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说说高考阅卷的一段经历

时隔20几年了,有些细节可能记忆不太准确,但是总体上应该出入不大。

研究生一年级马上要结束、暑假即将来临时,同寝室室友带回来一个消息,说现在正招数学高考阅卷的学生,凡是我们学校数学系大三以上、其他理工科研究生以上都可以报名。我一直觉得高考阅卷挺神秘,再加上还有补助,所以毫不犹豫去报了名。报名之后被告知了第一天早上集合的时间、地点。回去路上和几个同去的同学聊天,才知道我们省的数学高考卷一直是在我们大学判。语文、物理是在附近另外两个大学,其他几科就不得而知了。

到了阅卷第一天早上,来到集合所在楼的一楼大厅,每个报名的人都拿到一个牌子,挂在脖子上。判卷的十天内,这个楼会封闭,只有凭牌才能进入,所以老师再三叮嘱,务必要随身携带这个身份证明。随后,有一些负责带队的老师来点名,被点到名的就随老师走。

我和其他十几名同学跟着两个老师到了一个教室后,老师通知我们:我们这个屋子负责数学的最后一道大题的判卷,也就是全省十几万考生数学卷子上,最后一道大题会在我们这屋里被判得分。先说了一堆保密条款后,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下具体方法:每人有一个编号,三人一组,每组第一人和第二人分别判一遍并给出分数,第三人负责比较这两个分数,相差两分以上要上报,由老师决定。具体哪天每个组谁当第一人、第二人或者第三人、也是老师决定。

接下来就谈到了具体题目的判卷过程。老师先把答案和评分细节(给分步骤)写在黑板上,并详细讲解了一遍,然后又把这个分解的给分步骤复印给每个人做阅卷参考。我们那年数学是全国卷,满分120,最后一道题印象里是12分。这12分里有四、五个给分点,就是看到这四、五个给分点(式子)就分别给分,没有就不给分。

随后判卷开始。没想到还不到一个小时,就出现了问题。原来,这个立体几何大题还存在另外一种解法。我们组和另外一组都发现了这个问题,立刻告诉了老师。几乎同时,老师也接到了上面关于存在另一种解法的通知。于是大家暂停阅卷十几分钟,老师讲解了第二种答案的评分标准,并复印给每个人。我在后来的阅卷过程中发现,在做出最后一题的那些人中,还是采用第一种解法的人多,至少占了90%以上。可能这也是当初命题组都没发现第二种解法的原因。

阅卷时间是8:00-5:00,中午一个小时吃饭时间。有一个餐厅,领盒饭吃。五点结束后,离开那栋楼还是可以自由活动,回自己寝室睡觉。在第一天开始阅卷前,老师就强调了重要性,一考定终身的情况下,我们阅卷人不敢有松懈和马虎。那十天一直都很紧张。我们这个教室始终没有出现需要老师干预的情况,也就意味着我们十几个人中,第一人和第二人的评分差没有超过两分。我的室友是在另一个大题组,听她讲,她们出现过这种情况。不过我们俩当时都是第一羡慕判选择题、第二羡慕判填空题的那些同学,觉得特别容易。后来有一天吃饭时遇到一个同班男同学,他就在判选择题那组,说到我们羡慕他,他说:快别说了,我现在看到字母就想吐。

后来想想,觉得我们组也不错,因为本来能做出最后一题的学生就少,所以不少卷面都是空白或者写了几句得不了分的话,导致工作量和其他组比并不大。极偶尔的,会看到几份卷子,答题过程几乎与标准答案并无二致,心里不免在想:这人一定是个学霸。由于考生信息栏在左面,已经被完全封住,根本无法得知考生的任何信息。

结束阅卷那天,早已没有了当初的好奇,就是觉得阅卷这工作也真是有点辛苦,来不得丝毫马虎。

再后来,高考一改再改,卷面分已经是150了,而且随着考生人数逐年增加,听闻阅卷方式也有所改变,现在都是用电子扫描加人工结合的方式判卷。不管怎么说,对我而言,这十天还真是一段有趣的经历。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人生足迹 / 说说高考阅卷的一段经历 +6

    时隔20几年了,有些细节可能记忆不太准确,但是总体上应该出入不大。

    研究生一年级马上要结束、暑假即将来临时,同寝室室友带回来一个消息,说现在正招数学高考阅卷的学生,凡是我们学校数学系大三以上、其他理工科研究生以上都可以报名。我一直觉得高考阅卷挺神秘,再加上还有补助,所以毫不犹豫去报了名。报名之后被告知了第一天早上集合的时间、地点。回去路上和几个同去的同学聊天,才知道我们省的数学高考卷一直是在我们大学判。语文、物理是在附近另外两个大学,其他几科就不得而知了。

    到了阅卷第一天早上,来到集合所在楼的一楼大厅,每个报名的人都拿到一个牌子,挂在脖子上。判卷的十天内,这个楼会封闭,只有凭牌才能进入,所以老师再三叮嘱,务必要随身携带这个身份证明。随后,有一些负责带队的老师来点名,被点到名的就随老师走。

    我和其他十几名同学跟着两个老师到了一个教室后,老师通知我们:我们这个屋子负责数学的最后一道大题的判卷,也就是全省十几万考生数学卷子上,最后一道大题会在我们这屋里被判得分。先说了一堆保密条款后,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下具体方法:每人有一个编号,三人一组,每组第一人和第二人分别判一遍并给出分数,第三人负责比较这两个分数,相差两分以上要上报,由老师决定。具体哪天每个组谁当第一人、第二人或者第三人、也是老师决定。

