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三国现代论之五——猜谜论英雄
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让刘备讲讲天下英雄是谁?我们没有这种机会了,换种方式吧。猜一个谜语,谜面:魏主妻妾。猜三国人物二。在公布谜底之前,我们先听听曹操的结论,曹操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曹操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我讨厌“有争议”三个字。这是某些所谓的历史学家在政治动机下玩的把戏。戏曲里的曹操总是白脸,奸雄,不是好人。后来就有人为曹操翻案,肯定曹操的历史地位,拿曹操与刘备一比,总是把刘备比下去。理由很明朗:一是曹操的业绩大,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曹操是建安七子之一,是文学家,是诗人。曹操留给了我们几首可供摇头晃脑的上品古诗。刘备呢?屁诗没有。用某某人的话讲,孙权也好,刘备也好,携手联军,两心相照,一把火烧得曹操仓皇北逃,但“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类的诗,却一句也做不出。这种世俗势利的比较方式不知蒙昧了多少善良的心灵和单纯的眼睛。当然了,如果你的爸爸留给你几篇著作(有版费收)、几件古董,甚至黄白之物、房产别墅,显然要比留给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之类的家训要实惠的多。当年的战争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远远不如“对酒当歌”来得亲近。当那些文人墨客吟咏着“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时候,他们早已经忘了,当年曹孟德是怎么杀掉祢衡、孔融和杨修之徒的。
现在,让我们抛开那些臭诗(其实曹诗的确不错,只是被屎人烘臭了),来认认真真地对比一下曹操和刘备。
陈寿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的父亲在徐州遇害,他认定是陶谦干的,就像布什认定九一一是拉灯干的,遂出兵徐州,“所过多所残戮。”罗贯中据此在三国演义中写:所过之处,鸡犬不留。陈寿写三国志小心翼翼,这里还是忍不住下笔重了点,可见当时曹操屠杀徐州的无辜百姓应不在少数,恐怕至少有几千人。要知道,当时全国的人口总数才一千多万。时间过去了一千多年,那几千具白骨早已无影无踪,而曹操写的诗却流传了下来。还有谁会去考证那些冤死的平头百姓,那是多么无聊的事啊。但我们却经常要念念“老马伏枥,志在千里”,如果你还会念“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就有文学女青年投来爱慕的眼光了。前不久有报纸报道,意大利前总理叫啥名字来的,因为十几年前的一宗谋杀案而被判处终身监禁。我们的曹阿瞒同志滥杀了几千无辜,却可以因为他的政治业绩和文学成就而免于历史批判。而这种观点,恰恰是出于现代人——肯定是现代人了,读读近代史就知道了。
论谋略,论文学,刘备确实不如曹操。陈寿在先主传里这样写道: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竟利,且以避害云尔。我以为陈寿对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个人的评价当中,对刘备的评价写得最适当。曹操早年没有杀刘备,还有关羽,是有很多想法的。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识英雄,惜英雄。周瑜不也劝孙权除掉刘关张吗。象刘备这种人,其实曹操、孙权都不能容下他,只是时机未到,不好动手而已。因为后来也让刘备给跑了,所以就托为美辞。
曹操、孙权、刘备,各占天时、地利、人和。刘备最可怜,没有资金,没有根据地,背着一个刘豫州的空衔头被人追着跑。经常跑都来不及,连妻子也丢弃了。但刘备有一个优点,每到一处,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厚树恩德,广收人心。在对待百姓、平民、士大夫、兵卒的态度上,应该讲,在三个人当中,刘备最具人权思想,难能可贵。仅凭这一条,我把刘备放在曹操之上。罗贯中未必一定要把蜀汉树为正统,但显然他对刘备的仁心是极为推崇的。古往今来,那些飞横跋扈、草菅人命的政治家还少吗。
噫,人权、法治任重道远,望诸君勉之。
现在公布谜底:刘备、曹操。
之六 徐庶的老母
