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大剧院的幕后生活(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大剧院的幕后生活

莫斯科大剧院是闻名世界的歌剧和芭蕾舞剧院,自1776年建成至今已有225年的历史。大剧院那具有帝国风格的建筑,以及剧院广场前阿波罗二轮四马车的青铜雕塑,早已深深地印烙在俄罗斯人的脑海里,成为他们心中的艺术圣殿。但是,当人们沉浸于如诗如梦的童话世界中,被美丽的公主和英俊的王子所演绎的爱情故事陶醉时,是否想过天鹅绒大幕后面所发生的故事?

  在大剧院第一个演出季之初,工作人员不足百人,如今已增至2600人,尽管大剧院的观众厅共有2200个座位,却无法一次容纳所有的工作人员。因此,大剧院的工作人员只有在首演通排时才可能全部集合在一起。工作人员中半数以上为女性。她们分工细致,各司其职:有的负责给布料染色,画上彩饰,有的负责剪裁、刺绣,缝制芭蕾舞裙和舞鞋;有的专门给假发上卷、定型,或是粘贴胡子。剧院的医护人员则为舞蹈演员治疗脚伤和腰伤,为歌剧演员治疗声带。此外,还有专人清洗红色的天鹅绒大幕,使大厅内所有的镜子和镀金饰物保持光亮。对这些与剧院朝夕相处的工作人员来说,大剧院不是人人熟悉的100卢布纸币上的装饰画,也不是享誉世界的广告牌,大剧院是他们的家。

大剧院里的小“特区”

  19世纪,著名的芭蕾舞演员芳妮·爱丽丝列尔在大剧院演出时,从包厢的两侧突然飘落五彩缤纷的花朵,雨点般撒向这位远道而来的舞蹈家。更有趣的是,左边落下的全是红花,右边则全是白花,接着左边又变成了蓝花……。这种奇特的欢迎方式在我们这个理性的年代极为少见,即便有人想玩玩与众不同的把戏,安全部门也会严加禁止。现在,如果观众想给某位演员献花,剧院的引座员会很严肃地告诉他,应该把花送到指定的地方:剧院楼下右侧厢座的16号门,而且要附上便条,写明要送的人。

  大剧院里设有一个秘密的“特区”,过去只供剧院人员使用,如今国家元首、贵宾及其警卫队成了它的主人。他们可以通过单独的入口到达“特区”,避免与其他观众碰面。20世纪80年代,这里甚至配备了一部特制的电梯 ?穴现已拆除?雪,专供苏共总书记契尔年科使用。那时的契尔年科已重病缠身,寸步难行,可每次演出时仍然端坐在沙皇包厢里,用呆滞的目光盯着舞台。

神秘的主持人

  “主持导演”坐在舞台后面的控制台上,通过两台监控器(分别监控舞台和乐池)和一排排的按扭,以及类似老式电话听筒的扬声器,有条不紊地安排着每一场演出。在他们的指挥下,开演铃声响起,大幕徐徐拉开,舞台灯光变幻多端(有的剧目40分钟内灯光变换多达60余次),独唱演员或芭蕾舞群舞演员依次出场 ……“主持导演”工作时,犹如乐队的指挥,只不过他不时地用手指翻动的不是打开的乐谱,而是记事本,双眼注视着的不是乐队,而是监控器屏幕上舞台和乐池的情况。他时而揿下按扭,向对讲机发出命令。一切都在紧张有序中进行。

神奇的小灯

  歌剧《沙皇的未婚妻》正在演出中。“主持导演”瓦连京娜右边的监控器屏幕上出现了乐池,扮演格力高里·格里亚斯内的演员正在演唱那首著名的咏叹调。当他唱到“美人不会疯”这句时,站在后台的一位身穿牛仔服的男子闭上了双眼,随着节拍开始拍打脚尖,合唱慢慢加入进来。这时,在后台走动的一个大胡子突然爬上托架,手里拿着一盏小灯,在舞台左侧挥舞起来。与此同时,舞台右侧也有灯在摇动,仿佛是左侧这盏灯的影子。其实不然,由于舞台右侧也有一个托架,上面也趴着一个人,手里同样有一盏小灯。那他们到底在做什么呢?

