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一年一度中秋节. 这是一个最有人情味, 最富诗情画意的中国传统节日. 每当中秋之夜一轮明月升起来时, 我的眼前就浮现出儿时中秋拜月的情景,……
月光似水, 映亮了天幕上的几朵浮云, 地上一片银色.晚风好凉爽呀. 月光洒在院中几棵高大的梧桐树上, 投下婆挲的树影. 小院中摆开几个小马扎, 马扎上放一个盘子, 盘子中摆一个大大的月饼, 插在月饼上的三炷香清烟袅袅. 几个小孩子端坐在月饼前, 双手和十, 仰望着皎洁的圆月, 口中朗朗地诵着: “念月饼了, 好年景了”. “念月了, 念月了, 一斗麦子一个了”. 那诵声抑扬钝挫此起彼伏, 在月夜下久久不散. ….
我的家乡位于山东中部潍河平原, 中秋拜月是该地区的一个古老传统, 拜月仪式中采用的月饼也不是现今市场上所见的那些个酥皮甜心的小月饼, 而是用发酵过的面团和大红枣等蒸制的貌似如今生日蛋糕般的大型月饼. 中秋节蒸做月饼和拜月的传统据传始自明代, 代代相传, 寄托着人们对生活前景的憧憬和美好祝福.
我小时候长住奶奶家, 每逢中秋节奶奶都要为我蒸一个大大的月饼. 奶奶心灵手巧, 她做的月饼不仅个大, 色白, 月饼上还有小兔和桂花等饰物, 活灵活现, 栩栩如生. 中秋之夜当我端上那月饼去拜月, 街坊邻居见了都夸我奶奶的好手艺.小伙伴们则围来争相观看, 羡慕不一, 我那时的心情肯定是美滋滋的.
尽管时间过去了几十年, 奶奶当年蒸月饼的情景恍如昨日. 奶奶蒸月饼选用的是特白特细在家乡俗称 “头箩面”的小麦粉, 她说这样蒸出的月饼才能雪白如玉, 摆在月下才能不让 “月公公”, “月姥姥”笑话. 做月饼还要选用山东大枣, 这种大枣粒粒饱满, 颗颗甘甜, 色泽鲜艳, 月中的嫦娥和玉兔才能喜欢. 备好了面粉和大枣后就可以做月饼了.
首先,面粉要发酵. 奶奶将发酵过的面团揉得软硬适中, 不软不硬, 富有弹性还易于成型. 然后把面团用面杖捍成一尺左右大小的两个厚圆饼. 其中一个厚饼的上面均匀整齐地排上一层大枣, 再将另一个厚饼仔细地盖在它们的上面. 月饼的雏形看起来象是一个具有大红枣夹层的厚厚 “面鼓”.
精细的操作还在后面呢, 那才是显示奶奶手艺的地方. 我记得奶奶总是做一只长耳朵的小白兔, 将其放在月饼的正中间, 小兔的眼睛则嵌入两粒红豆. 别小看这两粒小小的红豆, 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那小兔安上眼睛就活了, 跟真的似的, 它就是月宫中为嫦娥捣药的玉兔.奶奶在小兔的周围再做几朵小花, 象征着月中的桂花. 每朵花的中心栽入一颗大红枣,象是绽开的花芯.然后,沿月饼的上层捏出一圈荷叶边.一个丰富多彩的大月饼就做成了.
跟蒸馒头相似,大月饼在下锅蒸之前要"醒"上那么十几分钟.待整个月饼悄然鼓起来后再小心搬入笼屉.锅内添足冷水,盖严笼屉,然后烧火起蒸.那时候的炉灶可不是用煤气,天然气或电磁的,而是用土坯垒成的的一个方台子.中间埋一口大锅,那锅大的足以让一个小孩跳进去洗澡, 一家人的烧水做饭都用这一口锅.灶内烧的是柴草或煤碳, 旁边是一个木制的风箱.奶奶将柴草点燃,铲煤送入灶中,拉动风箱手把,随着"咕-哒-,咕-哒-"的声音,风被鼓进灶内,火苗快乐地舔着锅底. 灶口的红光映照着奶奶布满皱纹的脸, 我依偎在奶奶身边. 奶奶的眼睛闪着亮光,开始讲述关于 “嫦娥奔月”, “吴刚伐桂”的传说,还有一些让我百听不厌的故事.
据说, 初唐时还没有八月十五这个节日. 相传唐明皇八月十五游月宫, 民间才将这一天做为中秋节. 到了中唐, 人们开始在八月十五之夜登高楼, 临水榭, 开敞轩, 迎月赏景. 唐代诗人李朴在<<中秋>>中写到: “皓魄当空宝镜升, 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 长伴云衢千里明”, 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中秋明月的赞叹, 可当时还没有月饼出现呢.
