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小津安二郎这个人 — 交游四十年的漫忆 (1)
文:野田高梧
译:彭永坚
在松阪看松之助电影(2)
「假如没有这间小房子,我想我不会成为导演。」
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情,大概是刚刚拍完《晚春》之后吧,在伊势的松阪市,夜宿于小津旧宅的一个晚上,站在明亮大街拐角的一条昏暗岔道里,一间小而破旧的小剧院「神乐座」前,小津对我说。
出生于深川区,然后进入那里的明治小学,由于父亲觉得孩子教育还是农村好的想法,于是父亲自己一人留在东京的肥料店,家族一起搬回乡下的松阪。结果,小津顺理成章地进入那里的小学,之后也在宇治山田中学度过。在「神乐座」看了松之助的电影就上了瘾,那个时候刚好驹田好洋商会(3)带了Quo Vadis和The Last Days of Pompeii等意大利大片在名古屋的御园座上映,小津赶紧没上学跑去观看。这些话也是从小津口中听了许多遍。
小津寄宿于山田中学时,父亲不时来访。在内宫前的旅馆里,「父亲一边地喝着酒,一边让我吃咖喱饭」— 这些场面都放在《父亲在世时》里面。
我们那次旅行,绕了伊势、奈良和京都一圈,在松阪住了一晚。第二天到松阪城和本居宣长(4)的旧居等地方边走边看,看到昔日的藩士宅邸几乎保留着原貌。
「不错!这地方不是很好吗?」我说。
「是啊,我曾经想回来这里取外景的,可是知道我淘气时代的人还有不少,有点难为情……」小津苦笑了之。
计划中的神户高商落榜
「因为哥哥考入了神户高商(5),所以中学毕业后,家里人无论如何也希望我参加那里的考试。于是和好友一起去应试,可是考进那种地方,就拍不了电影,所以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考上。」这也是那次旅行时,和小津在奈良西京的唐诏提寺附近散步时说的话。
按计划没考上神户高商的大约半年后,小津又和中学时期的好友,来到由松阪乘坐轻便列车一小时左右的宫之前,担任村庄的小学代理教师。后来,一家人很快再度回到东京,由于当时松竹电影公司高层堤友次郎的关系,被介绍到蒲田制片厂(6)。一天,突然被当时的制片厂次长六车修这样发问:「你想当演员导演,还是摄影导演呢?」
「那时真的非常为难,不清楚究竟哪个才是如今的导演?」这也成为后来的一个笑话。反正那时的导演部不缺人,小津被安排为摄影助手,现在的小原让次等人也是那时的搭档。当时对于「导演」这个称呼,周围有不少的抗拒感,我也一样,小津应该有同样的感受。到了自己的电影公映时,小津父母亲等人到浅草观看,这个场面的小道具有问题啦、或者觉得那件衣服有点古怪等等,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批评。
处女作《忏悔之刃》的拍摄
小津在大正十二年(1923年)关东大地震前的八月进入蒲田制片厂,我则在地震后的大正十三年(1924年)一月进入,前后相隔五个月。小津很快就转入导演部,和斋藤寅(次郎)一起成为大久保忠素导演的助手。他们和池田义信的助手清水宏、野村芳亭的助手五所(平之助)等人,每天都交谈欢笑过日子,也经常玩棒球游戏,小津被称为「阿津」也是那个时候。不管怎么说,大家都是二十二三岁的年龄,精力旺盛。不过,因为小津在那段期间中被征入役一年,所以整整损失了一年的时间。
究竟何种缘份呢?我遇到的剧本都是导演首次拍摄的处女作,包括五所(平之助)的剧本、还有小津的第一个剧本也是我参与执笔。那是昭和二年(1922年),小津二十五岁的事情。
