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是在去年秋天在美国洛杉机和纽约同时上画的,之后我在论坛上看到一些评论,也曾萌生去看的念头,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大概数周前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竟然是《迷失东京》的DVD,后来XH在电话里对我说;我想你会喜欢这部戏的。
以后的那些日子,XH几乎是一天一封E,内容都是关于《迷失东京》,在这样高密度的轰炸下,我终在这个周末的夜晚,将DVD送进了机器。
《迷失东京》是个很典雅传统的故事。一位过气的,或者可以说是失落的电视明星鲍勃-哈里斯(Bob Harris,比尔-默里/Bill Murray饰演)为拍一个威士忌的电视广告来到东京,与一位摄影师的年轻妻子夏洛特(Charlotte,斯嘉丽-约翰森/Scarlett Johansson饰演)不期而遇,在一个孤寂、无奈的夜晚,他们在酒吧里开始了一段很单纯的情感故事,直到在街头吻别,各自回到原来的轨迹上,继续自己的人生路。
周日的清晨,我在看完这个故事后给XH回了E,我说感谢这样好的电影,还有很美的画面,以及电影中的每一首歌。
我还特意告诉XH,鲍勃与夏洛特在酒吧里第一次相见那场戏,当作为背景音乐的《sealed with a kiss》一响起,那句“Though we gotta say goodbye for the summer. ”一下子抓着了我的心,我想起许多年前的另一个夏夜,一部名叫《初吻》的电影曾令我迷失,如果没有记错,这首《sealed with a kiss》应是那部电影的主题曲吧,因为我很喜欢那个画面:在一个热闹、拥挤的DISCO舞会上,两位情窦初开的男女主角相遇,戴着WALKMAN耳机的男孩约第一次参加舞会的女孩跳舞,女孩子被强大的音乐震动着,她皱了一下眉头,正想表示拒绝,男孩子将耳机摘下半边,此时烦躁的音乐转为这首《sealed with a kiss》,男女主角各戴一边耳机相拥而舞,这样的情感故事可用刻骨铭心来形容。
后来XH给我回E说:我查了一下,这部叫《初吻》的电影是法国片,叫《la boum.》,是索菲.玛素的处女作,继1980出品后,1982还出了续集。
这个早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将自己藏在一楼音响室那张宽大的沙发上,没有茶,没有音乐。
我想回到书房去,将一些片断的感想记录下来,但静止在电视机上最后的那个镜头,却怎么也挥不去:鲍勃将嘴唇贴在哭泣的夏洛特的耳边,我们听到很轻很迷茫的耳语,但永远都听不清即将“回家”的鲍勃究竟对夏洛特讲了些什么。
我重复地将这个画面倒来倒去,耳语之后只有夏洛特含着泪的点头答应,以及那声失落的唇语:“BYE”,一切就这样结束。
以我的理解,《Lost in Translation》翻译成《迷失东京》确实有些先入为主。这是好莱坞少有的一部小资电影,作为导演,索菲亚•科波拉(Sofia Coppola)想讲述的是关于“迷失”,而不是在哪里迷失。
电影从一开始,就不断用画面介入对“迷失”的诠释,比如坐在出租车上的鲍勃在五光十色的东京街头穿梭,比如在下榻的酒店翻译用很蹩脚的英语致以欢迎,还有喧闹的电视节目,拍摄现场鲍勃安全无法理解导演的意图,这些无非都在强调,鲍勃的东京行,陷入人生的一次迷失中。
与鲍勃所不同的,是夏洛特在婚后的迷失。丈夫有没完没了的工作和应酬,夜深人静,疲倦的打鼾声与窗外闪烁的灯光此起彼落,坐在窗台上失眠的夏洛特,看着东京这个繁华的都市,有身在其中,却心在其外的感觉,这种贫乏而孤独的生活,让她失落,正如她在给女友的电话中所说的“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嫁了个什么样的人”
