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回顾台湾流行乐坛,是一件令人伤感的事情,就像眼看一个果实由萌芽到成熟,再由成熟到腐烂的过程。二十多年台湾乐坛原创歌曲的浮沉起落就像人生,高峰过后必然又见低谷。如今泥沙俱下、喧闹噪的假辉煌时代全面降临,黄金分割、另类独行的个性时代逐渐走远,那么多个人疯狂的喊着张信哲、周杰伦. 阿杜等人。其实历史永远向前进,但艺术却允许人们向后看,让我们把目光从浮躁的现实中争脱出来,向后看看,看看曾是中国原创流行音乐龙头的台湾,这个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里,是否仍还有值得在心里聆听的天籁清音。
☆ 罗大佑:《之乎者也》
多年来,罗大佑已成为了经典的象征,但这张《之乎者也》专辑在当年却找不到一家肯出钱赞助的唱片公司。曾是牙医的罗大佑,有着一份与当时主流格格不入的破锣似的哑嗓子,没人敢冒险为他投资。正当罗大佑徘徊在台北的街头世情冷暖的时候,“滚石”唱片公司的老大段钟潭发现了他,《之乎者也》一出便“石破天惊”,黑眼镜、黑衣服、长头发的罗大佑,从此被人称为“台北的鲍勃.迪伦”,开始了另类音乐的长征之旅,这张专辑里有很多在当时看来很前卫的元素,辟如吉他、电子乐和大佑那不事雕琢的嗓音,但更打动人心的是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歌词,那里面蕴含的文化反思意识和批判现实精神,给78年在吴音软语的淫俗小调中长大的台湾年轻人心灵上带来剧烈的震撼。80年代中期大佑曾有一批歌曲传入内地,多数媒介都将之称为“台湾民谣”,直到89年第一盘正版盒带《恋曲1980-1990》发行后,我们才知道了其庐山真面目。89年我们听到的那张专辑里收录了很多《之乎者也》里的作品,今天看来这张专辑早已不再前卫,人们更多感受到的是他的怀旧和乡愁意识,所以有太多的人喜欢《童年》、《光阴的故事》、《恋曲1990》,但却忽视了曾是真正扛鼎作品《鹿港小镇》。时过境迁,这张专辑仍广为人称道,90年代台湾举办港台百张最佳专辑评选时,它更以绝对的优势折冠。
☆ 刘家昌:《刘家昌经典作品集》
你听过《在雨中》、《梅兰梅兰我爱你》吗?如果你听过,你一定觉得它们都是一些很好听又都不太难听的歌曲,这就是刘家昌的贡献,他把歌厅歌曲做成了让人们在大街小巷争相传唱的艺术品。刘家昌是70、80年代最让人心服的音乐人,单从个人才华来讲,他甚至不在罗大佑之下,所不同的是大佑像一个愤怒的诗人,总是曲高和寡,而刘家昌则更像一个宫廷词人,他在温暖富足的生活状态下,乐此不疲的创作着一些更贴近“白领”的情歌。他的歌在大多数时候就像一剂麻醉剂,让人们缓解了生活的压力与艰难,在刘家昌那奢华衰怨的感伤旋律中无伤大雅的徜徉那么一回。有那么多的歌厅歌手在吟唱着刘家昌的歌曲时被发现并一举成名,尤雅、姚苏蓉、邓丽君、罗时丰、林淑蓉、江惠、千百惠……他们中有的人后来昙花一现,有的人红透了天。今天,刘家昌已年老退隐,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创造了台湾流行乐坛的神话,他的歌曲在旋律方面朗朗上口细致唯美,几乎一经推出就能广为流传。这份水准,至今还没有几人能与之相比。
☆ 苏芮:《搭错车》
要是没有苏芮,邓丽君的民谣小调可能还能挺十年,可是要是没有侯德建、罗大佑、李寿全、吴念真、梁泓志、曹俊鸿这些人,苏芮更可能会沉没十年。《搭错车》是台湾流行乐坛的一次革命,一批才华横溢的校园歌手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紧密地团结在一起,释放了惊人的艺术天份。苏芮清越激昂的高音唱响了台湾原创音乐黄金时代的序曲。苏芮的声音非常独特,她是第一个彻底摆脱了刘家昌创造的那种歌厅气音唱腔的歌手,而她的发现者们更是几乎把她深藏的潜质发掘殆尽,《搭错车》这部电影后来慢慢被人遗忘,但他的音乐则成了台湾电影音乐中最亮丽的风景。
