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读书的两年,是我这辈子第一次认认真真地学习。半夜两、三点睡下,早晨七点钟爬起来是家常便饭。即便如此努力,也仅能勉强及格。但是能够有幸和那么多杰出的人才一起学习,对我确实是种很大的提高。
但是话说回来,长见识不等于找到工作。学过 MBA,只能说明我对商业管理有兴趣,在这上面花过一定功夫。真正找到工作,还要看以前工作的经历。这个时候,我在自己小公司的背景依旧等于是零。顶多可以跟别人吹吹所谓的entrepreneurship.
虽然我所上的商学院以 General Management 著称,但是我知道自己的能力与个性根本无法去做 Management Consultant。所以二年级选课的时候,我选的基本上都是和金融相关的课程。但是我对投资也没有兴趣,所喜欢的是 Risk Management。以前大学的几个同学,在美国读了工程博士,都转行去作金融模型。心里也想往这上靠。
现实又一次让梦想破灭。2002年,正是9.11以后经济低迷的时候。我去纽约拜访一个在某大银行身居高位的老朋友,希望他能帮我介绍一些相关的工作。驱车上千里,到他家还没有坐定,他就接到两个电话。都是他在Risk Management 行业工作了七、八年的朋友,因为行业不景气被裁,托他找工作的。见到这个情形,我都懒得张口提自己的请求了。
通过人介绍,在多伦多接触了几个业内资深人士,都给我提出了很中肯的建议。其中一个人问我:“David, 你想在这个行业干,对这个行业你究竟了解多少?专业的杂志你看过吗?有一些行业的基本概念你有吗?” 这些东西,都是在工作中积累出来的,学校的课本上根本没有。这是一条宝贵的建议,在以后的工作中给我很大帮助。我也跟找工的朋友说过很多次,只有用这些实际的经验去说服雇主,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
金融领域、市场营销,都不是我的长处。生产运营(Operation)、供应链 (Supply Chain)也都要工作经验。这些在小公司运营规模下都体现不出来。战略管理(Strategic Planning),我的学习成绩倒是不错,但是没有相关的行业经验,也很难找到相应的工作。难道,我也要去做会计吗?这个可是从来没有想过的。我是个粗枝大叶的人,让我去做帐肯定是一本糊涂帐。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呢?
正在犹豫的时候,国内的公司传来消息,新的一代产品开发成功,有美国代理商准备帮我们把产品卖遍全球。这即是机遇,也是挑战。事实上,在我读书的时候,公司就因为种种原因开始走下坡路。考虑父亲年纪大了,我和妹妹都希望他干脆退休,到北美来安度晚年。但是对父亲来说,这是他一生的事业,总希望能传承后人、发扬光大。作为长子,又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去学企业管理,我没有理由推脱。
回国的一年,有喜有忧。面对长时间的工作、巨大的压力,我都没有气馁过。但是合伙人中间的矛盾,飞快地发展成无法弥补的裂缝。公司的前景依旧不明。按照计划,到了决定是否回加的时候。真的不忍心让老父亲再来承担这个烂摊子。但是,我留下又能怎样?大势所趋,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我又是那么喜欢加拿大,早晚要回来。与其在国内找个工作随便混几年,到时候年纪也大了,该长的本领和经验也未必能在国内拿到,还不如早点回来。哪怕从头开始,也有信心能有发展。
实际上,为了拿公民身份,中间我回加拿大住过两个月。闲着没事儿的时候,也发过一些简历。差不多每个月都能有几个面试,各个职位的都有,对冲基金、金融分析、市场调查,等等。其中一个是安省政府的学徒计划 Ontario Internship。只要是在加拿大学校毕业5年以内的,都可以申请。我们那两年就业市场不景气,有不少同学加入这个项目。这差不多是非 IT 人士进入政府核心部门最主要的途径。后来过年吃饭,得知我的一个学妹毕业后直接就找到政府的正式工作,想来还有我不知道的渠道。
