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网友上传吉林省磐石市的停电状况。 图/取自微博
【2021. 9. 28 中国】
杀死那个东三省人?中国东北拉闸限电的「硬停电风暴」
「讲什麽『无限期无预警停电』?错,这叫作『有序用电』。」中国东部沿海自8月底开始的总体缺电荒,自9月25日开始进入了各区大规模限电的供电紧急状态。但除了广东、江苏...等製造业大本营开始限制工业供电、半强迫式地提前进入「十一长假」外,中国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却从9月24日起遭遇「民生无预警大规模停电」。根据官方的初始说法,东三省的民生拉闸限电(意指需求过载的强行断电)或将要一路持续到明年3月,但毫无预警与提前规画通告的无差别停电,却对东三省民间造成极大的困扰,甚至成为威胁百姓性命的要命政策。
一开始搞不清楚状况的中国官媒,先是声称此举与中国中央的减碳转型政策有关,但随著时间与民怨的扩大,官方才陆续修正说法,强调这是中国疫后经济产能过载导致的用电暴增,加上国内火力发电用煤矿价格飙涨,因而导致全国各地的用电调控,并强调:「广东、江苏等地也有大规模工业限电,这是全国性的共体时艰。」
但事实上,在中国政府开始拉闸限电之后,全国各地却只有东北三省遭遇大规模民生限电——而且是每日无预警、动辄4~8小时的「突袭式断电」——不满的地方意见特别质疑:为什麽全中国用电量倒数的东三省、本地发电大量「外输供应」华北经济圈的东三省,竟得独自遭遇这种暴力硬停电、直到28日为止仍然完全不预警不通知的「无电混乱」?
辽宁停电,渖阳市无交通号志造成大塞车。 图/撷取自新京报
一名男子走过黑龙江的燃煤发电厂。 图/路透社
中国的「2021大电荒」自今年8月下旬开始出现明显缺口,但真正的大规模限电政策,却是从9月中旬才快速升级,并以9月23~25日为当前的问题引信,从广东、浙江、江苏...到东三省,全中国各地都出现了限电勒令停工的明显衝击——像是在江苏省台商聚集的几个大型工业区,9月25日突然宣布工业停电。许多工厂被迫提前放假,并与中国10月1日国庆的7天长假。展开紧急轮休与轮调作业。
各地缺电的告急压力,大概是在9月23日开始于中国东北出现破口。上周四晚间,中国国家电网公司突然发布限电通知,由旗下的东北电网对吉林供电、通化供电下令,声称为了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各地将开始分区限电。
但此一通告,不久之后就被官方「不明原因删除」,关于分区停电的区域、用电分类、影响时间,国家电网公司也完全没有交代,本该对公众佈达的政策通知也就不了了之。谁知从9月24日开始,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却陆续遭遇了无预警的大规模停电——但与江苏、广东的工业区状况不同,东三省的停电完全没有用户事先预警,拉闸断电的「一刀斩决策」也是全中国唯一向民生用电无差别开大刀的地区。
东三省的民生限电,24日一开始并没有引发太多讨论,因为全国电力吃紧的消息在此前已有零星讨论,再加上电网维护、电厂故障的可能状况也都时有发生,一直到东三省大停电造成了民生日常混乱、经济活动受阻、医疗院所慌张调控、大量居民受困电梯、甚至是工厂排风系统因此停摆导致数十人「煤气中毒」...等混乱事件,舆论上的民怨与愤怒才在慢慢开始发现「不太对劲」。
图为中国网友上传吉林省磐石市的停电状况。 图/取自微博
图为辽宁省磐石市停电状况。 图/取自微博
在此区间,中国政府或各级电网公司都没有具体说明「为什麽停电?要停多久?什麽时候会修好?」的民众疑问,一直到9月26日晚间吉林市新北水务公司在社群网站所公布的一条紧急通知,才让错愕东三省集体沸腾,内文表示:按照国家电网要求,将执行东北电管局和吉林省能源局「有序用电」精神,
「...不定期、不定时、无计画、无通知停电限电,这种期况将持续到2022年3月份,停电停水变为常态。」
这份令人错愕的直白声明,虽然随后因「用字遣辞叙述不当不准确」遭到中国各级政府「严厉检讨」并发出道歉,但舆论的愤怒早已迅速爆炸散开——因为它讲的确实是「实话」——从东三省各地居民所回传的通报消息,从24日开始的民生停电状态,确实符合该通告裡「无计画无通知不定期不定时」的所有叙述。
由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1日才在联合国大会上高谈「减碳绿能」,并承诺中国将终止资助海外燃煤火力发电厂的投资与开发(但本国还是会继续盖),因此第一时间尚无法对大停电状况有统一口径反应的《人民日报》等中国官媒,也东拉西扯地暗示「这为了走向中国的减碳目标与环保方向」。
但随著经济衝击、社会不满与民生的衝击逐日加剧,全国大缺电与东三省大规模停电的问题,已严重到无法打马虎眼。各级官媒与作为负责单位的中国国家能源局,这才从27日开始修正解释,证实中国目前确实遭遇了「综合性的供电缺口」。
辽宁一家发电厂。 图/路透社
中国政府的说法表示,当前的全国大缺电问题,主要肇因于「中国经济用电暴增」与「煤矿价格大涨」两大原因——中国国家能源局表示:随著中国经济的崛起,国内用电的需求是逐年增长,再加上「中国防疫调控得当...比起世界各国更早复甦」,所以2021年中国1~8月的平均总用电量,相较于去年同期暴涨了15%;换句话说,当前的能源困境反倒是「中国经济表现太好的关係」。
但另一个原因「煤矿价格大涨」的说法,官方却只推说是国际经济的同时复甦,导致全球原物料价格大增,但却故意忽略中国对澳洲发动的贸易战,其实也在2020年底对澳州煤矿下达「无限期进口禁令」。
然而中国官媒的说法,虽然解释了中国电力告急的「长期结构」,但却不能有效说明:为什麽全国性的缺电,会在此时、此地突然快速发生?特别是对东三省「民生断电」的灾难性政策,更是让东北人民无法接受,甚至感到不可置信。
中国国家能源局表示,东三省的「严重缺电」主要是结构性的供给问题,因为资源、气候与地理条件的限制,东三省的发电主要倚赖燃煤火力发电,但今年东北夏季河川水量减少,本来的水力发电出现缺口,再加上燃煤原物料的增加出现供煤问题,因此官方才会选择降载供电、以维持整体电网的稳定。
但能源局的说法却被基层舆论批评是「似是而非...没讲到痛点」,因为除了西藏、青海与内蒙古以外,东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年均总用电量,已经是中国排行最后段的吊车尾。地方总发电量只有15%是地方民生用电,再加上东北地区秋冬季节严苛的取暖需求。因此再怎麽省电节能,也都不应该动到最攸关人命、但佔电量最小的东三省民生用电?
