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古语云:五十而不夭。按照这个准则,我们来看看三国时代有多少夭折的精英:
孙氏父子,孙坚:37岁,孙策:26岁
蜀国两谋士,庞统:37岁,法正:45岁
马良:36岁,马谡:39岁
霍峻:40岁
东吴周郎:36岁
东吴第一猛将太史慈:41岁
锦马超:47岁
魏国谋士郭嘉:38岁
曹丕:40岁
曹植:41岁
会称大象的曹冲:13岁
元龙豪气的陈登:39岁
李典:36岁
李通:42岁
。。。。。。
不胜枚举。
这些人都可以说是三国时代的重要人物,李典是病死的,如果他活到50岁以上,成就应该会跟张辽差不多。孙策其实是可以救活的,如果孙策多活10年,恐怕曹操的成名路要坎坷得多,显然孙策比曹操要猛锐果敢得多,就当时的战局来看,似乎孙策更善于收拾,可惜了。法正也是病死的,什么病不得而知了,估计也就是肝炎、心脏病、癌症或急性炎症、破伤风之类的,在医学发达的今天,象法正、周瑜、郭嘉、曹丕、马超等人,多活个十年二十年的应不在话下。甚至可以大胆推论:如果他们生病的当时,有华佗在身边,这些人多活个十年二十年的也应该没有问题!再往前推想一步,如果这帮人多活几年的话,那么历史肯定要改写:如果曹丕得以寿终,恐怕不会有司马氏的晋朝;假如法正得以寿终,那么刘备不一定会兵败虢亭;按照曹操的想法,如果郭嘉不死,赤壁之战未必失败,即使战败,也不至于大败。
可我们瞧瞧华佗的遭遇吧,除了关羽刮骨疗毒时夸奖了华佗几句,其他人都不以为然,末了还让曹操给杀了,连本青囊书都没得传下来。这帮人真的不懂医学的重要吗?看来不是假的。至少他们没有认识到象华佗这种人,完全有可能改变历史。象曹操这么英明的人,也愣是没有意识到医学的重要,甚至把华佗杀了,后来儿子曹冲夭折,才想起华佗,懊悔不已,最后自己也死于头风。也许那时的人更相信宿命。民谚曰:读书不成,算命医生。所以陈寿将华佗列入方技传,与算命的同传,而且净写一些没谱的事,状华佗之神而近乎妖。至于张仲景,正史里干脆就没有他。悲乎!
在战争当中,如果有随军医生的话,对战斗力的恢复有很大的作用,这一点在现代战争中已经得到验证,野战医院已经成为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连吴国太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她认为于吉能医护将士,劝孙策不要杀他。可惜在古代,医学乃至整个科学都一直被统治者置于旁门左道、雕虫小技的地位,未加重视。也许,在一个政治永远高于一切的社会,科学才是宿命的。
华佗,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医学家,第一个采用麻醉开刀手术的医学家!
之九——三国为什么没有战车
三国游戏英杰传里的兵种有:步兵、骑兵,还有战车,黄忠的兵种是战车,虽然兵种可以改,但我在玩游戏时,一直不愿改动黄忠的兵种。因为我觉得战车很酷,攻击力和防御力都比较高,攻守兼备,移动又快,可以讲,兼蓄步兵和骑兵之长。
可是在三国演义里,我们找不到战车!那曾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叱咤风云的战车跑哪里去了?
