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形容女人长得好看?当然就是那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了。这八个字不光是用来形容美的,而且指代的是古时候的“四大美人”。哪四位大美女?这里有很多的版本。先来说一说通俗版,也就是流传最广的版本。
沉鱼:西施;落雁:王昭君;闭月:貂蝉;羞花:杨玉环
下面我来简单地介绍一下这四位美女的故事吧。
先来说说“沉鱼”的西施。
西施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她原来是一个生活在春秋时期越国的浣纱女。西施不姓西,而是姓施。因为当时她住的村子分为东西两边,她住在西边,所以叫西施。还有一个姓施的住在东边,就是“东施效颦”的那位。据说有一次西施正在河边洗衣服,河里的鱼游过来看到她的美貌都被惊得全身僵直不会动了,以至于沉到了河底,因此西施就得到了“沉鱼”之名。
西施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就是越王勾践和吴国的吴王夫差打仗打输了,被迫求和,去到吴国当了两年下人才被放了回来。回国后勾践除了卧薪尝胆以外,还有就是准备对吴国用美人计,瓦解他们的意志,于是他就让人四处找美女。据《吴越春秋》记载:“乃使相者國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榖,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吳。”“鬻”是卖的意思,而“薪”指的是柴火。也就是勾践的人在苎萝山(今天浙江诸暨)这个地方找到了西施、和郑旦两个卖柴火人的女儿。当时勾践的人正好在河边看到了西施和她的好闺蜜郑旦在洗衣服,发现这两个人长得是真好看。于是将她们二人带走,找人教授音乐、歌舞和各种礼仪。经过三年的强化培训后,由勾践手下第一能人范蠡领着就进献给了吴王。再后来,夫差果然就中了美人计,对勾践也放松了警惕,还把劝谏的伍子胥给挤兑死了。结果就是在打败了勾践的十八年后反被勾践破城,最后拔剑自刎。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能看出,当时被从施家村带走的除了西施以外,还有一位叫做郑旦的美女。传说郑旦的长相一点不比西施差,甚至还要强于西施。由于两个人经常一起去河边洗衣服,所以被人称作“浣纱双姝”。当时西施比较害羞,没有自信,郑旦就经常鼓励她,给她熬鸡汤,因此二人不久就成了好姐妹。后来范蠡找美女,将她们二人一起找去,并且后来又一起送到了吴国,但是为什么最后只有西施的名字传了下来,郑旦却变得默默无闻呢?根据民间的传说,西施和郑旦的美不是一个类型的。西施是属于一种病态美,也就是她一难受,一皱眉,那个样子是最美的。而郑旦却是整个人透着一股英气,而且为人也很自信。如果用《红楼梦》来举例,西施可能就是林黛玉,而郑旦就是薛宝钗吧。而吴王夫差这个人就喜欢这种病态美的,对健健康康的不感兴趣。所以在他见到西施和郑旦以后,虽然都非常喜欢,让西施住在姑苏台,让郑旦住在吴宫,但是时间一长,夫差发现自己对于西施的这种病态美是无法抗拒的。所以后来这位吴王就想着法的让西施高兴,就给她在姑苏台上修了春晓宫,后来又给她盖了一个馆娃宫(现在馆娃宫还是苏州的著名旅游景点,有兴趣的下次去苏州可以顺道看看)。夫差对西施的这种态度和对郑旦就形成了一个反差,虽然他对郑旦也是很喜欢,但是和西施比起来就有了比较大的差距了。时间一长,这种态度上的差距就变成了嫉妒,两个人的关系也就不像原先那样好了。尤其是后来郑旦为夫差生了一个儿子,可是这个孩子没过多久就得病死了。这个事情对郑旦的刺激是很大的,她把这种丧子之痛就转化为了对西施的恨,由此开始了和西施的各种勾心斗角。结果由于夫差对西施的爱是非常坚定的,郑旦斗了半天发现根本无法撼动西施的地位,最后自己郁郁而终了,死的时候30岁左右。关于郑旦的死,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由于郑旦得不到夫差的爱,就和夫差的儿子偷偷好上了,结果发现这位公子又去调戏西施,于是气得不行,最后吞金自尽了。不管哪个版本是真的,郑旦的死都和嫉妒有着关系,听起来就不如西施那种为了国家大义甘愿牺牲自我的精神动人,因此郑旦的事迹也就没什么人提及,久而久之就被大家遗忘了。
