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感谢大家对我护士系列文章的鼓励和厚爱,读者来信已不仅仅局限在考虑将来以这一职业为生的朋友了,虽没有时间一一回信,希望我来自生活自身的一点思考能给朋友们一点鼓励,一点启迪。
一位网友在信中提及,“看了你的帖子,很佩服你的心态,可是又觉得,你自己说穷人的孩子什么的,会不会自己想想也有些伤心呢?因为我想如果在国内的话,就不会是穷人的孩子了吧?无论如何,我看到你的帖子倒是很激动,并且增强了移民的信心。只是想想在北京经常听到什么“低收入”的,如果到了加拿大,自己便是“低收入”了,唉!”
在我们成人的眼里,贫穷是那样可怕,最怕是穷了自己的孩子,可我们从来没有时间想到其实孩子的适应性和纯真的心要比成人坚强的多。还是从一点自身的经历谈起吧。
在国内大医院工作过的朋友都最怕国家春节,五一,十一放长假,因为医院工作没有星期礼拜,没有大的节假日,怎麽串班也不可能保证每个人休上完整的假期,串休七零八落,看着别人都能一家人出去旅游一周,自己却得为2,3天后的值班留守,就会全然失去节日的兴致。医院的工作人员都一样,没有超时工作工资,没有节假日值班补助,夜班补助也少的可怜,够买一盒盒饭,因为大家都理解这份工作就是这个性质,也就没有更多的怨言。我想这也是生活的一种适应性?D?D职业适应性。作为大科室的护士长,我更是是忙得浑天黑地。老公就读研究生,课业也很紧张。儿子出生6个月后就送人家看护,满一岁开始送幼儿园小小班,大一大又托人介绍,交很高的赞助费送省重点幼儿园。节假日或孩子发烧感冒,我若忙工作还是脱不开身,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帮忙带,总之孩子自小集体生活为主,自认为不是合格妈妈,我也是常常愧疚工作忙苦了孩子,尽量物质上补偿,当时并没意识到集体生活给孩子独立性和适应性带来的益处。
到加拿大后倒过时差就去给孩子排托儿所,以便自己脱出身来早日去攻读英语和专业课程,早日去办理护士注册事宜。去社区中心要来托儿所的名单,挨家打电话,终于很快排上一家,孩子就开始步入了加拿大集体生活。
一个不到五岁的孩子第一次在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环境下开始集体生活,再像我一样狠心的家长也难免担心。想想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基本生理需求的英语表达,和讲清父母不得不送他去幼儿园的道理,鼓励他不要怕听不懂别人说话,像他小时候学说话一样要有一个过程。
得益于自小的集体生活,舟的适应能力让我们惊奇,也让我们自豪:除了领他报名时熟悉了一下环境,第一天送幼儿园他就自己呆了一整天,老师都惊奇于他不哭不闹,静静地自己玩玩具。(其他的新移民孩子一般是第一天家长陪着呆2小时,第二天放半天,不哭不闹的话,第三天全天;如果孩子第三天还哭还闹也是正常的,老师开始逐渐介入,想办法用玩具分散注意力,外加一点而震慑力,孩子逐渐也就适应了。)
记得大约在孩子去幼儿园一周左右,一天晚上我去接他,一个乖巧的中国小女孩笑着跟我说:阿姨,你家舟可真有趣,跟洋人老师用中国话说“我要尿尿”。当时给我吓了一跳,先拉过孩子查看他尿没尿裤子,发现还好就问孩子“不是教给你怎麽用英语说大小便了吗?”他倒从容“我一着急就忘了,反正老师也听懂了”“胡说,洋人老师怎麽能听懂中国话?”“可是我一比划她就懂了呀”我哑言了,大人的顾虑低估了孩子的适应力和反应能力。
在加拿大,小小孩子对穷人的概念很模糊,作为低收入工作家庭(需夫妻双方都工作或上学,家庭月收入低于一固定数目,银行没有超过某大数目的存款)可以申请到托儿补助和家庭娱乐补助信用,意味着他们的孩子也能和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一样共度快乐童年时光。困难中的我们获得过这样的资助,感动之余,很郑重地向5岁多的孩子解释,这项社会福利让穷人孩子打小没有玩不起的挫折感,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没想到过了几周就弄出笑话来:又一天去接孩子,那位乖巧小女孩的妈妈和我谈起了,“我家女儿昨天跟我闹了大半天,质问我为什麽咱家就有钱,舟说了没钱的人家才可以得到免费游泳,滑冰,学画画等的卡,真希望咱家也没钱,我们就也能得到那卡了,我也能像舟一样得意了。” 小孩子的童真弄得我哭笑不得,赶忙当着两个孩子的面解释其实谁也不希望自己是穷人,每个人都希望有钱后生活的更好,只是作为舟的爸爸妈妈,我们都在为将来不再是穷人而努力学习工作,我们感谢这份福利,不以为耻,但也并不以此为荣,等将来我们挣了足够的钱,用收入税收回报社会时才是我们最自豪的。