那个时候,蒲田摄影厂依然是历史题材剧和现代题材剧来交替制作,小津拿着自己执笔的历史题材剧本《瓦版硬邦邦的山》交到城户(四郎)厂长的手上,却被保留下来未能拍摄。
当时,小津和我两人一起参考卖座的美国电影《破门而入》(1927)所写的历史题材剧本《忏悔之刃》,被选为他的首部作品。已经忘记了详细的内容,仅仅记得主人公多半是一个名叫佐吉的小偷,以兄弟友爱为主题的电影,摄影期间小津又服役一个月,第一场面是斋藤寅次郎代为拍摄,以后来的小津作品来看,《忏悔之刃》的淡入淡出之多简直无法想象。《瓦版硬邦邦的山》后来在下加茂(7)由已故的井上金太郎完成。
顽固地拒绝有声电影
在小津的五十四部作品中,因为昭和十年(1935年)的《镜狮子》是纪录片,实际上剧情片有五十三部,我参与了当中二十七部的剧本创作,而其它作品或多或少也曾经给过意见,回顾往事,每一部都留下各种各样的感触。
小津经常到西银座德国人经营的酒吧喝酒,如有拍摄工作的话,就经常去汤河原的“中西”。
到昭和十一年(1936年)的第一部有声片《独生子》为止,他一直顽固地拍摄默片,因为搭档的摄影师茂原英雄正在专心研究制造有声机,小津答应在他完成之前不拍有声片。无论周围的人如何聒躁地问起来,他仍然默默地继续拍摄默片,完全是小津的性格流露。很快,茂原式摄影机完成了,小津遂开始拍摄《独生子》。当年大船制片厂(8)仍然以土桥式有声摄影机为万能,小津尽管知道茂原式摄影机会发生很多的麻烦问题,还是特意跑回旧蒲田摄影棚完成电影,这也道出小津性格的一面吧。
放在行李架上父亲的遗骨
父亲因冠心病逝世时,这也是后来从小津那里听来的 —
「大家都围在他的枕边,却不知为何,他突然把手放到应该是最不可依赖的我的膝上,然后停止了呼吸。我的泪珠突然扑籁籁地滚落下来 — 难道他最担心的是我吗?或者还是最信赖呢?」
说这些话时的小津没有悲哀,反倒显出欢快的神态。
《父亲在世时》中的父亲也是死于冠心病,手捧遗骨的儿子乘坐夜间火车回家乡,遗骨就放在行李架上。当时有影评人指摘小津不应该在电影中让儿子将父亲的遗骨放在车厢内的行李架上,因为太不象话。看了这些批评,小津以冰冷而愤慨的语调说:「我和母亲两个人一起把父亲的遗骨埋藏到高野山,乘坐的是夜间火车,晚上打瞌睡时,放在膝上反倒容易掉下来,列车中的行李架上是最清洁的地方,我想是最好的方法了。」
一作一百瓶的一升装酒瓶
昭和二十二年(1947年)的《长屋绅士录》、昭和二十三年(1948年)的《风中的母鸡》— 然后从昭和二十四年(1949年)的《晚春》到遗作《秋刀鱼之味》,我一直在协助。
实际上,我并不喜欢《风中的母鸡》这部作品,无法共感影片中表面式的世态以及描述方式。对于我的直言,小津也诚恳地接受了。
然后,我们二人隐居在茅之崎的旅馆开始写《晚春》的剧本。完成一部剧本大约需要三到四个月的时间,因为是一个没有任何故事的从一张白纸开始的工作,到《东京物语》为止我们都在那里工作。茅之崎的旅馆更接近于客栈,在最里面的一间八铺席的客房,可以由南到北地眺望庭院的景色,而且日照颇佳。庭院里种植着不少的金雀花,从出芽到花儿竞放,然后结果子时,仍然没有写好剧本的事情也经常发生。
最麻烦的是,那里的食物不太合适我们的胃口。小津总是拿了些馅肉之类来做些肉饼,而且在每次出外散步时,总会到食品店买些各种各样的食品回去。在早晚饭时,同宿中的斋藤良辅和其它人聚在一起,总是热闹非常。
我们酒也喝得多,一部剧本到完成时,客人多的时候,大概要喝上一百瓶一升装的酒。小津都会仔细地在空瓶上写上1、2、3的号码。
「终于八十瓶了,还没有写好啊!」也有这样说笑的事情。
理想的母亲.孝顺的儿子