    接下来就谈到了具体题目的判卷过程。老师先把答案和评分细节(给分步骤)写在黑板上,并详细讲解了一遍,然后又把这个分解的给分步骤复印给每个人做阅卷参考。我们那年数学是全国卷,满分120,最后一道题印象里是12分。这12分里有四、五个给分点,就是看到这四、五个给分点(式子)就分别给分,没有就不给分。

    随后判卷开始。没想到还不到一个小时,就出现了问题。原来,这个立体几何大题还存在另外一种解法。我们组和另外一组都发现了这个问题,立刻告诉了老师。几乎同时,老师也接到了上面关于存在另一种解法的通知。于是大家暂停阅卷十几分钟,老师讲解了第二种答案的评分标准,并复印给每个人。我在后来的阅卷过程中发现,在做出最后一题的那些人中,还是采用第一种解法的人多,至少占了90%以上。可能这也是当初命题组都没发现第二种解法的原因。

    阅卷时间是8:00-5:00,中午一个小时吃饭时间。有一个餐厅,领盒饭吃。五点结束后,离开那栋楼还是可以自由活动,回自己寝室睡觉。在第一天开始阅卷前,老师就强调了重要性,一考定终身的情况下,我们阅卷人不敢有松懈和马虎。那十天一直都很紧张。我们这个教室始终没有出现需要老师干预的情况,也就意味着我们十几个人中,第一人和第二人的评分差没有超过两分。我的室友是在另一个大题组,听她讲,她们出现过这种情况。不过我们俩当时都是第一羡慕判选择题、第二羡慕判填空题的那些同学,觉得特别容易。后来有一天吃饭时遇到一个同班男同学,他就在判选择题那组,说到我们羡慕他,他说:快别说了,我现在看到字母就想吐。

    后来想想,觉得我们组也不错,因为本来能做出最后一题的学生就少,所以不少卷面都是空白或者写了几句得不了分的话,导致工作量和其他组比并不大。极偶尔的,会看到几份卷子,答题过程几乎与标准答案并无二致,心里不免在想:这人一定是个学霸。由于考生信息栏在左面,已经被完全封住,根本无法得知考生的任何信息。

    结束阅卷那天,早已没有了当初的好奇,就是觉得阅卷这工作也真是有点辛苦,来不得丝毫马虎。

    再后来,高考一改再改,卷面分已经是150了,而且随着考生人数逐年增加,听闻阅卷方式也有所改变,现在都是用电子扫描加人工结合的方式判卷。不管怎么说,对我而言,这十天还真是一段有趣的经历。

    • 谢谢分享 +2
    • 终于写出来了, +1
      谢分享这难得的经历!估计保密要求中肯定有不得对外透露自己的改卷工作,否则可能会有人让你帮忙,但那些预防措施也算很严密了:封死考生信息无法知道谁的卷子,除非你熟悉其笔迹或有作特殊标记。但3人组的合作/把关规则也堵死多数徇私舞弊的可能,若组员随时更改效果更好.
      • 我觉得从判卷这个环节而言,很难作弊。但是以前报道过几例盗用别人身份的,那个要容易一些。
        • 高考就改卷环节而言算是比较成熟完善了,毕竟只是个有既定标准答案的技术操作过程,同时又有这么多眼睛盯着同一份卷子,估计后来还会有摄像头记录全过程呢。出现问题多的基本上是其它人为环节,如你说的身份盗用/顶替、名额分配、自愿被调整、后门/照顾等等...
    • 挺好玩的。
    • 貌似判卷以省为单位。这个第二种解法儿通知其他省市了么?如果其他省市没有发现第二种解法,岂不是要误伤个别小朋友了?
      • 全国卷,应该全国范围通知。我猜测应该是陆续有人告知命题组,命题组把答案下发给各省。
    • 第一次知道。居然和科举一样也有糊名
      • 高考本身的基础和传统不就是一定程度上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么?只是没有直接兑现为官位而已,呵呵.....
    • 谢谢分享珍贵的回忆。此文若能再配上当时的倩影,可以题之为"美女考官"
    • 判卷基本没得手脚做,提档是一个关口,这里水分就大了。
    • 当年高考,
      我们隔壁楼梯口的邻居张老师阅卷的时候,以为改到自己女儿的试卷,就故意打高分,被复查出来了。经过开卷检查,发现不是他女儿,巧的是,试卷正好是我楼上邻居的侄子的,楼上邻居当时是校长。结果又查了这事是不是校长指使的。好在结论是不关校长的事,只处分了张老师。
    • 有趣的经历。这儿的数学竞赛和EQAO的考卷是不是也类似?
      • 楼主大概是吉林大学的,怪不得总说孩子找男朋友时,对方家长一定要是高学历的。
        • 家长背景接近,孩子的生长环境接近,矛盾会少些。具体还是要看人,我遇到过几个国内是教授的老人,不希望和他们是亲家。
      • 这里许多竞赛都是选择题。不是选择题的竞赛,比如Euclid和COMC,估计判卷过程类似。我和女儿做Euclid题目看答案,发现也是有得分点。
    • 出题人的水平很重要!需要知晓几乎所有可能的解法,如果视野狭窄,就有可能造成人为伤害而毁了聪明或有天赋的学生...联想到武水的帖说本地数学老师对不合其要求解法的作业就扣分的事,自己狭隘或懒或水平低还打压学生的创新意识,潜在问题很严重!
      • 真正open minded 的老师很少很少。我相信很多很多学生的价值被不合适的教育方法给摧毁了。社会如此,没有办法的事情。
        • 如果家长没意识到这一点并帮助孩子正确处理、提高认知,甚至反而完全站在老师立场责备孩子,那就有可能成为狭隘教育方式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