是战车造价昂贵,还是不好使?看来其中大有文章。
战车不是到了三国才消失的,早在秦末汉初即已式微。此后的马车不再出现于战场,而主要成为人们交通的工具,而更普遍的交通工具是马。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还得从清朝说起。
清朝已经没有马车了,就是皇上的御驾也只是摆摆样子,皇帝老儿并没有真的坐在里面,而是躺在特制的大轿里。权贵、富人出门主要是坐轿。八抬大轿,就是八个壮汉抬的轿。如果是高官巨富,就可以雇十六个人甚至更多,抬起来更稳或轮流抬。
清朝之前呢?从晋朝至明朝,大概有这么一些主要交通工具:马、驴、马车、驴车、牛车、轿。如果从时间上考溯,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发展线索:马车→马→牛车→轿。呜呼,庄子曰:每况愈下。此之谓也!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种发展呢?这里面的主要因素是乘坐的稳定性和舒适性。但坐马车为什么最不舒服呢?因为战国时代的马车都是两个轮子的!车身容易颠簸,前后起伏,古时路况不好,马跑得又快,人坐在马车上并不是一件受用的事情。孔老二坐着马车周游列国,是名副其实的颠沛流离。那种感觉,跟现在的破吉普都有天壤之别。
有人会问了(三岁小孩也会),为什么马车不做成四个轮子的?其实这是个很自然也很简单的想法。做成四个轮子不就可以啦?是不是我们的祖先笨?也许答案不是否定的。
怎么可能呢?我们的祖先有四大发明:造纸、指南针、活字印刷、火药。火药用来造鞭炮,指南针用来看风水,我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骨子里是热爱和平的民族。
可是为什么没有人想到把马车造成四个轮子的?四个轮子的马车坐起来一定很舒服。这里有一个技术难题:两个轮子的马车可以转向,但四个轮子的马车怎么转向?现代已经没有人会为这个问题所困扰了,但在当时,这是个全新的技术问题。瑞典人在公元前四百年发现了前轮转向的机械结构,虽然很简单,但足以解决问题。可惜啊,如果当时中国有人也能发现,或者瑞典人的发现能够传播到中国,那么,历史就会大不一样:也许第一辆汽车就会诞生在中国!实际上,这个问题在整个中国科学史上都没有被解决!
没有战车的战争仍然在继续,就像火药一直没有被用来制造枪炮一样,我们的祖先一直致力于把刀剑磨得更白更利一点。很多科学成果没有被应用在武器上,当权者也没有重视科学研究。所以我国古代战争的模式一直没有突破性的发展,兵种少、武器单调,过分依赖智谋、武力,一直到近代,西方列强、日本入侵中国,我们还在用中华武术和大刀片御敌。
我一直在想:两千年的时间,怎么可能没有人发现四轮转向的问题?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孙氏父子,孙坚:37岁,孙策:26岁
蜀国两谋士,庞统:37岁,法正:45岁
马良:36岁,马谡:39岁
霍峻:40岁
东吴周郎:36岁
东吴第一猛将太史慈:41岁
锦马超:47岁
魏国谋士郭嘉:38岁
曹丕:40岁
曹植:41岁
会称大象的曹冲:13岁
元龙豪气的陈登:39岁
李典:36岁
李通:42岁
。。。。。。
不胜枚举。
这些人都可以说是三国时代的重要人物,李典是病死的,如果他活到50岁以上,成就应该会跟张辽差不多。孙策其实是可以救活的,如果孙策多活10年,恐怕曹操的成名路要坎坷得多,显然孙策比曹操要猛锐果敢得多,就当时的战局来看,似乎孙策更善于收拾,可惜了。法正也是病死的,什么病不得而知了,估计也就是肝炎、心脏病、癌症或急性炎症、破伤风之类的,在医学发达的今天,象法正、周瑜、郭嘉、曹丕、马超等人,多活个十年二十年的应不在话下。甚至可以大胆推论:如果他们生病的当时,有华佗在身边,这些人多活个十年二十年的也应该没有问题!再往前推想一步,如果这帮人多活几年的话,那么历史肯定要改写:如果曹丕得以寿终,恐怕不会有司马氏的晋朝;假如法正得以寿终,那么刘备不一定会兵败虢亭;按照曹操的想法,如果郭嘉不死,赤壁之战未必失败,即使战败,也不至于大败。
可我们瞧瞧华佗的遭遇吧,除了关羽刮骨疗毒时夸奖了华佗几句,其他人都不以为然,末了还让曹操给杀了,连本青囊书都没得传下来。这帮人真的不懂医学的重要吗?看来不是假的。至少他们没有认识到象华佗这种人,完全有可能改变历史。象曹操这么英明的人,也愣是没有意识到医学的重要,甚至把华佗杀了,后来儿子曹冲夭折,才想起华佗,懊悔不已,最后自己也死于头风。也许那时的人更相信宿命。民谚曰:读书不成,算命医生。所以陈寿将华佗列入方技传,与算命的同传,而且净写一些没谱的事,状华佗之神而近乎妖。至于张仲景,正史里干脆就没有他。悲乎!