据考证最早的月饼出现于南宋, 不过那时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蒸制的食品, 与中秋节毫无关系.到了元朝末年, 中原老百姓不堪忍受蒙古人,也就是 “鞑子”的残酷欺压, 纷纷揭竿而起抗元. 朱元璋欲联合各地的反抗力量, 但苦于元兵搜查严密, 无从传递消息. 于是军师刘伯温想出一计策, 令手下人做一些面饼子, 将写有 “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字条藏入饼内,再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和老百姓家中, 让大家在中秋那天晚上起义响应, 从而 一举推翻了蒙古人暴政, 建立了大明朝. 为了纪念这一天, 中秋节和月饼才联系在了一起, 这一习俗也就在民间流传了下来.
奶奶说, 将月饼做成圆形是象征一轮明月,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 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拜月寄托思念故乡, 思念亲人之情, 祈盼太平, 丰收和幸福. 所以, 到了中秋这一天, 无论出门在外的, 作买卖的, 一定要设法赶回来, 争取全家团圆. 晚上, 一家人摆家宴饮酒赏月, 乐哉悠悠, 玩至午夜. 这一天是全年中除了春节之外最重要的一个日子.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 “民以食为天”. 如同春节包饺子, 元宵节煮汤园, 端五节吃棕子一样, 中秋这一天的食品也颇有讲究, 自己蒸做的月饼肯定是必不可少, 还要有芋头, 花生, 栗子, 山楂, 大枣, 地瓜, 鲜藕, 熟菱, 石榴., 葡萄, 柿子, 苹果和梨等. 实际上这一天也是品尝当地土特产丰收的美食节.
奶奶一边讲着故事, 一边不忘烧火, 灶上的笼屉热气腾腾, 热气中枣香四溢, 月饼蒸好了. 待锅内稍微凉下来后, 奶奶将月饼取了出来. 呀, 熟透的月饼比入笼前更大更白, 洁白的小兔蹲在一片红枣中间, 唤一声似乎可以跳出来. 一旁的我早已是急不可待了, 恨不得立刻捧上那月饼, 可天还早着呢.
暮云收尽, 夜色降临, 当圆月升起来时, 人们在各自庭院中挂有月宫符 (一种印有月宫, 嫦娥, 玉兔, 桂树的民俗画), 摆有月饼, 各色时令瓜果之类供品的案桌前烧香礼拜. 因为月属阴, 山东素有 “男不拜月, 女不祭灶”的说法, 所以拜月的都是些妇女及老太太们. 小孩子则端着属于自己的月饼另起 “香灶”, 从而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个场景.
今年, 当中秋节到来之前, 我又按照记忆中奶奶的做法, 蒸制了一个家乡风格的大月饼. 当明月升起时, 一位海外游子将遥为故乡祈福: “拜月饼了, 祖国和家乡, 好年景了” .
我相信, 家乡的亲人一定能听到海外游子的心声.
09/15/2005 于多伦多
原载<中加时报> 09/10/05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月光似水, 映亮了天幕上的几朵浮云, 地上一片银色.晚风好凉爽呀. 月光洒在院中几棵高大的梧桐树上, 投下婆挲的树影. 小院中摆开几个小马扎, 马扎上放一个盘子, 盘子中摆一个大大的月饼, 插在月饼上的三炷香清烟袅袅. 几个小孩子端坐在月饼前, 双手和十, 仰望着皎洁的圆月, 口中朗朗地诵着: “念月饼了, 好年景了”. “念月了, 念月了, 一斗麦子一个了”. 那诵声抑扬钝挫此起彼伏, 在月夜下久久不散. ….
我的家乡位于山东中部潍河平原, 中秋拜月是该地区的一个古老传统, 拜月仪式中采用的月饼也不是现今市场上所见的那些个酥皮甜心的小月饼, 而是用发酵过的面团和大红枣等蒸制的貌似如今生日蛋糕般的大型月饼. 中秋节蒸做月饼和拜月的传统据传始自明代, 代代相传, 寄托着人们对生活前景的憧憬和美好祝福.
我小时候长住奶奶家, 每逢中秋节奶奶都要为我蒸一个大大的月饼. 奶奶心灵手巧, 她做的月饼不仅个大, 色白, 月饼上还有小兔和桂花等饰物, 活灵活现, 栩栩如生. 中秋之夜当我端上那月饼去拜月, 街坊邻居见了都夸我奶奶的好手艺.小伙伴们则围来争相观看, 羡慕不一, 我那时的心情肯定是美滋滋的.
尽管时间过去了几十年, 奶奶当年蒸月饼的情景恍如昨日. 奶奶蒸月饼选用的是特白特细在家乡俗称 “头箩面”的小麦粉, 她说这样蒸出的月饼才能雪白如玉, 摆在月下才能不让 “月公公”, “月姥姥”笑话. 做月饼还要选用山东大枣, 这种大枣粒粒饱满, 颗颗甘甜, 色泽鲜艳, 月中的嫦娥和玉兔才能喜欢. 备好了面粉和大枣后就可以做月饼了.
首先,面粉要发酵. 奶奶将发酵过的面团揉得软硬适中, 不软不硬, 富有弹性还易于成型. 然后把面团用面杖捍成一尺左右大小的两个厚圆饼. 其中一个厚饼的上面均匀整齐地排上一层大枣, 再将另一个厚饼仔细地盖在它们的上面. 月饼的雏形看起来象是一个具有大红枣夹层的厚厚 “面鼓”.