  原来,托架上的人正在利用小灯来提醒合唱队员不要与乐队“脱节”。歌剧演出时,合唱队员往往看不见乐队的指挥,所以合唱指挥只好躲在后台的两侧,借助监控器的图像,不断地为合唱队员重复乐队指挥的动作,点燃的小灯使摹仿的指挥动作显得更加清晰。而那个不停地拍打脚尖的男子则是演唱格里亚斯内的B角演员。万一A角出现异常情况,他将立刻替补上场。

摩尔多瓦少女的大辫子

  20世纪50年代大剧院上演的歌剧和芭蕾舞剧中,演员所戴的假发都是最好的。这些假发均来自摩尔多瓦。曾几何时,摩尔多瓦少女崇尚传统习俗,她们留着长发,扎着又粗又亮的大辫子,并以此为荣。每逢秋季,摩尔多瓦人大办喜事,此时,即将出嫁的姑娘们就会恋恋不舍地剪下心爱的大辫子。秋天因此成为大剧院大量收购头发的黄金季节。与从其他地区收购来的头发相比,摩尔多瓦的质量最上乘 —— 不但粗而且色泽光亮,易于鬈曲、定型,最适合制作假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摩尔多瓦旧俗已易,今非昔比。大剧院一度只得从国外采购头发,甚至是人工假发。如今虽又重新开始推崇本国的自然的假发原料,但处理方法简单多了。过去,在演出季到来之前,必须先将采购来的头发运到树林里,放在汽油里泡一泡,然后取出挂在树枝上晾晒。而现在几乎与清洗一般的衣物毫无二致:把头发放在锅里,加点洗衣粉清洗干净,再用假发模型弄干了事。如此这般简化了假发的制作环节,但也失去了往日的神秘与浪漫,显得平淡乏味。

难以应付的芭蕾服装

  芭蕾舞演出之前,演员一般穿着专门的衬衣先由化妆师化妆,之后再由服装师为她们换演出服。芭蕾舞裙束胸的后背有7~9个扣钩,演员必须在服装师的帮助下才能完全扣好。在双人舞表演中,当男舞伴手托女演员的腰部完成动作时,无意中可能会碰开女演员舞裙束胸的扣钩。为预防此类意外情况的发生,服装师必须用针线将扣钩缝上。大剧院里负责服装的姑娘们都是缝纫高手。每次外出巡回演出,如果服装由外剧院的服装师负责,免不了出一点纰漏:不是针被卡住了,就是线被扯断了。可一换上大剧院的服装师,所有问题瞬间就迎刃而解。通常情况下,只有独舞演员的舞裙才用线缝扣钩,而其他群舞演员则享受不到此种 “优待”。但是群舞演员也喜欢穿用线缝的舞裙,毕竟那样感觉更保险、妥帖。如此一来可忙坏了服装师们。试想,在短短的幕间休息时,要同时迅速地为30个演员换装、缝束胸、解短裙,那是何等紧张的一幅场景啊!

  尽管如此,女装部的工作还是相对轻松的。在男装部,服装师们经常要拖上无比沉重的演出服,如厚厚的外套、毛皮大衣、长大衣等。扮演鲍里斯·戈东诺夫的男低音弗拉基米尔·马多林身材也算魁梧,可没有两位服装师的帮助,他独自一人还无法将沙皇鲍里斯的皮袍披上身。这件专为沙皇出行准备的、缀满了宝石和金子的行头十分沉重,重量至少在30公斤以上。歌剧演员如何能身披如此沉重的服装而自如地演唱,真是一个谜!