在战争当中,如果有随军医生的话,对战斗力的恢复有很大的作用,这一点在现代战争中已经得到验证,野战医院已经成为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连吴国太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她认为于吉能医护将士,劝孙策不要杀他。可惜在古代,医学乃至整个科学都一直被统治者置于旁门左道、雕虫小技的地位,未加重视。也许,在一个政治永远高于一切的社会,科学才是宿命的。
华佗,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医学家,第一个采用麻醉开刀手术的医学家!
之九——三国为什么没有战车
三国游戏英杰传里的兵种有:步兵、骑兵,还有战车,黄忠的兵种是战车,虽然兵种可以改,但我在玩游戏时,一直不愿改动黄忠的兵种。因为我觉得战车很酷,攻击力和防御力都比较高,攻守兼备,移动又快,可以讲,兼蓄步兵和骑兵之长。
可是在三国演义里,我们找不到战车!那曾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叱咤风云的战车跑哪里去了?
是战车造价昂贵,还是不好使?看来其中大有文章。
战车不是到了三国才消失的,早在秦末汉初即已式微。此后的马车不再出现于战场,而主要成为人们交通的工具,而更普遍的交通工具是马。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还得从清朝说起。
清朝已经没有马车了,就是皇上的御驾也只是摆摆样子,皇帝老儿并没有真的坐在里面,而是躺在特制的大轿里。权贵、富人出门主要是坐轿。八抬大轿,就是八个壮汉抬的轿。如果是高官巨富,就可以雇十六个人甚至更多,抬起来更稳或轮流抬。
清朝之前呢?从晋朝至明朝,大概有这么一些主要交通工具:马、驴、马车、驴车、牛车、轿。如果从时间上考溯,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发展线索:马车→马→牛车→轿。呜呼,庄子曰:每况愈下。此之谓也!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种发展呢?这里面的主要因素是乘坐的稳定性和舒适性。但坐马车为什么最不舒服呢?因为战国时代的马车都是两个轮子的!车身容易颠簸,前后起伏,古时路况不好,马跑得又快,人坐在马车上并不是一件受用的事情。孔老二坐着马车周游列国,是名副其实的颠沛流离。那种感觉,跟现在的破吉普都有天壤之别。
有人会问了(三岁小孩也会),为什么马车不做成四个轮子的?其实这是个很自然也很简单的想法。做成四个轮子不就可以啦?是不是我们的祖先笨?也许答案不是否定的。
怎么可能呢?我们的祖先有四大发明:造纸、指南针、活字印刷、火药。火药用来造鞭炮,指南针用来看风水,我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骨子里是热爱和平的民族。
可是为什么没有人想到把马车造成四个轮子的?四个轮子的马车坐起来一定很舒服。这里有一个技术难题:两个轮子的马车可以转向,但四个轮子的马车怎么转向?现代已经没有人会为这个问题所困扰了,但在当时,这是个全新的技术问题。瑞典人在公元前四百年发现了前轮转向的机械结构,虽然很简单,但足以解决问题。可惜啊,如果当时中国有人也能发现,或者瑞典人的发现能够传播到中国,那么,历史就会大不一样:也许第一辆汽车就会诞生在中国!实际上,这个问题在整个中国科学史上都没有被解决!
没有战车的战争仍然在继续,就像火药一直没有被用来制造枪炮一样,我们的祖先一直致力于把刀剑磨得更白更利一点。很多科学成果没有被应用在武器上,当权者也没有重视科学研究。所以我国古代战争的模式一直没有突破性的发展,兵种少、武器单调,过分依赖智谋、武力,一直到近代,西方列强、日本入侵中国,我们还在用中华武术和大刀片御敌。
我一直在想:两千年的时间,怎么可能没有人发现四轮转向的问题?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