Intern 的工资很低,很多人都是当做过渡。02年我的同学里进入政府的五、六个人,两年后只有两个留下来了。即便如此,竞争也是非常激烈。04年报名的大约5000多人,最终只录取了73个。大约录取的比例是70:1。实际上,各大企业公开招聘的职位,竞争都异样激烈。一般一个职位能收到200份简历,第一轮电话面试15个,第二轮面试5个,最终只要一个。所对正在找工的人,能拿到面试就很值得骄傲。一定要把握机会,不要轻易浪费。最初的几次可能会有很多没准备好的,或者仅仅因为运气而拿不到 Offer。但是一定不要气馁,失败后尽快总结经验,完善面试技巧。同样的职位,如过有五次面试,从概率上就该拿到一个Offer了。
还有就是要不断 follow up,不断扩大自己的 network。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以后才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做这些确实很困难。但是再苦再难,也比在家干等天上掉馅饼简单啊。
有一次我去一个小公司面试。那个公司是个总共才有七个人的家族企业。老头子有自己一套投资理念,感觉不错,就成立这么个投资理财公司;儿子是 MBA + CFA,做执行经理。去谈了两个小时,差不多把当时在公司里所有的人都见了一面。他们招聘的职位和我的背景并不是非常相符。估计是想看看我是否能替他们作些额外的事情。事先也没有好好准备,被突然问起一些跟招聘广告无关的问题,结果可想而知。特别是,那个执行经理让我给他讲个笑话,我几乎当场傻在那里。虽然平常知道一些笑话,可是面试的时候不能讲黄色的、不能讲跟性别、种族、宗教有关的。最后干巴巴讲了一个,自己都笑不出来,当时就指导没有希望了。最后他们的一个大胡子来面试,就纯粹是聊天了。那老先生是做矿业的,从六几年到九十年代初经常去中国,对中国近几年的发展非常感兴趣。所以聊得比较开心。他看了我的简历,知道我做过硬件通讯,居然要把我推荐给他在一家著名电子公司作 SVP 的朋友。碰巧我知道那家公司正在中国筹建办事处,就狠狠地骚扰了那个 SVP 好几次。虽然最后因为内部斗争,这个人下台,我的工作申请也不了了之。但是,很多机会就是这样发现的。
话说2004年5月,我正在上海出差,顺便找找工作机会,突然接到 LD 转发的通知,我被 Ontario Internship Program 录取了。比较之下或许是最好的选择,所以马上就打国际长途接受了这个Offer。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但是话说回来,长见识不等于找到工作。学过 MBA,只能说明我对商业管理有兴趣,在这上面花过一定功夫。真正找到工作,还要看以前工作的经历。这个时候,我在自己小公司的背景依旧等于是零。顶多可以跟别人吹吹所谓的entrepreneurship.
虽然我所上的商学院以 General Management 著称,但是我知道自己的能力与个性根本无法去做 Management Consultant。所以二年级选课的时候,我选的基本上都是和金融相关的课程。但是我对投资也没有兴趣,所喜欢的是 Risk Management。以前大学的几个同学,在美国读了工程博士,都转行去作金融模型。心里也想往这上靠。
现实又一次让梦想破灭。2002年,正是9.11以后经济低迷的时候。我去纽约拜访一个在某大银行身居高位的老朋友,希望他能帮我介绍一些相关的工作。驱车上千里,到他家还没有坐定,他就接到两个电话。都是他在Risk Management 行业工作了七、八年的朋友,因为行业不景气被裁,托他找工作的。见到这个情形,我都懒得张口提自己的请求了。
通过人介绍,在多伦多接触了几个业内资深人士,都给我提出了很中肯的建议。其中一个人问我:“David, 你想在这个行业干,对这个行业你究竟了解多少?专业的杂志你看过吗?有一些行业的基本概念你有吗?” 这些东西,都是在工作中积累出来的,学校的课本上根本没有。这是一条宝贵的建议,在以后的工作中给我很大帮助。我也跟找工的朋友说过很多次,只有用这些实际的经验去说服雇主,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
金融领域、市场营销,都不是我的长处。生产运营(Operation)、供应链 (Supply Chain)也都要工作经验。这些在小公司运营规模下都体现不出来。战略管理(Strategic Planning),我的学习成绩倒是不错,但是没有相关的行业经验,也很难找到相应的工作。难道,我也要去做会计吗?这个可是从来没有想过的。我是个粗枝大叶的人,让我去做帐肯定是一本糊涂帐。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呢?