男人们的工作

  幕间休息前,在绣满金色花纹的红色天鹅绒大幕徐徐关闭时,身穿工作服的布景安装工已经站在舞台的两侧准备了。据说,一晚上他们要搬运上吨重的布景,为此每人可以拿到约180卢布(约6个美元——的报酬。

  目前,剧院最缺的就是有经验的舞台工人,这也是大剧院惟一的纯男性工种。他们工作的好坏关系重大。例如,某些芭蕾舞剧要求用布覆盖台面,但必须将布固定得非常平整,否则演员在旋转时鞋尖不易控制,甚至会随着盖布一起滑动,导致受伤。有些剧情要求演员从高处往地底下滑落(在舞台的地板上安装了十几个地道口,通往舞台下面,由人工控制开关),或是被皮带吊在不同的机械装置上做飞行动作。对这些高难度特殊表演的安全,舞台工人要全权负责。有一次,在演出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的一幕时,演员廖沙·拉巴列维奇正在钢索上表演空中滑翔,突然出事了:由于皮带固定的位置不对,演员被钢索勒住了脖子,差点窒息身亡。

  许多剧目的道具、布景都十分复杂而沉重。在布景安装工看来,布景分量最重的剧目要数《鲍里斯·戈东诺夫》、《对三个橙子的爱》及《纳布戈》。

能工巧匠

  在歌剧《纳布戈》的首演式上,观众们目睹了移动台上不停旋转的金属塔楼。以往大剧院演出的所有道具都出自剧院下属的艺术制作车间的大师之手,但这次例外,这些金属塔楼是在赫鲁尼契瓦的“火箭”工厂制作的。大剧院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拥有各种制作车间及250名能工巧匠,其中包括裁剪工、缝纫工、刺绣工、布料染色工、洗衣工、制帽工、画师、木工、铁匠等等,他们与大剧院的编导、乐师、演员等共同孕育一个又一个新剧目。

  芭蕾舞鞋也是剧院自制的。据说,2000年一年内,大剧院的女芭蕾舞演员共穿坏了7200双舞鞋!不久前,一位在剧院的制鞋车间里工作了57年的女工退休了。57年来,她日复一日地重复着那道复杂而又单调的工序 —— 用手剪出芭蕾舞鞋的鞋帮。

  大剧院的休息厅与观众厅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置身其中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可是,要使大厅四周精美的镀金装饰保持光泽,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样的精工细活惟有极温柔、细腻的女性之手才能完成。不过,每次重新刷金箔时,在这些能干的女工的身后,都少不了几双男性注视的眼睛。

  此外,大剧院还拥有自己的医院,现有医生125名,以治疗声带、关节、脊椎方面的病症为主。著名歌星阿拉·普加乔娃和她年轻的丈夫菲利浦·基尔科罗夫是大剧院的常客,经常光顾这里的语音矫正专家。

不可思议的“仙女”

  当观众第一次看到手拿锤子专心致志地敲打自己舞鞋的西尔菲达(仙女)时,也许会大吃一惊,其实,这对芭蕾舞女演员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她们经常用锤子敲打舞鞋的木头鞋尖,以使支撑脚尖的鞋嘴更硬实。

  和许多其他地方一样,大剧院里竞争异常激烈,不少人因无法承受这种竞争而被淘汰,演员之间由于竞争也生出许多是非。在芭蕾舞剧中,有一些女演员表演时不穿芭蕾舞鞋,而穿带鞋跟的舞鞋,于是她们把给竞争对手制造麻烦形象地称为“锯掉鞋后跟”。在《仙女》中扮演女巫师梅德什一角的斯维特兰娜·吉格列娃的“鞋后跟”就差一点被“锯掉”了。在最近的一次演出中,当女巫梅德什边走边把“盛有”葡萄酒的杯子倒向嘴里时,原本应该是空着的杯子却倒出水来。结果,水洒了斯维特兰娜一脸,顺着她的睫毛往下淌,把粘上去的假鼻子也给弄湿了。斯维特兰娜心有余悸地跳着,生怕弄湿的鼻子会突然掉下来。而芭蕾舞演员玛琳娜·雷日基娜也经历过有惊无险的情况。一次演出时,她束胸的松紧带不知怎么断了,幸运的是,一条松紧带是在第一次出场表演后断的,她匆匆跑进后台给缝上了,而另一条松紧带断时,她已经跳完了变奏曲部分。否则难以想象会出现怎样难堪的场面,因为只要她轻轻地跳一下或是旋转一下,她的束胸立刻就会松开滑落。