曾在东京生活过的索菲亚,将两个美国人迷失的故事选择东京,这种空间的跳离应是别有用心的吧。起码这种跨越让我们会作这样的联想,即迷失首先要有机会。
鲍勃的机会是在他失落多年后在东京接到一个拍广告的工作;夏洛特的机会是婚后有一个很自由的空间以及有一位忙于工作而无暇照顾她心情的丈夫。当这两种机会发生重叠时,迷失的故事就会发酵。而索菲亚刻意跨越东西方所营造的这种迷失应还有另一层面上的意义,这就是是迷失与文化无关。
将夏洛特与鲍勃两种不同的迷失放在同一层面上去比较,前者让人心疼,后者让人无奈,两种心情交叠,形成影片的主调:一种淡淡的哀愁与落寞。而置身其中的那段情感故事,精致得让人有种近乎瞬间会破碎的惊恐,这种感觉只有手抚壁裂景泰蓝花瓶时才有,是冰凉而透骨的。
对婚姻与性的探讨,一直是情感故事无法逃脱的主题。《迷失东京》也不例外。
鲍勃对夏洛特说过一句话:“一旦有了第一个孩子,你的一生便宣告结束”,这是鲍勃从婚姻生活中迷失出来的最好解释。
尽管在他的身后,那些没完没了的电话,不断地告诉他,孩子怎么样,房子怎么样,这种繁琐枯燥的对话,象征着鲍勃身后那个家对迷失路途上的鲍勃的呼唤,但甘于迷失的鲍勃还是力图尝试在夏洛特身上找回青春,找回关怀,找回爱,以及被爱。而这些都曾是他曾拥有的,属于“一生”最具价值的。只是中年之后,他因着“一生”的失去,最终迷失了。
同样,夏洛特所要寻找的,是迷失了的爱。她会在街头闲逛;会在夜深人静时坐在窗台上凝视都市;会乘坐子弹快车到京都的许愿树上结愿;或到日本寺院里看传统的婚礼。
《迷失东京》,其实是将夏洛特与鲍勃不同的人生轨迹彼此参照,以此透视现代都市人对婚姻与家庭迷失的困惑。也即是,夏洛特与鲍勃,一个是婚姻的昨天,一个是婚姻的明天。夏洛特与鲍勃分别迷失在婚姻的明天与昨天里,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轨道。
表面上看,《迷失东京》并没有写性。但电影一开始,夏洛特侧身在床股沟鲜明的背影,以及影片中她多次穿着同一条透明的内裤在镜头前,特别是在忙于工作的丈夫面前窜来窜去,就很独特地暗示了婚后的夏洛特,在情感与性爱上,都是迷失落寞的。
有两场戏写到鲍勃与夏洛特的性爱,当然,在索菲亚的主题里,迷失后的鲍勃与夏洛特的性爱,建筑在精神上。
第一场戏是在东京的夜晚疯狂了一晚后,鲍勃抱着夏洛特回酒店,进房后他轻轻地将夏洛特放在床上,此时情态迷人的夏洛特半睁开眼对鲍勃信任地笑了笑,然后很舒展地酣睡过去,这种睡态是夏洛特过去从来没有过的。而看见夏洛特纯然的睡姿,鲍勃轻轻地拉起被子的一角,将夏洛特露出的腰部轻轻盖上,然后关灯离去,显然,他们彼此是娱愉的,满足的,充满快感的。
第二场戏也是床上戏。鲍勃与夏洛特在酒酣后在床上谈心,导演用一个中全景镜头,仿是让观众固定在一个偷窥的位置,并随着他们的对话进入各自的内心,窥视关于爱情,人生等等主题在生命中的位置。
有评论说《迷失东京》始终不是一部属于演员的影片,它更多的是属于编故事的人和拍故事的人,我觉得这种看法是偏见的。恰恰相反的,我反觉得,《迷失东京》最精彩的,是两位主角间的演绎已超出了表演,特别是年近19岁的斯嘉丽,她透过特定的迷失眼神与苍白的笑容,将夏洛特内心所承受的痛苦,不温不火地表现出来,证实那个曾在《幽灵世界》里演绎反叛少女的斯嘉丽,如今已经成熟。
我特别感叹床上谈心这场戏,镜头与镜位都处于一种相对固定不变的位置,而两位演员透过他们丝丝入扣的情态渲泄,将这段情感的迷失表现得竭尽迷离、暧昧与温婉。特别是最后那刻,鲍勃犹豫的手最终还是将夏洛特的脚轻轻握住。可以说,导演所表现的这种情韵,在性里,却超出了性。
其实,要表现关于“迷失”这样富于哲学的人生命题,远不是一部电影所能说清楚的,聪明的导演将所有的思考赋予鲍勃与夏洛特一次短暂的相遇中,就连镜头调度,都时刻强调着这种重叠的短暂。像借助大都市的热闹、烦躁、冲动来凸现镜头的流动效果,体现人生的急促向前,瞬间的迷失,转眼即逝。
