最后一个近卫合成集团军)。库尔斯克会战中,北线德军是先被击退的。7月12日(此时瓦图金在南线正和曼施坦因打得火热),苏军开始了库图佐夫作战,即奥廖尔进攻战役。作为西方面军主要突击力量的近卫11集团军,在巴格拉米扬的指挥下狂扁当面的德军。巴格拉米扬在7公里的突击正面上集中了两个近卫步兵军和包括坦克第5军在内的几乎全部加强部队,平均一公里的正面上有一万多个彪形大汉、200多门火炮和几十辆坦克(巴格拉米扬的回忆录里曾经提到,他当集团军作战部长的时候曾经对集团军司令员把兵力火力分散在很宽的正面上的做法颇感不满,现在他做集团军司令了,可以爱怎么集中兵力就怎么集中兵力了)。在战役的第一天,近卫11集团军就突破了德军的主要防御地带,第二天又砸烂了第二防御地带,7天前进了70公里。坦克第1军,第5军,25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先后从近卫11集团军打开的突破口里投入战斗。为了避免被合围,德军被迫不断从对付中央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里抽调兵马来应付巴格拉米扬,从而为中央方面军的胜利进攻铺平了道路。由于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的杰出表现,奥廖尔战役刚结束,8月27日,巴格拉米扬就被晋升为上将。一个多月之后,斯大林又打算让他去指挥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他当时表现很犹豫,因为该方面军有一个集团军的司令员也是上将,而且资历比巴格拉米扬还老。当他把这个考虑告诉斯大林时,最高统帅很痛快的说:这好办,那就晋升你做大将好啦。斯大林又看了看一同在场的安东诺夫(大将)和什捷缅科(中将),说:如果我们给什捷缅科同志也晋升一下军衔,是不是他以后工作起来会更方便些呢?安东诺夫连忙说那当然啦。于是斯大林命令立刻为他们起草晋衔令。三个哥们非常开心的回到宿舍,安东诺夫拿了一副自己的备用肩章给巴格拉米扬,巴格拉米扬再把自己的肩章摘下来给什捷缅科,同志们戴着新肩章,开心的喝起酒来(看看,火候到了,升官就是这么简单)。此后,巴格拉米扬一直在波罗的海沿岸作战,由指挥一个方面军,到同时协调几个方面军,逐步确定了自己准战时元帅的地位,而这一切的开始,就是库尔斯克。

        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

        库尔斯克会战之后,苏军的将帅们谁有多大能耐,将取得什么样的地位,基本已经确定了。谁能当元帅,谁不能,基本上大家心里都有了个数。但是对那些能力威望还没有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那么突出的大将们来说,要最后坐稳元帅的宝座,还需要临门一脚,踢好了,就能当战时元帅,踢不好,说不定就只能做准战时元帅了,甚至于一辈子做个大将也有可能。

        在这些临门一脚里,最精彩的就要数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了。虽然这次战役的知名度远不及前面提到的几次,但它却是被朱可夫元帅评价为卫国战争中最重要的几次战略性战役中的一次。在这次战役里,马利诺夫斯基指挥的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和托尔布欣指挥的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并肩作战,发起向心突击。先以摧枯拉朽之势打垮了罗马尼亚军的防御,进而又合围了几乎整个德国南乌克兰集团军群(详细过程参见Mars的东线战役——罗马尼亚战役)。苏军在10天的时间里,歼灭了25万多德军,16万多罗马尼亚军,解放了苏维埃摩尔达维亚,迫降了罗马尼亚,而苏军仅损失了13197人(以上损失均指死亡和失踪),双方损失比是1:32!这样大的战果,这样小的代价,不仅在卫国战争中,而且在整个人类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斯大林给予两位胜利者的奖赏是慷慨的,战役结束之后不过2个星期,他们就被先后提升为苏联元帅。