小津定居于北镰仓也是那个时候。我也一起去看房子,小津第一眼就喜欢上了。那个时候,母亲与小津的妹妹和弟弟住在千叶县的野田,和小津分散而居。后来也搬到北镰仓和小津一起居住。小津母亲非常好,可以称为理想中的母亲。而小津在某种程度上属于腼腆的人,在我们面前故意装成对母亲粗鲁的样子说:「我养着妈妈的呀」,但其实真是个非常孝顺的好儿子。每次我们一起到银座时,他一定要买些礼物回去。
「哎呀,野田先生,今天刚好安二郎妻子不在家,我这个老太婆接待你,请别在意。」就是这样一个开着这种玩笑不拘小节而通达的母亲。
冬天的高原OIWAI游行
去蓼科别庄(13)是昭和三十一年(1956年)的《早春》开始。完成一部剧本需要三四个月的话,考虑到三四年中有一年的时间在茅之崎的旅馆中度过,如果这样,不如去蓼科更好。小津似乎对于高原的风趣比较喜欢,然后每年都在那里工作。
有一天,小津母亲来到我们家。
“野田先生,新年小津在家的话,客人就特别多,安二郎每天都由早到晚地喝酒,什么时候会把身边搞坏。所以,新年你们要到蓼科的话,别说是我要求的,可以把安二郎也叫上吗?如果我说的话,他肯定不去。”
因此,我们开始一起在蓼科迎接新年。我和妻子始终没有泄露给小津知道。在冬天的高原被称为“OIWAI游行”,我们穿着大衣,把围巾帮着脸上,加上雨鞋这样奇怪的装束经常去散步。很快就和当地人混熟了,那些人也经常来玩,一起聊天到天亮。借了片仓制丝的组先建的农家风貌的大别庄,命名为迎宾馆“无云庄”。每当东京来了客人,就围着大火盘,一边劈啪地烧着木头一边对斟畅饮。小津那张欢快的醉脸,至今依然清晰地浮现眼前。
母亲的死.在蓼科的那天晚上(9)
工作中因为意见不合,我们有时两三天不说话,仅仅说些「白桦叶开始落了」或者「昨晚半夜在山谷传来秧鸡的叫声」等无关重要的话。这样的日子持续下去,不可思议的事情出现,总是突然由一方想出完全不一样的想法,工作又开始顺利地进行。
昭和三十七年(1962年)二月初期,刚好在蓼科谈《秋刀鱼之味》剧本的时候,前年岁暮已因神经痛卧病在床的小津母亲由于感冒引起急性肺炎,我们接到病况不佳的通知。
四日的早上,
「小津先生,无论如何今天一定回镰仓一次吧。」妻子劝说,我也再次劝他一番。
「没问题,还不会死的。」小津没有答应。
现在说起来,那年五月的生日,小津母亲也应该有八十八岁了。妻子也提过大家一起去祝贺那样的提议,小津自己可能也抱着某种坚信的期待。可是,那天深夜接到小津母亲病症急变逝世的电话。
「这样又欠了野田太太一次了 — 明天一早立刻回去吧。」
小津一边苦笑一边走到外头洗脸,我们夫妻没有顾及太多,立刻叫了车辆,做好回镰仓的准备。第二天,我们也回镰仓了。
医科齿科大学医院8楼17号室
小津自己的病,是在去年蓼科交流《萝卜和胡萝卜》的剧本时发现的,曾经回过镰仓一次。小津和里见老师(10)一起为NHK的电视剧《青春放学后》写剧本,三月十二日,我和里见老师提前先回蓼科。在十四日的傍晚,迟了两天的小津也来了。因为写电视剧本的缘故吧,显得非常疲劳的样子。
「啊,太太,我这个地方起了个奇妙的东西呢。」
小津第一次让我妻子看到脖子右侧上肿起了一个东西,并没有发红,只是肿了起来,我们做梦也没想到竟然是致命的恐怖东西。小津自己起初也没有太担心,虽说听了大家的劝告回去诊断,回到东京的那天晚上,也立刻打了个电话回蓼科,但似乎在哪个酒吧里,带着浓浓醉意的声音。
偏巧运气不好,从四月一日到五日在大阪有个全国医生学会,小津被诊断为颈部恶性肿瘤,进入筑地癌症中心是四月十日。患部开刀 — 钴照射 — 然后右肩发痛,忍耐力极强的小津也无法忍受疼痛而辗转反复。好不容易止了痛,小津在七月一日出院后去汤河原的“中西”静养,我们夫妇也被叫了去。
「大概八月份可以安心地去蓼科吗?九月就可以开始慢慢工作了。」那时小津的脸色非常明朗。回到北镰仓不久,肩痛再度发作。十月十二日,这次进入御茶之水的医科齿科大学附属医院。尽管我们到最后也没有放弃过奇迹发生的希望,可是这座八楼的17号室,却成为小津最后的病房。