我很喜欢导演大量采用中长景镜头,有很多镜头甚至是在街头、游戏机室、舞厅、酒吧内偷拍,那种真实感觉,有如活鲜鲜地将貌似很有节奏很平稳的都市生活在你面前撕裂开来,让你亲手触摸。
《迷失东京》在运用镜头的另一个成功之处是强化镜头的寓意功能,像宾馆火警那场戏就很具用心,冰冷的夜幕下,如机器青蓝的色调,以及在警钟后汇集在广场上,显得无奈、衣冠不整的人们,在这种气氛熏托下,天亮就要分手的鲍勃与夏洛特无言以对。
大概,这就是生活的规律,再迷失,总有彼此的轨迹。
影片的结尾极具煽情。乘车到机场的鲍勃从人群里看见了到夏洛特,他特意在中途下车,在街边拥抱着哭泣的她,并在她的耳边轻语,然后是深长的吻,还有再见……这里要特别强调的,“中途下车”这场戏更深的意义,是表达了人生如旅程,偶然的迷失,那不过只是一次中途下车,最终,你还会回到原来的轨迹上,继续原来的路程。这种暗示为鲍勃与夏洛特这段迷失故事作了最贴切的注解,结局美丽得让人心疼。
而结尾那首如进行曲节奏的《Just Like Honey》,俗一点的理解,应是鲍勃对夏洛特的耳语:
Listen to the girl
As she takes on half the world
Moving up and so alive
In her honey dripping beehive
Beehive
It’s good, so good, it’s so good
So good
Walking back to you
Is the hardest thing that
I can do
That I can do for you
For you
I’ll be your plastic toy
I’ll be your plastic toy
For you
Eating up the scum
Is the hardest thing for
Me to do
Just like honey
……
只是,我不希望真是如此。
2004年7月4日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大概数周前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竟然是《迷失东京》的DVD,后来XH在电话里对我说;我想你会喜欢这部戏的。
以后的那些日子,XH几乎是一天一封E,内容都是关于《迷失东京》,在这样高密度的轰炸下,我终在这个周末的夜晚,将DVD送进了机器。
《迷失东京》是个很典雅传统的故事。一位过气的,或者可以说是失落的电视明星鲍勃-哈里斯(Bob Harris,比尔-默里/Bill Murray饰演)为拍一个威士忌的电视广告来到东京,与一位摄影师的年轻妻子夏洛特(Charlotte,斯嘉丽-约翰森/Scarlett Johansson饰演)不期而遇,在一个孤寂、无奈的夜晚,他们在酒吧里开始了一段很单纯的情感故事,直到在街头吻别,各自回到原来的轨迹上,继续自己的人生路。
周日的清晨,我在看完这个故事后给XH回了E,我说感谢这样好的电影,还有很美的画面,以及电影中的每一首歌。
我还特意告诉XH,鲍勃与夏洛特在酒吧里第一次相见那场戏,当作为背景音乐的《sealed with a kiss》一响起,那句“Though we gotta say goodbye for the summer. ”一下子抓着了我的心,我想起许多年前的另一个夏夜,一部名叫《初吻》的电影曾令我迷失,如果没有记错,这首《sealed with a kiss》应是那部电影的主题曲吧,因为我很喜欢那个画面:在一个热闹、拥挤的DISCO舞会上,两位情窦初开的男女主角相遇,戴着WALKMAN耳机的男孩约第一次参加舞会的女孩跳舞,女孩子被强大的音乐震动着,她皱了一下眉头,正想表示拒绝,男孩子将耳机摘下半边,此时烦躁的音乐转为这首《sealed with a kiss》,男女主角各戴一边耳机相拥而舞,这样的情感故事可用刻骨铭心来形容。