三国志没有为徐庶立传,因为徐庶在魏国也没有干什么大事。如果徐庶在刘备手下干,那陈寿肯定得为他立传了。不是因为陈寿偏心,而是因为,如果徐庶在刘备手下干,那么徐庶的成就要大得多。问题是,徐庶为什么没有在刘备手下干活?这个问题显然太容易了。因为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抓了。他对刘备说: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徐母并没有自杀,那是罗贯中张冠李戴,将王陵的母亲自杀之事套用于此。徐母很幸福。在战乱年代,他的儿子可以安全地呆在她身边。
但我有疑问了:徐庶为什么不坚持留在革命阵营,而要放弃伟大的革命理想,只是为了救老母一命?难道他的老母比革命事业还重要吗?他完全可以忍住巨大的悲痛,甚至化悲痛为力量,而更拚命的杀敌。或者跟老母划清界限,保持又红又专的革命本色。
但徐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的觉悟还很低,他没有受过共产主义教育。刘备更差,他还动员徐庶赶快回去,去哪里?去投靠曹操,与刘备为敌!这些人怎么搞的,简直不可理喻。说白了那是封建年代,思想觉悟落后,我们对他们不能苛求。
傻的不只这两个人,还有曹操。三国志武帝纪记述了一件事:张邈背叛曹操,劫持了毕谌的母弟妻子,毕谌是曹操的别驾。曹操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在这种事上,你看曹操与刘备的做法何其一致,又与后代人的做法何其乖逆!曹操对此所作的解释是:“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但曹操毕竟不如刘备忠厚。毕谌当面保证不敢,出了门却私下逃跑了。
还有一件事,曹操为父报仇,征讨徐州时,吕布偷袭了他的老巢。范城县令靳允的母弟妻子落在了吕布手里。但这回程昱却胁迫劝说靳允不顾家属安危,刺死吕布派来的将领,闭城固守。好在吕布并没有杀害他的家属。曹操回来后给程昱记功,并没有提拔靳允。这件事受到了徐众的强烈谴责:母,至亲也,于义应去。徐庶母为曹公所得,刘备乃遣庶归,欲为天下者恕人子之情也。允宜先救至亲,曹公亦宜遣允。徐众还举了一个例子:卫公子开方仕齐,积年不归,管仲认为卫公子不怀其亲,安能爱君,把他开除了。这个道理说简单了就是:不爱家的人是不可能爱国的,不爱亲人的人是不可能爱人民的。这个道理在近代,是倒过来讲的。罢,罢,虽然文明日益进步,而政治却越来越退步,不是个好东东。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让刘备讲讲天下英雄是谁?我们没有这种机会了,换种方式吧。猜一个谜语,谜面:魏主妻妾。猜三国人物二。在公布谜底之前,我们先听听曹操的结论,曹操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曹操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我讨厌“有争议”三个字。这是某些所谓的历史学家在政治动机下玩的把戏。戏曲里的曹操总是白脸,奸雄,不是好人。后来就有人为曹操翻案,肯定曹操的历史地位,拿曹操与刘备一比,总是把刘备比下去。理由很明朗:一是曹操的业绩大,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曹操是建安七子之一,是文学家,是诗人。曹操留给了我们几首可供摇头晃脑的上品古诗。刘备呢?屁诗没有。用某某人的话讲,孙权也好,刘备也好,携手联军,两心相照,一把火烧得曹操仓皇北逃,但“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类的诗,却一句也做不出。这种世俗势利的比较方式不知蒙昧了多少善良的心灵和单纯的眼睛。当然了,如果你的爸爸留给你几篇著作(有版费收)、几件古董,甚至黄白之物、房产别墅,显然要比留给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之类的家训要实惠的多。当年的战争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远远不如“对酒当歌”来得亲近。当那些文人墨客吟咏着“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时候,他们早已经忘了,当年曹孟德是怎么杀掉祢衡、孔融和杨修之徒的。
现在,让我们抛开那些臭诗(其实曹诗的确不错,只是被屎人烘臭了),来认认真真地对比一下曹操和刘备。
