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小时候,家离外婆住的地方有十多里的路。这十多里的路,除了两头要各走上弯弯曲的四五里小路外,中间还隔着一条江。江不算宽,在少雨的季节里甚至可以顺着江底光滑的鹅卵石一直走出几十米远,靠近河的中间便可看到随着水流柔软伸展的水草。那时候,在外婆村子周围方园几里都没有桥,要从江的这边到江的那岸,摆渡是唯一的交通方式。一片微波汤漾的江水,隔出相映两岸的人家。
一年里总有几次要上外婆家,那对于我,也是难得的节日。小的时候,跟着母亲,或是由外婆带着。摆渡的船不多,在我们上岸的渡口,来来回回也只有一条船。而那些乘客也似乎都和船公相熟,上了船互相打着招呼,那种气氛,象是在邻居家院子里闲坐一般。船是木头的,可能是年代久了,看上去古色古香,却是十分结实。也许那时各行各业的分工都很明确,种地就是种地,一种祖祖辈辈,而船工一船,也是相传几代。船的中间上面搭了棚,可以防雨防晒,算是舱,舱的两头各有两道小木门,象两扇窗,正容得下一个人弯腰进出。而板凳高度铺了木板,中间掀开两块,空出来正好两边可以坐下三四个人。合上的时候,整个棚仓就成了一间硬板床,那便是船工平时休息和过夜的地方了。船尾有一个小煤炉和简单的炊具,这样的一条船就是船工一个简单的家了。
每次坐船,我都会兴高采烈地第一个跳上船,那个时候也是船摇摆最历害的时候,有时候嫌不过隐,便故意在船的两边晃来晃去。江水大多时候平静得象是湖,船工拿长长的竹竿往江底轻轻一触,船便轻飘飘地离了岸。这时候,我便喜欢趴在船沿上,用手去触摸江里的水,水浅的时候,要用力便出手才能摸到水,而这时往往要被大人训斥的。江水略满的时候,手便很容易便摸到了水,有时候能看见一条条细细长长的草鱼,或者抓住几都伸到江面的水草。这样的过程总是很短,船一会儿功夫就到了对岸,船工便吆喝着“到岸啦!”我恋恋不舍地留在最后,磨磨蹭蹭地上了岸。
那时候坐船是不收钱的,任何时候去,如果没人,船总静静地泊在一边的岸上,若是对岸有人,只要喊一声,船工就会不紧不慢地将船撑过来。到了逢年过节的时候,船工就会挑着两个空萝框,沿着两岸的村落挨家挨户地去凑口粮。只要一说是船工,家家户户都会拿出家里的米,年糕之类的,往他的框里放,这往往便是船工一年的粮了。在那个年代,民心都很纯朴,直接用钱交换的东西相对很少,所以对钱的概念是很淡漠的。反正米是自家种的,年糕也是自家做的,船,多多少少总归也要乘,所以要的人并不贪心,给的人也心甘情愿。
再过了几年,很多东西都私有化了,先是农村里的地,再是镇上的店,很多的东西需要用钱来换取。乘船也改成了收费制,船工不再上门收口粮了,摆一次渡,一个人两分钱。
再后来,在摆渡上岸的江面修了一座宽大的桥。家家户户里都有了自行车,桥的两岸也通起了车。于是,乘船的人便越来越少,到最后,江面的那条船便没消失了。
如今重回故里,经过那座已经显得破旧的桥,不由得想起那些摆渡的日子。江两岸拓宽了,一边修起了江滨公园,也有的人在江边买了地皮,造起了漂亮的别墅。只是,随着工业发展污染的加重,以及开发需要的改造,江里的水越来越浅。在旱季时,远远看去只有江心因采石而变得坑坑洼洼的河床。那已经不再是一条秀丽的江,而更象是一条干涸了多年的河床。水多起来的时候,也是混混的,再也看不到里面嬉戏的鱼,或是江面上偶尔漂起的绿色水草,夏天的傍晚那一簇簇的人在江里游泳的快乐景象也永远地消失了。