☆ 齐豫、潘越云:《回声——三毛经典作品集》
三毛,一个虽早以不在尘世但仍让人众说纷纭的人物,不管她的经历有多少虚构的成分,但她至少是一个文笔非常好的作家,而且是一个最好的词作者。“修女”齐豫与“魔女”潘越云也共同为她的缕缕情丝所感动,但把风格迥异的她们拉到一起来的功臣是李泰祥,这位颇有大师风范的曲作家是三毛的好友,也是慧眼识齐豫的伯牙,他大音乐的激情和三毛的真情齐豫和潘越云的奇情有机的融在了一起,使这部作品里的所有情歌都有了不食人间烟火的飘逸之气,这盘专辑是当时台湾乐坛非常“另类”的专辑,而她的演唱者,齐豫、潘越云也就成台湾非常另类的歌手。整张专辑的最大特色就是创造了浓郁的个人风格,而且这种风格后来就成了齐豫的品牌。一曲《橄榄树》成了台湾流行歌曲中真正的天籁只音——齐豫,台湾歌坛从来没有的天使诞生了。
☆ 李寿全:《未来的未来》
今天,我们会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但这个人是台湾流行音乐史上绝对值得一提的人物。“玻璃的黑幕里藏着改变社会的人物”,流浪歌手李寿全在台湾的水泥大道上如是说。这位80年代最佳抗议歌手,曾唱出台湾底层人民的心声。他与罗大佑在对现实的批判性上有着共通之处。他们都具有一个智者特有的思辨力和勇气,但这张专辑从为在内地发行,我们只是零星的在一些“拼盘式”的堆凑品中偶尔听到其中的作品。李寿全始终不是一个主流歌手,他更侧重于创作而不是演唱,不久他就昙花凋谢。我们再见到他时,他已经成为“浪子”王杰的制作人,也变成了“改变社会”的一分子。
☆ 江惠:《酒后的心声》
闽南歌坛容易让内地歌迷忽略,但在台湾本土闽南歌坛占有很大的市场,我们所熟知的张非、费玉清、洪荣宏、叶启田都是闽南歌坛的顶级人物,但只有江惠始终在这片领地上占距着无可替代的天后的地位,江惠的歌声总能让我们联想起台湾最阴暗的角落,台北、高雄、嘉义……灯红酒绿的歌厅、满嘴黑话的黑帮、疲惫不堪的歌女,江惠一曲道尽了那个时代底层市民的辛酸和苦乐。她的歌有明显的歌厅味,但很多时候却让人更加感到生活的沉重和压力,本为娱乐他人,却唱出了沉重的社会真相,所以那些活在坎坷命运里的台湾人永远无法忘记江惠。那一曲《酒后的心声》,也许是台湾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闽南歌曲。进年来随着内地市场的扩大,闽南歌坛已今不如昔,虽然后来出现了非常有个性的林强,但不久也就消于平淡,江惠也就更值得人们怀念。
☆ 李宗盛:《和自己赛跑的人》
李宗盛为叶佳修、罗大佑、李寿全们辛苦开创的十年黄金年代做了了结。此后十年(88-98)在台湾流行乐坛大红大紫的几乎都是李氏门人。李宗盛的出现在台湾流行音乐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一个新时期优秀音乐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他不但要是一个优秀的词曲作者,还要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和技术人才。李宗盛几乎天才的掌握了多方面的音乐技能,并有极高的组织能力和创造力:从词曲唱到编曲、混音、制作、统筹和整体创意,以及如何培养、发现和创造人才。李宗盛对90年代台湾乐坛空前繁荣,多元的局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以制作人的身份名扬显达的李宗盛也凭此从罗大佑的身上轻易的摘走了教父的头衔,并成了名副其实的造星巨匠。但他刚刚出道时的这张专辑却是一张洗尽铅华的作品,道尽了小人物的困顿和追求,失落与期待,让同为小人物的你我之辈不由得心生无限感慨,而李宗盛开创的独特的李氏“口白’式的唱腔更燃放所有人耳目一新。他在这张专辑里采用了非常朴实的乐风,没有华丽的编曲,只有木吉他的伴奏,加上本人非常真实的没有一点修饰的嗓音,歌词更是充满了口语化和平民化的倾向。从此,平民题材的创作走进了台湾流行的主流,相应的这种清新简约的风格也在后人中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现了后来以此为主、泛滥一时的“城市民谣”,可惜,完美如李宗盛者,只此一张。