  芭蕾舞演出中隐藏着不少机关。看过芭蕾舞剧《仙女》的观众,一定还记得那个轻盈飞舞的西尔菲达吧?其实,在剧院的天花板下飞来飞去的并不是芭蕾舞演员本人,而是她的替身。事实上,用替身演员来表演高难动作也已不是什么秘密了。但著名的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生前一直拒绝使用替身,《吉赛尔》中所有的动作全由她本人完成。

  玛琳娜·雷日基娜现在是大剧院的主要独舞演员,具有非凡的艺术生命力。就像玛雅·普丽谢茨卡娅创造了大剧院芭蕾舞史上的奇迹一样,玛琳娜也创造了一项纪录:生育二子却从未间断芭蕾舞演出。玛琳娜的长子今年9岁,次子刚满3岁。当她怀第二胎时,前5个月一直坚持上台演出。孩子出生不到三个半月,她就登台在《唐吉诃德》中扮演了基特丽一角。也许,她能成为第二个普丽谢茨卡娅——艺术生命的常青藤。

包厢的守护神

  一走进大剧院,迎面就会碰上一些并不年轻的妇女,她们笑容可拘、彬彬有礼地为观众引座。这90名引座员大多是退休人员,都受过高等教育,有的甚至是副博士。她们被誉为大剧院名副其实的“守护神”。 不同于其他工作,她们只有星期一才休息,而周六和周日因为有日场和晚场两场演出,工作反而更辛苦。柳德米拉·彼得罗芙娜原本打算只干两年,可一呆就是20年。她的生活已离不开大剧院里属于她的那块“领地”了。观众厅二楼的右半边,包括10个厢座、60把椅子、10扇门、10面镜子,外加半边楼座的60把椅子,所有这些地方都由她负责整理、保洁。每次演出前两个半小时,柳德米拉就开始打扫卫生,然后为观众引座。她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评那些迟到的观众:“怎么可以迟到呢?这可是大剧院呐!”演出结束后她又要重新整理她的“领地”,直到半夜一点以后才能回到家。工作的确非常辛苦,可是光靠退休金又不能维持生活。不过,大剧院同时也成为像柳德米拉这样的退休人员的精神需要。

“专车级”演员

  大剧院里有一个特殊阶层,包括一些乐队指挥、扮演主要角色的独唱演员和独舞演员,他们享受“专车”级待遇,即每次演出剧院都用专车接送。据说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有一次,勃列日涅夫来剧院观看演出,可乐池中不见指挥的影子,原来,他被困在家中的电梯里了。于是,剧院立下了这一新规矩。从此以后,主要演员再也不会被卡在电梯里或是被堵在塞车的路上了。然而其他普通演员则无此厚待,他们要自行解决交通问题。为庆祝玛雅·普丽谢茨卡娅70华诞而举办的专场演出一直持续到下半夜,结果半数以上的存衣室女工和引座员因囊中羞涩无钱打的,不得不请求留在剧院过一夜,剧院只好破例应允了她们的请求。清晨在举世闻名的大剧院一觉醒来又是怎样的一番感受呢?恐怕只有她们能告诉你了。

from 世界博览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大剧院的幕后生活(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大剧院的幕后生活

    莫斯科大剧院是闻名世界的歌剧和芭蕾舞剧院,自1776年建成至今已有225年的历史。大剧院那具有帝国风格的建筑,以及剧院广场前阿波罗二轮四马车的青铜雕塑,早已深深地印烙在俄罗斯人的脑海里,成为他们心中的艺术圣殿。但是,当人们沉浸于如诗如梦的童话世界中,被美丽的公主和英俊的王子所演绎的爱情故事陶醉时,是否想过天鹅绒大幕后面所发生的故事?