在这个只讲究金钱和效益的年代,这条江完成了它最后的使命。
那些如江水清澈而单纯的回记,便永远留在了摆渡的日子里。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一年里总有几次要上外婆家,那对于我,也是难得的节日。小的时候,跟着母亲,或是由外婆带着。摆渡的船不多,在我们上岸的渡口,来来回回也只有一条船。而那些乘客也似乎都和船公相熟,上了船互相打着招呼,那种气氛,象是在邻居家院子里闲坐一般。船是木头的,可能是年代久了,看上去古色古香,却是十分结实。也许那时各行各业的分工都很明确,种地就是种地,一种祖祖辈辈,而船工一船,也是相传几代。船的中间上面搭了棚,可以防雨防晒,算是舱,舱的两头各有两道小木门,象两扇窗,正容得下一个人弯腰进出。而板凳高度铺了木板,中间掀开两块,空出来正好两边可以坐下三四个人。合上的时候,整个棚仓就成了一间硬板床,那便是船工平时休息和过夜的地方了。船尾有一个小煤炉和简单的炊具,这样的一条船就是船工一个简单的家了。
每次坐船,我都会兴高采烈地第一个跳上船,那个时候也是船摇摆最历害的时候,有时候嫌不过隐,便故意在船的两边晃来晃去。江水大多时候平静得象是湖,船工拿长长的竹竿往江底轻轻一触,船便轻飘飘地离了岸。这时候,我便喜欢趴在船沿上,用手去触摸江里的水,水浅的时候,要用力便出手才能摸到水,而这时往往要被大人训斥的。江水略满的时候,手便很容易便摸到了水,有时候能看见一条条细细长长的草鱼,或者抓住几都伸到江面的水草。这样的过程总是很短,船一会儿功夫就到了对岸,船工便吆喝着“到岸啦!”我恋恋不舍地留在最后,磨磨蹭蹭地上了岸。
那时候坐船是不收钱的,任何时候去,如果没人,船总静静地泊在一边的岸上,若是对岸有人,只要喊一声,船工就会不紧不慢地将船撑过来。到了逢年过节的时候,船工就会挑着两个空萝框,沿着两岸的村落挨家挨户地去凑口粮。只要一说是船工,家家户户都会拿出家里的米,年糕之类的,往他的框里放,这往往便是船工一年的粮了。在那个年代,民心都很纯朴,直接用钱交换的东西相对很少,所以对钱的概念是很淡漠的。反正米是自家种的,年糕也是自家做的,船,多多少少总归也要乘,所以要的人并不贪心,给的人也心甘情愿。
再过了几年,很多东西都私有化了,先是农村里的地,再是镇上的店,很多的东西需要用钱来换取。乘船也改成了收费制,船工不再上门收口粮了,摆一次渡,一个人两分钱。
再后来,在摆渡上岸的江面修了一座宽大的桥。家家户户里都有了自行车,桥的两岸也通起了车。于是,乘船的人便越来越少,到最后,江面的那条船便没消失了。
如今重回故里,经过那座已经显得破旧的桥,不由得想起那些摆渡的日子。江两岸拓宽了,一边修起了江滨公园,也有的人在江边买了地皮,造起了漂亮的别墅。只是,随着工业发展污染的加重,以及开发需要的改造,江里的水越来越浅。在旱季时,远远看去只有江心因采石而变得坑坑洼洼的河床。那已经不再是一条秀丽的江,而更象是一条干涸了多年的河床。水多起来的时候,也是混混的,再也看不到里面嬉戏的鱼,或是江面上偶尔漂起的绿色水草,夏天的傍晚那一簇簇的人在江里游泳的快乐景象也永远地消失了。
在这个只讲究金钱和效益的年代,这条江完成了它最后的使命。
那些如江水清澈而单纯的回记,便永远留在了摆渡的日子里。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