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四年级的时候,她的外婆突然疯了。她那本来盘成很体面的发冀的长长的白发,散散地披落下来,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个疯婆子。本来就娇小的身子,疯后拒食,更是瘦成了皮包骨头。太阳还没下山,她就会迈着她那成外八字的小脚,在村口的老樟树下叫着“初一,回家吃晚饭啦。”日日如此。一开始她只是在嘴上疯,后来严重了,就开始打人。我想打人也不是她的初衷,只有有些多事的小孩常在她出没的地方,围着她叫“疯婆子”,还朝她掷石头。她一开始打那些围观的小孩,到后来见人就打,最后连家里的人也不放过。我到初一家去玩的时候,总要小心奕奕,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成为她外婆扫帚底下的牺牲品。
初一的名字在外人看来很是有几分滑稽,更让人觉得不可理喻的是她竟然叫年初一。年初一,在中国是每个大人小孩都很有概念的日子,就是正月初一。在那个年代的那种环境里,我对于年初一这个名字没有一点追究的好奇心。村子里有人叫乌赖,有人叫水塘,有人叫树根,有人叫鸭头还有人叫小狗。能叫成初一,那算是有点档次地称呼了。我的那个好听得象猫叫一样的名字,得益于我那口齿不清的二哥。刚生下来的时候,他常把在摇篮里本该叫作妹妹的我亲热地叫成“咪咪”。有人跟着学舌,于是这个名字就一直在大人的口里传了开来,后来父母干脆连正名也懒得给我取了。初一的名字,我估计百分之百因为她的生日。因为她就是大年初一生的。巧的是她的母亲名字叫十五,还姓郑。有时候连名带姓的听起来就象正月十五。不管怎么样,初一和十五就这样在我们那个村里一直叫着,特别是有人来店里买东西,十五不在就找初一。
初一在小学五年级毕业以后就缀了学,所以连初一年级都没上成。否则,她上初一的那年,这将会是同学和老师嘴里最热络的名字。
大伯在村口的空地上建了新房,他们家的那一半老房子就并给了我们家。父亲在房子的另一侧开了间很大的正门,大伯那一半的老房子则改建成半新的厨房。村里的代销店也承包给了初一家,店就搬到了和我们厨房小门隔了一条檐水沟的房子里。店门和我们家的大门则遥遥平行,对着门口那条两米宽却人来人往的弄堂。小学毕业后的初一,严然成了她们家年青的店长。遇到复杂一点的买卖,她跟她母亲一样,能熟练地把他们家那个年代已久的算盘拨弄得噼哩啪啦响。她的个子比我矮了半个头,但是没有人象叫另一个矮子比她还高过一点的同年女孩一样把她叫成矮子。初一还是幸运的。
她的外婆继续疯着,有时候能听到从她们家传出来砸东西的声音。听说后来管也管不住,疯到外面去,在铁轨上被碾进了火车底。
我初中的时候,上了镇里的中学。每次周末回去的时候,还是喜欢跑到初一的店里,看她很老练地卖着东西。那时候,初一和我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少。她母亲好象对我也有点不服气。
再后来,我们家也在村边的地皮上盖起了新房。老的房子就用一把很旧的大锁锁上。那条弄堂的邻居都先后搬进了村子的外围新房,住的人便越来越少。村子里又相继开起了两三家小店,初一家的店还开在那一幢很老的房子里,但是生意已经越来越淡。我们搬到新房里以后,因为相隔太远,都不再去初一的店里买东西,除非别家店里买不到的东西。
母亲说,她们店里的东西最贵,十五的态度又不好。现在已经不是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啦,谁家东西好又便宜,还要对我热情我就上谁那儿去买,钱在我口袋里谁怕谁。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都能想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十五不行。
随着在外面上学的地方离家越来越远,我回家的次数就越来越少。每次回去都不忘跟母亲打听初一的事。最后见到初一,可能还是刚上初中那会儿,印象里矮矮的个子,扁扁的脸上几颗淡淡的雀班。总是留一头短发,稀稀的罩在那个有点偏大的脑袋上。