十二月十二日,刚好那天是他的生日,而且是迎来花甲之年的当天。佐田启二(11)夫妇特别做了件绣上小津家徽的外罩坎肩作为祝寿之礼,却只穿在那尸骸上面。
在平时闲聊的时候,小津说,千万不要脑出血或受什么其它的痛苦,希望轻松地死去。为什么却让小津受到这样的痛楚呢?每当想起这些事情,我的眼眶一下子就红了。
(1)本文译自《小津安二郎集成》(东京:电影旬报社,1989,第76-84页),得到电影旬报社特别授权。并刊登于第二十七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之「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展」特刊中。
译者注释:
1.野田高梧(1983-1968)这篇回忆录,全文共有12节,因篇幅稍长,现在只选刊其中10节。删去的是第6节「步兵伍长.安二郎出征」,第7节「终战于新加坡」。野田高悟毕业于早稻田大学英文系,长期与小津安二郎合作,日本电影剧作界的前辈,着有剧本创作入门书《剧本构造论》等书,是确立日本电影剧本方法的重要人物。
2.尾上松之助(1875-1926):原名为中村鹤三,默片时代的古装电影英雄,演出的电影超过1000部,为日本的电影普及作出贡献,爱称「松之助」。
3.驹田好洋(1877-1935):在日本电影初期,电影上映场馆非常少的原因,以巡回各地剧场放映电影的团队为主流,驹田好洋为当时巡回上映的代表之一,同时也兼任弁士的角色,以流畅和巧妙的说明征服了许多观众,爱称「非常博士」。同一时期,与孙文保持着革命友情的梅屋庄吉(1873-1934)氏,也创力了M百代商会,致力于发行电影及制作电影,被称为「电影的风云儿」。
4.本居宣长(1730-1801),生死均于松阪的十八世纪(江户后期)国学家。“触物兴感”为其标举日本美的独特性而提出的美学概念。在他的世界观中最具特点的是歌学论中的「事物的幽情」说和复古神道。
5. 神户高商:现神户大学经营学部。
6.蒲田制片厂:松竹电影公司自1920年到1936年建于东京蒲田的摄影棚,当时被称为东洋的好莱坞,期间诞生了当时日本最先端技术的有声摄影和著名女演员。第一部国产有声电影《夫人与老婆》(1927年上映)也是制作于该制片厂。
7.下加茂:松竹电影公司建于京都的制片厂,因1923年9月关东大地震的原因,蒲田制片厂几乎完全受到破坏,松竹制作部移师到此,主要拍摄历史题材电影,次年现代剧部门回到蒲田制片厂。下加茂制片厂于1926年改名为松竹京都制片厂。
8.大船制片厂:具有64年悠久历史的摄影棚,拥有10万平方米的面积,属于世界规模的制片厂,因松竹电影公司减少电影制作成本,于2000年6月完全正式关闭。
9.蓼科:野田高梧在蓼科高原上建的山庄,名为「云呼庄」。《东京暮色》以后的剧本都在这里完成。
10.里见淳(1888-1983):小说家,小津电影《彼岸花》和《秋日和》均为改编里见淳的小说。而另一位影响小津的小说家志贺直哉(1883-1971),是标榜自然主义的「白桦派」中心成员,以丰富的感受性和强烈的自我意识,加上高格调的描述风格被称为「小说之神」。著作有《和解》、《暗行夜路》等日本近代文学的名作。
11.佐田启二(1926-1964):小津的爱徒,自《秋日和》开始一直在小津作品中演出。小津死后的翌年夏天,也死于从蓼科别墅到东京工作途中的车祸。遗下的长女及幼子,长大后都继承父业,以本名中井贵惠(1957- )及中井朝一(1961- )先后当上演员。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文:野田高梧