      在大剧院第一个演出季之初,工作人员不足百人,如今已增至2600人,尽管大剧院的观众厅共有2200个座位,却无法一次容纳所有的工作人员。因此,大剧院的工作人员只有在首演通排时才可能全部集合在一起。工作人员中半数以上为女性。她们分工细致,各司其职:有的负责给布料染色,画上彩饰,有的负责剪裁、刺绣,缝制芭蕾舞裙和舞鞋;有的专门给假发上卷、定型,或是粘贴胡子。剧院的医护人员则为舞蹈演员治疗脚伤和腰伤,为歌剧演员治疗声带。此外,还有专人清洗红色的天鹅绒大幕,使大厅内所有的镜子和镀金饰物保持光亮。对这些与剧院朝夕相处的工作人员来说,大剧院不是人人熟悉的100卢布纸币上的装饰画,也不是享誉世界的广告牌,大剧院是他们的家。

    大剧院里的小“特区”

      19世纪,著名的芭蕾舞演员芳妮·爱丽丝列尔在大剧院演出时,从包厢的两侧突然飘落五彩缤纷的花朵,雨点般撒向这位远道而来的舞蹈家。更有趣的是,左边落下的全是红花,右边则全是白花,接着左边又变成了蓝花……。这种奇特的欢迎方式在我们这个理性的年代极为少见,即便有人想玩玩与众不同的把戏,安全部门也会严加禁止。现在,如果观众想给某位演员献花,剧院的引座员会很严肃地告诉他,应该把花送到指定的地方:剧院楼下右侧厢座的16号门,而且要附上便条,写明要送的人。

      大剧院里设有一个秘密的“特区”,过去只供剧院人员使用,如今国家元首、贵宾及其警卫队成了它的主人。他们可以通过单独的入口到达“特区”,避免与其他观众碰面。20世纪80年代,这里甚至配备了一部特制的电梯 ?穴现已拆除?雪,专供苏共总书记契尔年科使用。那时的契尔年科已重病缠身,寸步难行,可每次演出时仍然端坐在沙皇包厢里,用呆滞的目光盯着舞台。

    神秘的主持人

      “主持导演”坐在舞台后面的控制台上,通过两台监控器(分别监控舞台和乐池)和一排排的按扭,以及类似老式电话听筒的扬声器,有条不紊地安排着每一场演出。在他们的指挥下,开演铃声响起,大幕徐徐拉开,舞台灯光变幻多端(有的剧目40分钟内灯光变换多达60余次),独唱演员或芭蕾舞群舞演员依次出场 ……“主持导演”工作时,犹如乐队的指挥,只不过他不时地用手指翻动的不是打开的乐谱,而是记事本,双眼注视着的不是乐队,而是监控器屏幕上舞台和乐池的情况。他时而揿下按扭,向对讲机发出命令。一切都在紧张有序中进行。

    神奇的小灯

      歌剧《沙皇的未婚妻》正在演出中。“主持导演”瓦连京娜右边的监控器屏幕上出现了乐池,扮演格力高里·格里亚斯内的演员正在演唱那首著名的咏叹调。当他唱到“美人不会疯”这句时,站在后台的一位身穿牛仔服的男子闭上了双眼,随着节拍开始拍打脚尖,合唱慢慢加入进来。这时,在后台走动的一个大胡子突然爬上托架,手里拿着一盏小灯,在舞台左侧挥舞起来。与此同时,舞台右侧也有灯在摇动,仿佛是左侧这盏灯的影子。其实不然,由于舞台右侧也有一个托架,上面也趴着一个人,手里同样有一盏小灯。那他们到底在做什么呢?