转眼一晃十多年,回家的时候,去老房子。房子已经很多年没人住,就这样满房子蜘蛛网地空在那里。看到木板墙上还贴着八十年代的挂历,一年有一年。那个年代的记忆一下子清晰。去了初一家的店里,没有人,往昔的繁华景象已经属于过去。听到有人进店,她母亲很热心地招呼着,从里面跑出来。见是我,夸张地感叹“多年不见了,我都不敢认你啦!”没见着初一,我也没问。
再回去的时候,母亲说初一早嫁人啦,儿子都五六岁了。我很好奇地问,她嫁给了谁?过得好不好?母亲还是笑着,很干脆地说“不好,苦得很,上次见她,看起来起码比实际年龄大十岁,在家里做姑娘的时候可是水灵灵的。唉!”母亲叹一口气。据说她嫁给了邻村的一个从小就丧母的人,她母亲嫌那户人家条件差,死活不同意。因为初一的坚持,还是嫁了过去。但母女之间从此结下了怨,一直没能回到从前。母亲看不起初一,更看不起她嫁的那个男人,据说连个象样的房子都没有。五六岁的儿子长得大头大脑,有时候在幼儿园放了学就到外婆家里蹭饭吃。那个叫十五的外婆总也没有好眼相待,“老是上我们家吃,上辈子欠你们的?!”
听母亲说着这些的时候,眼前闪过那些过去的岁月,和她母亲喜悦的声音”我们家初一啊,又聪明又懂事!”
总是在梦里遇见初一,那些熟悉的地方和总也长不大的面容。有时候,流泪,在梦里醒来。终于决定见初一一面,明知道这样的相见并不能了却我的任何心愿。听母亲说,她现在的家就住在我们人前的学校。小学已经没有人,剩下几间教室偶尔用作幼儿园上课用。那天车子刚好经过,以前弯弯曲的泥路已经修成三米多宽的水泥路。路旁的河还流着,浅浅的河水可以见到底下的石头。桥墩还在,桥面还是没有搭上,和从前一样,只是一个一个独立的桥墩上面长满了野草。
我指给开车的先生说,这就是我小学每天都要爬过的地方。车子开到老的桥头时,我让他拐了弯。几间曾经是教室的房子在那块高出路面一截的平地上孤伶伶地立着。记忆中很大的圆形操场已经变了形。有几间搭了脚手架的房子还在施工。我让先生在操场下面的路上停了车,说我下去看看。我一路小跑,在几间教室的穸口看了看。很快就看到了住家的两间教室,那是我们上四年级和五年级的两间。连在一块,最边上的那间是学校老师唯一的一间办公室。我上学第一天就是在那里报的名,那一天,有个报名的小男孩因为紧张,把牛答成了三条腿。被我听后,回家得意地学了整整两个星期。
教室的门关着,窗户开着。从铁栅栏望进去,可以看见里面停着的自行车还有挂着的雨伞。一定是这里了,我的心突然狂跳起来。如果里面走出那个叫初一的人,我该如何面对,我还能认出她吗?她一定不认识我把,二十年了!我该说什么,说“我就是阿咪,我们从小在一起的那个阿咪”。“我来看你了,你还记得我吗?”所有这些想象的对话,忽然间让我觉得苍白无力。让那个被生活压迫的比实际年龄大上十岁的初一,看着还象一个学生模样的我,来提醒她失去的青春。还是让她觉得生活得很风光以车代步的我来衬托她的穷困?我在自我设限的想象中狼狈不已,那一刻好象过了很久很久,直到在那里造房子的工人很好奇地看着东张西望地我,问我找谁?我说“找初一,她是不是住这里?”他们连声说是,说她现在干活去了。
我谢了他们逃也似的跑开了。车子掉头离去,心境复杂而悲凉。
他们看见初一回家的时候,一定会跟她说今天有个女的来找过他。他们不知道我是谁,初一也不会知道。也许她永远都不会知道。她在她的生活里过着她认为本该如此的生活,也许从来都不曾想到过我。而我却这样地掂念着她,不知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在万家灯火的都市的夜晚,在远隔万里重洋的他乡长。想念着,那个和我有过一段无法更改的历史的人。过去,是不能忘却的,否则就意味背叛。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初一的名字在外人看来很是有几分滑稽,更让人觉得不可理喻的是她竟然叫年初一。年初一,在中国是每个大人小孩都很有概念的日子,就是正月初一。在那个年代的那种环境里,我对于年初一这个名字没有一点追究的好奇心。