译:彭永坚
在松阪看松之助电影(2)
「假如没有这间小房子,我想我不会成为导演。」
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情,大概是刚刚拍完《晚春》之后吧,在伊势的松阪市,夜宿于小津旧宅的一个晚上,站在明亮大街拐角的一条昏暗岔道里,一间小而破旧的小剧院「神乐座」前,小津对我说。
出生于深川区,然后进入那里的明治小学,由于父亲觉得孩子教育还是农村好的想法,于是父亲自己一人留在东京的肥料店,家族一起搬回乡下的松阪。结果,小津顺理成章地进入那里的小学,之后也在宇治山田中学度过。在「神乐座」看了松之助的电影就上了瘾,那个时候刚好驹田好洋商会(3)带了Quo Vadis和The Last Days of Pompeii等意大利大片在名古屋的御园座上映,小津赶紧没上学跑去观看。这些话也是从小津口中听了许多遍。
小津寄宿于山田中学时,父亲不时来访。在内宫前的旅馆里,「父亲一边地喝着酒,一边让我吃咖喱饭」— 这些场面都放在《父亲在世时》里面。
我们那次旅行,绕了伊势、奈良和京都一圈,在松阪住了一晚。第二天到松阪城和本居宣长(4)的旧居等地方边走边看,看到昔日的藩士宅邸几乎保留着原貌。
「不错!这地方不是很好吗?」我说。
「是啊,我曾经想回来这里取外景的,可是知道我淘气时代的人还有不少,有点难为情……」小津苦笑了之。
计划中的神户高商落榜
「因为哥哥考入了神户高商(5),所以中学毕业后,家里人无论如何也希望我参加那里的考试。于是和好友一起去应试,可是考进那种地方,就拍不了电影,所以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考上。」这也是那次旅行时,和小津在奈良西京的唐诏提寺附近散步时说的话。
按计划没考上神户高商的大约半年后,小津又和中学时期的好友,来到由松阪乘坐轻便列车一小时左右的宫之前,担任村庄的小学代理教师。后来,一家人很快再度回到东京,由于当时松竹电影公司高层堤友次郎的关系,被介绍到蒲田制片厂(6)。一天,突然被当时的制片厂次长六车修这样发问:「你想当演员导演,还是摄影导演呢?」
「那时真的非常为难,不清楚究竟哪个才是如今的导演?」这也成为后来的一个笑话。反正那时的导演部不缺人,小津被安排为摄影助手,现在的小原让次等人也是那时的搭档。当时对于「导演」这个称呼,周围有不少的抗拒感,我也一样,小津应该有同样的感受。到了自己的电影公映时,小津父母亲等人到浅草观看,这个场面的小道具有问题啦、或者觉得那件衣服有点古怪等等,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批评。
处女作《忏悔之刃》的拍摄
小津在大正十二年(1923年)关东大地震前的八月进入蒲田制片厂,我则在地震后的大正十三年(1924年)一月进入,前后相隔五个月。小津很快就转入导演部,和斋藤寅(次郎)一起成为大久保忠素导演的助手。他们和池田义信的助手清水宏、野村芳亭的助手五所(平之助)等人,每天都交谈欢笑过日子,也经常玩棒球游戏,小津被称为「阿津」也是那个时候。不管怎么说,大家都是二十二三岁的年龄,精力旺盛。不过,因为小津在那段期间中被征入役一年,所以整整损失了一年的时间。
究竟何种缘份呢?我遇到的剧本都是导演首次拍摄的处女作,包括五所(平之助)的剧本、还有小津的第一个剧本也是我参与执笔。那是昭和二年(1922年),小津二十五岁的事情。
那个时候,蒲田摄影厂依然是历史题材剧和现代题材剧来交替制作,小津拿着自己执笔的历史题材剧本《瓦版硬邦邦的山》交到城户(四郎)厂长的手上,却被保留下来未能拍摄。