      原来,托架上的人正在利用小灯来提醒合唱队员不要与乐队“脱节”。歌剧演出时,合唱队员往往看不见乐队的指挥,所以合唱指挥只好躲在后台的两侧,借助监控器的图像,不断地为合唱队员重复乐队指挥的动作,点燃的小灯使摹仿的指挥动作显得更加清晰。而那个不停地拍打脚尖的男子则是演唱格里亚斯内的B角演员。万一A角出现异常情况,他将立刻替补上场。

    摩尔多瓦少女的大辫子

      20世纪50年代大剧院上演的歌剧和芭蕾舞剧中,演员所戴的假发都是最好的。这些假发均来自摩尔多瓦。曾几何时,摩尔多瓦少女崇尚传统习俗,她们留着长发,扎着又粗又亮的大辫子,并以此为荣。每逢秋季,摩尔多瓦人大办喜事,此时,即将出嫁的姑娘们就会恋恋不舍地剪下心爱的大辫子。秋天因此成为大剧院大量收购头发的黄金季节。与从其他地区收购来的头发相比,摩尔多瓦的质量最上乘 —— 不但粗而且色泽光亮,易于鬈曲、定型,最适合制作假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摩尔多瓦旧俗已易,今非昔比。大剧院一度只得从国外采购头发,甚至是人工假发。如今虽又重新开始推崇本国的自然的假发原料,但处理方法简单多了。过去,在演出季到来之前,必须先将采购来的头发运到树林里,放在汽油里泡一泡,然后取出挂在树枝上晾晒。而现在几乎与清洗一般的衣物毫无二致:把头发放在锅里,加点洗衣粉清洗干净,再用假发模型弄干了事。如此这般简化了假发的制作环节,但也失去了往日的神秘与浪漫,显得平淡乏味。

    难以应付的芭蕾服装

      芭蕾舞演出之前,演员一般穿着专门的衬衣先由化妆师化妆,之后再由服装师为她们换演出服。芭蕾舞裙束胸的后背有7~9个扣钩,演员必须在服装师的帮助下才能完全扣好。在双人舞表演中,当男舞伴手托女演员的腰部完成动作时,无意中可能会碰开女演员舞裙束胸的扣钩。为预防此类意外情况的发生,服装师必须用针线将扣钩缝上。大剧院里负责服装的姑娘们都是缝纫高手。每次外出巡回演出,如果服装由外剧院的服装师负责,免不了出一点纰漏:不是针被卡住了,就是线被扯断了。可一换上大剧院的服装师,所有问题瞬间就迎刃而解。通常情况下,只有独舞演员的舞裙才用线缝扣钩,而其他群舞演员则享受不到此种 “优待”。但是群舞演员也喜欢穿用线缝的舞裙,毕竟那样感觉更保险、妥帖。如此一来可忙坏了服装师们。试想,在短短的幕间休息时,要同时迅速地为30个演员换装、缝束胸、解短裙,那是何等紧张的一幅场景啊!

      尽管如此,女装部的工作还是相对轻松的。在男装部,服装师们经常要拖上无比沉重的演出服,如厚厚的外套、毛皮大衣、长大衣等。扮演鲍里斯·戈东诺夫的男低音弗拉基米尔·马多林身材也算魁梧,可没有两位服装师的帮助,他独自一人还无法将沙皇鲍里斯的皮袍披上身。这件专为沙皇出行准备的、缀满了宝石和金子的行头十分沉重,重量至少在30公斤以上。歌剧演员如何能身披如此沉重的服装而自如地演唱,真是一个谜!

    男人们的工作

      幕间休息前,在绣满金色花纹的红色天鹅绒大幕徐徐关闭时,身穿工作服的布景安装工已经站在舞台的两侧准备了。据说,一晚上他们要搬运上吨重的布景,为此每人可以拿到约180卢布(约6个美元——的报酬。

      目前,剧院最缺的就是有经验的舞台工人,这也是大剧院惟一的纯男性工种。他们工作的好坏关系重大。例如,某些芭蕾舞剧要求用布覆盖台面,但必须将布固定得非常平整,否则演员在旋转时鞋尖不易控制,甚至会随着盖布一起滑动,导致受伤。有些剧情要求演员从高处往地底下滑落(在舞台的地板上安装了十几个地道口,通往舞台下面,由人工控制开关),或是被皮带吊在不同的机械装置上做飞行动作。对这些高难度特殊表演的安全,舞台工人要全权负责。有一次,在演出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的一幕时,演员廖沙·拉巴列维奇正在钢索上表演空中滑翔,突然出事了:由于皮带固定的位置不对,演员被钢索勒住了脖子,差点窒息身亡。