        大胜之后又获得最高的荣誉,两位元帅当时可谓是春风得意之极了吧。如果是真的踢球的话,恐怕要脱掉衣服在草地上打滚了。

        苏联元帅三忌: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真能按照我们这份苏联元帅全攻略的指点去做,应该说当上光荣的苏联元帅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但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个小小的坏习惯,就可能毁掉你的整个前程,所以我们必须还要牢记几个成为苏联元帅的大忌,千万不要功亏一篑。

        一忌到处乱逛

        这里的乱逛包括在前沿和浅近后方进行不必要的旅行和活动,并且没有做好足够的保安措施。看起来好像很荒唐,但是到处乱逛却是未来苏联元帅们的一大杀手,甚至可能是最大的杀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乱逛有两大坏处。第一大坏处是安全问题。卫国战争的主要战斗形式是阵地战与运动战结合。在相持阶段时,主要形式为阵地战,双方都有绵亘的战线,敌我界限比较清楚。但一旦一方发起攻势,突破了对方防线,坦克集群一拥而入,一团混乱的运动战就开始了。双方你有中我、我中有你,没有明确的战线,常常是谁也搞不清楚敌人在哪里、自己人在哪里。拿维斯瓦河——奥德河战役做个例子,当时的态势是:最西边当然是德国人驻扎在后方的部队、以及正在赶过来的预备队;往东边一些,是苏军的坦克集团军,作为方面军快速集群,正在向德军纵深猛冲;他们的后面是从前线溃退下来的德军摩托化部队;这些人后面是苏军各合成集团军的先遣纵队;再后面是溃逃的德军步兵;再后面是苏军各合成集团军。整个就是一大三明治。这种时候,不跟司令部或者作战部队在一起,而是自己单独带上几个人乱逛,其危险性是不言而喻的,说不定就逛到了对方的战俘营里。就算是在阵地战期间,在浅近后方(不是大后方,在莫斯科休假的时候你爱怎么逛怎么逛好啦)乱逛也是有危险性的。因为一些刚刚解放的地区往往治安很差,常会有德国人的散兵游勇或是土匪活动,甚至还有当地的民族主义分子来掺和,他们经常会袭击小股苏军,其中可能就包括您老人家的车队。

        第二大坏处是在指挥方面的。作为方面军司令员,你的位置应该是在方面军司令部或是前进指挥所,而不是在某个师的战壕里。在战役准备阶段,有时是需要亲自察看一下重要地段的地形和部队准备情况的,但是一旦战役打响就尽量不要到处乱跑了。要知道,你的参谋人员、情报人员、与各部队和统帅部的通讯工具统统都在指挥所里,一个人跑到前沿阵地上虽然好像很勇敢,但却实际上放弃了对整个方面军的指挥,而且你所看到的那几百米战场的战况也不见得就能代表整个战线的情况,也许会给你一个对战局的完全错误的印象。

        在卫国战争中,苏联一共损失了4名大将,他们的死,几乎全都跟乱逛有关。瓦图金大将之死,是典型的乱逛的结果。他就是在浅近后方旅行时碰到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的,他当时没带多少警卫,也没坐装甲车,不得不亲自下车与敌人对射,以至于中弹致死。好端端的一个战时元帅,就这样没有了。另外两个牺牲的大将是阿帕纳先科和切尔尼亚霍夫斯基。阿帕纳先科是1941年就晋升的大将,资历之深可见一斑。不过卫国战争爆发后他一直在远东方面军坐冷板凳,他对此感到十分的郁闷,不甘心走上秋列涅夫大将的道路(倒是一个有追求的好同志),向斯大林请缨来西线参战。由于他没有西线作战经验,斯大林就先给他安排为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副司令员,当瓦图金的副手,参加库尔斯克会战。也许是急于获取经验,阿帕纳先科总是在前线逛来逛去,结果没几天就在别尔格罗德前线被弹片击中,不治身亡。这时他来到西线才刚刚两个月。与阿帕纳先科不同,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是卫国战争中升起的新星。战争爆发时他还只是一个小小师长,指挥坦克28师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与德军奋战,坦克打完了,部队就改编为步兵241师继续干。由于出色的战场表现,这颗新星一飞冲天,创下苏军中的多个纪录——37岁当上苏军最年轻的中将衔集团军司令;38岁当上苏军最年轻的大将衔方面军司令;不过他创下下的第三个纪录就让人叹息了——战时牺牲的最高荣誉获得者(两次苏联英雄)。他死得更冤枉,在1945年2月(再有3个月就胜利了!),在视察部队的路上,汽车碾上了地雷。据说前面开道的车都没多大事,惟独把他的座车给炸烂了。多么让人惋惜啊,如果当时他没有出来逛,或是坐了一辆装甲车的话,准战时元帅会不会就变成4个了呢?