后来XH给我回E说:我查了一下,这部叫《初吻》的电影是法国片,叫《la boum.》,是索菲.玛素的处女作,继1980出品后,1982还出了续集。
这个早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将自己藏在一楼音响室那张宽大的沙发上,没有茶,没有音乐。
我想回到书房去,将一些片断的感想记录下来,但静止在电视机上最后的那个镜头,却怎么也挥不去:鲍勃将嘴唇贴在哭泣的夏洛特的耳边,我们听到很轻很迷茫的耳语,但永远都听不清即将“回家”的鲍勃究竟对夏洛特讲了些什么。
我重复地将这个画面倒来倒去,耳语之后只有夏洛特含着泪的点头答应,以及那声失落的唇语:“BYE”,一切就这样结束。
以我的理解,《Lost in Translation》翻译成《迷失东京》确实有些先入为主。这是好莱坞少有的一部小资电影,作为导演,索菲亚•科波拉(Sofia Coppola)想讲述的是关于“迷失”,而不是在哪里迷失。
电影从一开始,就不断用画面介入对“迷失”的诠释,比如坐在出租车上的鲍勃在五光十色的东京街头穿梭,比如在下榻的酒店翻译用很蹩脚的英语致以欢迎,还有喧闹的电视节目,拍摄现场鲍勃安全无法理解导演的意图,这些无非都在强调,鲍勃的东京行,陷入人生的一次迷失中。
与鲍勃所不同的,是夏洛特在婚后的迷失。丈夫有没完没了的工作和应酬,夜深人静,疲倦的打鼾声与窗外闪烁的灯光此起彼落,坐在窗台上失眠的夏洛特,看着东京这个繁华的都市,有身在其中,却心在其外的感觉,这种贫乏而孤独的生活,让她失落,正如她在给女友的电话中所说的“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嫁了个什么样的人”
曾在东京生活过的索菲亚,将两个美国人迷失的故事选择东京,这种空间的跳离应是别有用心的吧。起码这种跨越让我们会作这样的联想,即迷失首先要有机会。
鲍勃的机会是在他失落多年后在东京接到一个拍广告的工作;夏洛特的机会是婚后有一个很自由的空间以及有一位忙于工作而无暇照顾她心情的丈夫。当这两种机会发生重叠时,迷失的故事就会发酵。而索菲亚刻意跨越东西方所营造的这种迷失应还有另一层面上的意义,这就是是迷失与文化无关。
将夏洛特与鲍勃两种不同的迷失放在同一层面上去比较,前者让人心疼,后者让人无奈,两种心情交叠,形成影片的主调:一种淡淡的哀愁与落寞。而置身其中的那段情感故事,精致得让人有种近乎瞬间会破碎的惊恐,这种感觉只有手抚壁裂景泰蓝花瓶时才有,是冰凉而透骨的。
对婚姻与性的探讨,一直是情感故事无法逃脱的主题。《迷失东京》也不例外。
鲍勃对夏洛特说过一句话:“一旦有了第一个孩子,你的一生便宣告结束”,这是鲍勃从婚姻生活中迷失出来的最好解释。
尽管在他的身后,那些没完没了的电话,不断地告诉他,孩子怎么样,房子怎么样,这种繁琐枯燥的对话,象征着鲍勃身后那个家对迷失路途上的鲍勃的呼唤,但甘于迷失的鲍勃还是力图尝试在夏洛特身上找回青春,找回关怀,找回爱,以及被爱。而这些都曾是他曾拥有的,属于“一生”最具价值的。只是中年之后,他因着“一生”的失去,最终迷失了。
同样,夏洛特所要寻找的,是迷失了的爱。她会在街头闲逛;会在夜深人静时坐在窗台上凝视都市;会乘坐子弹快车到京都的许愿树上结愿;或到日本寺院里看传统的婚礼。
《迷失东京》,其实是将夏洛特与鲍勃不同的人生轨迹彼此参照,以此透视现代都市人对婚姻与家庭迷失的困惑。也即是,夏洛特与鲍勃,一个是婚姻的昨天,一个是婚姻的明天。夏洛特与鲍勃分别迷失在婚姻的明天与昨天里,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轨道。
表面上看,《迷失东京》并没有写性。但电影一开始,夏洛特侧身在床股沟鲜明的背影,以及影片中她多次穿着同一条透明的内裤在镜头前,特别是在忙于工作的丈夫面前窜来窜去,就很独特地暗示了婚后的夏洛特,在情感与性爱上,都是迷失落寞的。