辽宁渖阳市一家火力发电厂的堆煤区。 图/路透社
除此之外,东北的停电民怨也来自于长期而严重的「地域性相对剥夺感」——因为在本回缺电危机中,全中国就只有东三省「无预警无限期不通知的持续切断民生供电」,但东北电网之所以不稳,极可能不是本地民众浪费能源,
「而是东北发的电力,都被送往华北经济区了。」
事实上,由于本地工业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明明富藏矿产、林木、与石油资源的东三省地区,长期以来就被中国中央政府定调为「淨输电区」,负责供应华北地区的电力需求。就算2021年度的缺电荒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根据中国国家电网公司的数据,今年1~8月东北三省就向华北电网供电超过357亿瓩。
换言之,除了供给端出现问题外,华北外地需求端更可能是导致东三省「突袭式大限电」的灾难主因。但对此,中国官方不仅没有说明,在后续的追加解释与新闻报导中,官媒的定调反而回头主打「东北政府的沟通不力与规画失当」,像是本来唱著「大步走向减碳方向」的《人民日报》,27日就回头谴责地方政府的电力政策规画不当:
「...各别地方全力优化能耗指标、不惜关停生产甚至影响居民生活用电的『一刀切』做法,究竟为了啥?说白了,跟开学前狂补作业一个道理...平时不作为,临近考核却搞层层加码『玩命突击』,平时高喊『绿色发展』口号,实际工作中却一再追逐短期效益,这暴露出一些地方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偏差,对绿色低碳转型的谋划不积极。」
至此,中国官方的舆论定调,也重新导回「东三省地方政府的严厉检讨」。
2016年,安徽省淮北市,员工在升级当地电网时在塔架上工作。 图/路透社
「早早就看见红灯,非要等衝线时猛踩刹车,考虑过乘客感受吗?」正当《人民日报》等官媒忙著谴责东北政府的时候,东三省的无预警、无差别限电,却也严重地影响了居民生活。像是此前应政府环保要求而更新的电炉厨具无法开灶,上下班尖峰时间大批上班族突然受困电梯,甚至连一般的交通号志与红绿灯都出现了「直接没电」,种种混乱状态就这样持续地以东三省为单位持续上演。
之中,尤其让东北人不满的限电乱象,即是极为严重的「不确定性」与「没有尽头感」——因为直到9月28日中午为止,东三省各地仍在各种突袭式『拉闸断电』,虽然中央政府痛骂吉林水务单位的沟通不当、用词不准造成社会误解,但停电政策至今,却仍没有有一个有效的预警、区域轮流与补偿机制,通知对一般民众作有效的『限电说明』,没有人知道下一次停电什麽时候来?会停多久?一直突袭断电的拉闸对策,又要甚麽时候才停?」
相关的状态也引发了东北人与其他省份的「网路骂战」。许多东北人无法接受这种不通知、不分类、不规画的限电政策暴走上演,并质疑中央政府为何不管控华北工业用电,反而要挖东北的民生用电,慷平民之慨去「共体时艰」?但其他外省网友则认为,东三省的能源政策规画混乱而落后,才是拖垮了中国经济的脚步,「投资不过山海关!破烂发展都是破烂地方官僚主义的恶性循环,怪不得人!」
「有人嘲讽:『东北限电怎麽没上微博热搜?...因为要麽手机没电,要麽连不上网。』听著好笑,可如果不是这样,谁能给这个现象作一个合理的解释呢?」一名东北网友愤恨地表示:当9月26日,中国举国为孟晚舟的「历劫归国」而灯火通明的时候,东三省却是寒夜之中黑压一片。此时此景甚至让不满的微博贴文,想到著名歌曲《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的憋屈背景,
「原来这样就是被放弃的感觉,国家电网说是电力缺口大,《人民日报》直接甩锅地方政府,其他地区的人说一句『我就说吧!是你们那个地方烂!』...就这样了,随便吧。」
图为辽宁省磐石市停电状况。 图/取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