☆ 张艾嘉:《爱的代价》
张艾嘉首先是一个出色的演员,但她在流行歌坛却也是一个才女兼幸运儿,因为她邂逅了那么多台湾本土最出色的音乐人,或者还不如说那么多的音乐人被她的独特的气质折服,罗大佑的不朽名曲《光阴的故事》、《童年》都是为她度身订做的,李宗盛的《忙与盲》、《因为寂寞》也是为她而写的。在张艾嘉的音乐历程里始终有这些著名音乐人的参与,虽然好多台湾媒体把《童年》和《忙与盲》等专辑作为张艾嘉最好的作品,但是我还是倾向《爱的代价》,因为这是一盘完全由张艾嘉自己创造的专辑,是用她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心情的私人作品,这张专辑的创作、人员包括陈升、郑华娟、李宗盛,但让我最难忘的还是张艾嘉自己的理念,她把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结合在一起,自己埋头进行了大量的文案处理,把说、唱、诗歌、散文、音乐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体现出一个才女深厚的功力。
☆ 薛岳:《生老病死》
很多人都是在死后才被人发现有多么重要。譬如黄家驹、陈白强等,但他们至少在身前都是很有名气的人,但长发薛岳却是例外。这个名字对很多人都很陌生,早已撒手人寰,虽然他可称的上台湾真正的另类的摇滚歌手。想一想吧!在台湾找到一个摇滚歌手有多么的不易?但有关这个人的资料还是太少太少了,人们早已把他淡忘,可叹他那些味道辛辣的摇滚作品也始终没有得到市场的回报。国内似乎也从没出过薛岳的专辑,我们只在他和李亚明、王宗正的一张合辑里听到这个声音。临死时他留下这张专辑时,已经预知了自己命不长矣,所以他用了这样一个被人们称之为“参透生死”的名字,而专辑中那一首叫《如果还有明天》的作品,几乎是含着泪唱出的,令深沉如姜玉恒和在下者也不禁潸然泪下。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罗大佑:《之乎者也》
多年来,罗大佑已成为了经典的象征,但这张《之乎者也》专辑在当年却找不到一家肯出钱赞助的唱片公司。曾是牙医的罗大佑,有着一份与当时主流格格不入的破锣似的哑嗓子,没人敢冒险为他投资。正当罗大佑徘徊在台北的街头世情冷暖的时候,“滚石”唱片公司的老大段钟潭发现了他,《之乎者也》一出便“石破天惊”,黑眼镜、黑衣服、长头发的罗大佑,从此被人称为“台北的鲍勃.迪伦”,开始了另类音乐的长征之旅,这张专辑里有很多在当时看来很前卫的元素,辟如吉他、电子乐和大佑那不事雕琢的嗓音,但更打动人心的是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歌词,那里面蕴含的文化反思意识和批判现实精神,给78年在吴音软语的淫俗小调中长大的台湾年轻人心灵上带来剧烈的震撼。80年代中期大佑曾有一批歌曲传入内地,多数媒介都将之称为“台湾民谣”,直到89年第一盘正版盒带《恋曲1980-1990》发行后,我们才知道了其庐山真面目。89年我们听到的那张专辑里收录了很多《之乎者也》里的作品,今天看来这张专辑早已不再前卫,人们更多感受到的是他的怀旧和乡愁意识,所以有太多的人喜欢《童年》、《光阴的故事》、《恋曲1990》,但却忽视了曾是真正扛鼎作品《鹿港小镇》。时过境迁,这张专辑仍广为人称道,90年代台湾举办港台百张最佳专辑评选时,它更以绝对的优势折冠。
☆ 刘家昌:《刘家昌经典作品集》