不知道孩子能不能真正的听懂,只知道从那时起在孩子纯真的小心灵里开始被灌输了穷人的种种艰辛,他开始渐渐懂事,开始和你商量着要东西,开始体谅大人的辛劳,让你感觉到淡淡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滋味。这总不是件坏事。
加拿大中小学课业不紧,但以培养孩子思维和社会交往能力为主。儿子二年级就开始学习自己设计如何采访面试别人了,那天看到他的评语是“敢于挑战大人物,在主持面试时能问出打人的问题”,我十分好奇,“告诉妈妈你挑战谁了?问了什麽打人的问题?”“我就是主动去采访了我们校长,问问她什麽资历能使她从事这项工作和她本人做好这项工作的计划和打算。” 看着孩子的认真劲儿,体会着这样的教育方式,你根本不用太担心将来孩子在加拿大的社会适应能力,儿孙自有儿孙福,倒应考虑你将来应如何向你的香蕉人孩子讨经验,如何融入这个社会了。
简单想想,移民国外更是对成人探索生活勇气的考验:离开了前辈为你营造的社会网络,人际圈圈,和安乐窝;远离亲情,又抛开了你张嘴就来的语言环境,体会何止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凄凉;也许还要撇开你曾引以自豪的学历,经历框框,一切从头打造,直到恐惧感在时间和不懈努力的打磨下逐渐消失,最终立稳脚跟,让你像孩子一样重新长大了一遍,锻炼了你成长中的适应性,丰富了你人生的阅历。再想想,由于成人固有的思维和顾虑,成人的适应性要比孩子在某种程度上要差许多,若你能以一个成人身份在一个全新的世界闯过来,生活下去,就应该为你喝彩,不是每一个曾经生活很好的成人都有你的勇气。再换一角度想,若不是洋人在中国还是稀有动物,被很多友善的,或崇洋媚外的中国人追捧,绝大多数发达国家洋人更没有勇气在中国生活,更别说定居,他们也一样被其社会适应性所禁锢。所以,作为移居异国他乡的你,人生经历比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都丰富,不论贫富,不论职业(职业只是谋生的一个手段,只不过有各尽所能和个人喜好不同罢了),第一代移民都应该为自己自豪。
Tearen 忙中偷闲于深夜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一位网友在信中提及,“看了你的帖子,很佩服你的心态,可是又觉得,你自己说穷人的孩子什么的,会不会自己想想也有些伤心呢?因为我想如果在国内的话,就不会是穷人的孩子了吧?无论如何,我看到你的帖子倒是很激动,并且增强了移民的信心。只是想想在北京经常听到什么“低收入”的,如果到了加拿大,自己便是“低收入”了,唉!”
在我们成人的眼里,贫穷是那样可怕,最怕是穷了自己的孩子,可我们从来没有时间想到其实孩子的适应性和纯真的心要比成人坚强的多。还是从一点自身的经历谈起吧。
在国内大医院工作过的朋友都最怕国家春节,五一,十一放长假,因为医院工作没有星期礼拜,没有大的节假日,怎麽串班也不可能保证每个人休上完整的假期,串休七零八落,看着别人都能一家人出去旅游一周,自己却得为2,3天后的值班留守,就会全然失去节日的兴致。医院的工作人员都一样,没有超时工作工资,没有节假日值班补助,夜班补助也少的可怜,够买一盒盒饭,因为大家都理解这份工作就是这个性质,也就没有更多的怨言。我想这也是生活的一种适应性?D?D职业适应性。作为大科室的护士长,我更是是忙得浑天黑地。老公就读研究生,课业也很紧张。儿子出生6个月后就送人家看护,满一岁开始送幼儿园小小班,大一大又托人介绍,交很高的赞助费送省重点幼儿园。节假日或孩子发烧感冒,我若忙工作还是脱不开身,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帮忙带,总之孩子自小集体生活为主,自认为不是合格妈妈,我也是常常愧疚工作忙苦了孩子,尽量物质上补偿,当时并没意识到集体生活给孩子独立性和适应性带来的益处。
到加拿大后倒过时差就去给孩子排托儿所,以便自己脱出身来早日去攻读英语和专业课程,早日去办理护士注册事宜。去社区中心要来托儿所的名单,挨家打电话,终于很快排上一家,孩子就开始步入了加拿大集体生活。
一个不到五岁的孩子第一次在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环境下开始集体生活,再像我一样狠心的家长也难免担心。想想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基本生理需求的英语表达,和讲清父母不得不送他去幼儿园的道理,鼓励他不要怕听不懂别人说话,像他小时候学说话一样要有一个过程。