村子里有人叫乌赖,有人叫水塘,有人叫树根,有人叫鸭头还有人叫小狗。能叫成初一,那算是有点档次地称呼了。我的那个好听得象猫叫一样的名字,得益于我那口齿不清的二哥。刚生下来的时候,他常把在摇篮里本该叫作妹妹的我亲热地叫成“咪咪”。有人跟着学舌,于是这个名字就一直在大人的口里传了开来,后来父母干脆连正名也懒得给我取了。初一的名字,我估计百分之百因为她的生日。因为她就是大年初一生的。巧的是她的母亲名字叫十五,还姓郑。有时候连名带姓的听起来就象正月十五。不管怎么样,初一和十五就这样在我们那个村里一直叫着,特别是有人来店里买东西,十五不在就找初一。
初一在小学五年级毕业以后就缀了学,所以连初一年级都没上成。否则,她上初一的那年,这将会是同学和老师嘴里最热络的名字。
大伯在村口的空地上建了新房,他们家的那一半老房子就并给了我们家。父亲在房子的另一侧开了间很大的正门,大伯那一半的老房子则改建成半新的厨房。村里的代销店也承包给了初一家,店就搬到了和我们厨房小门隔了一条檐水沟的房子里。店门和我们家的大门则遥遥平行,对着门口那条两米宽却人来人往的弄堂。小学毕业后的初一,严然成了她们家年青的店长。遇到复杂一点的买卖,她跟她母亲一样,能熟练地把他们家那个年代已久的算盘拨弄得噼哩啪啦响。她的个子比我矮了半个头,但是没有人象叫另一个矮子比她还高过一点的同年女孩一样把她叫成矮子。初一还是幸运的。
她的外婆继续疯着,有时候能听到从她们家传出来砸东西的声音。听说后来管也管不住,疯到外面去,在铁轨上被碾进了火车底。
我初中的时候,上了镇里的中学。每次周末回去的时候,还是喜欢跑到初一的店里,看她很老练地卖着东西。那时候,初一和我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少。她母亲好象对我也有点不服气。
再后来,我们家也在村边的地皮上盖起了新房。老的房子就用一把很旧的大锁锁上。那条弄堂的邻居都先后搬进了村子的外围新房,住的人便越来越少。村子里又相继开起了两三家小店,初一家的店还开在那一幢很老的房子里,但是生意已经越来越淡。我们搬到新房里以后,因为相隔太远,都不再去初一的店里买东西,除非别家店里买不到的东西。
母亲说,她们店里的东西最贵,十五的态度又不好。现在已经不是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啦,谁家东西好又便宜,还要对我热情我就上谁那儿去买,钱在我口袋里谁怕谁。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都能想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十五不行。
随着在外面上学的地方离家越来越远,我回家的次数就越来越少。每次回去都不忘跟母亲打听初一的事。最后见到初一,可能还是刚上初中那会儿,印象里矮矮的个子,扁扁的脸上几颗淡淡的雀班。总是留一头短发,稀稀的罩在那个有点偏大的脑袋上。
转眼一晃十多年,回家的时候,去老房子。房子已经很多年没人住,就这样满房子蜘蛛网地空在那里。看到木板墙上还贴着八十年代的挂历,一年有一年。那个年代的记忆一下子清晰。去了初一家的店里,没有人,往昔的繁华景象已经属于过去。听到有人进店,她母亲很热心地招呼着,从里面跑出来。见是我,夸张地感叹“多年不见了,我都不敢认你啦!”没见着初一,我也没问。
再回去的时候,母亲说初一早嫁人啦,儿子都五六岁了。我很好奇地问,她嫁给了谁?过得好不好?母亲还是笑着,很干脆地说“不好,苦得很,上次见她,看起来起码比实际年龄大十岁,在家里做姑娘的时候可是水灵灵的。唉!”母亲叹一口气。据说她嫁给了邻村的一个从小就丧母的人,她母亲嫌那户人家条件差,死活不同意。因为初一的坚持,还是嫁了过去。但母女之间从此结下了怨,一直没能回到从前。母亲看不起初一,更看不起她嫁的那个男人,据说连个象样的房子都没有。五六岁的儿子长得大头大脑,有时候在幼儿园放了学就到外婆家里蹭饭吃。那个叫十五的外婆总也没有好眼相待,“老是上我们家吃,上辈子欠你们的?!”