你听过《在雨中》、《梅兰梅兰我爱你》吗?如果你听过,你一定觉得它们都是一些很好听又都不太难听的歌曲,这就是刘家昌的贡献,他把歌厅歌曲做成了让人们在大街小巷争相传唱的艺术品。刘家昌是70、80年代最让人心服的音乐人,单从个人才华来讲,他甚至不在罗大佑之下,所不同的是大佑像一个愤怒的诗人,总是曲高和寡,而刘家昌则更像一个宫廷词人,他在温暖富足的生活状态下,乐此不疲的创作着一些更贴近“白领”的情歌。他的歌在大多数时候就像一剂麻醉剂,让人们缓解了生活的压力与艰难,在刘家昌那奢华衰怨的感伤旋律中无伤大雅的徜徉那么一回。有那么多的歌厅歌手在吟唱着刘家昌的歌曲时被发现并一举成名,尤雅、姚苏蓉、邓丽君、罗时丰、林淑蓉、江惠、千百惠……他们中有的人后来昙花一现,有的人红透了天。今天,刘家昌已年老退隐,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创造了台湾流行乐坛的神话,他的歌曲在旋律方面朗朗上口细致唯美,几乎一经推出就能广为流传。这份水准,至今还没有几人能与之相比。
☆ 苏芮:《搭错车》
要是没有苏芮,邓丽君的民谣小调可能还能挺十年,可是要是没有侯德建、罗大佑、李寿全、吴念真、梁泓志、曹俊鸿这些人,苏芮更可能会沉没十年。《搭错车》是台湾流行乐坛的一次革命,一批才华横溢的校园歌手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紧密地团结在一起,释放了惊人的艺术天份。苏芮清越激昂的高音唱响了台湾原创音乐黄金时代的序曲。苏芮的声音非常独特,她是第一个彻底摆脱了刘家昌创造的那种歌厅气音唱腔的歌手,而她的发现者们更是几乎把她深藏的潜质发掘殆尽,《搭错车》这部电影后来慢慢被人遗忘,但他的音乐则成了台湾电影音乐中最亮丽的风景。
☆ 齐豫、潘越云:《回声——三毛经典作品集》
三毛,一个虽早以不在尘世但仍让人众说纷纭的人物,不管她的经历有多少虚构的成分,但她至少是一个文笔非常好的作家,而且是一个最好的词作者。“修女”齐豫与“魔女”潘越云也共同为她的缕缕情丝所感动,但把风格迥异的她们拉到一起来的功臣是李泰祥,这位颇有大师风范的曲作家是三毛的好友,也是慧眼识齐豫的伯牙,他大音乐的激情和三毛的真情齐豫和潘越云的奇情有机的融在了一起,使这部作品里的所有情歌都有了不食人间烟火的飘逸之气,这盘专辑是当时台湾乐坛非常“另类”的专辑,而她的演唱者,齐豫、潘越云也就成台湾非常另类的歌手。整张专辑的最大特色就是创造了浓郁的个人风格,而且这种风格后来就成了齐豫的品牌。一曲《橄榄树》成了台湾流行歌曲中真正的天籁只音——齐豫,台湾歌坛从来没有的天使诞生了。
☆ 李寿全:《未来的未来》
今天,我们会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但这个人是台湾流行音乐史上绝对值得一提的人物。“玻璃的黑幕里藏着改变社会的人物”,流浪歌手李寿全在台湾的水泥大道上如是说。这位80年代最佳抗议歌手,曾唱出台湾底层人民的心声。他与罗大佑在对现实的批判性上有着共通之处。他们都具有一个智者特有的思辨力和勇气,但这张专辑从为在内地发行,我们只是零星的在一些“拼盘式”的堆凑品中偶尔听到其中的作品。李寿全始终不是一个主流歌手,他更侧重于创作而不是演唱,不久他就昙花凋谢。我们再见到他时,他已经成为“浪子”王杰的制作人,也变成了“改变社会”的一分子。
☆ 江惠:《酒后的心声》
闽南歌坛容易让内地歌迷忽略,但在台湾本土闽南歌坛占有很大的市场,我们所熟知的张非、费玉清、洪荣宏、叶启田都是闽南歌坛的顶级人物,但只有江惠始终在这片领地上占距着无可替代的天后的地位,江惠的歌声总能让我们联想起台湾最阴暗的角落,台北、高雄、嘉义……灯红酒绿的歌厅、满嘴黑话的黑帮、疲惫不堪的歌女,江惠一曲道尽了那个时代底层市民的辛酸和苦乐。她的歌有明显的歌厅味,但很多时候却让人更加感到生活的沉重和压力,本为娱乐他人,却唱出了沉重的社会真相,所以那些活在坎坷命运里的台湾人永远无法忘记江惠。那一曲《酒后的心声》,也许是台湾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闽南歌曲。进年来随着内地市场的扩大,闽南歌坛已今不如昔,虽然后来出现了非常有个性的林强,但不久也就消于平淡,江惠也就更值得人们怀念。