当时,小津和我两人一起参考卖座的美国电影《破门而入》(1927)所写的历史题材剧本《忏悔之刃》,被选为他的首部作品。已经忘记了详细的内容,仅仅记得主人公多半是一个名叫佐吉的小偷,以兄弟友爱为主题的电影,摄影期间小津又服役一个月,第一场面是斋藤寅次郎代为拍摄,以后来的小津作品来看,《忏悔之刃》的淡入淡出之多简直无法想象。《瓦版硬邦邦的山》后来在下加茂(7)由已故的井上金太郎完成。
顽固地拒绝有声电影
在小津的五十四部作品中,因为昭和十年(1935年)的《镜狮子》是纪录片,实际上剧情片有五十三部,我参与了当中二十七部的剧本创作,而其它作品或多或少也曾经给过意见,回顾往事,每一部都留下各种各样的感触。
小津经常到西银座德国人经营的酒吧喝酒,如有拍摄工作的话,就经常去汤河原的“中西”。
到昭和十一年(1936年)的第一部有声片《独生子》为止,他一直顽固地拍摄默片,因为搭档的摄影师茂原英雄正在专心研究制造有声机,小津答应在他完成之前不拍有声片。无论周围的人如何聒躁地问起来,他仍然默默地继续拍摄默片,完全是小津的性格流露。很快,茂原式摄影机完成了,小津遂开始拍摄《独生子》。当年大船制片厂(8)仍然以土桥式有声摄影机为万能,小津尽管知道茂原式摄影机会发生很多的麻烦问题,还是特意跑回旧蒲田摄影棚完成电影,这也道出小津性格的一面吧。
放在行李架上父亲的遗骨
父亲因冠心病逝世时,这也是后来从小津那里听来的 —
「大家都围在他的枕边,却不知为何,他突然把手放到应该是最不可依赖的我的膝上,然后停止了呼吸。我的泪珠突然扑籁籁地滚落下来 — 难道他最担心的是我吗?或者还是最信赖呢?」
说这些话时的小津没有悲哀,反倒显出欢快的神态。
《父亲在世时》中的父亲也是死于冠心病,手捧遗骨的儿子乘坐夜间火车回家乡,遗骨就放在行李架上。当时有影评人指摘小津不应该在电影中让儿子将父亲的遗骨放在车厢内的行李架上,因为太不象话。看了这些批评,小津以冰冷而愤慨的语调说:「我和母亲两个人一起把父亲的遗骨埋藏到高野山,乘坐的是夜间火车,晚上打瞌睡时,放在膝上反倒容易掉下来,列车中的行李架上是最清洁的地方,我想是最好的方法了。」
一作一百瓶的一升装酒瓶
昭和二十二年(1947年)的《长屋绅士录》、昭和二十三年(1948年)的《风中的母鸡》— 然后从昭和二十四年(1949年)的《晚春》到遗作《秋刀鱼之味》,我一直在协助。
实际上,我并不喜欢《风中的母鸡》这部作品,无法共感影片中表面式的世态以及描述方式。对于我的直言,小津也诚恳地接受了。
然后,我们二人隐居在茅之崎的旅馆开始写《晚春》的剧本。完成一部剧本大约需要三到四个月的时间,因为是一个没有任何故事的从一张白纸开始的工作,到《东京物语》为止我们都在那里工作。茅之崎的旅馆更接近于客栈,在最里面的一间八铺席的客房,可以由南到北地眺望庭院的景色,而且日照颇佳。庭院里种植着不少的金雀花,从出芽到花儿竞放,然后结果子时,仍然没有写好剧本的事情也经常发生。
最麻烦的是,那里的食物不太合适我们的胃口。小津总是拿了些馅肉之类来做些肉饼,而且在每次出外散步时,总会到食品店买些各种各样的食品回去。在早晚饭时,同宿中的斋藤良辅和其它人聚在一起,总是热闹非常。
我们酒也喝得多,一部剧本到完成时,客人多的时候,大概要喝上一百瓶一升装的酒。小津都会仔细地在空瓶上写上1、2、3的号码。
「终于八十瓶了,还没有写好啊!」也有这样说笑的事情。
理想的母亲.孝顺的儿子
小津定居于北镰仓也是那个时候。我也一起去看房子,小津第一眼就喜欢上了。那个时候,母亲与小津的妹妹和弟弟住在千叶县的野田,和小津分散而居。后来也搬到北镰仓和小津一起居住。小津母亲非常好,可以称为理想中的母亲。而小津在某种程度上属于腼腆的人,在我们面前故意装成对母亲粗鲁的样子说:「我养着妈妈的呀」,但其实真是个非常孝顺的好儿子。每次我们一起到银座时,他一定要买些礼物回去。