正在犹豫的时候,国内的公司传来消息,新的一代产品开发成功,有美国代理商准备帮我们把产品卖遍全球。这即是机遇,也是挑战。事实上,在我读书的时候,公司就因为种种原因开始走下坡路。考虑父亲年纪大了,我和妹妹都希望他干脆退休,到北美来安度晚年。但是对父亲来说,这是他一生的事业,总希望能传承后人、发扬光大。作为长子,又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去学企业管理,我没有理由推脱。
回国的一年,有喜有忧。面对长时间的工作、巨大的压力,我都没有气馁过。但是合伙人中间的矛盾,飞快地发展成无法弥补的裂缝。公司的前景依旧不明。按照计划,到了决定是否回加的时候。真的不忍心让老父亲再来承担这个烂摊子。但是,我留下又能怎样?大势所趋,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我又是那么喜欢加拿大,早晚要回来。与其在国内找个工作随便混几年,到时候年纪也大了,该长的本领和经验也未必能在国内拿到,还不如早点回来。哪怕从头开始,也有信心能有发展。
实际上,为了拿公民身份,中间我回加拿大住过两个月。闲着没事儿的时候,也发过一些简历。差不多每个月都能有几个面试,各个职位的都有,对冲基金、金融分析、市场调查,等等。其中一个是安省政府的学徒计划 Ontario Internship。只要是在加拿大学校毕业5年以内的,都可以申请。我们那两年就业市场不景气,有不少同学加入这个项目。这差不多是非 IT 人士进入政府核心部门最主要的途径。后来过年吃饭,得知我的一个学妹毕业后直接就找到政府的正式工作,想来还有我不知道的渠道。
Intern 的工资很低,很多人都是当做过渡。02年我的同学里进入政府的五、六个人,两年后只有两个留下来了。即便如此,竞争也是非常激烈。04年报名的大约5000多人,最终只录取了73个。大约录取的比例是70:1。实际上,各大企业公开招聘的职位,竞争都异样激烈。一般一个职位能收到200份简历,第一轮电话面试15个,第二轮面试5个,最终只要一个。所对正在找工的人,能拿到面试就很值得骄傲。一定要把握机会,不要轻易浪费。最初的几次可能会有很多没准备好的,或者仅仅因为运气而拿不到 Offer。但是一定不要气馁,失败后尽快总结经验,完善面试技巧。同样的职位,如过有五次面试,从概率上就该拿到一个Offer了。
还有就是要不断 follow up,不断扩大自己的 network。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以后才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做这些确实很困难。但是再苦再难,也比在家干等天上掉馅饼简单啊。
有一次我去一个小公司面试。那个公司是个总共才有七个人的家族企业。老头子有自己一套投资理念,感觉不错,就成立这么个投资理财公司;儿子是 MBA + CFA,做执行经理。去谈了两个小时,差不多把当时在公司里所有的人都见了一面。他们招聘的职位和我的背景并不是非常相符。估计是想看看我是否能替他们作些额外的事情。事先也没有好好准备,被突然问起一些跟招聘广告无关的问题,结果可想而知。特别是,那个执行经理让我给他讲个笑话,我几乎当场傻在那里。虽然平常知道一些笑话,可是面试的时候不能讲黄色的、不能讲跟性别、种族、宗教有关的。最后干巴巴讲了一个,自己都笑不出来,当时就指导没有希望了。最后他们的一个大胡子来面试,就纯粹是聊天了。那老先生是做矿业的,从六几年到九十年代初经常去中国,对中国近几年的发展非常感兴趣。所以聊得比较开心。他看了我的简历,知道我做过硬件通讯,居然要把我推荐给他在一家著名电子公司作 SVP 的朋友。碰巧我知道那家公司正在中国筹建办事处,就狠狠地骚扰了那个 SVP 好几次。虽然最后因为内部斗争,这个人下台,我的工作申请也不了了之。但是,很多机会就是这样发现的。
话说2004年5月,我正在上海出差,顺便找找工作机会,突然接到 LD 转发的通知,我被 Ontario Internship Program 录取了。比较之下或许是最好的选择,所以马上就打国际长途接受了这个Offer。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