听母亲说着这些的时候,眼前闪过那些过去的岁月,和她母亲喜悦的声音”我们家初一啊,又聪明又懂事!”
总是在梦里遇见初一,那些熟悉的地方和总也长不大的面容。有时候,流泪,在梦里醒来。终于决定见初一一面,明知道这样的相见并不能了却我的任何心愿。听母亲说,她现在的家就住在我们人前的学校。小学已经没有人,剩下几间教室偶尔用作幼儿园上课用。那天车子刚好经过,以前弯弯曲的泥路已经修成三米多宽的水泥路。路旁的河还流着,浅浅的河水可以见到底下的石头。桥墩还在,桥面还是没有搭上,和从前一样,只是一个一个独立的桥墩上面长满了野草。
我指给开车的先生说,这就是我小学每天都要爬过的地方。车子开到老的桥头时,我让他拐了弯。几间曾经是教室的房子在那块高出路面一截的平地上孤伶伶地立着。记忆中很大的圆形操场已经变了形。有几间搭了脚手架的房子还在施工。我让先生在操场下面的路上停了车,说我下去看看。我一路小跑,在几间教室的穸口看了看。很快就看到了住家的两间教室,那是我们上四年级和五年级的两间。连在一块,最边上的那间是学校老师唯一的一间办公室。我上学第一天就是在那里报的名,那一天,有个报名的小男孩因为紧张,把牛答成了三条腿。被我听后,回家得意地学了整整两个星期。
教室的门关着,窗户开着。从铁栅栏望进去,可以看见里面停着的自行车还有挂着的雨伞。一定是这里了,我的心突然狂跳起来。如果里面走出那个叫初一的人,我该如何面对,我还能认出她吗?她一定不认识我把,二十年了!我该说什么,说“我就是阿咪,我们从小在一起的那个阿咪”。“我来看你了,你还记得我吗?”所有这些想象的对话,忽然间让我觉得苍白无力。让那个被生活压迫的比实际年龄大上十岁的初一,看着还象一个学生模样的我,来提醒她失去的青春。还是让她觉得生活得很风光以车代步的我来衬托她的穷困?我在自我设限的想象中狼狈不已,那一刻好象过了很久很久,直到在那里造房子的工人很好奇地看着东张西望地我,问我找谁?我说“找初一,她是不是住这里?”他们连声说是,说她现在干活去了。
我谢了他们逃也似的跑开了。车子掉头离去,心境复杂而悲凉。
他们看见初一回家的时候,一定会跟她说今天有个女的来找过他。他们不知道我是谁,初一也不会知道。也许她永远都不会知道。她在她的生活里过着她认为本该如此的生活,也许从来都不曾想到过我。而我却这样地掂念着她,不知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在万家灯火的都市的夜晚,在远隔万里重洋的他乡长。想念着,那个和我有过一段无法更改的历史的人。过去,是不能忘却的,否则就意味背叛。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