「哎呀,野田先生,今天刚好安二郎妻子不在家,我这个老太婆接待你,请别在意。」就是这样一个开着这种玩笑不拘小节而通达的母亲。
冬天的高原OIWAI游行
去蓼科别庄(13)是昭和三十一年(1956年)的《早春》开始。完成一部剧本需要三四个月的话,考虑到三四年中有一年的时间在茅之崎的旅馆中度过,如果这样,不如去蓼科更好。小津似乎对于高原的风趣比较喜欢,然后每年都在那里工作。
有一天,小津母亲来到我们家。
“野田先生,新年小津在家的话,客人就特别多,安二郎每天都由早到晚地喝酒,什么时候会把身边搞坏。所以,新年你们要到蓼科的话,别说是我要求的,可以把安二郎也叫上吗?如果我说的话,他肯定不去。”
因此,我们开始一起在蓼科迎接新年。我和妻子始终没有泄露给小津知道。在冬天的高原被称为“OIWAI游行”,我们穿着大衣,把围巾帮着脸上,加上雨鞋这样奇怪的装束经常去散步。很快就和当地人混熟了,那些人也经常来玩,一起聊天到天亮。借了片仓制丝的组先建的农家风貌的大别庄,命名为迎宾馆“无云庄”。每当东京来了客人,就围着大火盘,一边劈啪地烧着木头一边对斟畅饮。小津那张欢快的醉脸,至今依然清晰地浮现眼前。
母亲的死.在蓼科的那天晚上(9)
工作中因为意见不合,我们有时两三天不说话,仅仅说些「白桦叶开始落了」或者「昨晚半夜在山谷传来秧鸡的叫声」等无关重要的话。这样的日子持续下去,不可思议的事情出现,总是突然由一方想出完全不一样的想法,工作又开始顺利地进行。
昭和三十七年(1962年)二月初期,刚好在蓼科谈《秋刀鱼之味》剧本的时候,前年岁暮已因神经痛卧病在床的小津母亲由于感冒引起急性肺炎,我们接到病况不佳的通知。
四日的早上,
「小津先生,无论如何今天一定回镰仓一次吧。」妻子劝说,我也再次劝他一番。
「没问题,还不会死的。」小津没有答应。
现在说起来,那年五月的生日,小津母亲也应该有八十八岁了。妻子也提过大家一起去祝贺那样的提议,小津自己可能也抱着某种坚信的期待。可是,那天深夜接到小津母亲病症急变逝世的电话。
「这样又欠了野田太太一次了 — 明天一早立刻回去吧。」
小津一边苦笑一边走到外头洗脸,我们夫妻没有顾及太多,立刻叫了车辆,做好回镰仓的准备。第二天,我们也回镰仓了。
医科齿科大学医院8楼17号室
小津自己的病,是在去年蓼科交流《萝卜和胡萝卜》的剧本时发现的,曾经回过镰仓一次。小津和里见老师(10)一起为NHK的电视剧《青春放学后》写剧本,三月十二日,我和里见老师提前先回蓼科。在十四日的傍晚,迟了两天的小津也来了。因为写电视剧本的缘故吧,显得非常疲劳的样子。
「啊,太太,我这个地方起了个奇妙的东西呢。」
小津第一次让我妻子看到脖子右侧上肿起了一个东西,并没有发红,只是肿了起来,我们做梦也没想到竟然是致命的恐怖东西。小津自己起初也没有太担心,虽说听了大家的劝告回去诊断,回到东京的那天晚上,也立刻打了个电话回蓼科,但似乎在哪个酒吧里,带着浓浓醉意的声音。
偏巧运气不好,从四月一日到五日在大阪有个全国医生学会,小津被诊断为颈部恶性肿瘤,进入筑地癌症中心是四月十日。患部开刀 — 钴照射 — 然后右肩发痛,忍耐力极强的小津也无法忍受疼痛而辗转反复。好不容易止了痛,小津在七月一日出院后去汤河原的“中西”静养,我们夫妇也被叫了去。
「大概八月份可以安心地去蓼科吗?九月就可以开始慢慢工作了。」那时小津的脸色非常明朗。回到北镰仓不久,肩痛再度发作。十月十二日,这次进入御茶之水的医科齿科大学附属医院。尽管我们到最后也没有放弃过奇迹发生的希望,可是这座八楼的17号室,却成为小津最后的病房。