再来说说西施的结局。据《墨子》和《吴越春秋》上说,在越王勾践最后攻破吴国,逼得夫差拔剑自刎后,本想将忍辱在吴国十年的西施接回来。但是勾践的夫人听说西施漂亮异常,把个吴王迷得神魂颠倒以至于最后国破身亡。她怕西施回来以后勾线也被迷惑,重蹈夫差的覆辙,于是自己带着人把西施抓起来,并塞到一个大皮口袋里沉到江底淹死了。现在南方还将一种叫“沙蛤”的长圆形的蛤蜊称作“西施舌”,传说这个蛤蜊是西施被淹死以后她的舌头变成的。
我个人还是更喜欢据说是《越绝书》上的另一个版本。说吴国灭了以后,西施被范蠡领走了。由于范蠡看出来勾践这个人只能同患难,不能同富贵,在说出了那句著名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后,带着西施两个人一起去齐国做买卖去了。据说范蠡的买卖做的非常成功,成了现代商人的鼻祖。现在人们拜的文财神其中一个来源就是这位范蠡。后来西施给范蠡生了一个儿子,两个人最后避世太湖,逍遥余生。
接下来再来说说“落雁”王昭君的故事。
王昭君,姓王,名嫱(《汉书》上说名“樯”,《后汉书》上说名“嫱”),字昭君。西汉汉元帝时期的人。生卒是公元前51年——前15年。
王昭君出生在南郡秭归县,就是今天湖北省宜昌市,的一个小山村里。在她14岁那年,正好赶上皇宫里招宫女,于是她就被以“良家子”的身份选中,开始在宫里当一个干杂活的小宫女。
在这里多说一句什么叫“良家子”。“良家子”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良家”或“良家女子”,但是在秦汉时期,良家的定义和现在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指的是不在“七科谪”之内的人。所谓的“七科谪”就是,在秦汉时期被列为下等人的七种人,他们包括:犯罪的官员,杀人犯,入赘女婿,商人,曾经做过商人的,父母做过商人的,祖父母做过商人的。由于当时是农业社会,政府对于商人是非常痛恨的,觉得他们就是一些追逐利益没有道德的人。这一点从七科谪里面商人有关的职业占了四个就可见一斑。所以那个是时候,“七科谪”经常和战俘、奴隶和少数民族一起被派去守边疆或者在打仗的时候当炮灰。而王昭君被以“良家子”的身份选入宫,就说明她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
在汉朝,这些宫女在刚一入宫的时候,宫中的专业画师就会给每一个人画像,并且存档。据说当时皇帝就是看着这些画像选自己所要临幸的女子,一旦宫女被选中,今后就有可能成为嫔妃,并且过上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所以这些宫女在入宫的时候都会贿赂画师,让他们把自己画得好看一些,以便增加被皇上选中的机会。 可是,王昭君却偏偏没这么干。一是因为她确实也没什么钱,二是她也不屑于行贿这些事。但是她的这种做法就惹恼了给她画像的画师毛延寿。于是毛延寿就把王昭君画的极为丑陋,使得汉元帝每次选人的时候,一走到王嫱的画像前就是一皱眉,心说我这里怎么招了一个这么丑陋的宫女?如此一来,别说临幸了,王昭君连在皇帝面前伺候的资格都没捞着,一直干着最粗重的活儿,直到5年后的一天,她才迎来了转机。
公元前33年,也就是王昭君18岁的那年,匈奴的呼韩邪单于亲自出使汉朝,来见汉元帝了。这是这位匈奴单于第三次来朝了。前两次主要是向汉朝要援助来帮助平定匈奴内乱的,现在内乱已经平定,呼韩邪也统一了匈奴的各部。这时的他发现了和汉朝交往比打仗要强得多,所以这次来就是希望娶一位汉族的女子,以此来巩固和汉朝的关系。对于和亲,汉元帝自然是非常高兴的。以前汉武帝玩儿了命地打匈奴,虽然打赢了战争,但是已经把文帝和景帝攒的家底几乎打光了,经过了好几代的休养生息,到了汉元帝这会儿才算回复了一些。所以,如果能和匈奴和平相处,不再打仗了,元帝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于是他决定从宫里这些小宫女中选几个嫁给这位呼韩邪单于当小老婆,以此巩固和匈奴的关系。