陈寿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的父亲在徐州遇害,他认定是陶谦干的,就像布什认定九一一是拉灯干的,遂出兵徐州,“所过多所残戮。”罗贯中据此在三国演义中写:所过之处,鸡犬不留。陈寿写三国志小心翼翼,这里还是忍不住下笔重了点,可见当时曹操屠杀徐州的无辜百姓应不在少数,恐怕至少有几千人。要知道,当时全国的人口总数才一千多万。时间过去了一千多年,那几千具白骨早已无影无踪,而曹操写的诗却流传了下来。还有谁会去考证那些冤死的平头百姓,那是多么无聊的事啊。但我们却经常要念念“老马伏枥,志在千里”,如果你还会念“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就有文学女青年投来爱慕的眼光了。前不久有报纸报道,意大利前总理叫啥名字来的,因为十几年前的一宗谋杀案而被判处终身监禁。我们的曹阿瞒同志滥杀了几千无辜,却可以因为他的政治业绩和文学成就而免于历史批判。而这种观点,恰恰是出于现代人——肯定是现代人了,读读近代史就知道了。
论谋略,论文学,刘备确实不如曹操。陈寿在先主传里这样写道: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竟利,且以避害云尔。我以为陈寿对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个人的评价当中,对刘备的评价写得最适当。曹操早年没有杀刘备,还有关羽,是有很多想法的。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识英雄,惜英雄。周瑜不也劝孙权除掉刘关张吗。象刘备这种人,其实曹操、孙权都不能容下他,只是时机未到,不好动手而已。因为后来也让刘备给跑了,所以就托为美辞。
曹操、孙权、刘备,各占天时、地利、人和。刘备最可怜,没有资金,没有根据地,背着一个刘豫州的空衔头被人追着跑。经常跑都来不及,连妻子也丢弃了。但刘备有一个优点,每到一处,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厚树恩德,广收人心。在对待百姓、平民、士大夫、兵卒的态度上,应该讲,在三个人当中,刘备最具人权思想,难能可贵。仅凭这一条,我把刘备放在曹操之上。罗贯中未必一定要把蜀汉树为正统,但显然他对刘备的仁心是极为推崇的。古往今来,那些飞横跋扈、草菅人命的政治家还少吗。
噫,人权、法治任重道远,望诸君勉之。
现在公布谜底:刘备、曹操。
之六 徐庶的老母
三国志没有为徐庶立传,因为徐庶在魏国也没有干什么大事。如果徐庶在刘备手下干,那陈寿肯定得为他立传了。不是因为陈寿偏心,而是因为,如果徐庶在刘备手下干,那么徐庶的成就要大得多。问题是,徐庶为什么没有在刘备手下干活?这个问题显然太容易了。因为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抓了。他对刘备说: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徐母并没有自杀,那是罗贯中张冠李戴,将王陵的母亲自杀之事套用于此。徐母很幸福。在战乱年代,他的儿子可以安全地呆在她身边。
但我有疑问了:徐庶为什么不坚持留在革命阵营,而要放弃伟大的革命理想,只是为了救老母一命?难道他的老母比革命事业还重要吗?他完全可以忍住巨大的悲痛,甚至化悲痛为力量,而更拚命的杀敌。或者跟老母划清界限,保持又红又专的革命本色。
但徐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的觉悟还很低,他没有受过共产主义教育。刘备更差,他还动员徐庶赶快回去,去哪里?去投靠曹操,与刘备为敌!这些人怎么搞的,简直不可理喻。说白了那是封建年代,思想觉悟落后,我们对他们不能苛求。
傻的不只这两个人,还有曹操。三国志武帝纪记述了一件事:张邈背叛曹操,劫持了毕谌的母弟妻子,毕谌是曹操的别驾。曹操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在这种事上,你看曹操与刘备的做法何其一致,又与后代人的做法何其乖逆!曹操对此所作的解释是:“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但曹操毕竟不如刘备忠厚。毕谌当面保证不敢,出了门却私下逃跑了。
还有一件事,曹操为父报仇,征讨徐州时,吕布偷袭了他的老巢。范城县令靳允的母弟妻子落在了吕布手里。但这回程昱却胁迫劝说靳允不顾家属安危,刺死吕布派来的将领,闭城固守。好在吕布并没有杀害他的家属。曹操回来后给程昱记功,并没有提拔靳允。这件事受到了徐众的强烈谴责:母,至亲也,于义应去。徐庶母为曹公所得,刘备乃遣庶归,欲为天下者恕人子之情也。允宜先救至亲,曹公亦宜遣允。徐众还举了一个例子:卫公子开方仕齐,积年不归,管仲认为卫公子不怀其亲,安能爱君,把他开除了。这个道理说简单了就是:不爱家的人是不可能爱国的,不爱亲人的人是不可能爱人民的。这个道理在近代,是倒过来讲的。罢,罢,虽然文明日益进步,而政治却越来越退步,不是个好东东。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