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设某国共1000万人口,到去年年底时接种率是80%。
先来看每10万未接种者的计算公式:未接种者的死亡数 除以 当时未接种者的总数 乘以 100,000。
假设去年1月死亡500人,当时未接种人口是1000万,算出来每10万未接种者死亡是5。但是到年底再来算的时候,未接种者只有200万了,就这死亡的500人算出来每10万接种者死亡是25,整整放大了5倍。
从1月到12月,每个月的死亡数被放大的倍数从5逐渐递减到1,初略来算,过去1年每10万未接种者的数字被放大了2.5倍。
再来看每10万接种者的计算公式:接种者的死亡数 除以 当时接种者的总数 乘以 100,000。
假设接种人口到100万的时候,接种者死了50人,那么算出来每10万接种者死亡是5。但是到年底再来算的时候,接种者已经有800万了,就这死亡的50人算出来每10万接种者死亡是0.625,整整缩小了8倍。
到后面每个月的死亡数被缩小的倍数从8逐渐递减到1,初略来算,过去1年每10万接种者的数字被缩小了4倍。
这一来一去,数字就差了10倍之多!
另外,算未接种者时用的是12个月的累计死亡数,而算接种者时,虽然也是用12个月的累计死亡数,但是一开始几个月根本没有接种者,死亡是0。假设从4月份开始有接种者死亡,那也只有8个月的数字。这里面又差了1.5倍。
综合2个方面,两个数字差了15倍之多!(当然15倍也不是精确的数字)
也就是说,就算疫苗的有效率是0,打不打疫苗的死亡率完全一样,政府用这种计算方法得出的数字,每10万未接种者的死亡数,也会是每10万接种者的死亡数的15倍!
各国政府计算每10万接种者和未接种者的死亡数时,都采用了这种错误的计算方法。媒体报道这些数字时津津乐道,那些文科生记者估计没人看出来这里面的猫腻,普罗大众又有多少人看出了这里面的猫腻?
我能理解这个关于分母变化的concern, 发达国家比如加拿大,新加坡, 经过一年的疫苗rolling out, 两针接种已经接近饱和, 达到一种steady state, 愿意打的都打了, 不愿意打的也不会打。所以VE的分母, accumulated vaccinated 和 accumulated unvaccinated, 如下图所示, 已经不会再有太大的变化。在这个steady state比较VE疫苗效果, 我认为是公平的。 在非steady state, 比如图中箭头所指处, 比较VE, 是不合适的,因为分母变化太快。 比如现在如果要看booster 的VE, 大概就为时过早; 但是现在比较 疫苗普及国家two doses 的VE, 是公平的, 因为已经进入了steady state. 绝对公平的VE比较, 只有在controlled trial里,才可能有。
:
我一直推荐的ontario science advisory table 算的更细, 是按7天的rolling average算的。结果很明确, 疫苗的效果(against symptomatic infection, hospitalization, and ICU) 在六个月之内, 都保持相当高的水平, 但六个月之后开始明显下降, 尤其是symptomatic infection。很多academic research 也是这个结果。Omicron出现之后, 这个有效时间有可能会更短, 这个在媒体和学术刊物上都是有报道的, 但最终结果还需要证实。 数据都在public domain上, 普罗大众有可能找不到这些数据, 媒体报道有偏差, 这是有可能的。猫腻没有。
:
:
Data extracted on January 07, 2022 for cases from December 14, 2020 up until December 25, 2021.
也可以在https://www.worldometers.info/coronavirus/country/canada/ 自己计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