精细的操作还在后面呢, 那才是显示奶奶手艺的地方. 我记得奶奶总是做一只长耳朵的小白兔, 将其放在月饼的正中间, 小兔的眼睛则嵌入两粒红豆. 别小看这两粒小小的红豆, 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那小兔安上眼睛就活了, 跟真的似的, 它就是月宫中为嫦娥捣药的玉兔.奶奶在小兔的周围再做几朵小花, 象征着月中的桂花. 每朵花的中心栽入一颗大红枣,象是绽开的花芯.然后,沿月饼的上层捏出一圈荷叶边.一个丰富多彩的大月饼就做成了.
跟蒸馒头相似,大月饼在下锅蒸之前要"醒"上那么十几分钟.待整个月饼悄然鼓起来后再小心搬入笼屉.锅内添足冷水,盖严笼屉,然后烧火起蒸.那时候的炉灶可不是用煤气,天然气或电磁的,而是用土坯垒成的的一个方台子.中间埋一口大锅,那锅大的足以让一个小孩跳进去洗澡, 一家人的烧水做饭都用这一口锅.灶内烧的是柴草或煤碳, 旁边是一个木制的风箱.奶奶将柴草点燃,铲煤送入灶中,拉动风箱手把,随着"咕-哒-,咕-哒-"的声音,风被鼓进灶内,火苗快乐地舔着锅底. 灶口的红光映照着奶奶布满皱纹的脸, 我依偎在奶奶身边. 奶奶的眼睛闪着亮光,开始讲述关于 “嫦娥奔月”, “吴刚伐桂”的传说,还有一些让我百听不厌的故事.
据说, 初唐时还没有八月十五这个节日. 相传唐明皇八月十五游月宫, 民间才将这一天做为中秋节. 到了中唐, 人们开始在八月十五之夜登高楼, 临水榭, 开敞轩, 迎月赏景. 唐代诗人李朴在<<中秋>>中写到: “皓魄当空宝镜升, 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 长伴云衢千里明”, 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中秋明月的赞叹, 可当时还没有月饼出现呢.
据考证最早的月饼出现于南宋, 不过那时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蒸制的食品, 与中秋节毫无关系.到了元朝末年, 中原老百姓不堪忍受蒙古人,也就是 “鞑子”的残酷欺压, 纷纷揭竿而起抗元. 朱元璋欲联合各地的反抗力量, 但苦于元兵搜查严密, 无从传递消息. 于是军师刘伯温想出一计策, 令手下人做一些面饼子, 将写有 “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字条藏入饼内,再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和老百姓家中, 让大家在中秋那天晚上起义响应, 从而 一举推翻了蒙古人暴政, 建立了大明朝. 为了纪念这一天, 中秋节和月饼才联系在了一起, 这一习俗也就在民间流传了下来.
奶奶说, 将月饼做成圆形是象征一轮明月,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 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拜月寄托思念故乡, 思念亲人之情, 祈盼太平, 丰收和幸福. 所以, 到了中秋这一天, 无论出门在外的, 作买卖的, 一定要设法赶回来, 争取全家团圆. 晚上, 一家人摆家宴饮酒赏月, 乐哉悠悠, 玩至午夜. 这一天是全年中除了春节之外最重要的一个日子.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 “民以食为天”. 如同春节包饺子, 元宵节煮汤园, 端五节吃棕子一样, 中秋这一天的食品也颇有讲究, 自己蒸做的月饼肯定是必不可少, 还要有芋头, 花生, 栗子, 山楂, 大枣, 地瓜, 鲜藕, 熟菱, 石榴., 葡萄, 柿子, 苹果和梨等. 实际上这一天也是品尝当地土特产丰收的美食节.
奶奶一边讲着故事, 一边不忘烧火, 灶上的笼屉热气腾腾, 热气中枣香四溢, 月饼蒸好了. 待锅内稍微凉下来后, 奶奶将月饼取了出来. 呀, 熟透的月饼比入笼前更大更白, 洁白的小兔蹲在一片红枣中间, 唤一声似乎可以跳出来. 一旁的我早已是急不可待了, 恨不得立刻捧上那月饼, 可天还早着呢.
暮云收尽, 夜色降临, 当圆月升起来时, 人们在各自庭院中挂有月宫符 (一种印有月宫, 嫦娥, 玉兔, 桂树的民俗画), 摆有月饼, 各色时令瓜果之类供品的案桌前烧香礼拜. 因为月属阴, 山东素有 “男不拜月, 女不祭灶”的说法, 所以拜月的都是些妇女及老太太们. 小孩子则端着属于自己的月饼另起 “香灶”, 从而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个场景.
今年, 当中秋节到来之前, 我又按照记忆中奶奶的做法, 蒸制了一个家乡风格的大月饼. 当明月升起时, 一位海外游子将遥为故乡祈福: “拜月饼了, 祖国和家乡, 好年景了” .
我相信, 家乡的亲人一定能听到海外游子的心声.
09/15/2005 于多伦多
原载<中加时报> 09/10/05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