有两场戏写到鲍勃与夏洛特的性爱,当然,在索菲亚的主题里,迷失后的鲍勃与夏洛特的性爱,建筑在精神上。
第一场戏是在东京的夜晚疯狂了一晚后,鲍勃抱着夏洛特回酒店,进房后他轻轻地将夏洛特放在床上,此时情态迷人的夏洛特半睁开眼对鲍勃信任地笑了笑,然后很舒展地酣睡过去,这种睡态是夏洛特过去从来没有过的。而看见夏洛特纯然的睡姿,鲍勃轻轻地拉起被子的一角,将夏洛特露出的腰部轻轻盖上,然后关灯离去,显然,他们彼此是娱愉的,满足的,充满快感的。
第二场戏也是床上戏。鲍勃与夏洛特在酒酣后在床上谈心,导演用一个中全景镜头,仿是让观众固定在一个偷窥的位置,并随着他们的对话进入各自的内心,窥视关于爱情,人生等等主题在生命中的位置。
有评论说《迷失东京》始终不是一部属于演员的影片,它更多的是属于编故事的人和拍故事的人,我觉得这种看法是偏见的。恰恰相反的,我反觉得,《迷失东京》最精彩的,是两位主角间的演绎已超出了表演,特别是年近19岁的斯嘉丽,她透过特定的迷失眼神与苍白的笑容,将夏洛特内心所承受的痛苦,不温不火地表现出来,证实那个曾在《幽灵世界》里演绎反叛少女的斯嘉丽,如今已经成熟。
我特别感叹床上谈心这场戏,镜头与镜位都处于一种相对固定不变的位置,而两位演员透过他们丝丝入扣的情态渲泄,将这段情感的迷失表现得竭尽迷离、暧昧与温婉。特别是最后那刻,鲍勃犹豫的手最终还是将夏洛特的脚轻轻握住。可以说,导演所表现的这种情韵,在性里,却超出了性。
其实,要表现关于“迷失”这样富于哲学的人生命题,远不是一部电影所能说清楚的,聪明的导演将所有的思考赋予鲍勃与夏洛特一次短暂的相遇中,就连镜头调度,都时刻强调着这种重叠的短暂。像借助大都市的热闹、烦躁、冲动来凸现镜头的流动效果,体现人生的急促向前,瞬间的迷失,转眼即逝。
我很喜欢导演大量采用中长景镜头,有很多镜头甚至是在街头、游戏机室、舞厅、酒吧内偷拍,那种真实感觉,有如活鲜鲜地将貌似很有节奏很平稳的都市生活在你面前撕裂开来,让你亲手触摸。
《迷失东京》在运用镜头的另一个成功之处是强化镜头的寓意功能,像宾馆火警那场戏就很具用心,冰冷的夜幕下,如机器青蓝的色调,以及在警钟后汇集在广场上,显得无奈、衣冠不整的人们,在这种气氛熏托下,天亮就要分手的鲍勃与夏洛特无言以对。
大概,这就是生活的规律,再迷失,总有彼此的轨迹。
影片的结尾极具煽情。乘车到机场的鲍勃从人群里看见了到夏洛特,他特意在中途下车,在街边拥抱着哭泣的她,并在她的耳边轻语,然后是深长的吻,还有再见……这里要特别强调的,“中途下车”这场戏更深的意义,是表达了人生如旅程,偶然的迷失,那不过只是一次中途下车,最终,你还会回到原来的轨迹上,继续原来的路程。这种暗示为鲍勃与夏洛特这段迷失故事作了最贴切的注解,结局美丽得让人心疼。
而结尾那首如进行曲节奏的《Just Like Honey》,俗一点的理解,应是鲍勃对夏洛特的耳语:
Listen to the girl
As she takes on half the world
Moving up and so alive
In her honey dripping beehive
Beehive
It’s good, so good, it’s so good
So good
Walking back to you
Is the hardest thing that
I can do
That I can do for you
For you
I’ll be your plastic toy
I’ll be your plastic toy
For you
Eating up the scum
Is the hardest thing for
Me to do
Just like honey
……
只是,我不希望真是如此。
2004年7月4日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