十二月十二日,刚好那天是他的生日,而且是迎来花甲之年的当天。佐田启二(11)夫妇特别做了件绣上小津家徽的外罩坎肩作为祝寿之礼,却只穿在那尸骸上面。
在平时闲聊的时候,小津说,千万不要脑出血或受什么其它的痛苦,希望轻松地死去。为什么却让小津受到这样的痛楚呢?每当想起这些事情,我的眼眶一下子就红了。
(1)本文译自《小津安二郎集成》(东京:电影旬报社,1989,第76-84页),得到电影旬报社特别授权。并刊登于第二十七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之「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展」特刊中。
译者注释:
1.野田高梧(1983-1968)这篇回忆录,全文共有12节,因篇幅稍长,现在只选刊其中10节。删去的是第6节「步兵伍长.安二郎出征」,第7节「终战于新加坡」。野田高悟毕业于早稻田大学英文系,长期与小津安二郎合作,日本电影剧作界的前辈,着有剧本创作入门书《剧本构造论》等书,是确立日本电影剧本方法的重要人物。
2.尾上松之助(1875-1926):原名为中村鹤三,默片时代的古装电影英雄,演出的电影超过1000部,为日本的电影普及作出贡献,爱称「松之助」。
3.驹田好洋(1877-1935):在日本电影初期,电影上映场馆非常少的原因,以巡回各地剧场放映电影的团队为主流,驹田好洋为当时巡回上映的代表之一,同时也兼任弁士的角色,以流畅和巧妙的说明征服了许多观众,爱称「非常博士」。同一时期,与孙文保持着革命友情的梅屋庄吉(1873-1934)氏,也创力了M百代商会,致力于发行电影及制作电影,被称为「电影的风云儿」。
4.本居宣长(1730-1801),生死均于松阪的十八世纪(江户后期)国学家。“触物兴感”为其标举日本美的独特性而提出的美学概念。在他的世界观中最具特点的是歌学论中的「事物的幽情」说和复古神道。
5. 神户高商:现神户大学经营学部。
6.蒲田制片厂:松竹电影公司自1920年到1936年建于东京蒲田的摄影棚,当时被称为东洋的好莱坞,期间诞生了当时日本最先端技术的有声摄影和著名女演员。第一部国产有声电影《夫人与老婆》(1927年上映)也是制作于该制片厂。
7.下加茂:松竹电影公司建于京都的制片厂,因1923年9月关东大地震的原因,蒲田制片厂几乎完全受到破坏,松竹制作部移师到此,主要拍摄历史题材电影,次年现代剧部门回到蒲田制片厂。下加茂制片厂于1926年改名为松竹京都制片厂。
8.大船制片厂:具有64年悠久历史的摄影棚,拥有10万平方米的面积,属于世界规模的制片厂,因松竹电影公司减少电影制作成本,于2000年6月完全正式关闭。
9.蓼科:野田高梧在蓼科高原上建的山庄,名为「云呼庄」。《东京暮色》以后的剧本都在这里完成。
10.里见淳(1888-1983):小说家,小津电影《彼岸花》和《秋日和》均为改编里见淳的小说。而另一位影响小津的小说家志贺直哉(1883-1971),是标榜自然主义的「白桦派」中心成员,以丰富的感受性和强烈的自我意识,加上高格调的描述风格被称为「小说之神」。著作有《和解》、《暗行夜路》等日本近代文学的名作。
11.佐田启二(1926-1964):小津的爱徒,自《秋日和》开始一直在小津作品中演出。小津死后的翌年夏天,也死于从蓼科别墅到东京工作途中的车祸。遗下的长女及幼子,长大后都继承父业,以本名中井贵惠(1957- )及中井朝一(1961- )先后当上演员。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