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视觉志
7年前的今天,一位诗坛“顶流”悄然离世。
他曾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个人诗集发行量最高记录,无人能破;
但同时,他也遭受了巨大的非议与质疑。
爱他的人,从他的诗句里汲取了力量,影响了自己的人生走向;
不爱他的人,认为他写的东西,甚至都不能称为诗。
他就是汪国真。
如今他离开我们七年了,曾经读他的学生们早已长大。
但说起他,还是常常引起怀念,也不免自问:
当我们怀念汪国真的时候,我们到底在怀念什么?
90年代的“顶流”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相信每个8090后,对这句诗都并不陌生。
上学时,最怕的就是语文书后面“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全文”这句话。
而如今,这些句子却成为刻在成长基因里的一部分,张口就来。
当时对这首诗的作者汪国真并不了解,觉得那只是印在语文书上的名字。
甚至因为他跟汪曾祺都姓汪,还纳闷他们是不是有什么亲戚关系。
直到在父母的书架上,看到《汪国真抒情诗》,才知道:
原来他影响的不止是我们的语文成绩;
还有父母那一代人的青春。
在90年代,文艺青年们有三件最时髦的事:
读汪国真的诗,练庞中华的字,读许国璋的英语。
那时候的人们,不仅对汪国真的诗句如数家珍,更是将抄诗作为一种潮流。
如果哪个男生女生没抄过他的诗句,送给过喜欢的人,那他们就不算赶过“潮流”。
曾经有个他的女读者寄信给他说自己生日那天,就收到了不同人送的8本汪国真的诗集作为生日礼物。
关于汪国真有多红,相信很多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不会表示怀疑。
直到现在,自新中国有诗以来,还没有哪一个诗人的个人诗集发行量超过汪国真。
他的首部诗集一出版,印量就达到15万册,然后被抢购一空;
为了买他一本书,人们常常在书店排起大队。
即使被告知卖完了,也久久不肯散去。
他去哪个大学演讲,哪个大学就被围个水泄不通。
甚至组织者得拉起人墙来,才能护送演讲结束的他顺利离开。
就连歌坛推出他的抒情诗歌磁带,销量也直冲排行榜前三。
如今看来,他仿佛是那个时代的“天选之人”。
但时间回到几十年前,如果不是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这个世上恐怕就没有了“诗人汪国真”,而多了一个“工程师汪国真”。
从工人到诗人
汪国真出生于1956年。
那个年代,用汪国真的话说:
“班里40多个人,四五个能够上高中,主要是工农兵子女。一部分去插队,还有一部分进工厂。”
他是后者。
15岁那年,初中毕业的他被分到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当工人。
还是个孩子的他,对于工厂“三班倒”的工作模式并不习惯,经常因为上夜班儿感到疲惫打瞌睡。
这样的生活,他坚持了7年,曾经一度以为自己要一辈子做工人了。
但他同时又很不甘心,对这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不认可,觉得自己的未来不应该止于此。
用他的话说,觉得自己的领悟能力还可以,曾经还获得过“北京仪表局铣工比赛第一名。”
那时候的他,显然就像我们现在每一个职场人一样。
干着并不怎么热爱的工作,幻想着诗与远方。
后来,机会来了。
1977年,高考恢复。
汪国真觉得,这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然而,只有初中学历的汪国真,要跟“千军万马”一起抢过“独木桥”,显然不容易。
为此,他一改往日休息时间跟工友们打扑克的习惯,一心都扑在学习上。
一边工作,一边复习备考。
再加上他平常就喜欢看书,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
1978年,22岁的汪国真考上了暨南大学中文系。
为什么选择暨南大学,他还有个颇有趣的理由:
因为暨南大学条件比较好,“还有游泳池”。
在校学习期间,他接触到了诗歌。
说到一开始写诗的初衷,汪国曾说是因为“自己写的字不好看,怕字多了编辑看了痛苦,才选择诗歌这一短小精悍的载体。”
对了,顺带一提:
多年后,汪国真的书法作品,作为中央领导同志出访的礼品,被赠送给了外国政党和国家领导人。
一开始,他的诗歌之路并不顺。
投稿出去,90%被拒稿。
就这样一直投到了30岁,还是一事无成。
换做一般人,可能早就开始怨天尤人,然后放弃了。
但汪国真既不抱怨,也不放弃。
也是在此期间,他写下了那首后来激励无数人的诗歌——《热爱生命》。
这首诗,也是他对自己这段经历的最好诠释: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就在他这种“不在意又不放弃”的努力下,转机终于来了。
而且来得一发不可收拾。
爆红与争议
有人说,1990年,可以说是“汪国真”年。
某天,一个中学老师偶然发现:
自己的学生们上课不好好听课,反而在偷偷抄一个名叫汪国真的人写的诗歌。
这汪国真何许人也,能让学生们如此狂热?
后来,那个老师把这件事跟自己在出版社的编辑朋友说了。
编辑随即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商机,于是找到了汪国真。
后来,他的第一本诗集《年轻的潮》出版。
从此也掀起了一场“汪国真潮”。
据统计,在1990-1991年,他的两本诗集总印数超过200万册。
更有意思的是,那时候他的盗版书,更是卖了上千万册。
而这种现象级的火,带来的还有争议,评论两极分化。
在诗歌圈子里,对他的批评声不绝于耳。
反对他的人觉得,像汪国真这种比较直白的表达,没有诗歌的“朦胧美”与“高级感”。
更有甚者认为这都不能称为诗,只是心灵鸡汤。
而支持他的人认为,这种直白正是汪国真诗歌的魅力所在。
那个时候,朦胧诗派逐渐走向没落。
青年大众亟需好读好懂,能引起感悟共鸣的东西。
这些真诚向上的文字,自然会引发他们的强烈共情。
并且诗歌作为一种载体,用来表达情感,本就不应该有高低之分。
对于这些质疑,汪国真回答得坦然:
“对于诗人来讲,人民说你是诗人你就是诗人,不被人民承认就什么都不是。”
这恰好也说明了他创作的初衷,不是孤芳自赏,而是深植大众。
而那个时代的年轻读者们,也做出了他们的选择。
如今来看,其实探讨诗是不是诗,诗人孰高孰低,实在没什么意义。
因为我们怀念的,从来就不是他作为诗人的身份。
当我们怀念汪国真时
我们在怀念什么?
我们怀念他,是因为:
他实在太像我们每个普通人了。
他和我们一样;
曾经干着不喜欢的工作,幻想着自己的未来会不一样。
但他又和我们不同;
选择理想,全力以赴,最终获得了成功。
回想起自己的成功,汪国真常感叹说自己“运气好”。
但那正是因为他在正确的时间节点做了正确的选择,付出了正向的努力。
图源:视觉中国
从工人到诗人,他做到了每个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他不是天才,却告诉我们一个普通人的努力,能做到怎样的程度。
关于坚持,他写:
我的坚强并不多
只比苦难多一点
面对困境,他说: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他鼓励人们永远不要放弃希望,只要“明天还在”:
只要春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纵
使黑夜吞噬了一切
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只要生命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陷身茫茫沙漠
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
只要明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冬雪终会悄悄融化
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他让很多青年看到了未来的另一种可能性。
鼓励人们在面临选择时勇敢走出舒适区,为自己的人生努力拼一把。
即使失败了也不在意;
永远不放弃诗与远方;
永远对生命保持热情。
图源:视觉中国
所以,当我们怀念汪国真时,我们在怀念的,其实是我们的青春;
是那些年受到的激励;
是那种一往无前的热血。
在今天这个日子里,希望你我都能如他一样:
风雨兼程,收获自己的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