选宫女和亲的消息一传出来,宫里的这些宫女就慌了,生怕自己被选中嫁到那个不通王化的苦寒之地。但是王昭君却在这个时候主动报名。她想得很明白,与其在这深宫之中洗一辈子衣服,还不如嫁到匈奴去碰碰运气。于是她和其他四个人的画像就被拿到了汉元帝面前,请他先看一下。元帝一看到王昭君的画像心头就是一紧,心说:怎么又是她,这个人我记忆太深了,当初选宫女临幸的时候我见过这画像好几回了,上面的女子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因为实在是太丑了,看了几回好悬没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心里阴影。这次给匈奴单于选老婆怎么把她选出来了? 这要是就这么把她给匈奴人看,回头人家再和我翻脸,说我们欺负他,给她一个这么丑的。元帝有心把昭君给换掉,可是听手下人说凑这5个人太难了,只有王昭君一个是自己报名的,剩下4个都是做了半天的思想工作好不容易才争取来的,这要是给换掉,又要耽误好几天才能再找到一个愿意的。元帝一听,也是这么回事,而且他想,匈奴的思维本来就和我们不一样,万一他们的审美和我们正好反着呢?也许那个呼韩邪就喜欢这样寒碜的也是为未可知的。于是元帝决定将这5个宫女都带到呼韩邪面前,让他自己挑,起码其他4个还是长得不错的,这样就算他觉得这个丑,我们也能说是为他预备了各种口味,而不是敷衍他。
于是第二天,元帝就将呼韩邪请到了殿前,并让王昭君等5名宫女也出来,给这位单于当着面挑。结果那天王昭君一出现在殿前,所有的人都傻了,其中也包括这位元帝自己。因为昭君实在是太漂亮了,元帝自己虽然有后宫佳丽无数,但是从来就没见过如此美丽的女子。现在元帝心里就是盼望着呼韩邪审美出点什么问题,别选昭君。可是呼韩邪也是一眼就被昭君吸引了,马上决定就是她了。最后汉元帝没辙,只能咬着牙将这门婚事准了,但是在心里将这些个宫廷画师骂了好几十遍。等到一回后宫,气急了的元帝就下旨将宫里的画师全部杀掉,其中自然也就包括了那位当初给昭君画像的毛延寿。后来,元帝没过几个月就死了,可能就是因为这件事给他气得太过厉害了。
据说王昭君在随着呼韩邪单于回匈奴部落的时候,在走出光璐塞的那一刻,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漠,想到了自此就要离别家乡,去到异邦,可能从此再也回不了中原,不禁心生感伤,拿出琵琶弹奏了一曲《出塞曲》。由于曲调非常幽怨感伤,使得听闻此曲的大雁都肝肠寸断,纷纷掉落沙地,留下了一个成语“平沙落雁”,而王昭君也因此得了这个“落雁”的称号。
王昭君去到西域成亲,和呼韩邪育有一子叫做伊屠智牙師。这以后没有两年呼韩邪就死了,单于的位子就由呼韩邪和她的二老婆生的儿子复株累若鞮继承。根据匈奴的风俗,如果单于死了,他的这些老婆们就要嫁给新的单于。而单于的传承不是父子就是兄弟,所以匈奴的这些未亡人基本上都要嫁给先夫的儿子或兄弟。到王昭君这里,她就面临着要嫁给自己继子的命运,虽然这个孩子不是亲生的,但是终究差着辈分,这对于受过汉礼教育的昭君是很难接受的。于是她写信给新即位不久的汉成帝刘骜,希望离开匈奴回归大汉。但是成帝刘骜不同意,因为这时他刚即位不久,正是需要边境和平的时候,于是他要求昭君从匈奴风俗,嫁给新的单于。昭君没有办法,最后只得又嫁给了曾经的继子,现在的复株累若鞮单于,并在以后又和他生了两个女儿。在公元前15年,王昭君病逝,被葬在了青冢,就是现在的呼和浩特城南的一块地方。去世的时候年仅36岁。
后人之所以非常称颂王昭君,是因为由于她的自我牺牲出嫁匈奴,不用一兵一卒换来了边境60年的和平,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功绩,甚至有人将她和霍去病放在一起,认为二人的贡献是一样大的。但是如果将她的一生作为一个女人的故事来听,多少就显得有些凄凉和悲哀了。在这里贴一首杜甫描写王昭君的《咏怀古迹》,大家可以自己感受一下: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