☆ 李宗盛:《和自己赛跑的人》
李宗盛为叶佳修、罗大佑、李寿全们辛苦开创的十年黄金年代做了了结。此后十年(88-98)在台湾流行乐坛大红大紫的几乎都是李氏门人。李宗盛的出现在台湾流行音乐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一个新时期优秀音乐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他不但要是一个优秀的词曲作者,还要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和技术人才。李宗盛几乎天才的掌握了多方面的音乐技能,并有极高的组织能力和创造力:从词曲唱到编曲、混音、制作、统筹和整体创意,以及如何培养、发现和创造人才。李宗盛对90年代台湾乐坛空前繁荣,多元的局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以制作人的身份名扬显达的李宗盛也凭此从罗大佑的身上轻易的摘走了教父的头衔,并成了名副其实的造星巨匠。但他刚刚出道时的这张专辑却是一张洗尽铅华的作品,道尽了小人物的困顿和追求,失落与期待,让同为小人物的你我之辈不由得心生无限感慨,而李宗盛开创的独特的李氏“口白’式的唱腔更燃放所有人耳目一新。他在这张专辑里采用了非常朴实的乐风,没有华丽的编曲,只有木吉他的伴奏,加上本人非常真实的没有一点修饰的嗓音,歌词更是充满了口语化和平民化的倾向。从此,平民题材的创作走进了台湾流行的主流,相应的这种清新简约的风格也在后人中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现了后来以此为主、泛滥一时的“城市民谣”,可惜,完美如李宗盛者,只此一张。
☆ 张艾嘉:《爱的代价》
张艾嘉首先是一个出色的演员,但她在流行歌坛却也是一个才女兼幸运儿,因为她邂逅了那么多台湾本土最出色的音乐人,或者还不如说那么多的音乐人被她的独特的气质折服,罗大佑的不朽名曲《光阴的故事》、《童年》都是为她度身订做的,李宗盛的《忙与盲》、《因为寂寞》也是为她而写的。在张艾嘉的音乐历程里始终有这些著名音乐人的参与,虽然好多台湾媒体把《童年》和《忙与盲》等专辑作为张艾嘉最好的作品,但是我还是倾向《爱的代价》,因为这是一盘完全由张艾嘉自己创造的专辑,是用她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心情的私人作品,这张专辑的创作、人员包括陈升、郑华娟、李宗盛,但让我最难忘的还是张艾嘉自己的理念,她把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结合在一起,自己埋头进行了大量的文案处理,把说、唱、诗歌、散文、音乐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体现出一个才女深厚的功力。
☆ 薛岳:《生老病死》
很多人都是在死后才被人发现有多么重要。譬如黄家驹、陈白强等,但他们至少在身前都是很有名气的人,但长发薛岳却是例外。这个名字对很多人都很陌生,早已撒手人寰,虽然他可称的上台湾真正的另类的摇滚歌手。想一想吧!在台湾找到一个摇滚歌手有多么的不易?但有关这个人的资料还是太少太少了,人们早已把他淡忘,可叹他那些味道辛辣的摇滚作品也始终没有得到市场的回报。国内似乎也从没出过薛岳的专辑,我们只在他和李亚明、王宗正的一张合辑里听到这个声音。临死时他留下这张专辑时,已经预知了自己命不长矣,所以他用了这样一个被人们称之为“参透生死”的名字,而专辑中那一首叫《如果还有明天》的作品,几乎是含着泪唱出的,令深沉如姜玉恒和在下者也不禁潸然泪下。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