得益于自小的集体生活,舟的适应能力让我们惊奇,也让我们自豪:除了领他报名时熟悉了一下环境,第一天送幼儿园他就自己呆了一整天,老师都惊奇于他不哭不闹,静静地自己玩玩具。(其他的新移民孩子一般是第一天家长陪着呆2小时,第二天放半天,不哭不闹的话,第三天全天;如果孩子第三天还哭还闹也是正常的,老师开始逐渐介入,想办法用玩具分散注意力,外加一点而震慑力,孩子逐渐也就适应了。)
记得大约在孩子去幼儿园一周左右,一天晚上我去接他,一个乖巧的中国小女孩笑着跟我说:阿姨,你家舟可真有趣,跟洋人老师用中国话说“我要尿尿”。当时给我吓了一跳,先拉过孩子查看他尿没尿裤子,发现还好就问孩子“不是教给你怎麽用英语说大小便了吗?”他倒从容“我一着急就忘了,反正老师也听懂了”“胡说,洋人老师怎麽能听懂中国话?”“可是我一比划她就懂了呀”我哑言了,大人的顾虑低估了孩子的适应力和反应能力。
在加拿大,小小孩子对穷人的概念很模糊,作为低收入工作家庭(需夫妻双方都工作或上学,家庭月收入低于一固定数目,银行没有超过某大数目的存款)可以申请到托儿补助和家庭娱乐补助信用,意味着他们的孩子也能和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一样共度快乐童年时光。困难中的我们获得过这样的资助,感动之余,很郑重地向5岁多的孩子解释,这项社会福利让穷人孩子打小没有玩不起的挫折感,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没想到过了几周就弄出笑话来:又一天去接孩子,那位乖巧小女孩的妈妈和我谈起了,“我家女儿昨天跟我闹了大半天,质问我为什麽咱家就有钱,舟说了没钱的人家才可以得到免费游泳,滑冰,学画画等的卡,真希望咱家也没钱,我们就也能得到那卡了,我也能像舟一样得意了。” 小孩子的童真弄得我哭笑不得,赶忙当着两个孩子的面解释其实谁也不希望自己是穷人,每个人都希望有钱后生活的更好,只是作为舟的爸爸妈妈,我们都在为将来不再是穷人而努力学习工作,我们感谢这份福利,不以为耻,但也并不以此为荣,等将来我们挣了足够的钱,用收入税收回报社会时才是我们最自豪的。
不知道孩子能不能真正的听懂,只知道从那时起在孩子纯真的小心灵里开始被灌输了穷人的种种艰辛,他开始渐渐懂事,开始和你商量着要东西,开始体谅大人的辛劳,让你感觉到淡淡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滋味。这总不是件坏事。
加拿大中小学课业不紧,但以培养孩子思维和社会交往能力为主。儿子二年级就开始学习自己设计如何采访面试别人了,那天看到他的评语是“敢于挑战大人物,在主持面试时能问出打人的问题”,我十分好奇,“告诉妈妈你挑战谁了?问了什麽打人的问题?”“我就是主动去采访了我们校长,问问她什麽资历能使她从事这项工作和她本人做好这项工作的计划和打算。” 看着孩子的认真劲儿,体会着这样的教育方式,你根本不用太担心将来孩子在加拿大的社会适应能力,儿孙自有儿孙福,倒应考虑你将来应如何向你的香蕉人孩子讨经验,如何融入这个社会了。
简单想想,移民国外更是对成人探索生活勇气的考验:离开了前辈为你营造的社会网络,人际圈圈,和安乐窝;远离亲情,又抛开了你张嘴就来的语言环境,体会何止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凄凉;也许还要撇开你曾引以自豪的学历,经历框框,一切从头打造,直到恐惧感在时间和不懈努力的打磨下逐渐消失,最终立稳脚跟,让你像孩子一样重新长大了一遍,锻炼了你成长中的适应性,丰富了你人生的阅历。再想想,由于成人固有的思维和顾虑,成人的适应性要比孩子在某种程度上要差许多,若你能以一个成人身份在一个全新的世界闯过来,生活下去,就应该为你喝彩,不是每一个曾经生活很好的成人都有你的勇气。再换一角度想,若不是洋人在中国还是稀有动物,被很多友善的,或崇洋媚外的中国人追捧,绝大多数发达国家洋人更没有勇气在中国生活,更别说定居,他们也一样被其社会适应性所禁锢。所以,作为移居异国他乡的你,人生经历比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都丰富,不论贫富,不论职业(职业只是谋生的一个手段,只不过有各尽所能和个人喜好不同罢了),第一代移民都应该为自己自豪。
Tearen 忙中偷闲于深夜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