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市场,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与北京百货大楼迎面相对。
1930年,东安市场建成;
1966年,改名为东风市场;
1993年开始改建;
1998年春节新东安市场重新开业。
在改建之前,和百货大楼不同,东安市场一直是“平房”,只有一层。但它的左右邻居却有东来顺、亨得利、新中国妇女儿童商店、盛锡福、同升和、以至远点儿的工艺美术品商店、王府井新华书店(当年北京最大的书店)等名店。而百货大楼所在的路西侧,记得只有红光照相算是名店(另一边还有一个外文书店,但常常不让外国人进。在那里卖过没有copyright的新概念英语)。当然,这是十多年前的格局了。
记忆里,好像在东安市场的购物经历比百货大楼多。可能是因为百货大楼里永远拥满了逛京城的外地同胞,所以北京人会选择去东安市场。
10年之前的王府井,每逢大年初一,整条街都在下午四点关门。即使在四点之前,街上的人也极少。那是王府井全年最轻松畅快的一天。那时候人们还信奉过年得在家里守着,不出门。
70年代,它叫东风市场。春节逛商场,掀开厚重油腻的棉门帘,会见到商场里面摆着几个一米多高的大火炉供暖。炉子上,放着永远冒着蒸汽的大嘴水壶或售货员们菜多肉少的饭盒。收款颇为神奇:每个柜台处高于地面两米之上,悬有铁丝。它不是用来给售货员晾口罩手绢或套袖的。它是传递票款的通道。购物款是直接付给售货员的,他/她将钱用铁夹夹好了,挂在铁丝上,眼角瞥一下收款台然后迅速发力,颇有乒乓国手反拍抖腕的潇洒,那夹子似快箭出弓,带着清脆的哗哗声沿着铁丝飞向收款员。款台将找零的钱及小票同样夹好,弹回来。一言不发,尽显默契。
80年代初,开始讲究吃了。春节期间,最忙的的地方成为了东安商场门口卖熟食的。记得西门那儿卖的鸭肝很不错,但嫌贵。那时要是有人一开口“同志,来一块钱的”,那准是大款了。这主很可能腕戴电子表、头戴蛤蟆镜、上身卡叽布、下面喇叭口、脚登三接头、哼着刘文正、骑着凤凰车远去了[还有其它特征:脖子上系着大围巾,手套无需用绳挂在脖子上且能分开五个手指头,前兜插两只钢笔(帽),风纪扣里面多半是假领,自行车上挂钢条锁,车座下塞着破抹布]。但纯朴的人们一点也不羡慕他。不过当排到了窗口时,还是小心翼翼地说:那什么,就给我来2毛钱的吧。这时的东安市场内部,大火炉变成了内置暖气。人力铁丝飞梭,变成了电动丝线。一种棉线,固定在靠电力旋转的两轴之间、永远在柜台和收款台之间传动着。售货员只需将夹子挂在线上,它会自已欢快地奔向款台了。商业自动化已显示出中国特色的雏形。可从此再也见不到售货员似乒坛抖腕的潇酒了(幸运的是,开始有彩电了,可以看到郭跃华、蔡振华、李振恃等真正国手更迷人的抖腕发力了,而且正反拍都有)
90年代后期,新鸿基对东安的改造进入尾声。这时,我正投身进入了某某公司大中国区某某客户部混事儿。新东安改建正是该公司的一个重点项目,一个重要客户。那是在1998年春节前夕,也是重开张的前夕,我来到东安市场,行使外企惯用的虚情假意手法,向客户拜年。那时,除非是工作人员,全北京也没有几个人能进得去这座时代新宠。那是我第一次进入这个庞然大物。儿时的记忆即刻荡然无存......
1930年,东安市场建成;
1966年,改名为东风市场;
1993年开始改建;
1998年春节新东安市场重新开业。
在改建之前,和百货大楼不同,东安市场一直是“平房”,只有一层。但它的左右邻居却有东来顺、亨得利、新中国妇女儿童商店、盛锡福、同升和、以至远点儿的工艺美术品商店、王府井新华书店(当年北京最大的书店)等名店。而百货大楼所在的路西侧,记得只有红光照相算是名店(另一边还有一个外文书店,但常常不让外国人进。在那里卖过没有copyright的新概念英语)。当然,这是十多年前的格局了。
记忆里,好像在东安市场的购物经历比百货大楼多。可能是因为百货大楼里永远拥满了逛京城的外地同胞,所以北京人会选择去东安市场。
10年之前的王府井,每逢大年初一,整条街都在下午四点关门。即使在四点之前,街上的人也极少。那是王府井全年最轻松畅快的一天。那时候人们还信奉过年得在家里守着,不出门。
70年代,它叫东风市场。春节逛商场,掀开厚重油腻的棉门帘,会见到商场里面摆着几个一米多高的大火炉供暖。炉子上,放着永远冒着蒸汽的大嘴水壶或售货员们菜多肉少的饭盒。收款颇为神奇:每个柜台处高于地面两米之上,悬有铁丝。它不是用来给售货员晾口罩手绢或套袖的。它是传递票款的通道。购物款是直接付给售货员的,他/她将钱用铁夹夹好了,挂在铁丝上,眼角瞥一下收款台然后迅速发力,颇有乒乓国手反拍抖腕的潇洒,那夹子似快箭出弓,带着清脆的哗哗声沿着铁丝飞向收款员。款台将找零的钱及小票同样夹好,弹回来。一言不发,尽显默契。
80年代初,开始讲究吃了。春节期间,最忙的的地方成为了东安商场门口卖熟食的。记得西门那儿卖的鸭肝很不错,但嫌贵。那时要是有人一开口“同志,来一块钱的”,那准是大款了。这主很可能腕戴电子表、头戴蛤蟆镜、上身卡叽布、下面喇叭口、脚登三接头、哼着刘文正、骑着凤凰车远去了[还有其它特征:脖子上系着大围巾,手套无需用绳挂在脖子上且能分开五个手指头,前兜插两只钢笔(帽),风纪扣里面多半是假领,自行车上挂钢条锁,车座下塞着破抹布]。但纯朴的人们一点也不羡慕他。不过当排到了窗口时,还是小心翼翼地说:那什么,就给我来2毛钱的吧。这时的东安市场内部,大火炉变成了内置暖气。人力铁丝飞梭,变成了电动丝线。一种棉线,固定在靠电力旋转的两轴之间、永远在柜台和收款台之间传动着。售货员只需将夹子挂在线上,它会自已欢快地奔向款台了。商业自动化已显示出中国特色的雏形。可从此再也见不到售货员似乒坛抖腕的潇酒了(幸运的是,开始有彩电了,可以看到郭跃华、蔡振华、李振恃等真正国手更迷人的抖腕发力了,而且正反拍都有)
90年代后期,新鸿基对东安的改造进入尾声。这时,我正投身进入了某某公司大中国区某某客户部混事儿。新东安改建正是该公司的一个重点项目,一个重要客户。那是在1998年春节前夕,也是重开张的前夕,我来到东安市场,行使外企惯用的虚情假意手法,向客户拜年。那时,除非是工作人员,全北京也没有几个人能进得去这座时代新宠。那是我第一次进入这个庞然大物。儿时的记忆即刻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