      许多剧目的道具、布景都十分复杂而沉重。在布景安装工看来,布景分量最重的剧目要数《鲍里斯·戈东诺夫》、《对三个橙子的爱》及《纳布戈》。

    能工巧匠

      在歌剧《纳布戈》的首演式上,观众们目睹了移动台上不停旋转的金属塔楼。以往大剧院演出的所有道具都出自剧院下属的艺术制作车间的大师之手,但这次例外,这些金属塔楼是在赫鲁尼契瓦的“火箭”工厂制作的。大剧院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拥有各种制作车间及250名能工巧匠,其中包括裁剪工、缝纫工、刺绣工、布料染色工、洗衣工、制帽工、画师、木工、铁匠等等,他们与大剧院的编导、乐师、演员等共同孕育一个又一个新剧目。

      芭蕾舞鞋也是剧院自制的。据说,2000年一年内,大剧院的女芭蕾舞演员共穿坏了7200双舞鞋!不久前,一位在剧院的制鞋车间里工作了57年的女工退休了。57年来,她日复一日地重复着那道复杂而又单调的工序 —— 用手剪出芭蕾舞鞋的鞋帮。

      大剧院的休息厅与观众厅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置身其中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可是,要使大厅四周精美的镀金装饰保持光泽,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样的精工细活惟有极温柔、细腻的女性之手才能完成。不过,每次重新刷金箔时,在这些能干的女工的身后,都少不了几双男性注视的眼睛。

      此外,大剧院还拥有自己的医院,现有医生125名,以治疗声带、关节、脊椎方面的病症为主。著名歌星阿拉·普加乔娃和她年轻的丈夫菲利浦·基尔科罗夫是大剧院的常客,经常光顾这里的语音矫正专家。

    不可思议的“仙女”

      当观众第一次看到手拿锤子专心致志地敲打自己舞鞋的西尔菲达(仙女)时,也许会大吃一惊,其实,这对芭蕾舞女演员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她们经常用锤子敲打舞鞋的木头鞋尖,以使支撑脚尖的鞋嘴更硬实。

      和许多其他地方一样,大剧院里竞争异常激烈,不少人因无法承受这种竞争而被淘汰,演员之间由于竞争也生出许多是非。在芭蕾舞剧中,有一些女演员表演时不穿芭蕾舞鞋,而穿带鞋跟的舞鞋,于是她们把给竞争对手制造麻烦形象地称为“锯掉鞋后跟”。在《仙女》中扮演女巫师梅德什一角的斯维特兰娜·吉格列娃的“鞋后跟”就差一点被“锯掉”了。在最近的一次演出中,当女巫梅德什边走边把“盛有”葡萄酒的杯子倒向嘴里时,原本应该是空着的杯子却倒出水来。结果,水洒了斯维特兰娜一脸,顺着她的睫毛往下淌,把粘上去的假鼻子也给弄湿了。斯维特兰娜心有余悸地跳着,生怕弄湿的鼻子会突然掉下来。而芭蕾舞演员玛琳娜·雷日基娜也经历过有惊无险的情况。一次演出时,她束胸的松紧带不知怎么断了,幸运的是,一条松紧带是在第一次出场表演后断的,她匆匆跑进后台给缝上了,而另一条松紧带断时,她已经跳完了变奏曲部分。否则难以想象会出现怎样难堪的场面,因为只要她轻轻地跳一下或是旋转一下,她的束胸立刻就会松开滑落。

      芭蕾舞演出中隐藏着不少机关。看过芭蕾舞剧《仙女》的观众,一定还记得那个轻盈飞舞的西尔菲达吧?其实,在剧院的天花板下飞来飞去的并不是芭蕾舞演员本人,而是她的替身。事实上,用替身演员来表演高难动作也已不是什么秘密了。但著名的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生前一直拒绝使用替身,《吉赛尔》中所有的动作全由她本人完成。