        巴甫洛夫大将之死则是与乱逛的第二个坏处紧密相连的。战争刚爆发的时候,德军的迅速突击、破坏分子的捣乱和飞机空袭使得苏军的指挥通信系统一片混乱。最高统帅部不知道方面军发生了什么事,方面军不知道集团军发生了什么事。在这个关键时刻,巴甫洛夫不是坐镇司令部,竭力恢复对各集团军的通信和指挥,而且自己一个人跑到下面一个集团军里去,实际上放弃了对整个方面军的指挥。当最高统帅打电话来的时候,问方面军态势如何没有人知道,问司令员上哪里去了也没有人知道,斯大林的恼怒是可以想象的,而巴甫洛夫的悲剧可能从这时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家都必须躲在大后方的掩蔽部里哪儿也不要去,必要的部队和前线视察还是要进行的(不然的话,别说元帅星了,就是你现在的这几颗星星说不定也要给拿了去)。但是,我们不要冒不必要的风险。能用电话解决的问题就不要亲自去了,就算要去,也一定不要忘了钢盔、装甲车和警卫连。如果这些准备工作都做齐了,还是在不能不去的场合被流弹打死,那也算是没办法了。只好在莫斯科或是别的什么地方给我们的拿破仑罗夫同志修个半身像以示永久的怀念吧。

        二忌脾气不好

        有人可能会对这个小标题有所不满:脾气好不好有什么要紧,能打仗就行了,朱可夫脾气不好,不是一样当副最高统帅吗?没错,朱可夫的脾气是不好,这是有名的。据说在莫斯科会战的时候,列柳申科(后来的苏军大将,两次苏联英雄称号)虽然骁勇善战,但却非常畏惧他,总是千方百计避免与他见面。每当朱可夫前往其军队视察,列柳申科都让副手顶上,自己宁可上前线指挥与古德里安部队的战斗。朱可夫起初并未在意,后来才弄明白。一次,他来到军中,不无揶揄地问列柳申科的副手:“那个狡猾的胆小鬼又躲到哪里去了?”副手回答道:“他率部突袭敌人后方去了。”朱可夫一惊,随后无可奈何地皱起眉头:“难道我比古德里安更可怕?”据克里姆林宫的医生回忆,战后朱可夫在住院时甚至把外科医生吓得不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Interesting!
        • 哇塞, 还真有能人啊,这是第一片参考文献,另外四篇能说得出吗?
    • 2058年x月x日,中国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为壮观的天文奇观,样子酷似萝卜的大颗流星从天而降,。。。中国科学家无不惋惜的说:光都发在加拿大了,落在中国就是一堆烂石头,遂请示中央军委将其击落。。: )
      • 准予击落。命令陆军第123师456团789连炊事班代班长胡掐执行
      • 即使是烂石头, 那好歹也是天上掉下来的烂石头, 比地下堆的那些烂石头还是大不相同不是?
      • ding....it's funny..
    • 顶,顶.值得加精.
    • 顶顶顶!好好好!赞赞赞!
    • 此贴踩火了不少ROLIA名人哈.
    • 顶了,写得好,特别是最后一段有大家风范!
    • My wife is in the 宝地第四号:政府机关。Now, I'm so so hap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