      玛琳娜·雷日基娜现在是大剧院的主要独舞演员,具有非凡的艺术生命力。就像玛雅·普丽谢茨卡娅创造了大剧院芭蕾舞史上的奇迹一样,玛琳娜也创造了一项纪录:生育二子却从未间断芭蕾舞演出。玛琳娜的长子今年9岁,次子刚满3岁。当她怀第二胎时,前5个月一直坚持上台演出。孩子出生不到三个半月,她就登台在《唐吉诃德》中扮演了基特丽一角。也许,她能成为第二个普丽谢茨卡娅——艺术生命的常青藤。

    包厢的守护神

      一走进大剧院,迎面就会碰上一些并不年轻的妇女,她们笑容可拘、彬彬有礼地为观众引座。这90名引座员大多是退休人员,都受过高等教育,有的甚至是副博士。她们被誉为大剧院名副其实的“守护神”。 不同于其他工作,她们只有星期一才休息,而周六和周日因为有日场和晚场两场演出,工作反而更辛苦。柳德米拉·彼得罗芙娜原本打算只干两年,可一呆就是20年。她的生活已离不开大剧院里属于她的那块“领地”了。观众厅二楼的右半边,包括10个厢座、60把椅子、10扇门、10面镜子,外加半边楼座的60把椅子,所有这些地方都由她负责整理、保洁。每次演出前两个半小时,柳德米拉就开始打扫卫生,然后为观众引座。她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评那些迟到的观众:“怎么可以迟到呢?这可是大剧院呐!”演出结束后她又要重新整理她的“领地”,直到半夜一点以后才能回到家。工作的确非常辛苦,可是光靠退休金又不能维持生活。不过,大剧院同时也成为像柳德米拉这样的退休人员的精神需要。

    “专车级”演员

      大剧院里有一个特殊阶层,包括一些乐队指挥、扮演主要角色的独唱演员和独舞演员,他们享受“专车”级待遇,即每次演出剧院都用专车接送。据说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有一次,勃列日涅夫来剧院观看演出,可乐池中不见指挥的影子,原来,他被困在家中的电梯里了。于是,剧院立下了这一新规矩。从此以后,主要演员再也不会被卡在电梯里或是被堵在塞车的路上了。然而其他普通演员则无此厚待,他们要自行解决交通问题。为庆祝玛雅·普丽谢茨卡娅70华诞而举办的专场演出一直持续到下半夜,结果半数以上的存衣室女工和引座员因囊中羞涩无钱打的,不得不请求留在剧院过一夜,剧院只好破例应允了她们的请求。清晨在举世闻名的大剧院一觉醒来又是怎样的一番感受呢?恐怕只有她们能告诉你了。

    from 世界博览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nice
    • 这位XDJM.你的转帖很有水平耶
    • 圈阅。;-)
      • 圈在什么地方?
        • 不能象他#2322737一样上钩。;-)
          • 对,现在正是钓鱼的季节!lindsay去过吗~
            • 没。只试过一次钓鱼。在Lion’s Head。买了鱼钩、鱼饵、执照,花了一天时间,一条鱼没钓到。最后鱼钩卡在石缝里,使劲一den,鱼竿折了。所以,尚未尝过钓鱼的喜悦。你们去一定得叫上俺。38呢?你去过了吗?
              • 俺只能钓上sunfish。没经验,买了好几盒蚯蚓,只用两条,就能钓一上午。用不完,害得我天天吃饭时去公司旁的湖边儿钓几条,也捞些成本回来。呵呵,现在,钓上来恐怕也丢回去,就是给孩子消磨时间而已。
    • 多伦多有没有剧院请人?
      • 有义工的需求,真的,至少我确定的是Lawrence 艺术中心,估计其它剧场也要~
        • 大家都想做这样的义工, 是不是? 谁能联络联络, 咱们几个一起去逛逛.
      • 我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